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传统节日 教案(2课时打包)+拓展阅读

文档属性

名称 2 传统节日 教案(2课时打包)+拓展阅读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3 15:00:10

文档简介

《传统节日》(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歌谣。歌谣按照传统农历一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写到每个传统节日时,或描写节日的气候特征,或介绍特有的风俗习惯。
学习本篇歌谣,一方面可以积累整首歌谣,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二十四节气歌,并由此进一步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有“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15个。“祭、舟”是象形字,可借助象形造字法学习。“艾、饼、菊”3个汉字可以用部首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记;“传、统、贴、宵、巷、堂、乞、巧、郎、赏”10个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随文识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贴、舟、敬、团、闹、街、艾、转、热”9个,都是合体字。结合单元字理识字的学习方法,通过部首 “贝”“火”学习“贴”“热”。借助部首意义,学习“街、艾”。用象形造字法识记“舟”。“舟”字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转”左边的车字旁第三笔竖。“热”的右上方注意横折斜钩,不是横折弯钩。
在学习传统节日时,可以渗透学习部首“礻”(渗透学习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包含在清明“祭扫”中。在学习传统节日时,可以渗透学习部首“雨”与“氵、冫”(渗透学习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二十四节气歌》”“我的发现”),包含在谷雨、大雪、小雪、白露、寒露、霜降、清明、大寒、小寒等节气中,了解这两个部首的字源意义及字形演变,进而开展主题学习活动——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
学情分析
(一)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有什么习俗呢?
(二)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三)你了解二十四节气吗?
(四)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1.会认“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舟、敬”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习俗,拓展学习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4.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了解部首“礻”与“雨”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思维目标:
1.继续关注汉字部首的表义属性,进一步懂得汉字部首对部内字的统领作用,形成类的思维模式。
2.联系农业生活,理解传统节日、节气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产生的原因,建立联系。
价值目标:
1.围绕主题“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部首“礻”与“雨”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2.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习俗,拓展学习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1.部首“礻”与“雨”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2.围绕主题“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感受汉字文化魅力,形成汉字识记类的思维。
教学流程
环节一:前置学习
(一)教师课堂行为
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传统节日,查找资料,了解该节日产生的缘由及相关习俗。
(二)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利用课前,同桌之间交流自己所了解的传统节日相关知识。
(三)设计意图
丰富学生对于传统节日的了解,并为课上学习作铺垫。
环节二:导入新课(预设时间:约3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 同学们,再过一段时间,又要迎来一个传统节日,你们猜猜是哪一个?
2.关于清明节,你了解哪些知识呢?
(时间、习俗、来历)
3.“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天啊,我们就借着清明节,一同走进传统节日,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书写时注意每个字的笔顺。
课题:传统节日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根据现在的时间,猜测回答:清明节。
2.学生依据自己的知识储备,回答问题。
(时间、习俗、来历)
3.举起右手,跟随教师书空课题。
(三)设计意图
提问方式,由清明节一个传统节日引出课文。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环节三:?朗读课文,随文识字(预设时间:约12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自由朗读,随文识字
教师提清要求:借助课后的生字条或者查字典、问同学等,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把句子读通顺。声音洪亮。
教师巡视检查学生朗读。(巡视认真听学生的问题,重点关注三类同学:平时读书最好的、读书还行的、读书不好的)
2.个别生读
教师点几位同学朗读,每人两行,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指出并纠正,强调重点。注意指导学生个别不容易读的句子的朗读。(PPT把节日、节日活动排成一行,便于学生对每个节日形成整体认识)
元宵节,看花灯,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粽子艾香满堂飘。
3.自由朗读课文,巩固识字
在教师指导与纠正的基础上,学生再次朗读课文。这次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更要注意停顿节奏与强调的重音。
4.朗读检查
以同桌或者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朗读,并检查各自朗读情况。教师巡视,随时给予指导。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自由朗读,随文识字
注意倾听教师提出的朗读要求,在朗读的过程中,借助课后的的生字条或者查字典、问同学等,把字音读准确。注意停顿换气,把句子读通顺。声音洪亮。
2.个别生读
学生举手发言,起立朗读相关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聆听,标记朗读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全文朗读之后进行评价。
听教师讲解朗读的重点与难点。并练习个别重点句的朗读。
3.自由朗读,巩固识字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注意教师之前强调与讲解的重点。努力在读准字音,读顺句子的基础上,注意停顿节奏与强调的重音。
4.朗读检查
学生以同桌或者小组形式,一人一个自然段合作朗读,并检查朗读情况,为朗读好的同学贴一个小贴画。
(三)设计意图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读,达到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声音洪亮、读得流利、有感情的目标。
环节四:学习课文(预设时间:约1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默读课文,思考这首歌谣都讲了什么内容?
2.请你们默读歌谣,思考歌谣都写了哪些传统节日?用横线画出来。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
3.作者在写这些传统节日时,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的呢?想一想,同桌之间交流。
引导学生画图,传统节日是应该用直线表达还是用圆圈表达?
用圆圈表达,表示四季轮回,顺便为后面的节气歌学习做铺垫。
4.这些传统节日,歌谣里都分别介绍了哪些习俗呢?用笔圈出来。
在圆圈图上画下该节日的相关习俗(或者代表性事物,如窗花、鞭炮、花灯、雨、墓、龙舟、艾、鹊桥、圆月、月饼、菊花)
同时重点理解一下词语,并顺便检查识字情况:
(1)传统
(2)贴窗花
(3)元宵节、大街小巷、人如潮
(4)祭扫
“祭”是一个会意字,其字形如下:
从示的字还有祖、社、宗、神、福、祸等,祭祀的目的是向逝去的先人和天地之间的鬼神祈福避祸,这都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礼仪,比如清明节的祭扫也是这个礼仪的遗留,因此这些字都从示。
(5)龙舟、艾香、满堂
(6)乞巧、牛郎织女、
(7)月饼
(8)赏菊
(9)团圆、热闹
上述词语,有些是民间传说,比如吃粽子、赛龙舟、乞巧、牛郎织女,这些内容千百年来就流传在古老的中国,形成了“传统”。
有些是通过汉字可以解释的词语,比如祭扫、团圆
有些可以通过识物来识字,比如月饼、龙舟、窗花、艾草、菊花等。
上述词语都要在随文学习中学习词语的意思。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自己读歌谣,整体感知歌谣内容。
2.学生默读歌谣,思考问题,并用笔和尺子在文中标注,全班交流,得出答案。
3.针对教师的问题,学生自己先思考,再同桌之间交流答案,最后全班回答出正确答案:时间顺序。
小组画图讨论。
4.在教师的指导下梳理各节日的习俗。
5.在老师指导下完成课文中重点词汇的学习,进一步识记生字,把握歌谣主要内容。
6.读课文
(三)设计意图
在深入阅读歌谣的过程中,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结合课前学生的资料,深入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习俗。
环节五:书写汉字(预设时间:约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出示本课会写字,学生说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交流重点笔画、笔顺。教师相机指导书写。
“舟”字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转”左边的车字旁第三笔竖。“热”的右上方注意横折斜钩。
3.学生描红、书写,教师巡视指导,总结学生易错字指导。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自由谈书写需要注意的地方。
2.学生书写。针对教师指出的问题,再次修改并书写。
(三)设计意图
指导重点字的书写。
课下作业:
1.查找资料,了解节气歌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二十四节气中的“八节”及其习俗。
2.了解部首“雨、冫”的意义及相关资料。
3.阅读下发的与传统节日有关的资料。
附:《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板书:
《传统节日》(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传统节日》是一首描写传统节日的歌谣。歌谣按照传统农历一年的顺序,依次介绍了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写到每个传统节日时,或描写节日的气候特征,或介绍特有的风俗习惯。
学习本篇歌谣,一方面可以积累整首歌谣,另一方面也可以积累二十四节气歌,并由此进一步了解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二十四节气。
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有“传、统、贴、宵、巷、祭、舟、艾、堂、乞、巧、郎、饼、赏、菊”15个。“祭、舟”是象形字,可借助象形造字法学习。“艾、饼、菊”3个汉字可以用部首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记;“传、统、贴、宵、巷、堂、乞、巧、郎、赏”10个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随文识字。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贴、舟、敬、团、闹、街、艾、转、热”9个,都是合体字。结合单元字理识字的学习方法,通过部首 “贝”“火”学习“贴”“热”。借助部首意义,学习“街、艾”。用象形造字法识记“舟”。“舟”字最后三笔的笔顺是点、横、点。,“转”左边的车字旁第三笔竖。“热”的右上方注意横折斜钩,不是横折弯钩。
在学习传统节日时,可以渗透学习部首“礻”(渗透学习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我的发现”),包含在清明“祭扫”中。在学习传统节日时,可以渗透学习部首“雨”与“氵、冫”(渗透学习第八单元语文园地“日积月累《二十四节气歌》”“我的发现”),包含在谷雨、大雪、小雪、白露、寒露、霜降、清明、大寒、小寒等节气中,了解这两个部首的字源意义及字形演变,进而开展主题学习活动——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
学情分析
(一)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它们分别有什么习俗呢?
(二)你最喜欢哪个传统节日?为什么?
(三)你了解二十四节气吗?
(四)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语言目标:
1.会认“传、统、贴”等15个生字,会写“贴、舟、敬”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3.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习俗,拓展学习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4.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了解部首“礻”与“雨”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思维目标:
1.继续关注汉字部首的表义属性,进一步懂得汉字部首对部内字的统领作用,形成类的思维模式。
2.联系农业生活,理解传统节日、节气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产生的原因,建立联系。
价值目标:
1.围绕主题“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2.感受中国悠久的历史,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
1.部首“礻”与“雨”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2.了解传统节日及相应的习俗,拓展学习二十四节气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
1.部首“礻”与“雨”的表义,进一步认识形声字的规律。
2.围绕主题“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感受汉字文化魅力,形成汉字识记类的思维。
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预设时间:约3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首歌谣,你们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知道这些歌谣都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
《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看样同学们的知识储备都特别丰富,都回答对了。那么这节课啊,我们就一同继续了解课文《传统节日》。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依据老师出的歌谣,猜是哪个传统节日。(清明、春节、重阳)
2.齐读课题。
(三)设计意图
用歌谣导入,营造文化氛围,复习传统节日。
环节二:拓展学习(预设时间:约2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认识二十四节气
(1)同学们,其实传统节日的与中国的节气文化有着重要关系,比如清明节的时间就是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清明。这节课,让我们借着学习传统节日,一起再走近二十四节气。
(2)自己先读一读这二十四节气的名称。
立春 雨水 惊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种 夏至 小 大暑
立秋 暑 白 秋分 寒露?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3)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4)了解节气习俗。
由课文“清明节”的节日习俗引到节气的习俗,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生先说说自己对“八节”(即“两分、两至、四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习俗的了解,教师再挑重点总结。
2.二十四节气歌
(1)为了方便记忆,人们把二十四节气编成了一首歌,一起跟随老师读一读吧!
春雨惊春清谷天,
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初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2)同学们,节气歌里的的第一个“春”字指的是立春这个节气,“雨”指的是谷雨,以此类推,将二十四节气编入一首短诗中。你们能自己看看其他的字分别代表什么节气吗?小组讨论。
(3)尝试背背这首二十四节气歌。
3.借助资料,介绍二十四节气文化。
(1)二十四节气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通过一则资料,继续来学习。教师朗读。
(2)通过这则资料,你关于二十四节气又收获了什么呢??
4.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
(1)部首“冫”
①出示具有这个部首的节气,并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个部首表示什么意义。
小寒 大寒 立冬? 冬至
②教师指出这个部首的演变,并总结部首的意义。
?“冫”是“冰”,以“冰”为形符的字都和“冰冻、寒冷”有关。
③我们以前学习的汉字,有哪些也带有这个偏旁呢?
④再词读读这些节气。
(2)部首“雨”
①再来看看这组词,你又发现了什么?
白?? 寒露??? 小雪 大雪
②看,这是“雨”字的字源字形,本义指从天而落的雨,是不是特别形象?因此带有“雨”部首的字,它的意思也常常与雨有关。
③小组讨论,说说“霜、露、雪”这三个字的意思如何与“雨”有关系。
④同学们说的很准确。小组合作,再读读这个几个节气吧!
⑤我们以前学习的汉字,有哪些也带有这个偏旁呢?
(3)总结:同学们,传统节日、节气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汉字文化的魅力。就请你们再读读课文和二十四节气歌吧!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读二十四节气,识字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二十四节气名称。
(2)一人领读;小组合作读;男女生对读;开火车读。
(3)借助课前查找的资料,学生介绍“八节”的相关资料,了解相应习俗。?
2.读、背《二十四节气歌》
(1)跟随教师读二十四节气歌。
(2)小组讨论每个字代表的节气,再全班汇报交流。
(3)背诵节气歌。
3.了解二十四节气文化
(1)听教师读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资料。(见备课资料)
(2)听完资料后,谈自己的收获。?
4.学习传统节日、节气中的汉字。
(1)学习“冫”部的字
①学生观察思考这个部首表示什么意义并发言。
②听教师总结,了解意义。
③学生回忆并梳理以前学过的“冫”的汉字。
④读词识字。
(2)学习“雨”部的字
①学生仔细观察,发现都有一个字带有“雨”字头。
②听教师讲解与部首“雨”有关的汉字文化。
③小组讨论,并全班汇报。
④学生回忆并梳理以前学过的“冫”的汉字。
⑤读词识字。
(三)设计意图
了解二十四节气相关内容。结合部首,了解节气中的汉字。
环节三:?讨论交流(预设时间:约12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同学们,传统节日、节气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很重要,为什么我们中国人会设立这些节日,过这些传统节日呢? 课前,同学们都了解了相关资料,现在小组讨论交流。
2.小组展示交流。
3.是啊,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农业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庆贺,以及气候有关。相信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对传统节日的了解会更深刻。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小组讨论课前阅读的资料,梳理小组意见。?
2.小组上台展示,其他组同学聆听并补充。
(三)设计意图
利用资料,让学生的思维更深入,了解传统节日、节气产生的原因。
课下作业:
1.从部首“冫、雨”中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编写汉字部首故事。
清明……?????????????????????????????? 部首:示——礻????????????
2.背诵歌谣。
板书:
为什么会有这些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这些传统节日的产生,大多农业生产活动、日常生活中的祭祀庆贺,以及气候有关。
我国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 逐渐认识到自然环境的变化规律, 将一年分为四时八节。所谓四时, 即春、夏、秋、冬。所谓八节, 即立春、春分; 立夏、夏至; 立秋、秋分; 立冬、冬至。后来人们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黄经) , 把全年分为二十四个段落, 包括“雨水”、“春分”等十二个“中气”, “立春”、“惊蛰”等十二个“节气”, 统称为“二十四节气”。
传统节日大多与传统农业活动有关,常在农闲时节,人们有时间、有收获的充足食物进行庆祝活动,例如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气候与节气也影响着传统节日的形成,端午节时气温升高,病虫活跃,人们容易得病,为了远离疾病,获得健康,才有了端午节的一系列活动;清明是一个节气,也是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例如七夕节的牛郎织女传说;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例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与道教思想有一定关系;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例如端午节的起源之一就是与爱国诗人屈原有关。所有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春节活动, 是一个综合性的盛大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 正是农闲季节。人们在一年辛勤劳动之后, 需要休整生息, 总结经验, 以利再干, 所以把春节活动, 作为庆祝丰收、展示成绩、交流信息的日子来庆祝。正月期间是“立春”的气节, 这个时候天气慢慢地暖和起来了, 适应举办大型的娱乐活动。
元宵节, 其目的是春节的继续, 以展示花灯为主。花灯象征着科学文化知识, 人们要大显手艺, 表现一番。道家规定正月十五为上元, 七月十五为中元, 十月十五为下元。三元中, 上元最受重视, 因为这是天地赐福之日。这一日又正当年初, 所以人们以隆重的仪式庆祝上元, 祈求得到全年平安, 百事如意。
清明节, 主要是为了“慎终追远”, 悼念先祖。
端午节的原意是为了健康身体, 趋邪避疾。开始以吃角黍、插艾叶、饮雄黄酒、戴香包为主要活动内容。
中秋节是希冀家人团结, 共同过着美好的生活, 故以“拜月”活动为主。“十五月儿圆”, 象征着团圆的意思。
重阳节主要是提倡远游、登高、开拓视野为目的, 所以有登高望远、插茱萸、娘家人给女儿家送花糕的风俗。花糕的“糕”(谐音高) , 取步步登高之意, 也可作为登高、远游的干粮。茱萸是野生植物, 到野外采集几株茱萸回来, 有纪念意义。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的文人雅士、诗人墨客,为一个个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被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渗透出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大俗中透着大雅,雅俗共赏。
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今天,我们庆祝这些传统节日,也是在传承着中华文化。
八节的习俗
立春: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在周代就有设东堂迎春之事,说明祭句芒由来已久。
迎春是立春的重要活动,事先必须做好准备,进行预演,俗称演春。然后才能在立春那天正式迎春。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
鞭春牛,又称鞭土牛,起源较早,后来一直保存下来,但改在春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春分:
1.竖蛋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2.吃春菜
  昔日四邑(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春分吃春菜”。“春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春碧蒿”。逢春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春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春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春汤”。有顺口溜道:“春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春,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3.送春牛
  春分随之即到,其时便出现挨家送春牛图的。其图是把二开红纸或黄纸印上全年农历节气,还要印上农夫耕田图样,名曰“春牛图”。送图者都是些民间善言唱者,主要说些春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每到一家更是即景生情,见啥说啥,说得主人乐而给钱为止。言词虽随口而出,却句句有韵动听。俗称“说春”,说春人便叫“春官”。
  4.粘雀子嘴
  春分这一天农民都按习俗放假,每家都要吃汤元,而且还要把不用包心的汤元十多个或二三十个煮好,用细竹叉扦着置于室外田边地坎,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春分期间还是孩子们放风筝的好时候。尤其是春分当天。甚至大人们也参与。风筝类别有王字风筝,鲢鱼风筝,眯蛾风筝,雷公虫风筝,月儿光风筝,其大者有两米高,小的也有二、三尺。市场上有卖风筝的,多比较小,适宜于小孩子们玩耍,而大多数还是自己糊的,较大,放时还要相互竞争看哪个的放得高。
  5.春祭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受用不到了。
  6.拜神
  春分前后的民俗节日有二月十五日开漳圣王诞辰:开漳圣王又称"陈圣王",为唐代武进士陈元光,对漳洲有功,死后成为漳洲守护神。二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诞辰,每逢诞辰,信徒多茹素齐,前往各观音寺庙祭拜。二月二十五日三山国王祭日:三山国王是指广东省潮州府揭阳县的独山、明山、巾山三座山的山神,早年由潮州客家移民春为守护神,因此信徒以客籍人士为主。
立夏
夏至
立秋
秋分:
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古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现在的中秋节则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而来。据考证,最初“祭月节”是定在“秋分”这一天,不过由于这一天在农历八月里的日子每年不同,不一定都有圆月。而祭月无月则是大煞风景的。所以,后来就将“祭月节”由“秋分”调至中秋。
秋分有竖蛋的游戏活动,故有“秋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个不成节的习俗,叫做“秋分吃秋菜”。“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在田野中搜寻时,多见是嫩绿的,细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一般家里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有顺口溜道:“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少,平安健康。”一年自秋,人们祈求的还是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秋分还有挨家送秋牛图的习俗。
立冬
冬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