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像艺术家一样创作》是河北美术出版社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六年级下册第8课的内容。每一件优秀的作品呈现在面前时,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或轻松愉悦、或粗犷浪漫、或沉闷伤感。不管是哪种感受都是艺术家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个人思想。我们看似平常的事物在艺术家的眼里会变得与众不同,艺术家通过运用一定的创作手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出丰富的艺术形象。
教材中通过展示画家作品,让学生直接了解艺术家思考创作的的过程,体会草图到创作所展现的由繁到简的内容,色调变化,构图的讲究。教材把创作分为四个阶段,感受生活、收集素材、构图草稿、完成创作。
教材安排2至3课时,我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探究,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来完成。第一课时感受生活、收集素材、构图草稿。第二课时完成创作。本课先来完成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分为四个环节。导入阶段让学生欣赏画家毕加索作品《牛》的创作过程了解创作的艰辛,接着通过课本让学生知道创作的四个阶段。重点通过学生的一次亲身经历学习“感受生活”、“ 收集素材”两个阶段。最后以草稿形式完成本课作业。
本案例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案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艺术作品的创作艰辛,学习艺术作品创作中“感受生活”、收集素材”、“ 构图草稿”的三个阶段,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绘画创作。
过程与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欣赏图片、观看视频、启发记忆、观察感受、收集整理素材等形式,帮助学生建构起个人心中的画面,以顺利的达到学生独立完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创作作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美术作品创作表达对生活的感受,抒发内心的情感。
3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学生,六年级的学生在绘画阶段已经属于转型期,他们渴望了解更多的专业美术知识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望。创作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运用专业知识独立完成创作的机会很少,因此。《像艺术家一样创作》这一课就非常适合这一阶段的他们。于是我在备课过程中反复思考,以怎样的授课形式才能紧紧抓住学生这一求知欲望,并发扬光大,让学生真正的通过一次个人的亲身感受来整理收集素材,研究思考绘画过程,独立完成一件真正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
4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生活、整理素材创作作品。
难点:学会艺术创作,并真正的运用到美术学习之中。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欣赏激趣
1、毕加索作品《公牛》的创作过程。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西班牙画家、雕塑家毕加索的作品。
师:作品中画的是什么?谈谈你的感受?
生:牛,很简单
师:虽然只有几条线,但是公牛的特征非常明显。并且是一头很有力量的牛。看上去很简单的一幅画,他的创作过程却很漫长。
2、出示幻灯片《公牛》的创作过程。
师:这件作品历时一个半月,经过11稿的变化才最终完成。最初画家画的是一头膘肥体壮的牛,接着又画了两稿体态也很丰满的牛,然后他开始从牛的身体上“剜去”一片片肉,每一稿比前一幅都少了点什么,最后,牛的头就缩小的像蚂蚁大小,牛只剩了几条线。留下了一头公牛身上最基本的特征:头、身体、牛角、四肢、生殖器和尾巴。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对于专业画家来说这是一个不断删繁就简、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漫长而艰辛的创作过程,正是因为这个过程,才能真正体会画家的伟大,作品的优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教师板书课题:像艺术家一样创作)
【设计意图】以西班牙画家毕加索的作品做导入,更具有说服力,同时也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世界著名的画家在完成一件作品时都要经历这样艰苦的思维过程,从而体会优秀艺术作品的价值。
活动2【讲授】讲解艺术创作三个阶段 引导学生逐个实施
美术作品创作的四个步骤。
师:同学们打开书翻到第19页,看第八课的第一段文字。
学生齐读:“美术作品的创作一般要经历素材积累、形象构思和艺术表现三个阶段。”
师:翻到第20页,联系上边这句话说说这些图片告诉我们什么?
生:作品创作的四个步骤:
感受生活、收集素材、构图草稿、完成创作。
师小结:其实这三个阶段和这四个步骤是紧密相连的,感受生活、收集素材都是素材积累的过程,构图草稿既是形象构思,完成创作就是最终的艺术表现。下面老师带领大家用这四个步骤来完成一幅绘画创作作品。
【设计意图】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让学生对艺术创作的三个阶段和四个步骤有一个基本概念,然后带着“怎样来完成这四个步骤?”这样的疑问边学习边逐个解决。
引导回忆 启发感受
﹙1﹚、通过 “耍猴”这一事件,引出对耍猴人的生活的思考
看视频“耍猴” (播放耍猴的视频)
师:还记得这是在哪里吗?你还能想起什么样的画面?谈谈对“耍猴”这个节目的感受?
生:这是我们参观吴桥杂技艺术之乡活动时,一个耍猴的片断。
生:大爷用鞭子抽打小猴子,小猴子玩跷跷板。
师:看上去很轻松,很有意思,可是,你了解耍猴人的真实生活吗?
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图片来了认识他们。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视频回忆耍猴情景,联想到耍猴人。从事物的现象看到本质,引发思考。
(幻灯片《最后的耍猴人》)
师:这是一位摄影师跟随他们十二年,记录下他们的酸甜苦辣。
(图1)耍猴人老杨,河南新野县人。新野土地贫瘠,一年四季靠天吃饭,非常贫穷。除了农忙,其余时间带着猴子四处卖艺。
(图2)据说猴子在新野和人生活了六百多年了,猴子在主人家长大,就像家里的一口人。猴子们不愿走时,老杨就驮着它们。
(图3)等天黑扒货车去成都,为了方便都用编织袋装行李。
(图4)带着猴子扒货车
(图5)在货车箱里
(图6)凌晨两点到达,天下着大雨,他们在高架桥下,用塑料布铺在地上过夜。
(图7)到街上卖艺,被保安撵走。他们从家里出来只带了50元钱。
(图8)中午老杨父子二人花4.5元钱买了三碗面和猴子分着吃。晚上查账共收入92元,其中一张50元假币。
(图9)困了累了就随便找个地方休息。
(图10)行程一千多公里,共计75天,两个半月,每人赚800多元。晚上大家在一个废弃的房子里住下,分工做饭。
(图11)四个月后,严冬到来,艺人们返家,和猴子们在火车上看风景,有收获更有辛酸。
(图12)老杨的老猴死了,他说:“耍猴人都不想让猴子死在自己面前,那场面太让人伤心了。”
师:看完这一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生甲:没想到耍猴人的生活这么艰难。
生乙:有些难过,小猴子也很可怜。
师:引起你创作的动机或灵感?
生甲:我想表现人和猴子的亲密关系。
生乙:我想表现他们的艰辛。
生丙:我想表现猴子死去的的画面。
师:寻找能够打动你的瞬间或画面,开始构思。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组感人至深的画面,深深打动学生的内心,让画面内容印到学生的头脑中,用心感受,抓住瞬间灵感思考自己所要表达的思想。
﹙2﹚、收集素材、构思画面
师:收集素材的过程也是一个构思的过程,根据素材整理你的创作思路,也可以根据思路寻找素材。你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受?通过哪些内容来表现?画面中需要什么样的人物、动物?他们在干什么?它们的关系怎样?耍猴人和猴子的动作、表情?所有这些都是为画面的主题思想服务。
师:选择最能打动你的图片。
为你的创作拟一个题目。
哪一组图片最贴近你想要表达的主题?
选择其中的2---3张进行组合。
师:再次组合就是对素材的提炼和加工,根据你要表现的内容把图片中有用的组合在一起,没用的舍弃。
师:找2、3个同学谈一谈自己想要表达的主题和构思。
【设计意图】进一步启发学生通过收集整理、提炼加工素材进行创作。确立主题思想,寻找可用素材。谈一谈自己的构思,以激发同学们的创作灵感。
﹙3﹚、思考构图 画草稿
根据构思,为自己的创作勾画一个草图。
在画草图时先要考虑画面的构图。构图即画面的摆布,画面中主要人物和动物放在主体位置,处理好前后遮挡关系、主体物与背景的关系。
草图要精简。留下最能表达创作思想的内容,准确的把作品主题呈现出来。
教师示范。
活动3【作业】作业要求
﹙1﹚ 根据个人感受对以上素材进行提炼、整合、加工构思主题。
﹙2﹚ 根据主题思想和合理安排画面内容,进行创作。
﹙3﹚ 为你的创作画一个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