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时间的脚印 课件(37张PPT)+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8、时间的脚印 课件(37张PPT)+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5 17:15:30

文档简介

课件37张PPT。时间的脚印这张照片是同一个人,三幅图有什么不同?我们为什么会变老? 时间的流逝还会让我们变老,变得满脸皱纹,变得白发苍苍,变得弯腰驼背,变得脚步蹒跚……时间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吗?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花开花落雁去燕来树木荣枯还有一样东西记录下了时间的脚印时间的脚印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
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背景链接掸( ) 踪迹( ) 装置( )烘烤( )腐蚀( ) 沙砾( ) 山麓( ) 沟壑( ) 龟裂( ) 帷幕( ) 海枯石烂( )
钟鼎文( )楔形( )刨刮( )粗糙( )读读写写dǎnzōnɡzhuāng hōngshízōnɡlùhè lànwéijūnxiē cāodǐnɡ bào词语解释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时间的脚印一、问题抢答整体感知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等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各种矿产资源。 5、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全文的独句段?共几
段?分别是哪些?
(1、5、7、11、13、18、22、24、27)
这些段落中哪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5、7、18、22、24、27)
分析示例.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段)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铜壶滴漏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小知识 6、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1~5)(6~21)(22~29)(30~31)7、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第一部分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1~5)第二部分(6~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第三部分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22~29)第四部分(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精读品析时间伯伯,
你是最伟大的旅行家,
你从不犹豫你的脚步,
你走过历史的每一个时代。
——高士其《时间伯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诗作为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2、自由读6-21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作者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为了说明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3)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A、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3)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B、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突出了人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分析句子说明方法归纳这句话应用了xxx的说明方法
+结合例句分析
+说明了XXXX的特征(说明了XXXX )
+表达效果(4)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会对表达效果造成什么影响?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不能删,“大约”一词表估计并不确定,去掉后意思变成了“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方法归纳1、表态:不能删。
2、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3、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4、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①地壳的活动;
②气候的变化;
③古代生物的状况;
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3、自由读22-29自然段思考: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分点概括回答)
4、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主旨概括Page ? 35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拓展延伸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鲁迅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初二语文八年级(下)教学设计
8、时间的脚印(陶世龙)
课题
《时间的脚印》
备课人:
学情分析
《时间的脚印》所说明的内容,对于我们来说,会觉得比较陌生。尽管时间无处不在,与每个人的生活生命密切相关,但它却并不像空间那样具体得可以看到可以触及;尽管如课文所说时间在自然界留有许许多多"脚印",但若要到千古的岩石中去寻找时间的踪迹,也还不是我们的知识和能力所随便可以获得的。因此,阅读本篇课文既有生疏感,也有神秘感;既有不少困难,也会生发出一定的求知欲。教学中,要借助于同学们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阅读兴趣;再借助于生动有趣的说明文字,来引导、帮助学生读懂课文,揣摩说明的顺序、方法和语言。
教学目标
1、明确说明对象,理清文章思路。
2、掌握说明顺序中逻辑顺序。
3、体会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4、认识岩石记录时间的功能,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说明的层次。
2、学习本文生动有趣的语言。
3、掌握说明顺序。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导语:
师:这张照片是同一个人,三幅图有什么不同?(图片展示)
生:同一个人逐渐衰老
师:我们为什么会变老?
生:因为时间的流逝
师:时间的流逝让我们变老,变得满脸皱纹,变得白发苍苍,变得弯腰驼背,变得脚步蹒跚……
时间我们看得见,摸得着吗?那么我们到哪里去寻找时间的踪迹呢?
生:日历、钟表、花开花落、雁去燕来、树木荣枯......
师:还有一样东西记录下了时间的脚印,那就是岩石。那么岩石怎样记录时间的踪迹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文学常识】
1、了解作者
陶世龙(1929—),四川安岳县人,我国著名科普作家。代表作品有《打开地下宝库的钥匙》《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火山和地震》《多变的地球》等科普读物。
2、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时间的脚印》(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科普作家陶世龙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参加工作后长期与地质学科打交道,在国家推动科学普及和科学大众化的倡导下,作者致力于科普写作,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作品较多。这篇科普文章以记录时间的方式为切入点,向我们介绍了有关岩石的丰富而有趣的科学知识。
三、【字词积累】
1、注音
掸(dǎn) 踪迹(zōnɡ) 装置(zhuāng ) 烘烤(hōng) 腐蚀(shí) 沙砾(lì ) 山麓(lù) 沟壑(hè) 龟裂(jūn) 帷幕(wéi) 海枯石烂(làn) 钟鼎文(dǐnɡ) 楔形(xiē) 刨刮(bào) 粗糙(cāo)
2、解释词语
海枯石烂:海水枯干,石头粉粹。现多用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但本文是原意。
龟裂:裂开许多缝子。
胶结:半流体干燥后变硬黏结在一起。
四、【整体感知】
(一)、问题抢答
1、现在的人们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手表和日历等
2、中国古代用什么来记录时间?
铜壶滴漏
3、大自然是怎样记录时间的?
大自然用岩石记录时间。
4、除了岩石、还有哪些可以记录大自然的时间?
各种生物化石、各种矿产资源。 5、 看哪一组同学最先全文的独句段?共几段?分别是哪些?
(1、5、7、11、13、18、22、24、27)
这些段落中哪些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请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5、7、18、22、24、27)
分析示例.岩石是怎样记录下时间的呢?(5段)
承上启下,由人类记录时间的方式,引出岩石记录时间方式的探寻。
小知识
水从一个铜壶缓缓地滴进另一个铜壶,时间过去了,这个壶里的水空了,那个壶里的水却又多了起来。时间是看不见的,但是我们用水滴记下了逝去的时间。
6、 贴小标题:这些小标题可以归纳一些段落的内容,请将它们写到相应段落的开头。
“时间漫谈”(1~5)——“石头的毁灭与新生”(6~21)——“无字的天书”(22~29)——“读懂记录,造福人类”(30~31)
认真读课文,概括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5):引出话题:岩石是大自然记录时间的重要方式之一。
第二部分(6~21):岩石的厚度和顺序可以记录时间。
第三部分(22~29):说明岩石为我们记录下的历史痕迹。
第四部分(30~31):说明读懂岩石记录的重大意义。
【精读品析】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介绍分析岩石记录时间的奇异功能,为什么不直接进入正题,而要先引用高士其的话?
引用高士其的诗作为题记,既照应了题目,又开启了下文,还形象地说明了那些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岩石中都潜藏着时间的踪影,以引起人们的探究欲望和阅读兴趣。
2、自由读6-21自然段,完成下列各题。
(1)岩石从被破坏到生成新岩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岩石——小石子——沙砾、泥土——沉积——重压——胶结——新岩石
(2)作者研究岩石的形成过程是为了说明什么?
为了说明岩石的厚度及生成顺序记下了时间的踪迹。
(3)下列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A、特别是刮风沙的时候,就像砂轮在有力地转动,岩石被磨损得光溜溜的,造成了许多奇形怪状的石头。
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说明了风沙对岩石的侵蚀作用。
B、例如,在建筑兰新铁路的时候,一个山头在几分钟内就被炸掉了,这相对地质作用的速度可要快多了。
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地突出了人对岩石的各种破坏作用。
教师点拨:分析句子说明方法归纳:这句话应用了xxx的说明方法+结合例句分析+说明了XXXX的特征(说明了XXXX )+表达效果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能否删去,会对表达效果造成什么影响?
根据计算,大约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
不能删,“大约”一词表估计并不确定,去掉后意思变成了“3000~10000年的时间,可以形成一米厚的岩石”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和科学性。
教师点拨:方法归纳
(、表态:不能删;
(、定性(什么上的限制)+(替换法)解词或解释句子;
(、若删去,句子意思成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
④、XX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自由读22-29自然段思考:岩石保存了哪些历史的痕迹?(分点概括回答)
①地壳的活动;②气候的变化;③古代生物的状况;④地球历史的发展过程;
⑤自然界转瞬即逝的活动。
细细品味最后一段,说一说:读懂岩石记录有什么重大意义?
不仅可以增加知识,而且可以探寻地下“宝藏”,更有无穷的大自然奥妙存在。
六、【主旨概括】
本文以充满智慧的笔触,娓娓而谈岩石能够记录时间的脚印的原因,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七、【拓展延伸】
搜集古往今来人们对时间感受的名言
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3、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4、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鲁迅
5、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7、把活着的每一天看作生命的最后一天。——海伦·凯勒
8、明日歌(钱福)
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
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世人苦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
朝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
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八、【自我总结、反思促教】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