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精品课件+教案+朗读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24、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精品课件+教案+朗读视频)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1.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5 15:26:58

内容文字预览

课件78张PPT。 唐诗二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双手抱吉他,时而摆造型自拍,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 “杜甫很忙”杜甫其人唐代由盛转衰沉郁顿挫“诗圣”。“诗史”。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作者简介杜甫作品欣赏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望 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春 望杜甫作品欣赏春夜喜雨
好 雨 知 时 节,
当 春 乃 发 生。
随 风 潜 入 夜,
润 物细 无 声。
野 径 云 俱 黑,
江 船 火 独 明。
晓 看 红 湿 处,
花 重 锦 官 城。解题“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 边盖起草堂。
为…所:被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记事抒情诗。 “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背景链接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听读课文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读准字音àochángzhuǎnjuànchóngháo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qīnqǐngsāngè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shà
bìxiànwù学生朗读课文读懂诗意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字词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 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 读懂诗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梳理文意1、八月秋高 风怒号,卷我屋上 三重茅。茅飞渡江
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深吼叫多层江边挂结高低水势低的地方?结论:!!!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缄其口(表示多)三言两语(表示少)“三重茅”指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三”这里形容少。例子:第一节赏析:1、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怒号)2、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怒号”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3、“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4、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 5、这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的秋日。
狂风肆虐 茅草乱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怒号卷飞洒挂罥飘转感受秋意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 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
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仗自叹息。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狠心如此、这样当面做和止不住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自称“老无力”的杜甫,此时实际年龄却只有49岁,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背景链接: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链接“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社会现实:
1.《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2.《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3.《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群童为何抱茅?(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老天无情毁屋。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
?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 向昏黑。布衾多年
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一会儿像墨一样黑阴沉迷蒙的样子接近被子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
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 彻!到天亮怎能、如何战乱、指安史之乱没有像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不间断。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下雨)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雨脚如麻”:“麻”说明“冷似铁”:“铁”说明被子很旧被子很冷、很硬杜甫生活困窘、痛苦3、这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比喻4、安得 广厦千万间, 大 庇 天下
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安如山!宽敞的大屋全部遮盖,掩护贫寒的士人安稳哪里、如何 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不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高耸的样子值得小屋
同”现”,出现)
哎 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值得(心甘情愿)! 第四节赏析:1、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 )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破屋漏雨第四节:祈求广厦忧国忧民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1 这是诗歌共写了几个画面?合作探究2、 将诗人在每个画面中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 凝炼成一个字。 无奈痛心忧思痛苦第一节: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第二节:群童抱茅第三节:破屋漏雨第四节: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悲 叹 忧 愿秋风破屋 悲顽童抱茅—
雨夜难眠—·祈求广厦—叹忧 愿3、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请对诗句进行鉴赏。诗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的理想在我们今天实现吗? 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而洋溢在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思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感染着、激励着千百万志士仁人,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卢光政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高情怀。主旨归纳大声读一读吧! 秋风破屋 秋雨淋,
群童抱茅 杳无音。
振臂疾呼 为平民,
济世情怀 仁者心。杜 甫1、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2、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3、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4、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秋风破屋 心情苦痛群童抱茅 无奈痛心破屋漏雨 忧思痛苦小结祈求广厦 忧国忧民秋风破屋 心苦痛惜
群童抢茅无奈痛心
长夜沾湿忧思痛苦现实风
雨白天
黑夜屋外
屋内自己 理想广厦千万间
忧国忧民寒士关心民生忧国忧民推己及人 结束语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杜甫的确很忙:看!
泰山脚下,他抒发豪情: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一览众山小长安城里,他睹物伤怀:感时花溅泪,__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武侯祠堂,他拜谒先贤: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 细雨里, 他热情赞颂: 好雨知时节,___________当春乃发生春光中, 他陶醉其中:黄四娘家花满蹊,__________千朵万朵压枝低 登高时, 他伤春悲秋: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战乱间, 他心系黎民,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课堂练习按原文填空1、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 2、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3、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把他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A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己及人表露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B、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C、”长夜沾湿何由彻”不仅是诗人对自己境况的一种期盼,也是对国家的一种祝福,希望这种飘摇的灾难尽早结束。
D、诗人先以铺叙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全诗充满了悲凉的感情.。D 杜甫忧国忧民的
诗歌名句:
1、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2、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拓展延伸1、你能说出其他反映作者忧国忧民的诗句吗?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诗句1、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2、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3、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4、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顾炎武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6、愿天下无饥寒。
——白居易2、你能说出有关杜甫的对联吗? 草堂留后世 诗圣著千秋2、你能说出有关杜甫的对联吗?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世上疮痍 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 笔底波澜
——郭沫若 遥寄杜甫
以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为情节或环境,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200字以上。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
一份出自内心的关怀;
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
......
布置作业习作之一: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背诵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24、唐诗二首
课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备课人: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熟读成诵,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4.激发学生阅读和欣赏诗词的兴趣,指导学习方法,在学习中感受古代诗歌艺术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把握诗歌内容,领会诗歌所表现的生活状况。
2.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
3.体味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杜甫很忙”
2012年3月,杜甫突然在网络爆红,关于杜甫的涂鸦图片在微博上疯转。在这些对语文课本图片的“再创作”里,杜甫时而手扛机枪,时而双手抱吉他,时而摆造型自拍,时而脚踏摩托……被网友戏称为“杜甫很忙”。 这一组“杜甫很忙”的课本涂鸦图片,让已经成名1200多年的“诗圣”杜甫,突然又成了“微博红人”。
二、【走进作者】
考考你
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杜工部集》,与李白并称“李杜”,又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诗风“沉郁顿挫”,语言精炼传神,对后世诗人影响极大,他被誉为“诗圣”。
3、你能说出杜甫的一些诗歌吗?
如:《望 岳》《 春 望》《春夜喜雨》
背景链接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卷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在成都的草堂,杜甫总算暂时过上了安定的日子。这时,他已经49岁了。
可好景不长,草堂营建不到一年,蜀中政局发生了变化。御史大夫崔光远来兼成都尹,他是个不学无术的赌棍,对诗人杜甫当然不会尊重。761年8月,成都平原风雨成灾。草堂被吹破了,草堂前的一棵200年的楠树也被拔倒了。就在诗人政治上受到冷遇,又加风雨成灾的情况下,杜甫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解题】
1、解题
“茅屋”,即杜甫于肃宗上元年(760),在朋友帮助下,在成都浣花溪 边盖起草堂。
为…所:被
歌:古诗体裁之一,通称“歌行体”。
因“茅屋为秋风所破”而“歌”,这是一首记事抒情诗。
2、“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四、【读懂诗意】
1、注音
怒号(háo) 三重茅(chóng) 挂罥(juàn) 长林梢(cháng) 飘转(zhuǎn) 沉塘坳(ào) 俄顷(qǐng) 布衾(qīn) 恶卧(è) 丧乱(sāng) 广厦(shà) 大庇(bì) 突兀(wù) 见此屋(xiàn)
2、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不懂的字词小组合作讨论,小组内不能解决的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
参考译文:
(、八月,秋已深了,狂风怒吼,把我草屋上的几层茅草都卷走了。茅草飘飞,飞过江去,散落在江边上,其中飞得高的茅草,挂在高高的枝头,飞得低的茅草,飘飘悠悠,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边上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体弱,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开地抱着散落在地的茅草,溜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没有效果,只好回来靠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天空中乌云像墨一样黑,深秋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盖了多年,又冷又硬,像铁板似的。孩子睡相不好,把被子蹬破了。一下雨屋顶漏水,屋内没有一点儿干燥的地方,房顶的雨水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不间断。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长夜漫漫,屋漏床湿,如何挨到天亮。
④、如何能得到千万间宽敞高大的房子,普遍地庇护天下间贫寒的士人,让他们都开颜欢笑,(房子)在风雨中不动,安稳得像是山一样?唉!什么时候眼前出现这样高耸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只有我的茅屋被秋风所吹破,我自己受冻而死也值得(心甘情愿)!
五、【具体研习】
(一)第一节赏析
1、质疑探讨:“卷我屋上三重茅”课文中解释为“泛指多”,如果是指“多”,那杜甫草堂的茅草盖得很厚,以当时杜甫的处境来看,会是这样吗?
三:是虚数,古人用“三”,有时形容多,有时则可以形容少。
三番五次、三令五申、三缄其口(表示多)
三言两语(表示少)
“三”这里形容少。“三重茅”指草堂盖得很薄,不多几把茅草。
2、作者用哪个词语来描写秋风?
(怒号)
3、为什么用“怒号”而不用“猛烈”或是“凶猛”等词语呢?
(“怒号”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同时,它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卷”和“吹”相比较,在描写风之猛烈上哪个词更好?
( “卷”字好。即形象又有力度。)
5、后面的动词还有哪些?其用法有什么好处?
(还有:“飞”——“洒”——“挂”——“飘转”——“沉”等动词。刻画了茅草飞扬的动感场面。),侧面写出了风的大。
6、这是一个 _______________的秋日。
狂风肆虐 茅草乱飞
(二)第二节赏析
1、落在地上的茅草拾回来还是可以修理茅屋的。可是被一群顽童抱跑了,诗人着急了。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是当时杜甫写作此诗的时候才49岁啊,为什么用了一个“老”字呢?是不是用得不正确呢?
(诗人饱经战乱之苦,是未老先衰、心力憔悴啊。)
2、自称“老无力”的杜甫,此时实际年龄却只有49岁,堂堂一代诗圣,却落得如此境地,这是谁之过?
背景链接: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安史之乱”爆发后的社会现实:
(.《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苦孩子,用茅草盖屋或拿回家当柴烧,也许是调皮。也许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是生孩子的气,到不如说是生社会的气,动乱的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3、“归来倚仗自叹息”,他叹息什么?
?一叹自己命苦,老天无情毁屋。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
?二叹儿童幼稚,不明诗人苦衷;;
?三叹黎民生活困苦(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三)第三节赏析
1、茅屋被风吹破之后,最怕什么?
(下雨)
2、文中的哪两个句子表现了作者的这种痛苦难眠的心情?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3、这一节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什么?
比喻,写出了杜甫生活困窘、痛苦
(四)第四节赏析
漫漫长夜,作者无法入眠,他在想什么?
( 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受冻死亦足 )
2、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 忧国忧民 )
3、由此可见,杜甫是一个怎样的人? 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他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谈谈你的理解。
诗人以小见大,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六、【合作探究】
1、这是诗歌共写了几个画面?给每一小节拟一个小标题。感受作者感情的变化。
第一节:秋风破屋——心情苦痛
第二节:群童抱茅——无奈痛心
第三节:破屋漏雨——忧思痛苦
第四节:祈求广厦——忧国忧民
将诗人在每个画面中的心理活动或思想感情 凝炼成一个字。
第一节:秋风破屋——悲
第二节:群童抱茅——叹
第三节:破屋漏雨——忧
第四节:祈求广厦——愿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请对诗句进行鉴赏。
诗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同情劳动人民,即使身处逆境仍乐观向上,表达了作者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
4、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的理想在我们今天实现吗?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杜甫草堂依在,而现在草堂的浣花溪畔已是一排排平房鳞次栉比,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诗人追求的“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已经变为现实;而洋溢在他诗歌中的忧国忧民思想,作为一笔精神财富感染着、激励着千百万志士仁人,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杜甫之所以伟大,因为他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更重要的是他的人格与精神已远远超越诗人之上。即使他没有写过一句诗,他那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体察人间冷暖的心灵,有如释迦牟尼、耶稣。 ------卢光政
七、【主旨归纳】
这首诗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反映了战乱中诗人的痛苦生活,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和忧国忧民的祟高情怀。
大声读一读吧!
秋风破屋 秋雨淋,
群童抱茅 杳无音。
振臂疾呼 为平民,
济世情怀 仁者心。
小结: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流逝的时光淹没了苦难的岁月,却淹没不了诗人杜甫忧国忧民的高亢呼声。历史不能忘记,人民不能忘记,他那舍己为人、至死不渝的决心,他那胸怀天下、心系国家的忠心,如日月照千古,如苍穹闪星辉,永驻我们心中。最后让我们再一次喊出诗人的理想,倾听诗人的心声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杜甫的确很忙:看!
泰山脚下,他抒发豪情: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长安城里,他睹物伤怀: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武侯祠堂,他拜谒先贤: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细雨里, 他热情赞颂: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春光中, 他陶醉其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登高时, 他伤春悲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战乱间, 他心系黎民,大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八、【课堂练习】
一、按原文填空
表明作者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表现作者身处漏雨茅屋,还存有忧国忧民的情思的诗句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二、选择题
1、选出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 )
A.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
B.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全诗通过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苦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善良愿望。
D.全诗将叙事抒情描写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把他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D )
A、《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己及人表露诗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B、一个“怒”字把秋风拟人化,“卷”“三重”写受害之重。
C、”长夜沾湿何由彻”不仅是诗人对自己境况的一种期盼,也是对国家的一种祝福,希望这种飘摇的灾难尽早结束。
D、诗人先以铺叙的笔法逐层推进,极写个人的不幸;全诗充满了悲凉的感情.。
九、【拓展延伸】
1、你能说出其他反映作者忧国忧民的诗句吗?
(1)杜甫忧国忧民的诗歌名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2)其他“古仁人”忧国忧民的诗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⑤、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⑥、愿天下无饥寒。——白居易
2、你能说出有关杜甫的对联吗?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联
十、【布置作业】
遥寄杜甫——以秋风破屋,心情苦痛,群童抢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为情节或环境,展开想象,写一个片段,200字以上。一份油然而生的敬意;一份出自内心的关怀;一片穿越时空的祝福;......
习作示例:
镜头一:深秋季节,北风呼呼地刮,咆哮着,怒号着,漫卷着地上的枯黄落叶。这时,有一位颓然的老人,那就是老年的杜甫,站在刚下过雨的泥泞中。他右手拄着老树枝做的拐杖,左手里紧攥着几根茅草。他驼着背,头发散乱,脸上布满皱纹,皱纹很深,里面还夹着一些泥土,他的眼睛暗淡无光。
镜头二:他看了看旁边那简陋的没有屋顶的破房子,又看了看小河对岸孩童们正抱着茅草往树林里钻,不由地进入了回忆。昨天晚上,天气很冷,忽然又刮起大风,刮倒了屋外的菜架子,刮得门窗铛铛作响,一家人都被吵醒了。忽然,狂风将屋顶上那薄薄的几层茅草卷了起来,刺骨的寒风挤进了屋子里,把孩子们冻得哇哇直哭。老人只好用薄的不能再薄,旧的不能再旧的硬“棉被”给孩子盖好。这时,绵绵秋雨下了起来,冰冷的雨水淋透了全家人。他们能做得都做了,只有等待雨快点停。
镜头三:一阵凉风吹过,老人从回忆中醒来,他不断地叹息和摇头,脸上的皱纹更加紧锁着。一会儿他脸朝天空,自言道:“哎,像我们这样受苦受难的人还有多少,他们肯定比我们还惨!什么时候才能让每一个穷苦的人都住上风吹不破,雨打不漏的高楼大厦啊?如果真的能这样,我宁愿自己仍就在这里受罪!”
镜头四:太阳即将下山了,夕阳的斜光折照在那间破屋子上,几只乌鸦在枯死的树上嘶哑地叫着。哎!老人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十一、【自我总结、反思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