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福建省龙岩市六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解析版】福建省龙岩市六县市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三(上)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民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3 07:26: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六县市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2分)西周建国之初,伯禽至封国鲁,变其俗,革其礼,坚持以周礼治国,逐渐使鲁国“奄有龟(山)蒙(山),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这表明分封制的实行(  )
A.扩大了西周影响 B.加强了中央集权
C.导致了诸侯争霸 D.完善了礼乐制度
2.(2分)下图表是汉代铁犁铧文物的分布状况表。它反映了汉代(  )
A.经济重心已经完成南移 B.小农经济已遍及全国
C.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 D.手工业发展十分迅速
3.(2分)汉武帝时期,设立中央官学,培养《五经》博士,“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中央官学的建立(  )
A.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B.扩大了封建官吏选拔的渠道
C.推动了学术思想的平等竞争
D.标志汉代教育系统正式建立
4.(2分)下表为不同人物对科举制的贡献。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据此可知,科举制(  )
A.解决了考试弊端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实现了公平公正 D.促进了诗歌繁荣
5.(2分)“城市”是当今人们所熟知的名词。实际上,今天人们眼中的“城市”与古人眼中的“城市”并不完全相同。《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这表明,二者的主要区别是(  )
A.政治经济地位不同 B.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
C.古今城市功能不同 D.城市的繁荣程度不同
6.(2分)“知州”官名源自宋代,全称“权知某军州事”。“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宋代“知州”的设立表明(  )
A.宰相的军政大权被分割 B.皇帝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C.地方行政单位发生变化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7.(2分)《明史?刘健传》中记载到:孝宗时刘健与李东阳、谢迁俱在内阁,“三人同心辅政,竭情尽虑,知无不言。(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材料体现了(  )
A.内阁拥有决策大权 B.孝宗皇帝疏于政事
C.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D.内阁首辅行使相权
8.(2分)日本史学家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谈到明朝与日本的贸易时说:“和中国的往来,不只是进行和平贸易……同时也伺机变为海盗,掠夺沿海居民,倭寇和北欧古代的海盗船,以及英国中世纪末的海盗兼贸易船是一样的。”这则材料可以证明(  )
A.日本商人自古以来就是由海盗组成的
B.明朝对外政策加剧了倭患的严重性
C.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有一定的合理性
D.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完全在政府
9.(2分)据文献记载,英国选择福州作为通商口岸,“意在武夷山茶”,但开放近9年,福州港茶叶外销量仍然极低。直到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与上海、武汉合称为中国三大出口茶市,并长期居第一。导致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机器制茶业兴起 B.海关关税的降低
C.国内政局的变动 D.国际茶市的扩大
10.(2分)洋务派创办的天津机器局“今其制造,略已扩充,制造制铁机、制铜机、火药炮弹、铳炮、钢铁诸器,并铸造银货,其分厂极多……(甲午)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这表明甲午战争以后(  )
A.政府放宽民间设厂限制 B.洋务运动已宣告失败
C.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D.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
11.(2分)1888年,一位在宁波的传教士记述道:洋布“价格低廉,所以一年一年地流行起来,运入内地去的,也能迅速卖出。”当时在九江的西方人也叙述道:“洋布由于价钱便宜,似乎该地正在替代土布……近五年数字也在稳步增加,差不多比1884年涨了一倍。”据此可知(  )
A.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
B.中国的传统手工业已经全面破产
C.中国土布质量差无法与洋布竞争
D.我国沿海地区棉纺织业迅速发展
12.(2分)1898年,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相继上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1904年,北洋大臣袁世凯、山东巡抚周馥等奏请将山东济南、潍县、周村一并自行开为商埠,经外务部议复,亦获得朝廷谕准。清末自开商埠(  )
A.符合了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
B.主要是受清政府洋务运动的诱导
C.反映了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
D.反映了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
13.(2分)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到1901年,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影响新式教育机构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
B.洋务运动人才需求突出
C.清政府对外政策发生变化
D.西方列强进行文化侵略
14.(2分)民国法学家王宠惠针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制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调:“宪法之制定,有二要义焉:一曰,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二曰,宪法者非因一时而定,乃因永久而定也。”王宠惠提出的问题实质上反映了(  )
A.民主宪政与专制统治的矛盾
B.革命派与立宪派的矛盾
C.人治观念与法治理想的矛盾
D.袁世凯与孙中山的矛盾
15.(2分)清末革命派传播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比如《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略》。这些书内容的真实性备受质疑,但是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说明(  )
A.革命目标高于历史真相 B.政治宣传歪曲历史研究
C.辛亥革命缺乏历史依据 D.历史书写影响政权稳定
16.(2分)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一些名流学者以传承传统文化为理由尊孔。这实质反映出(  )
A.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思想混乱
B.新文化运动的激进色彩
C.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否定
D.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
17.(2分)(2019?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测试?32)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这些现象都是雅典(  )
A.社会稳定的反映 B.文化繁荣的表现
C.政治制度的产物 D.自然环境的折射
18.(2分)罗马法规定,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这表明罗马法(  )
A.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 B.确立了法律至上的原则
C.关注人的道德以及价值 D.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功能
19.(2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批判了教会的虚伪腐败,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这说明文艺复兴(  )
A.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 B.受到了教会的压迫
C.并未认识到人的重要性 D.推动了神学的发展
20.(2分)有学者研究发现,宗教改革时期,无论是新教还是天主教会,都致力于重新制订缔结婚约的规则,给有效婚姻的缔结附加了一些条件,其中“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成为欧洲社会各界普遍提出的一个要求。这表明宗教改革时期(  )
A.阶级对立十分严重 B.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
C.新旧教会逐渐合流 D.人文主义受到沉重打击
21.(2分)启蒙运动时期,启蒙思想家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这说明启蒙运动(  )
A.起源于普通民众的意愿 B.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
C.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 D.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22.(2分)据统计,1500~1650年的150年间,仅西班牙就在美洲搜刮了1.6万吨白银和180吨黄金。由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高涨,货币购买力降低。自16世纪30年代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上涨4倍多,英法等国上涨2倍至2倍半。这种现象(  )
A.促进了西欧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B.表明西欧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C.增强了工商业资产阶级的实力
D.导致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摧残
23.(2分)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中写到:“美国不仅是一个共和国,而且是一个联邦。但是在美国,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作者意在说明(  )
A.美国民主共和制度名存实亡
B.美国政治制度存在巨大缺陷
C.美国有效地加强了中央政府的权力
D.美国与欧洲君主国家都有专制
24.(2分)下表为16﹣18业纪初期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增设教席的情况:材料反映(  )
时间
大学
增设的教授席位
1546年
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
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
1619年
牛津大学
萨维里几何学教席
1621年
牛津大学
色德来自然析学教席、萨维里天文学教席
1663年
剑桥大学
卢卡西数学教席
1669年
牛律大学
植物学教授席位
1702年
剑桥大学
化学教授席位
1704年
剑桥大学
天文学教授席位
A.自然科学取得绝对优势 B.神学课程已被大学摒弃
C.人文社会科学逐渐没落 D.科学发展影响大学教育
二、非选择题:第25-27题为必做题,第28、29题为选做题.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
25.(13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秦人统一,此期间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秦并六国,分建四十二郡,造成此下二千年中国疆域之大轮廊。二、为中国民族之抟成。春秋时代华、夷杂处之局,逐渐消融,而成“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之社会。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封建制破弃,郡县制成立,平民、贵族两阶级对立之消融。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
﹣﹣钱穆在《国史大纲》
材料二
无论行政、财政、军事、司法诸事权,朝廷总是在直接掌握某些基本权力(如主要军队、官吏任用等)的同时,把相当一部分权力分寄于行省,然后借行省集权于中央。显而易见,元行省制中央集权是秦汉以来郡县制中央集权模式的较高级演化形态……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
﹣﹣李治安《元代行省制的特点与历史作用》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统一对“中国民族”形成所起的作用。
(2)依据材料二,说明元朝行省制的“优”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代行省制度实施的影响。
2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代开埠通商,是政府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应对。洋务运动和清末新政时期,振兴实业和创办新式学堂等,促进各地城镇手工业、工场和新式教育的发展,城市主要功能开始嬗变。政府推行地方自治和设立城市管理机构等,从制度上规范了城市的发展。通商口岸与国际市场接轨后,进出口贸易迅速增加,大量商人聚集口岸城市,城市的集散功能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近代工业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沿海沿江城市兴起,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它改变了城市经济的结构,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经济职能。市场与城市的互动,促使经济重心和布局的调整,也促使市场网络和城市体系的重构。聚集在城市的社会力量,主动参与城市的建设和管理。会馆、同乡会和慈善组织等传统社团逐渐转换角色,更多地介入公共领域。由知识分子、实业家、商人等组织的新式社团,在一定范围内行使着公共职能,社会力量开始成为城市建设和管理的推动力。
﹣﹣摘编自张利民《我国近代城市发展动力分析》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城市化发展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发展的看法。
27.(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00﹣1840年中外历史大事年表(节选)
世界
中国
●16世纪,新航路开辟。
●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
●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
●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
●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
●1602年,思想家李贽在狱中自尽身亡。
●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
●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
●1644年,清军入关。
●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
●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在上表中任选三组中外历史信息进行解读,主题自拟。(要求:主题明确;提取信息充分;论证和分析逻辑清晰)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8.(15分)材料
熙宁四年(1071),王安石拜相,对太学进行改革:(1)创设太学三舍法。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学生被按程度分进不同之舍接受学业。(2)调整太学直讲。王安石把反对新法的焦千之等5人罢撤,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规定教师两人共讲一经,对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执事不修”者则予以贬黜。(3)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太学生各选一经,随直讲学习,月一私试,岁一公试,成绩合格者方可递升舍次。其中,上舍生中特别优异者,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免去乡试、会试(礼部试),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4)设立经义局编审经学教材。熙宁六年(1073),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摘编自《北宋太学教育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教育制度改革的作用。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9.材料
奥诺雷?巴尔扎克,法国小说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擅长于典型人物形象和社会风俗的细致刻画,并表达人物性格在社会环境中的变化和发展。他认为小说家必须面向现实生活,不仅要摹写社会现象,还须阐明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在塑造人物的问题上,他强调诗人的使命在于创造典型,使典型个性化,个性典型化;又说典型人物应该把那些多少和他类似的人的性格特点集中于一身。他还强调艺术家不仅要描写罪恶和德行,而且要指出其中的教育意义。
在19世纪30至40年代,他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大量作品,写出了91部小说,塑造了高老头、葛朗台等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间喜剧》。《人间喜剧》被誉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百科全书”。但他由于早期的债务和写作的艰辛,终因劳累过度于1850年8月18日与世长辞。
﹣﹣摘编自特罗亚《巴尔扎克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巴尔扎克作品的艺术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巴尔扎克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六县市一中高三(上)期中历史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的.)
1.【解答】依据材料“奄有龟(山)蒙(山),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成为周王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A正确。
西周没有形成中央集权,排除B。
C材料不能体现,排除。
礼乐制度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
故选:A。
2.【解答】材料显示铁犁铧在全国逐渐推广,说明先进生产方式不断拓展,故C正确。
A出现在南宋,排除。
题干图片信息只涉及五大地区,无法得出小农经济已经遍及全国的结论,排除B。
D明显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故选:C。
3.【解答】“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表明中央官学的建立推动了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4.【解答】A.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但并没有解决科举制的弊端。
B.从材料中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增设殿试、武举可以看出,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增多了,而且科举的项目也增多了,这能够体现出科举考试扩大了统治基础。
C.材料体现不出实现公平公正的特征。
D.从材料中的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我们可以推导出科举制促进唐诗的繁荣。
故选:D。
5.【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古今城市都是当时的政治或经济中心,因此政治经济地位不同不是二者的主要区别,故A项错误。
占地范围与规模不同不是二者的主要区别,故B项错误。
当今的城市是以经济功能为主;古代城市是以政治功能为主,故C项正确。
城市的繁荣程度受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古今城市繁荣程度无法比较,故D项错误。
故选:C。
6.【解答】A.宰相是中央官职,而知州是地方官职,错误。
B.由题干材料“‘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可知,宋朝的知州代表中央暂时管理地方的军政,故其设立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正确。
C.材料中没有体现当时地方行政单位的变化,排除。
D.说法与题意和史实不符,错误。
故选:B。
7.【解答】材料中“(孝宗)初或有从有不从,既乃益见信,所奏请无不纳”,说明皇帝对内阁由于信任,基本上采纳了内阁的建议,体现了内阁在皇帝的信任下,权力有所上升,故C项符合;
AD项与明朝内阁史实不符,排除;
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8.【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材料强调了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是有必要的,也是有一定的合理性的,故C项正确。
日本商人也不全是由海盗组成的,故A项错误。
明朝对外政策是海禁政策,有利于抑制倭患,故B项错误。
明朝海禁与倭患的责任并不完全在政府也在于商人和海盗,故D项错误。
故选:C。
9.【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福州港茶叶外销量较低,从1853年,福州的茶叶贸易才开始兴盛,到19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结合所学可知,由于受中国自然经济的抵制,因此鸦片战争后福州港茶叶外销量较低,随着列强侵略的加强和洋务运动的兴起,福州的茶叶贸易开始兴盛,故C项正确。
AB两项从鸦片战争后就已经出现,应排除。
D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故选:C。
10.【解答】“战后颇有扩张,其业之兴盛有可望也”表明甲午战争以后,洋务企业未完全破产,故D正确;
ABC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D。
11.【解答】“洋布由于价钱便宜,似乎该地正在替代土布……近五年数字也在稳步增加,差不多比1884年涨了一倍”表明我国一些地区自然经济走向解体,故A正确;
BC太过绝对,排除;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12.【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清朝未年国家对于奏请开埠通商是十分认可,这与清朝末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有关,符合转型时期社会发展的需求,故A项正确;
洋务运动在1895年即宣告失败,故B项错误;
材料说明清政府主动适应近代化,不是列强经济侵略的不断加深的作用,故C项错误;
清政府完全沦为“洋人的朝廷“是说明清政府被列强控制,不符合材料主旨,故D项错误。
故选:A。
13.【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全国20余所新式教育机构的分布为:广州5所,天津4所,上海3所,福州、南京、北京、武昌、台北各2所,珲春、烟台、旅顺、乌鲁木齐各1所”可以看出近代中国新式教育机构地区分布不平衡,结合所学可知,这主要是由于近代化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故A项正确。
BD两项不是主要原因,应排除。
清政府的外交政策没有变化,故C项错误。
故选:A。
14.【解答】A.材料体现的是宪法制定的特征,没有体现出宪政与专制之间的矛盾。
B.材料体现不出革命派和立宪派之间的斗争。
C.从材料中的宪法者非因一人而定,乃因一国而定也。可以看出,体现了人治与法制的矛盾。
D.材料看不出孙中山和袁世凯的矛盾。
故选:C。
15.【解答】清末革命派传播些描述清初满族军队暴行的图书,结果耸人听闻的故事激发了大量群众的反满情绪,这就为接下来的辛亥革命做了思想宣传,影响到了清政府政权的稳定,故D正确。
A不符合史实,说法本身就是错误的,排除。
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
C与题意不一致,故排除。
故选:D。
16.【解答】材料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东西方文明理念的冲突,不是思想的混乱,所以A错误;
B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依据“打倒孔家店,不仅冲击着维系传统小农社会的精神支柱,而且冲击了传统的是非标准和价值标准,这种冲击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结合所学,新文化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反对对儒家思想为标志的旧道德,“在当时就引起顽强的抵抗”表明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所以D符合题意。
故选:D。
17.【解答】雅典实行民主政治,为了保证公民的民主权利,雅典的城市布局中,市政广场、议事大厅、神庙、歌剧院、体育场等公共场所是最为显著的建筑物,集体性活动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应尽的义务,社会稳定的反映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
文化繁荣的表现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
政治制度的产物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
自然环境的折射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故选:C。
18.【解答】“人生而平等,法律是人正义和非正义的标准,那些被法律认定为“不名誉”的人的行为,是无效的行为”表明罗马法保障了每个公民的权利,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19.【解答】“但他们还是十分宗教化的,并没有发展到否定上帝至尊地位的程度”说明文艺复兴未能彻底冲破神学束缚,故A正确;
BC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A。
20.【解答】依据材料“子女的婚姻需得到父母的同意”可以看出强调的是家长权威,因此材料表明家长权威得到充分尊重,故B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阶级对立,故A项错误。
材料也没有体现新旧教会逐渐合流,故C项错误。
宗教改革是对人文主义的发展,故D项错误。
故选:B。
21.【解答】“不但创作出诸如现实小说、哲理戏剧和讽刺诗歌等文艺作品,而且还印刷了大量的报刊、小册子等印刷品,让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说明启蒙运动认识到普通民众的力量,故C正确;
A错在“起源于”,排除;
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场纯粹的文艺运动,故B错误;
D材料未体现,排除。
故选:C。
22.【解答】新航路开辟后,黄金白银大量流入欧洲,造成物价上涨,引发价格革命,造成靠地租剥削的封建地主阶级实力下降,工商业资产阶级实力上升,故C正确;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排除A;
材料中没有体现商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排除B;
价格革命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排除D。
故选:C。
23.【解答】A.美国联邦制国家结构和共和制度并不冲突。
B.材料不是强调美国政治制度的缺陷,而是突出其特点。
C.从材料中的国家权威在某些方面甚至比当时欧洲一些君主专制大国还要集权,可以看出,美国中央政府的权力非常大。
D.美国没有专制制度,选项不符合历史事实。
故选:C。
24.【解答】材料显示在英国牛津、剑桥大学中增设的教授席位从“神学、希伯来语、希腊语、民法、医学”到“几何学”、“自然哲学”、“天文学”、“数学”、“植物学”“化学”等自然科学,表明科学发展影响大学教育,故D正确;
AC材料未体现,排除;
B太过绝对,排除。
故选:D。
二、非选择题:第25-27题为必做题,第28、29题为选做题.其中,第25题13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5分,第29题15分.
25.【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秦统一六囯,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焚书坑儒,虽然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但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2)第一小问,“元行省制所体现的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主辅结合,明显优于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单纯的地方分权”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始。
故答案为:
(1)秦统一六囯,促进多民族共处,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王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等措施,促进了统一社会的形成;焚书坑儒,虽然堵塞了言路,箝制了思想,但在当时对刚建立起来的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起到一定的作用。
(2)优点: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影响:行省制度较好地协调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是中国古代省制的开始。
26.【解答】(1)结合所学知识,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
(2)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政府动力、市场动力、社会动力。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
故答案为:
(1)背景: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清政府被迫开埠通商;面对统治危机,清政府不断进行改革;近代工业的兴起和发展;西方城市管理体制和理念传入中国等。
(2)政府动力(国家通过行政手段和政策引导等推动城市发展)、市场动力(通过市场力量配置资源,促进城市转型和发展)、社会动力(社会成员通过社团和个人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
认识:城市化发展要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调动社会各阶层力量的积极性。
27.【解答】本小问解读,需要找到解读角度,然后用史实说明,如角度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据材料“16世纪,新航路开辟”和“1593年,番薯由吕宋(今菲律宾)引入中国”可知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据材料“1696年,巴黎出版《中国近事报道(1687~1692)该书是法国耶酥会士李明在华期间写给法国要人的通信汇编,对康熙年间的中国作了详尽的介绍”和“1688年,法国传教士张诚到由葡萄牙人徐日升神甫引荐觐见康熙帝,与法国另一传教士白晋同在宫廷供职。1689年,张诚和徐日升被委任充当中俄尼布楚边界谈判的译员”可知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可知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如角度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据材料“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1840年前后,机器制造代替手工劳动,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完成”和“1736年,清朝祈谷于上帝,乾隆帝亲诣行礼,自是每年如之。建京师先蚕坛”可知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据材料“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和“1644年,清军入关。1729年,雍正设军机处”可知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据材料“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天文学家布鲁诺被教会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17、18世纪,欧洲思想启蒙运动”和“1663年,黄宗羲完成《明夷待访录》”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据材料“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定律”和“1637年,宋应星完成《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可知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故答案为:
示例一:近代中外联系日益加强。
新航路开辟后,原产美洲的粮食作物番薯传人中国,中外经济联系加强;传教士活跃在中国历史舞台,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西方工业革命后积极寻找国际市场,发动鸦片战争,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示例二:明清时期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
明清在农耕经济顶峰的康乾之际,西方工业文明出现巨大飞跃。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资产阶级代议制则在欧美各国确立并完善。明清出现了反传统、反教条的进步思想,但新思想受到压制,以理学为主体的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西方人文主义兴起,科学家、思想家为真理而献身。明清以实用性、总结性为特征的古典科技继续发展,西方以牛顿经典力学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形成。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28.【解答】(1)依据材料“创设太学三舍法”、“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委派拥护新法的叶涛等6人为太学直讲”、“参加‘释褐试’后直接补官”等归纳如下: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制度不断完善。
(2)依据材料“朝廷设立了经义局,着手对《诗》、《书》和《周礼》进行新的注释和训解,编辑出版《三经新义》。上述各项措施的先后付诸实施,使北宋的官学为之一振。熙宁七年(1074),诏赐朝集院的房舍50楹于太学,以拓广太学,从而使太学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结合上上述特点作用归纳如下:创设太学三舍法,增加了太学的淘汰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了对太学教师的管理,提高官学办学质量;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举与学校教育无直接关系的矛盾,也有利于调动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编审经学教材《三经新义》,是统一思想,杜绝异议,以适应变法革新的政治需要。
故答案为:
(1)特点:分层次教学;采用升级淘汰机制;以法令推动改革;考试与选拔官员相结合;学校教育与考试制度密切结合;制度不断完善。
(2)作用:创设太学三舍法,增加了太学的淘汰率,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加强了对太学教师的管理,提高官学办学质量;严格太学考试升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科举与学校教育无直接关系的矛盾,也有利于调动太学生读书的积极性;编审经学教材《三经新义》,是统一思想,杜绝异议,以适应变法革新的政治需要。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29.【解答】(1)巴尔扎克的作品是现实主义作品,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他的作品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写实性),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批判性),注重塑造典型性格(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育性)。
(2)巴尔扎克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是在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发生变化的背景之下,经过法国大革命以后的长期动荡与个人经历和对艺术追求共同作用之下形成的。
故答案为:
(1)特点: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写实性);对社会现实进行强烈批判(批判性);注重塑造典型性格(个性化):注重艺术性与思想性的完美结合(教育性)。
(2)原因: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尖锐,社会道德与价值观发生变化;法国大革命后法国社会长期动荡;作者个人的经历与艺术追求。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