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二单元第6课《北宋的政治》同步练习
一、单选题
1. 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权收归中央,设置了(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节度使
2. 宋太祖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宰相权力 B.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C.分知州权力 D.防止武将专横跋扈
3. 北宋的都城是( ???)
A.长安 B.开封 C.洛阳 D.灵武
4. 歇后语“赵匡胤穿龙袍——改朝换代”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
A.玄武门之变 B.八王之乱 C.贞观之治 D.陈桥兵变
5. 宋代文人魏泰在《东轩笔录》中写道:“国家用人之法,非进士及第者不得美官。”这反映了宋朝统治者重视下列哪一阶层( ???)
A.士人 B.农民 C.手工业主 D.商人
6. 《宋史纪事本末》载,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宋太祖)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也。”彦超喻意,即前奏曰:“……乞骸骨,归田园,臣之愿也。”材料中宋太祖之“意”是( ???)
A.准备赏赐开国宿旧 B.鼓励诸藩为国操劳C.表白歉意,抚慰群臣 D.暗示他们自解兵权
7. 北宋初年,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主要是吸取了哪一历史现象的教训( ???)
A.陈桥兵变 B.唐朝以来武将专权 C.黄巢起义 D.隋炀帝的暴政
8. 观察下图《辽、北宋、西夏对峙形势图》图中契丹族建立的政权都城所在位置是(??? )
A.?①?????????????????????????????????????????B.?②?????????????????????????????????????????C.?③?????????????????????????????????????????D.?④
9. “黄袍加身”“杯酒释兵权”的典故,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
A.?汉武帝刘彻????????????????????B.?隋文帝杨坚????????????????????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赵匡胤
10. 宋代不可能出现的情景是(?? ?)
A.?士大夫在茶肆喝茶?????????B.?艺人到勾栏谋生计?????????C.?市民到瓦子听评书?????????D.?丝绸遍及百姓人家
11. 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B.?商业繁荣???????????????????????????C.?重农抑商???????????????????????????D.?重文轻武
二、材料分析题
12.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宋《神童诗》
材料反映了宋代哪项政策?宋代采取此项政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该项政策的积极影响。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太祖既得天下,召普问曰:“天下自唐季(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因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之计,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神人之福也。唐季(末)以来,战衅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方镇(藩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天下自安矣。”
——《续资治通鉴长编》
(1)“太祖”指何人?其“得天下”是在哪一年?
(2)根据材料指出唐末以来“兵革不息”的原因是什么?
(3)针对“普”的建议,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这些措施产生了什么影响?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C
2. C
3. B
4. D
5. A
6. D
7. B
8.C
9.D
10. D
11.D
二、材料分析题
12. 重文轻武政策。主要原因: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积极影响: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促进文化发展,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
13. (1)赵匡胤。960年。(2)藩镇割据,实力强大,皇权较弱。(3)措施: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②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并设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③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影响:将地方的行政权、财权、军权都收归了中央,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造成了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