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江苏课件(新人教必修3)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7.20《“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江苏课件(新人教必修3)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2-05 13:31: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3张PPT。第20课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课程标准:
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百花齐放”这一思想的提出,是在1951年。当时,国内关于京剧问题的发展出现了争论,一派主张全部继承;另一派认为京剧是封建主义的,主张全部取消。1951年4月,毛泽东为中国戏曲研究院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
“百家争鸣”最初是毛泽东就中国历史问题的研究而提出的。郭沫若和范文澜都是中国公认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郭沫若认为春秋战国是奴隶封建社会分期,范文澜认为西周是奴隶封建社会分期,虽然毛泽东本人在历史分期问题上更倾向于郭沫若一些,但他确实不好做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便认为解决历史问题还是自由争鸣为好。(2)社会主义制度初步确立,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调动知识分子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必要性一.“双百”方针的提出(3)意识形态领域的某些争论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4)1956年1月14至20日,党中央召开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会议(会议指出:知识分子的绝大部分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背景:(1)社会制度的变化,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交往发生变化(2)提出:
1956.4,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 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正式提出实行双百方针。他说: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他开放,不要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他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李森科、非李森科,我们搞不清,有那么多的学说,那么多的自然科学,就是社会科学,这一派,那一派,让他们去说,在刊物上、报纸上可以说各种意见。 (4)贯彻:科学技术领域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讨论生物学领域中的摩尔根学派与李森科学派之争话剧《关汉卿》剧照话剧茶馆剧照郭沫若《蔡文姬》剧照二.曲折的年代1.贯彻中出现的问题2.危害
一些优秀作品受到错误的批判:如王蒙的小说《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艾青的寓言诗《蝉的歌》,昆曲《李慧娘》和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都受到政治批判。作者被划为右派或反动学术权威,许多知识分子受到了伤害,文艺园地百花凋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受到很大影响,科苑荒芜。建国初期,在科学文化领域内,存在着教条主义、宗派主义和形式主义,在学术、文化和艺术问题上动辄打棍子、扣帽子的情况时有发生,把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这与党和国家面临的任务是不适应的。 1963年2月,中央决定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不断发展,并引发一场错误的政治批判。如对小说《刘志丹》进行批判,此后毛泽东严厉指出:“戏剧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多起来,”思想文化领域的错误批判波及到哲学经济历史学等各个学术领域,它不但把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对待,而且把某些作品中的缺点和错误上纲到阶级斗争的高度加以批判。随着“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到1965年11月,便发生了姚文元对吴晗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点燃了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3.原因:
(1)科学文化领域内受到前苏联在学术批评中的粗暴作风的影响
(2)在长期的战争年代,党习惯于用阶级斗争的思维方式认识问题
(3)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的指导思想发生严重偏差,“左”倾思想日益严重 4.文化大革命时期全国文化事业的概况
(1)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文化领导机构几乎瘫痪,文化部门的领导权被林江反革命集团所把持;
(2)报刊大部分停刊,出版业几乎停顿,造成人们精神食粮的匮乏;
(3)文艺舞台上百花凋谢,万马齐喑,一片萧条残破景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林彪江青等污蔑建国17年来文艺战线被修正主义文艺黑线专政,整个全国只有八个“样板戏”一统天下
(4)以致人们对当时的景象用戏言表示:跑了吭大吭,看个沙家浜;跑着上气不接下气,看个红灯记;朝鲜电影哭哭笑笑,越南电影飞机大炮,阿尔巴利亚电影莫明其妙,中国电影新闻简报1958年至1964年间,样板戏的前身“京剧现代戏”是当时戏曲改革的一个主要成果,也是当时文坛的重要收获之一。在1964年前后,江青开始插手“京剧现代戏”,并将《沙家滨》(《芦荡火种》)、《红灯记》和《智取威虎山》等几部有良好基础的剧作培养成自己手中的“样板”,在“文革”中被捧上了天,作为无产阶级文艺方向的标志,成了当时几乎惟一可以公开演出的剧目。1976年“文革”结束后,样板戏随着江青政治集团的垮台,受到人们的批判,否定和抛弃。
文化大革命中迫害致死的部分学者专家等
1.邓拓:人民日报总编辑、杂文家 ,1966.5.17 服毒致死 2.吴晗:北京市副市长、历史学家, 1968.10.11 狱中自杀,死前头发被拔光 3.范长江:名记者、曾任人民日报社长, 1970.10.23 在河南确山跳井身亡 4.翦伯赞:历史学家, 1968.12.18 与妻子戴淑婉服安眠药致死 5.上官云珠:著名电影演员, 1968.11.22 病中跳楼身亡 文化大革命中田汉被批斗文艺工作者下放农村劳动1966年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共中央通知,即《五一六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中,作家团体、艺术演出团体、文艺刊物都被“砸碎”,正常的创作停止了,这时舞台上只剩下了八个“样板戏”,出现了“八亿人民八个戏”。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只能跳忠字,舞忠字舞是文革时期用于广场(大场地)或游行的队列行进间的歌颂性群众舞蹈。主要动作有:
双手高举表示对红太阳的信仰,
斜出弓步表示永远追随伟大导师毛泽东,
紧握双拳表示要将革命进行到底。
跳舞时手里还要挥动语录本(红宝书)或红绸巾作为道具。
《红灯记》中的李玉和英雄形象《沙家浜》中的新四军英雄形象《智取威虎山》的杨子荣形象三.文艺的春天1.恢复“双百”方针
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双百”方针得到恢复
2.清算“左”倾错误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和学术领域清算了林、江的极“左”倾路线
3.总结经验教训
“双百”方针主要指在文艺问题上“百花齐放”、在科学问题上“百家争鸣” 。它提倡在文艺科研领域可以有思考与辩论、创作和批评的独立与自由,但要在宪法范围之内。要坚持贯彻“双百”方针,处理好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和人民生活的关系,及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在三个关系中,和人民生活的关系是最基本的。讨论:
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的经验教训: 4.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0世纪8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强调在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加强纪律,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等。
开展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5.呈现繁荣(1)伤痕文学:以反映文化大革命为题材的反思文学伤痕文学;
(2)改革实践、社会生活等文学作品
(3)科学和文艺工作者迎来春天
(4)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创作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