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2 12:4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北宋的政治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重点)
重文轻武
加强兵权(“兵”)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加强财政权(“钱”)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复习回顾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A
A
C
讲述了北宋年间杨家名将保家卫国的感人故事。当时,杨家名将可谓一口金刀八杆枪,令辽兵闻风丧胆,对宋朝可谓居功至伟。怎奈奸臣当道,潘仁美大奸大佞,杨家名将遭到严重迫害。辽国皇帝约请太宗,赴金沙滩 “双龙会”,暗藏杀机,兵困行宫。声声怒吼,阵阵击鸣,战车交错,刀光血影。大郎、二郎、三郎、四郎和五郎战死,七郎被潘仁美万箭射死。
一、崭露头角

1、辽的崛起
(1)隋唐时,游牧的契丹族与汉朝的经济文化联系密切
(2)唐末,北方汉人带去生产技术和生活方式
(3)9世纪后期,有农耕、冶铁、纺织等产业,开始建筑房屋、城邑。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汉化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上京临潢府
2、辽的建立
辽太宗时,占领幽云十六州
3、辽的扩张
崭露头角
西夏
1、西夏的崛起
(1)原属于“五胡乱华”中羌族的一支
(2)唐朝时,与中原文化接触较多
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汉化
2、西夏的建立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兴庆
元昊
民族政权并立
西夏

北宋
政权名称 民族 建国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动动手,填填空
辽(契丹)
契丹族
10世纪初
耶律阿保机
上京
北宋
西夏
汉族
党项族
960年
11世纪前期
元昊
赵匡胤
兴庆
东京
(今开封)
二、战争与和平
北宋 战?和? 辽
1、辽与北宋的和战
冲突加剧
辽太宗

宋太祖晚年

友好和平
宋太宗

战争
宋真宗
战争

宋辽交战形势
(1)澶渊之战
1004年秋,辽军进攻北宋,寇准坚决主张抵抗,宋真宗亲征,在澶州打退辽军。
材料一
(宋太宗认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需谨此。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北方的强敌,一时既无法驱除,而建都开封,尤使宋室处一极不利的形势下。……这一层,宋人未尝不知。然而客观的条件,使他们无法改计。”
——钱穆《国史大纲》
为什么北宋大量胜仗还要签订盟约呢?
澶渊之盟是辽与北宋在双方力量相对均衡的条件下互相妥协的产物
材料一:宋辽遂为兄弟国,宋岁输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自是两国不交兵一百二十年。
材料二:澶渊之盟以后,双方在交界处开设贸易场所,称为“榷场”。官府和商人用各种商品在此进行交换,互通有无。
材料三:尽管澶渊之盟常给人以“城下之盟”的印象,但基本内容还是平等的,北宋并没有丢大太的面子。……且和平实现后,北宋还能送双方贸易中获得大量盈余,辽朝亦可借此获得其必需品,因而对双方都是划算的。
(2)澶渊之盟
影响?
评价?
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合约,“岁币”成为北宋人民的负担。
从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看,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的辽宋边境长期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状态,不仅双方边境地区的生产得到发展,而且还彼此贸易。
2、西夏与北宋的关系
(1)元昊称帝后,西夏与北宋关系如何?
(2)西夏为什么要与北宋和谈?
(3)宋夏和约的内容是什么?
(4)议和的影响是什么?
战争
西夏遭受很大损失,人民处于困苦中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回顾:历史上的民族交流与融合
1、民族迁徙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和中原汉人南迁
2、战争与交往
春秋战国时期,中原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
秦汉时期,北击匈奴
3、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汉化)
北魏孝文帝改革
4、友好往来
唐朝,汉族与北方少数民族杂居、通婚,文成公主入藏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崭露头角
战争与和平

西夏
宋辽和战
宋夏和战
10世纪初
契丹族
耶律阿保机
11世纪前期
党项族
元昊
澶渊之盟
宋辽之间保持着和平
宋夏和议
宋夏边界贸易兴旺
知识小结
练习
1.下面这道连线题搭配正确的是( )
①辽﹣契丹族 ②西夏﹣元昊 ③秦﹣鲜卑族
④北宋﹣赵匡胤 ⑤隋﹣李渊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
2.以下选项不属于北宋与西夏和谈后带来的结果是( )
A.西夏皇帝向北宋称臣
B.北宋定期给西夏岁币
C.西夏、北宋双方商业互不往来
D.宋夏边境安宁,生产贸易兴旺
B
C
3.“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这首诗描述的是哪个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汉族 D.匈奴族
4.辽宋夏金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其中位于北方与北宋并立的民族政权是( )
A.西夏 B.金 C.辽 D.蒙古
C
A
5.观察下面的绘画,画中左右双方人物分别代表着( )
6.苏澈在《栾城集》中写道:澶渊之盟后,“(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对这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契丹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生产技术落后
D.北宋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A.北宋 辽
B.北宋 西夏
C.南宋 辽
D.南宋 金
A
B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