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2 20:31: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观看北宋形势图:
说一说北宋是一个统一的王朝吗?不是辽和西夏是哪个民族建立起来的?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关系又如何呢?第7课 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汴京辽西夏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信息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由于契丹的名声远扬,国外有些民族至今仍然把中国称做“契丹”。(一)契丹的兴起1、了解契丹族一、契丹族与党项族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
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tián]猎是生涯。耶律阿保机,907年统一契丹各部,10世纪初(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即辽太祖。国号“契丹”,定都上京。(2)辽的建立阿保机建国后,发展生产,创制文字,国力不断增强。契丹货币契丹鸡冠壶 思考:契丹的兴起与逐渐强大的原因是什么?1.隋唐时期,游牧在北方的契丹族与汉族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2.躲避战乱的中原人带去先进的技术
3.契丹人接受汉文化,学会农耕契丹政权的巩固政治上:
经济上:
文化上:在中央设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内各民族;注意减轻赋役,奖励垦荒;建立孔庙、春秋祭祀;模仿汉字笔画创制契丹文字;制定成文法。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选拔人才;结论:契丹发展是效仿中原制度、重视农耕、接受汉文化的结果。契丹文化对汉族文化也有影响乳酪传入中原契丹服装在中原流行幽燕地区的汉族和契丹人经常通婚,不少汉人为儿孙起契丹名字农牧文化在碰撞中融合宋仁宗曾下令禁止效仿契丹人穿衣。
宋徽宗再次下诏:
“敢为契丹服若毡笠、钓墩之类者,以违御笔论。”(《宋史》卷153)契丹的兴起和辽的建立?
1.国名:
2.建立者:
3.时间:
4.都城:
契丹(辽)耶律阿保机(辽太祖)10世纪初上京临潢府考察报告:(二)西夏的兴起民 族:
政权名称:
建 立 者:
时 间:
定 都:党项族
大夏,史称西夏,
元昊
1038年(11世纪前期)
兴庆(今宁夏银川)(1)西夏的建立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并鼓励垦荒,发展农牧经济,还创制西夏文字。思考:西夏与契丹兴起过程有什么相似之处?接受汉族文化。(2)西夏的统治措施契丹文字保留至今的西夏文印刷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品。它们的字形结构与汉字是否相似?想想这说明什么?交往密切,主要是和汉族交往频繁。党项族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北宋西夏辽辽916年契丹族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960年汉族赵匡胤东京
(开封)西夏1038年党项族元昊兴庆辽、西夏与北宋的基本信息(1)辽的扩张辽太宗时,辽夺取了燕云十六州二、辽与北宋的和战 后晋皇帝石敬瑭为了皇位,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不料却导致了后来宋朝为夺取该地区而与辽苦战数十年占领幽云十六州十六州所辖土地囊括了当时中国东北与北部地区最重要的险关要塞与天然屏障。这一地区的丧失,使长城及其要塞完全失去作用,致使华北大平原全部裸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铁蹄之下。北宋攻辽——北宋战败
澶州大战——北宋获胜(1004)(2)北宋与辽的战杨家将演述北宋名将杨业一家世代抵抗辽(契丹)、西夏入侵的故事。通过颂扬杨家世代忠勇卫国,前仆后继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爱国与卖国的忠奸斗争。澶 州寇准宋真宗东 京 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都城开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内容:辽撤兵,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思考:如何看待澶渊之盟?澶渊之盟(1005)(3)北宋与辽的和对辽来说:澶渊之盟不仅使辽兵安然脱险,还得到了“岁币”。
对于北宋来讲:澶渊之盟是一个屈辱的和约,是皇帝贪图苟安的结果,“岁币”成为它的沉重负担。
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来看 :
它结束了辽宋之间几十年的战争,使此后辽宋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局面,有利于双方边境地区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我国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如何评价澶渊之盟?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 辽国与北宋友好交往已经有很多年了,各族人民休养生息,安居乐业,几乎没有战争了(1)西夏攻宋二、西夏与北宋的关系(2)北宋与西夏议和内容: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结果:北宋被动挨打,连年的战争使西夏也遭受很大损失。澶渊之盟澶州大战兴庆 北宋战是短暂的,是历史的支流
和是长久的,是民族关系的主流辽、西夏与宋的关系特点:有战有和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只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内部的兄弟之争,不是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
就其正义性而言,当时的辽、西夏政权是以劫掠和扩大势力为目的而发动战争,是非正义的;北宋军民的抗辽、与西夏的斗争维护了中原和南方社会的相对稳定和生产发展,是正义的。 议一议:怎么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争?议一议:北宋与辽、西夏订立和约,对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有什么影响?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间的了解。1.“行营到处即为家,一卓穹庐数乘车。千里山川无土著,四时畋猎是生涯。”诗中所描述的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生活(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女真族 D.突厥族
2.10世纪初,统一契丹各部并建国的契丹首领是( )
A.阿骨打 B.赵匡胤 C.元昊 D.耶律阿保机
3.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是( )之间的盟约
A.北宋与辽 B.南宋与辽 C.北宋与西夏 D.南宋与金练一练4.宋真宗时,辽军大举进攻北宋,主张坚决抵抗的北宋宰相是(?)
A.寇准 B.秦桧 C.阿保机 D.岳飞
5.《元昊兴兵》反映的是哪两个政权之间的交战情景( )
A.辽与北宋 B.西夏与北宋 C.辽与西夏 D.金与南宋
6.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时夺取了燕云十六州( )
A.阿骨打 B.元昊 C.辽太宗 D.阿保机
7.“赤峰辽国第一京,寂寞犹在忆皇城。游人难步草盈尺,不知从何觅市声。”是刻在上京遗址的一首诗。诗中的辽国是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 )
A.契丹族 B.党项族 C.突厥族 D.女真族
8.他是党项族的英雄,贺兰山上飞翔的雄鹰。他受汉文化的影响,设太学,译汉文书,积极吸取中原文化。“他”是( )
A.松赞干布 B.元昊 C.阿保机 D.阿骨打
9.“澶渊之盟”的后果有( )①增加了北宋人民的负担②宋辽之间仍处于战争状态③宋辽之间展开了经济文化交流④加剧了北宋政府的财政危机
A.①②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10.建立西夏国的党项族属于哪个少数民族的一支( )
A.回纥 B.契丹族 C.匈奴族 D.羌族11、宋与辽、夏议和的相同点是( )
A.宋向少数民族政权称臣 B.宋向少数民族政权送岁币
C.划定双方的边界 D.少数民族的军队撤走DB12.澶渊之盟后,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战争)”。这说明( )
A.北宋的军事力量遭到极大的削弱
B.宋辽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局面
C.北方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局面
D.宋辽双方建立了平等友好的关系 B13.下列能正确反映辽、西夏与北宋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ACDB北宋北宋北宋北宋西夏西夏西夏西夏辽辽辽辽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