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7课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北师大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今年又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和西安事变70周年,因而本课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课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知道《义勇军进行曲》。了解西安事变的过程。
2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全面的了解历史发展的面貌。 齐唱《义勇军进行曲》,体会抗日救亡的呼声。 展开讨论,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认识侵略战争的罪行。 通过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学习西安事变,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
(三)重点难点
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理由: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第一步,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胃口越来越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本目是理解课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关键之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原因和历史作用是本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
理由: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作的努力,充分展现了国难时刻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复杂,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烈,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与掌握。我认为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克服难点,办法是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来理解与掌握这个问题。
二、说教法
陶行知先生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我选择教法如下
1、问题探究法 2、资料研习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图示法 5、概括总结法 6、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上述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②阅读、探究——突出重点 ③讨论、辩论——突破难点 ④小结、检测——巩固新知 ⑤读史明智——提高认识
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播放音乐《松花江上》导入。
理由:我们武术学校学生比较活泼好动,课前十分钟的休息时间经常会打闹嬉戏,所以刚上课时在情绪上会有些许躁动和不安。歌曲的导入会是一种情绪的安抚,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九一八事变
观看视频,图片,学生阅读课本,动手制作、完成表格。
事件名称
时间
地点
简单经过
结果
九一八事变
1931.9.18夜
沈阳
日军制造柳条湖事件,并以此为借口,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
日军攻占沈阳
教师要强调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第一步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接着,教师虚拟历史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假如我们乘坐时间隧道来到九一八事变后的东北,你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情形?你可以是张学良,东北军,农民,商人,大学生,杨靖宇等,要求是符合当时的实际。让学生看几分钟的书,然后分别扮演角色发言。教师穿插其中,展示多媒体资源印证学生的发言。作好对学生的学习评价。
依据: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教师通过虚拟历史情景把教学内容融入到探究过程中,刺激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发学生的动机和行为,达到训练思维深刻性和灵活性的目的。
教育实验表明,一个人如果用多渠道接受信息比单一渠道接受信息效果要好的多。我们利用图片,声音、影像、动画、文字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各器官功能,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预设效果: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角色发言解决三个关键问题
蒋介石政府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②不抵抗政策的恶果是东北三省沦亡。
③东北人民组织义勇军抗击日军。同时也认识到了日军侵华战争的罪恶。
个别问题如未涉及,教师要从方向上引导,补充,此外学生可能会提出“日本为什么要发动九一八事变?”“蒋介石政府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等问题,课前的单元导入中要做预先处理。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全体起立听国歌。学生谈感受。阅读课文,了解《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词曲作者及影响。
依据:心理学告诉我们,在真实的情景下,才能有最真切的感受。通过创设历史情景,让学生用心去感受国歌所带来的巨大的感染力,激发他们真挚的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
预设效果:学生会从课文中寻找关键信息点,掌握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词曲作者,影响。爱国情感得到激发。部分学生可能意犹未尽,其他同时代的歌曲也想感受一番。教师可做适当准备,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利用课尾几分钟让学生欣赏。
三、西安事变
观看视频,展示图片 。带者下列问题阅读课文
提问: ①张、杨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②西安事变如何解决?③如何处置蒋介石,杀、关、还是放?④和平解决的意义?小组合作完成。其中第三问教师要搭建辩论舞台,创设探究空间来完成。
依据:皮亚杰:当感性输入与现有认知结构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不适应时,人的兴趣最大。只有当输入的环境信息与学生的图式不相匹配时,才会出现发展。
预设效果:学生对西安事变会有比较清晰的理解,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感情得到升华,突破了难点。同时学生也学会相互交流合作的精神,展示了自己的学习能力。会有学生对张,杨两位将军的未来命运比较关注。教师要尽量准备充分,可供课余补充。
3、目标检测,教学小结
布鲁纳:详细的资料是靠表达它的简化的方式保存在记忆里的。用图示法将前后历史知识串成线,层层递进,概括总结。构建整体知识框架,加深学生的记忆。
4、历史与现实结合,读史明智
教育是为现实服务的。因而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如结合日本右翼的言论,思考“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附:板书设计
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两个步骤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沦亡。
3、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背景
2词曲作者
3影响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
2、西安事变的时间、经过(1936年12月12日);
3、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及意义。
课件28张PPT。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1说教材
2说教法
3说学法
4说教学程序
一 说教材(一)教材地位
本课是初中课本《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承上启下的一节课,承上指的是这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发生于1931年至1936年,在这期间,国共两党正在打内战,仍属土地革命时期;启下指的是这一节课主要学习日本开始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开始奋起抵抗,中日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所以这一节课也是抗日战争的开始。随着本节内容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开始了全民族抗战。今年又是九一八事变75周年和西安事变70周年,因而本课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题材。此外,学习本课对当今世界和平、发展的主旋律具有现实的借鉴作用。一说教材(二)教学目标
根据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能力 简述九一八事变的史实,知道九一八事变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知道《义勇军进行曲》产生历史背景,及反映的时代主题。 了解西安事变的过程,简要评说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2 过程与方法 收集有关九一八事变和西安事变的历史资料,全面的了解历史发展的面貌。 听唱《义勇军进行曲》,体会抗日救亡的呼声。 围绕课堂等问题展开讨论,认识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历史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九一八事变,认识侵略战争的罪行。 结合历史背景,演唱《义勇军进行曲》,感受这首歌曲的巨大震撼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通过西安事变的发生与和平解决等事实,感受张学良、杨虎城的正义感和责任感,认识中国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一说教材(三)重点难点
九一八事变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理由:九一八事变是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的第一步,由于蒋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日本胃口越来越大,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本目是理解课题“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的关键之处。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的原因和历史作用是本课的另一重点也是难点。
理由:西安事变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历史发展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作的努力,充分展现了国难时刻共产党人的博大胸襟。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到来。但是由于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复杂,八年级学生感性认识强烈对于“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这个问题难以理解与掌握。二 说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近年来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同时也要求教师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我选择教法如下:
1、问题探究法: 2、资料研习法: 3、启发式教学法: 4、图示法: 5、概括总结法: 6、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三 说学法 我们常说,21世纪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其中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历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转变学生历史学习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整体学习方式的转变。我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上述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目前的认知水平,在课堂结构上,设计了
①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②阅读、探究——突出重点③讨论、辩论——突破难点④小结、检测——巩固新知⑤读史明智——提高认识
五个层次的学法,它们环环相扣,从而顺利完成教学目标。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我有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 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松花江上>>九一八视频“柳条湖事件”爆破现场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军北大营成废墟日军进攻沈阳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事变前:
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 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事变后:
沈阳日军行动.可作地方事件,望 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东北人民的抗战东北抗联视频杨靖宇国歌西安事变视频张学良杨虎城西安事变前夕张学良,杨虎城合影应张学良电邀,中共中央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赴西安谈判日本右翼人士西部迈:
“中国和朝鲜遭受日本侵略是由于自己不争气,所以遭受侵略是活该,日本并无道德上的责任 ”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
“如果我们不向历史学习,我们就将被迫重演历史。”
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九一八事变”给我们什么启示?板书设计一、九一八事变
1、时间(1931年9月18日)地点、两个步骤
2、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和东北沦亡
3、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
二、不朽的民族战歌
1 、背景
2 、词曲作者
3 、影响
三、西安事变
1、西安事变的背景
2、西安事变的时间、经过(1936年12月12日)
3、西安事迹的和平解决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