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9张PPT。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大自然在水面上写着
……大自然在蓝天上写着
……大自然在四季里写着草儿青葱溪水欢舞花儿盛放荷儿舒展硕果累累层林尽染叶落知秋衰草连天银装素裹这些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一年四季,循环往复,年年如是……大自然的语言
竺可桢作者简介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现代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zhú zhēn)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农谚 海棠 悬殊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读读写写萌发 次第 翩然 孕育 农谚 海棠 悬殊
销声匿迹 周而复始 花香鸟语 草长莺飞读读写写méngcìpiānyùnyànxuán shūnìfùniǎozhǎng yīngtáng字词补充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
簌簌( )Shuāizàisù注意——多音字
载
翘(z?i) 一年半载、记载(zài) 载歌载舞、装载(qiáo) 翘首(qiào) 翘尾巴词语解释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
周而复始:
草长莺飞:
次第: 原指不公开的说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销:消失。匿:隐藏。风雪满路。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周,绕一圈。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一个挨一个地。遍地是衰草。1、解题:“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意思?(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大自然的语言”意思就是“物候”。这是作者的形象说法。“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整体感知2、本文的文体是? 说明文 是事理说明文3、它的类型属于什么?4、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说明对象是——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5、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改后是专业术语,没有吸引力。
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仿佛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6、本文说明了哪几个问题?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研究物候学重要意义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意义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现象本质逻辑顺序理思路、找顺序、显结构(1--3)(4--5)(6--10)(11--12)大自然的语言研习第一部分(1-3)精段品读夏秋1、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冬春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的内容: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按时间顺序3、表示时间的词语: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到了秋天准备迎接立春过后4、描写一年四季的词语
春
夏
秋
冬苏醒 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各种花次第开放炎热 孕育果实果实成熟 叶子渐渐变黄 簌簌的落下销声匿迹 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生动形象 如一幅四季风光画 生动形象的描写增强了说明的生动性、趣味性。果实成熟
叶子变黄
北雁南飞
昆虫匿迹衰草连天
风雪载途冰雪融化
草木萌发
花次第开
燕子归来
布谷鸟来孕育果实冬春夏秋物候现象次第开放春草长莺飞 百花盛开燕子翩然归来布谷鸟也来了孕育果实夏孕育果实秋叶子变黄,簌簌落下北雁南飞衰草连天冬风雪载途风雪载途5、你最爱哪一句?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A、“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B、“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
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杏花—传语—耕地
桃花—暗示—种谷子
布谷鸟—唱歌举例子、
作引用三个(二)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古代劳动人民称之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
叫物候学。 (三)第3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下定义研习第二部分(4、5)精段品读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上。 第4、5段说明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北京1962年1961年1960年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研习第三部分(6-10)精段品读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
差异古今
差异举例子
列数字
作比较
分类别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晚春5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大连的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旬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秋冬之交: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同1921到193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比较,后者比前者早九天。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1、第6—10段说明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南京桃花盛开时北京桃花含苞待放纬度对物候的影响
(三四月间)经度对物候的影响济南苹果树四月中或谷雨节开花烟台苹果树开花要到立夏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作者把决定物候的四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依次排 列,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高下的差异对物候的影响山顶和山下的差异古今差异对物候的影响 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纬度经度高下古今四个决定因素按照影响程度大小大 主小 次空间因素时间因素逻辑顺序
不能调换夏热
南北温度
差别不大考考你:用地理课所学知识说明:什么叫纬度?什么叫经度?纬线经线研习第四部分(11-12)精段品读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第11-12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由主到次逻辑顺序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语言品味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语言品味1、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不能删,“许多”表数量范围,意思是很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并不是全部,去掉后意思就变成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不能删,“左右”“五六天”表估计,意思是十天上下,大概五六天,并不确定,去掉后意思就变成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比1960年迟。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说明了这一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并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主 旨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拓展迁移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 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2、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3、动动脑筋:生活中的物候动动脑筋:结合提示写农谚1、泥鳅安安静静的,天气很晴朗。泥鳅静, 。 天气晴2、癞蛤蟆从洞里出来,表示马上要下雨了。癞蛤蟆出洞, 。 下雨不落空3、蚯蚓从土里爬出来,表示要下大雨了。蚯蚓爬上路, 。 雨水渗进土4、河里鱼儿扑通扑通跳出水面,表示马上要下雨了。鱼跳水, 。 有雨水5、猪圈里的猪在不断地衔着草搬运,寒冷的天气马上要来了。猪衔草, 。 寒潮到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古代农谚选粹古代农谚选粹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二十四节气名称的意义: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立”是即将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夏、秋、冬四季即将来临。
夏至、冬至 古称“日北至”和“日南至”,表示盛夏和寒冬已经到了。春分、秋分 :“分”是平分的意思,表示这两天昼夜相等,正好处在夏至和冬至中间。雨水 : 降雨开始,雨量增多。惊蛰 : 开始打雷,气温上升,经过冬眠的动物开始活动。
清明 天气晴朗,万物滋生。
谷雨 雨量增多,谷物茁壮生长。白露 气温降低,出现露水。
寒露 天冷,露水很凉。
霜降 开始下霜。
小雪、大雪 开始下雪,至大雪时形成积雪。
小寒、大寒 一年中最冷的季节。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露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乳鸭池塘水浅深,熟梅天气半阴晴。东园载酒西园醉,摘尽枇杷一树金。 ??? 诗中的物侯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5、大自然的语言(竺可桢)
课题
《大自然的语言》
备课人:
学情分析
《大雁归来》选自美国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波德的作品《沙乡年鉴》。这篇文章既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从写作上说,知识性、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它的知识性体现在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获得了许多关于大雁习性特点的知识,他要通过自己的笔端将这些成果告诉读者。他在介绍的时候,不像规范的说明文有着明晰的结构,条分缕析、分项介绍,而是采用了散文式的笔调,将观察大雁的记录与体会流淌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它的形象性体现在对大雁细腻的描摹,有大雁飞行、滑翔的优美姿态,还有丰富的大雁鸣叫之声,将大雁的形象真实又生动地再现在读者眼前,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至于抒情性,文章的字里行间均流露着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这种感情是丰富而细腻的,有对大雁归来的欣喜,对大雁义无反顾进行迁徙的钦敬,对大雁无辜被猎杀的不幸遭遇的感伤等。即使许多语句并不是直抒胸臆,笔墨中也饱含感情。
教学中引导学生既掌握课文内容,又能感悟主旨。明白作者是个爱鸟者,很多句子含义丰富,我们要很好指导学生领会。作者意在让我们了解大雁特点,培养我们保护野生动物的品质。最终养成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好习惯。同时课文在写法上也很有特色,它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句子指导学生体会句子包含的感情,学习本文的写作特色。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本文主旨。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抒情性语言,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3.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培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文章,理解本文主旨。(重点)
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和抒情性语言,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难点)
3.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观念,培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感。(重点)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大自然有语言吗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会告诉你准确的方向。
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
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
中午的时候它在南边,
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它永远高挂在北方。
要是你能认出它,
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
要是碰上阴雨天,
大树也会来帮忙:
树叶稠的一面是南边,
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
可千万别慌张,
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
只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竺可桢,浙江上虞人,现代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 主编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自然地理》等丛书。
【字词积累】
1、注音
萌发(méng) 次第(cì) 翩然(piān) 孕育(yùn) 农谚(yàn) 海棠(táng) 悬殊(xuán shū) 销声匿迹(nì) 周而复始(fù) 花香鸟语(niǎo) 草长莺飞(zhǎng yīng)衰草连天(Shuāi)风雪载途(zài )簌簌(sù)
2、解释词语
销声匿迹:原指不公开的说话,不公开露面,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销:消失。匿:隐藏。
衰草连天:遍地是衰草。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的循环。周,绕一圈。
草长莺飞:绿草茂盛,莺儿啼飞,指春天的美好景象。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四、【整体感知】
1、解题:“大自然的语言”是什么意思?(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
“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大自然的语言”意思就是“物候”。这是作者的形象说法。
2、本文的文体是?
说明文
它的类型属于什么?
是事理说明文
4、本文说明对象是什么?
说明对象是——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5、文章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把标题改作《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好不好?为什么?
用了拟人手法。使文章生动形象,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改后是专业术语,没有吸引力。
读了文章才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仿佛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本文说明了哪几个问题?概括本文的说明顺序。
理思路、找顺序、显结构
第一部分(1-3)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物候观察对农业的重意义
第三部分(6-10)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研究物候学重要意义
由现象——本质的逻辑顺序
【精段品读】
研习第一部分(1-3)
(一)分析文章第一段的内容:
1、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本段以优美生动的写景笔调描写了一年四季丰富的物候现象。
2、本段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按时间顺序
你最爱哪一句?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大地”人格化,显得亲切动人
3、“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A、“次第”写出春花竞相怒放的热闹景象。
B、“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
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动画面。
2、“燕子翩然归来。” “翩然”一词,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翩然”指轻快地飞舞的样子,用来描绘燕子的飞行,十分恰当、形象。
(二)第2段主要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
举例子、
作引用说明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三)第3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说明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下定义
研习第二部分(4、5)
第4、5段说明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研习第三部分(6-10)
第6—10段说明的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差异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
2、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四个因素的影响大小不等.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作者把决定物候的四个因素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从空间到时间依次排 列,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
研习第四部分(11-12)
第11-12段说明的是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
研究物候学的意义1、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
2、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3、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4、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5、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
由主到次逻辑顺序
六、【语言品味】
下列句中加横线的字能否删掉,为什么?
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不能删,“许多”表数量范围,意思是很多农谚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并不是全部,去掉后意思就变成了古代流传下来的农谚都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2、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
不能删,“左右”“五六天”表估计,意思是十天上下,大概五六天,并不确定,去掉后意思就变成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比1960年迟。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七、【主 旨】
《大自然的语言》从具体生动的物候现象说起,说明了这一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并说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八、【拓展迁移】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1、联系课文中的物候知识,谈谈你对这首诗中的现象的理解。
由于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越往高处越迟。“人问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说明这一点。
2、用物候现象解释诗人这句感叹。
两个月前,在广州,看见了玉兰开花;
两个月后,在北京,又看见玉兰开花。
玉兰花呀,我说, 你走得真慢哪!
费了两个月工夫,你才到了京华。
——郭沫若《玉兰和红杏》
3、动动脑筋:生活中的物候
麻雀囤食要落雪。
蚂蚁垒窝要落雨。
鱼跳水,有雨来。
燕子低飞要落雨。
癞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稳。
龟背潮,下雨兆。
蚯蚓爬上路,雨水乱如麻。
泥鳅静,天气睛。
猪衔草,寒潮到。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诗中的物侯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闭敲棋子落灯花。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汛尽却山行。绿荫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九、【自我总结、反思促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