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龙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福建省龙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2 19:57: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
1.(2分)西周初年,周公带兵东征,平乱之后“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封建”是指(  )
A.进行封建改革 B.实行宗法制
C.分封诸侯国 D.推行郡县制
2.(2分)《荀子儒教》记载:周初“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说明(  )
①周的封国中,周王亲属做诸侯的居多
②利用血缘纽带跟分封制度相配合,团结同姓贵族
③西周初年民族隔阂严重
④利用同姓贵族排斥功臣和先代贵族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④
3.(2分)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叙述不正确的 是(  )
A.由原始社会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
B.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团结
C.是分封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
D.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
4.(2分)中国传统文化中推崇“尊祖认宗”,下列与此现象有密切关系的是(  )
A.王位世袭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中央集权制
5.(2分)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  )
A.丞相 B.廷尉 C.太尉 D.御史大夫
6.(2分)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度,郡守和县令的产生方式是(  )
A.世代相袭 B.考试选拔 C.皇帝任命 D.地方推举
7.(2分)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  )
A.宗法制和郡县制
B.分封制和郡县制
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8.(2分)汉武帝以后,汉朝刺史的主要职能是(  )
A.监察地方高官 B.管理地方行政事务
C.举荐官吏候选人 D.征收地方赋税
9.(2分)下列关于三省六部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这一制度开始予隋朝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0.(2分)我国的行省制度最早开始于(  )
A.宋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11.(2分)规定“以后子孙做皇帝,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办事效率 B.强化君主专制
C.让“群臣”监督皇帝 D.精简政府机构
12.(2分)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我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是因为它﹙)
A.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D.提高了大臣的地位与权限
13.(2分)1938年,蒋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国近代史》中指出:“当时的人对于这些条款(指《南京条约》中的内容)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来所认为的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对《南京条约》内容中关于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的轻看说明清朝统治者(  )
A.重在防范西方对华经济侵略
B.执行传统的抚夷外交政策
C.对西方各国给予同等待遇
D.近代国家主权意识淡薄
14.(2分)近代一有识之士曾说:“一国所得,诸国安然而享之;一国所求,诸国群起而助之,是不啻驱西洋诸国,使之协以谋我。”上述言论针对的是(  )
A.领事裁判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
C.居住及租地权 D.“门户开放”政策
15.(2分)“西方人送来了一份令人不堪忍受的礼物来祝贺中国进入了20世纪”。这里的“礼物”指的是(  )
A.火烧圆明园 B.割占宝岛台湾
C.签订《辛丑条约》 D.提出二十一条
16.(2分)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
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有利于日本对中国资源的掠夺
C.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日本建立起对中国的经济控制
17.(2分)《三字经》自宋代问世以来,随时代发展而增改,以下为节录部分;……道咸间,变乱起。始英法,扰都鄙。同光后,宣统弱。传九帝,满清段。革命兴,废帝制。立宪法,建民国……其中“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B.维新变法运动、《钦定宪法大纲》
C.义和团运动、《中华民国宪法》
D.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8.(2分)《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圣库制度: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入国库,有婚嫁弥月、疾病荒灾等开支,全由国库支给。该制度(  )
A.满足了农民渴望平均的愿望
B.成为太平天国上层建筑的基础
C.建立起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模式
D.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生活的积极性
19.(2分)“吃面不搁酱,炮打交民巷。吃面不搁卤,炮打英国府。吃面不搁醋,炮打西什库。”这首民谣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0.(2分)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过程是(  )
①八七会议 ②秋收起义 ③南昌起义 ④开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①③②④
21.(2分)美国人威廉?莫尔伍德形象地说:“长征简直是将革命划分为‘公元前’和‘公元后’的一条分界线。”埃德蒙兹更是直截了当地说:“如果没有长征,中国今天就不是共产党的天下。”两位所指的是(  )
A.肯定长征锻炼了革命力量
B.长征使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
C.长征使毛泽东的领导地位得到确立
D.长征的胜利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2分)民国12年,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大会,决定: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保持政治、思想、组织上的独立性;同时希望中国国民党断然抛弃依赖外力及专力军事两个旧观念。此后国共两党(  )
A.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进行国民革命
B.建立民族统一战线,进行抗日战争
C.进行重庆谈判,实现国内和平建国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
23.(2分)2013年8月,国民党党史馆举行了第七次搬迁。有趣的是,党史馆乘机“秀”出国民党当年发给毛泽东的薪水单。当时毛泽东每月支领120元大洋,约为当时北大、清华教授一个月的薪资。在名单上还有向警予、邓中夏等共产党人。毛泽东领取国民党的薪水应该是在(  )
A.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
C.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24.(2分)2017年元月教育部发文要求落实并突出“十四年抗战概念”。“十四年抗战”始于(  )
A.华北事变 B.卢沟桥事变
C.九?一八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5.(2分)1937﹣1941年,中国独立抗击了100多万日军,到抗战胜利时,日本230万海外派遣军中有120万被牵制在中国,中国战场消耗了日本全部战争开支340亿美元中的120亿,中国军队击毙日军39万多人。这说明抗日战争(  )
A.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B.彻底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C.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彻底推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
26.(2分)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27.(2分)1949年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大战役指(  )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③平津战役
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28.(2分)电影《建国大业》讲述了从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到1949年建国前夕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下列关于这一时期说法正确的是(  )
①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道路
②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
③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反攻的开始
④南京解放,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
A.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9.(2分)如图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红色旅游”纪念邮票,邮票中革命纪念地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产生影响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30.(2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将继续发挥它的作用”;该法律承认多种所有制并存,同时也明确“国家保证优先发展国营经济”。这些出自(  )
A.《共同纲领》 B.1954年宪法 C.1975年宪法 D.1982年宪法
31.(2分)新中国成立前后为了协调各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设立了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旗)等自治机关,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这说明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一国两制”
32.(2分)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33.(2分)下面的两幅图片反映的两种政治制度最主要的区别是(  )
A.社会制度不同 B.实施群体不同
C.主要作用不同 D.享受权利不同
34.(2分)我国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是(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资本主义国家力量的削弱
C.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
D.我国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
35.(2分)台湾同祖国大陆一脉相承。下列有关两岸关系发展的史实按照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②《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③海峡两岸正式实现“三通”
④“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达成
A.①②④③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第36题16分,第37小题14分,共30分)
36.(16分)抗日战争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谭嗣同《有感》(1896年春)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帝国所以向美英两国宣战,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自交战以来,……战局并未好转,世界大势亦不利于我。加之敌方最近使用残酷之炸弹,频杀无辜,惨害所及,真未可逆料。……此朕所以饬令帝国政府接受联合公告者也。
﹣﹣《日本天皇停战诏书》
(1)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次历史事件的结果对中国社会造成了什么影响?
(2)根据所学知识,试从政治、军事两个方面论证材料二的观点。
(3)结合所学内容,驳斥材料三中日本对美英两国宣战的理由。结合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怎样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37.(14分)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推动民主与法制建设最重要的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你们怎样对待我个人,这无关紧要,但是我要捍卫国家主席的尊严。你们这样做,是在侮辱我们的国家。我个人也是公民,为什么不让我讲话?宪法保障每个公民的人身权利不受侵犯,破坏宪法的人是要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的。
﹣﹣刘少奇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当时孙中山按照什么原则构建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有何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1954年宪法体现了哪两大原则?
(3)材料三是“文化大革命”中刘少奇被批斗时说的一番话,读了它,你有何感想?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高级中学高一(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35小题,共70分)
1.【解答】题干材料中的“封建”指的是分封制,分封诸侯,以维护西周的统治,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
故选:C。
2.【解答】①西周分封对象主要包括三种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正确;
②根据材料可知,同姓占据了西周分封的绝大部分是想通过血缘关系团结同姓亲族,维护统治阶层的利益,正确;
③从材料无法体现西周时期的民族问题,排除;
④分封制的目的是让他们拱卫王室,维护统治,④不符合分封制的内容,排除。
故选:A。
3.【解答】分封制是宗法制政治上的体现,故C错误,符合题意;
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解答】“尊祖认宗”与血缘有关系。依据所学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的制度。故C正确,排除B。
A涉及是王位的进程,不合题意。故排除。
D明显不合题意。故排除。
故选:C。
5.【解答】A.秦朝中央官制中,具有“掌丞天子,助理万机”职能的是丞相,正确;
B.廷尉是九卿之一,掌刑狱,排除,
C.太尉属于三公之一,掌管军事,排除;
D.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负责监察系统,排除。
故选:A。
6.【解答】A.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世代相袭的官职不存在了。
B.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
C.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秦朝的地方郡守和县令都是由皇帝任命和罢免,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D.地方推举官吏的制度是汉朝的察举制。
故选:C。
7.【解答】西周的分封制在后期随着诸侯势力强大,出现诸侯之间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故“周之失,在于制”,秦朝实行暴政,导致秦的迅速灭亡,但秦的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制度,故B项正确;
A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B。
8.【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刺史监察地方高官,故A项正确。
刺史是汉代的监察机构,不具有管理地方行政事务和征收地方赋税的权力,故BD项错误。
刺史是监察制度,不是选官制度,故C项错误。
故选:A。
9.【解答】①这一制度开始予隋朝是正确的。
②它是两汉以来加强皇权、削弱相权的产物是正确的,它延续了以前强化皇权,削弱相权的思维模式。
③它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度走向衰落是错误的,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央官制,主要的作用不是加强中央集权。
④这一制度对隋唐以后很多朝代都有影响是这一制度的重要影响。
故选:B。
10.【解答】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是元朝的地方管理制度而不是从宋朝开始的。
故选:B。
11.【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不是为了提高行政效率,而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与精简机构和监督皇帝无关。
故选:B。
12.【解答】清朝雍正朝时期设立军机处,军机处主要职责是上传下达,跪奏笔录,完全听从于皇帝一人,因此皇权发展到顶峰。因此C项符合;
A项说的是军机处的行政效率,与题意要求回答内容不符,故排除;
军机处是中央行政机构,与地方无直接关系,故B排除;
D项与史实上军机处大臣地位下降不符,故排除。
故选:C。
13.【解答】A.材料反应的是不同时期国人对《南京条约》的理解。五口通商是结束了闭关锁国的政策,说明清政府不是从经济侵略的角度来理解的。
B.既然是抚夷外交,那么对开放无口就不会觉得最痛心,因为夷人就是要开口通商。
C.材料中不涉及到西方各国。
D.协定关税侵犯了中国的关税主权,治外法权侵犯了中国的司法主权,清政府不是最痛心,说明其关税和司法主权意识淡薄。
故选:D。
14.【解答】材料意思是一国在中国得到利益,其他列强也可同等享有,这是片面最惠国待遇所产生的影响,故B符合题意。
A项是指司法管辖权,与材料无关,应排除。
C项在材料中并无反映,应排除。
D是1899年由美国向列强提出,这一政策承认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中的既得权益,同时各列强开放其“势力范围”,使美国能从中“利益均沾”。材料中反映的并不是列强在华争夺“势力范围”的史实,故D项错误。
故选:B。
15.【解答】抓住“进入了20世纪”这一重要信息,C是1901年与八国列强签订的,故C正确;
D是袁世凯与日本1915年签订的,与”西方人”不符,故D错误;
AB均为19世纪的不平等条约,故AB错误。
故选:C。
16.【解答】A.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是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的。
B.鸦片战争以后,列强开始在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材料。
C.《马关条约》规定列强可以在中国投资办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马关条约》签订以后,日本并没有对中国实行经济控制,只是加强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故选:C。
17.【解答】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革命兴”、“立宪法”分别指的是辛亥革命的爆发以及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ABC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D。
18.【解答】《天朝田亩制度》在实践中并没有得到真正实施,排除A、B、C三项;
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了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调动其生产生活的积极性,故D正确。
故选:D。
19.【解答】从材料中的炮打交民巷,炮打西什库可以看出,应该是义和团在北京抗击侵略者的表现。
故选:B。
20.【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过程是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揭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序幕;开辟、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故③①②④正确。
故选:B。
21.【解答】A.材料反映的是长征对中国革命过程的影响,而不是强调对革命力量的影响。
B.材料是指红军长征时的中国共产党最终能够夺取天下,而不是中共走向成熟。
C.材料没有强调毛泽东的作用和地位。
D.从材料可以看出,红军长征对中国革命胜利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选项符合材料意思。
故选:D。
22.【解答】A.从材料中的民国12年,应该可以看出是1923年,中共三大的决定。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之上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后来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
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应该是1937年,与材料的时间不相符。
C.重庆谈判是在1945年。
D.召开政治协商会议,建立联合政府,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故选:A。
23.【解答】A.从材料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给共产党员发薪水,应该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B.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共产党和国民党是党外合作,组织上独立不存在,国民党给共产党发薪水。
C.国共十年对峙,国共对峙,不存在发薪水的现象。
D.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内战时期,不存在国民党给毛泽东发薪水。
故选:A。
24.【解答】A.华北事变是从1935年开始的。
B.卢沟桥事变是从1937年开始的。
C.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1945﹣14=1931,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中国的局部抗战开始,故C正确。
D.是1937年。
故选:C。
25.【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的内容可知,1937﹣1941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重大贡献,故C项正确。其余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故选:C。
26.【解答】材料中国民党搞不清楚“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是要“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要“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从而断定这是解放战争第二阶段的重大军事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联系刘邓大军的军事行动即可选择出正确答案。B、C、D三项是战略决战和渡江战役的内容。
故选:A。
27.【解答】从材料中的时间可以看出,所谓打了三个战役,应该是指大决战,主要是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
故选:A。
28.【解答】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决议,南京解放说明国民党政府在中国大陆的统治结束,故②④正确;
①是1928年,排除;
三大战役是战略决战,故③错误。
故选:A。
29.【解答】图1的时间是1928年;图2的时间是1936年;图3的时间是抗日战争时期;图4的时间是1935年,因此先后顺序是①④②③,故C项正确。
故选:C。
30.【解答】A.没有涉及人民民主统一战线问题,排除。
B.材料涉及国家性质,统一战线和所有制形式的确立等,由此可知其出自于1954年宪法,正确。
C.处于文革时期,与材料所述内容不符,排除。
D.1982年宪法与材料“优先保证发展国营经济”不符,排除。
故选:B。
31.【解答】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新中国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是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故选:C。
32.【解答】本题解答的关键词是“民族关系”“60年代”。从“民族关系”可排除AB;
从时间“60年代”可排除D,因为D是1958年成立的;
C是1965年成立,符合题意;
故选:C。
33.【解答】结合材料,上图香港特别行政区反映的是“一国两制”,下图反映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之下,香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民族自治区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故主要区别是社会制度的不同,A项正确;
其它几项都不是主要的区别。
故选:A。
34.【解答】结合所学可知,正是因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才有能力实现港澳问题的成功解决,故根本原因是C项。
我国1956年就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力量也在不断增强。我国提出了合理的解决方案不是根本原因。故排除ABD三项。
故选:C。
35.【解答】①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
②是在1979年;
③是在2008年;
④是在1992年。
故选:B。
二、非选择题(第36题16分,第37小题14分,共30分)
36.【解答】(1)根据材料一“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可知历史事件是甲午中日战争战败,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关于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等方面思考作答。
(2)根据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可知,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三“实亦为……东亚之安定而出此”可知日本试图为战争推卸责任,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等方面驳斥日本的观点。第二小问,关键是理解问题,实际考查中国取得抗战胜利的意义,学生联系课本知识即可作答。
故答案为:
(1)事件:甲午中日战争(或者签订《马关条约》)。影响: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受严重损失,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2)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军事上: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共同抗击日军。
(3)日本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夺霸权,日本的对外战争给包括日本在内的东亚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37.【解答】(1)根据材料“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孙中山所依据的原则是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人民民主国家”“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结合所学得出,两大原则是人民民主原则与社会主义原则。
(3)回答本题时,首先理解材料的主旨意思,再谈感想。要注意分层回答。第一层针对所反映的问题本身,第二层针对问题所引发的思考(启示)回答。
故答案为:
(1)原则:三权分立的原则历史意义:从法律上宣告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
(2)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3)“文化大革命”中公民人身权利受到侵犯,宪法遭到破坏;民主法制遭到践踏,我们应该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避免“文化大革命”的悲剧重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