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谣》(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州谣》是一首描写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各族人民深情厚谊的一首童谣。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童谣所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可以由课文提到的山川、河流等拓展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土人情,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容,在了解自己家乡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借助家乡地图中的名称,渗透学习部首“氵”的字源意义及字形演变,进而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地图上的汉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有“州、涌、峰、耸、湾、峡、与、陆、谊、浓、齐、奋、繁、荣”15个。“与、齐、奋”是学生常见的汉字,容易掌握。“州”是象形字,借助象形造字法学习。“涌、峰、湾、峡、谊、浓、繁、荣”8个汉字可以用部首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记,也可以在以前识字基础上加一加、换一换进行学习,也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随文识字。“隔”与本课的主题学习活动“地图上的汉字”相结合,深入学习部首“氵”的字源意义及字形演变。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州、岛、民、谊、奋、湾、峡、族、齐”9个,有合体字也有独体字。借助形声字特点,学习“岛、谊、湾、峡”。“奋”的撇与捺要舒展,“湾”注意右上方的点、撇方向,不能写反,“弓”处在字的下方,竖要短,为上方部件留空间,整体偏扁。“族”的“方”要强调笔顺,最后写撇。
学习部首“氵”,在地图上查找河流和省份、城市等的名字,了解相应的字理意义、字形演变,梳理“氵”的字,积累相关词语,开展“地图上的汉字”的识字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一)选一选:请在下列你读不准的汉字上打钩。
州、涌、峰、耸、湾、峡、与、陆、谊、浓、齐、奋、繁、荣
(二)圈一圈:圈出你认为比较难书写的汉字。
州、岛、民、谊、奋、湾、峡、族、齐
(三)写一写:你了解下列汉字部首表示的意义吗?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完童谣,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1.会认“州、涌、峰”等14个生字,会写“州、岛、民”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谣,感悟童谣三字一小句的结构特点和每小节押韵的特点。
3.学习重点词句,了解童谣内容,明白童谣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了各族人民深情厚谊。
4.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了解部首“氵” 的表义,梳理“氵”的字,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思维目标:
1.了解课文有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的思路。
2.通过梳理“氵”的字,加深对部首表意属性的认识,继续建立汉字部首对部内字统领的类的思维模式。?
价值目标:
1.围绕主题“地图中的汉字”,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会认“州、涌、峰”等14个生字,会写“州、岛、民”等9个生字。
2.学习重点词句,了解童谣内容,明白童谣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了各族人民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
1.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了解部首“氵”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设时间:约3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播放歌曲《歌唱祖国》),一曲优美动听的《歌唱祖国》让人沉醉,这首歌表达了人们对于祖国母亲的热爱。今天,我们也来学习一首赞美祖国的童谣,伸出右手,跟随老师板书课题。
课题:神州谣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聆听歌曲。?
2.举起右手,跟随教师书空课题。
(三)设计意图
歌曲导入,引发兴趣。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环节二:朗读童谣,随文识字(预设时间:约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自由朗读
教师提清要求:借助课后的认字表、写字表,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换气,把句子读通顺。声音洪亮。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朗读。(巡视认真听学生的问题,重点关注三类同学:平时读书最好的、读书还行的、读书不好的)
2.个别生读
教师点几位同学朗读,一人一个自然段,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指出并纠正,强调重点。注意指导学生个别不容易读的句子的朗读。
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
各民族,情意浓,齐奋发,共繁荣。
3.自由朗读
在教师指导与纠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更要注意停顿节奏与强调的重音。
4.朗读检查
以同桌或者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朗读,并检查各自朗读情况。教师巡视,随时给予指导。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自由朗读
注意倾听教师提出的朗读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课后的认字表、写字表,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换气,把句子读通顺。声音洪亮。
2.个别生读
学生举手发言,起立朗读相关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标记朗读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全文朗读之后进行评价。
听教师讲解朗读的重点与难点。并练习个别重点句的朗读。
3.自由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教师之前强调与讲解的重点。努力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节奏与强调的重音。
4.朗读检查
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形式,一人一个自然段合作朗读,并检查朗读情况,为朗读好的同学贴一个小贴画。
(三)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达到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声音洪亮、读得流利、有感情的目标。
环节三:学习童谣,识字习词(预设时间:约1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品味童谣的语言特点
(1)结构
①你们再观察课文,从形式上你们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
②是啊,这种三字一停顿的结构,其实我们以前也学习过,例如《弟子规》、《三字经》。三字一停顿,具有我国传统蒙学语言特点,内容简短,节奏紧凑。就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受再读读吧。
(2)押韵
①其实,这首童谣还有一个特点,你们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写出来,看看这一次又发现了什么?
②大家反应很快,都发现这首童谣,每句话的结尾的字都是用了“a”或“ong”这个韵母,读起来朗朗上口。这在童谣上叫作“押韵”。你们再读读,这一次重点感受每句结尾押韵的字。
2.学习童谣内容
(1)品味重点词语
①你最喜欢哪一小节呢?为什么?
②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重点句子与词语,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理解童谣的意思与表达的情感。
?神州
“州”这个字是象形字,本义指水中的陆地。通过理解象形字“州”来理解整个词语的意思。“神州谣”就是有关中国的歌谣、童谣。?
?台湾? 大陆?? 海峡?? 隔开??
本组词语可以出示地图,在地图上找一找大陆与台湾位置。学生很清楚地就能看到二者被海峡隔开。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先让学生谈那些字用得好,利用自己的积累与想象去品味动词“奔、涌、耸”,再让学生动手查字典,理解更准确的意思,最后仿照这样的句式,小组合作说说祖国美丽的山川。
“黄河奔,_______,_______,_______。”
?各民族?? 情谊浓??? 齐奋发? 共繁荣??
本组词语的学习,可以出示相关图片,让孩子直观去感受。
③打开书第30页,看第三题“读一读,记一记”。结合刚才童谣中的相关词语理解。?
(2)了解童谣大意
①这首童谣一共4句话,每句一小节,那每小节都讲的是什么内容呢?
②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回读全诗
3.检测生字、词语
PPT出示本节课词汇,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可以开火车全班检查,也可以同桌或小组合作检查。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跟老师一起品味童谣的语言特点
(1)结构:学生仔细观察,并进行小组讨论,本童谣是三字一停顿。带着感情再次诵读。?
(2) 押韵:提笔将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写出来,并发现特点。最后朗读童谣,感受韵味。
2.了解童谣的内容
(1)在教师的指导下,品味重点句子中的好词,并仿照进行句式说话练习。
(2)学生先自己读一读,在小组交流每节童谣的意思。最后汇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出每节的意思:
第一节总写神州及其山川美,也指出神州、华夏都是祖国的称呼。第二节通过列举四处具有代表性的景色点出神州的美丽神奇。第三节写的是大陆与台湾海峡两岸间的血脉情谊。第四节写各族人民深情厚谊,一同发展,共同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整首童谣由物及人、由景及情,通篇读下来景美人和。
(3)体会童谣情感,并朗读出来。
(4)学生阐释自己的喜欢的小节,并说理由。
3.学生开展生字、词语检查活动。遇到自己不会的,要学会向他人求助。
(三)设计意图
品味的语言特点,并了解童谣内容,体悟童谣蕴含的情感。
环节四:书写汉字(预设时间:约12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本课会写字,学生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教师相机指导重要的笔画、笔顺。
“奋”的撇与捺要舒展,“湾”注意右上方的点、撇方向,不能写反,“弓”处在字的下方,竖要短,为上方部件留空间,整体偏扁。“族”的“方”要强调笔顺,最后写撇。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自由谈书写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描红、书写。针对教师指出的问题,再次修改并书写。
板书:
课后作业:
1.在地图上查找注明的高山、河流,找到自己家乡的位置,并查找家乡美丽山川的相关资料。
2.背诵童谣。
《神州谣》(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神州谣》是一首描写赞美祖国大好河山,歌颂各族人民深情厚谊的一首童谣。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童谣所表达的情感。
在学习本篇课文时,可以由课文提到的山川、河流等拓展自己家乡的山水、风土人情,深入了解背后的文化内容,在了解自己家乡的同时激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借助家乡地图中的名称,渗透学习部首“氵”的字源意义及字形演变,进而开展主题学习活动“地图上的汉字”。
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有“州、涌、峰、耸、湾、峡、与、陆、谊、浓、齐、奋、繁、荣”15个。“与、齐、奋”是学生常见的汉字,容易掌握。“州”是象形字,借助象形造字法学习。“涌、峰、湾、峡、谊、浓、繁、荣”8个汉字可以用部首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记,也可以在以前识字基础上加一加、换一换进行学习,也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随文识字。“隔”与本课的主题学习活动“地图上的汉字”相结合,深入学习部首“氵”的字源意义及字形演变。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州、岛、民、谊、奋、湾、峡、族、齐”9个,有合体字也有独体字。借助形声字特点,学习“岛、谊、湾、峡”。“奋”的撇与捺要舒展,“湾”注意右上方的点、撇方向,不能写反,“弓”处在字的下方,竖要短,为上方部件留空间,整体偏扁。“族”的“方”要强调笔顺,最后写撇。
学习部首“氵”,在地图上查找河流和省份、城市等的名字,了解相应的字理意义、字形演变,梳理“氵”的字,积累相关词语,开展“地图上的汉字”的识字实践活动。
学情分析
(一)选一选:请在下列你读不准的汉字上打钩。
州、涌、峰、耸、湾、峡、与、陆、谊、浓、齐、奋、繁、荣
(二)圈一圈:圈出你认为比较难书写的汉字。
州、岛、民、谊、奋、湾、峡、族、齐
(三)写一写:你了解下列汉字部首表示的意义吗?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读完童谣,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1.会认“州、涌、峰”等14个生字,会写“州、岛、民”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童谣,感悟童谣三字一小句的结构特点和每小节押韵的特点。
3.学习重点词句,了解童谣内容,明白童谣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了各族人民深情厚谊。
4.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了解部首“氵” 的表义,梳理“氵”的字,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思维目标:
1.了解课文有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的思路。
2.通过梳理“氵”的字,加深对部首表意属性的认识,继续建立汉字部首对部内字统领的类的思维模式。?
价值目标:
1.围绕主题“地图中的汉字”,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会认“州、涌、峰”等14个生字,会写“州、岛、民”等9个生字。
2.学习重点词句,了解童谣内容,明白童谣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赞美了各族人民深情厚谊。
(三)教学难点
1.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了解部首“氵”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检查(预设时间:约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朗读字词
(1)PPT出示词语,自读检查、全班检查
(2)用字卡的形式
(3)同桌互相考对方
2.书写字词
听写重点词语,同桌交换,进行批改,并订正。
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带“氵”的字和词语。学生汇报后,PPT出示,检查是否找全了。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依据教师的指令和要求,开展字词检测活动。
可以先自己读读出现的词语,再进行小组或者同桌之间的检查。
2.学生听写,并对照书上的正确答案,进行批改,有错误的地方立刻改正。
3.读课文,找出课文中带“氵”的字和词语。
(三)设计意图
复习重点词语。
环节二:拓展交流(预设时间:约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交流会:
1.学生回顾自己的家乡的名称、地理位置、著名山川,将名称填写在词语卡中。?
2.开展交流活动。?
3.教师总结。
(二)学生学习活动
1. 学生回忆自己课前了解到的资料,并完成词语卡。?
2. 学生熟悉自己准备的内容。先在小组交流,再在全班汇报交流。
3.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名称与山川,之后将词语卡,贴到地图相应的位置。?
(三)设计意图
由课内山川延伸到学生家乡的事物。
环节三:编写故事(预设时间:约2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地图上的汉字
(1)在刚才同学们介绍的过程中,我发现,一些地名或者山川名称中含有这样一个部首“氵”。其实,课文中也有一些带有“氵”的汉字,你观察一下,想想带“氵”的字常与什么有关系。
(2)你们以前还学过哪些带有“氵”的字呢?
(3)教师讲解“氵”的字形演变,及表示的意义。
2.利用之前的学习成果,仿照《贝字的故事》的写法,为部首“氵”写故事。?
3.推荐阅读
(1)我们的汉字是这么的有来历,也是这么有趣。你们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吗?
(2)老师这里推荐一些与汉字有关的书籍,希望同学们继续深入了解我们博大精深的汉字。
《汉字是画出来的》(小象汉字)、《汉字小时候系列:甲骨文闪卡》(小象汉字)、《字的童话》(《林世仁,贵州人民出版社)
(二)学生学习活动
1.了解部首意义
(1)学生仔细观察,交流自己发现:“氵”字旁的字常与“水”有关系。
(2)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带有“氵”的字,梳理已学的汉字。
(3)聆听教师关于“氵”的讲解。
2.编写故事
(1)学生根据学习的材料,结合《贝的故事》的写法,编写故事。
(2)个别写的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全班评价,吸取他们的优点。
(3)继续完善自己的故事。
评价标准:
能够编写
能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编写
能够创造性地进行编写
(三)设计意图
学习部首“氵”,并继续编写汉字小故事。开展“地图上的汉字”活动。
板书:
课后作业:
1.想办法阅读一本推荐书籍。
2.课下了解更多的汉字部首知识,继续完成“氵”部首的有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