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的故事》(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有“甲、骨、类、漂、珍、饰、品、随、易、损、币、财、赚、赔、购、贫”15个 ,其中一个多音字“漂”(piāo? piào)。15个汉字中“甲、骨、类、漂、品、易、财”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字;“珍、币、财、赚、赔、购、贫”可以用部首的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记;“随、损”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随文识字。多音字“漂”的学习,教学生据义定音的方法,漂(piāo)常见意义是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漂(piào)常用于词语“漂亮”,表示好看的意思。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贝、壳、甲、钱、与、关、骨、币、财”9个,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结合单元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贝、甲、、骨、币”。借助部首意义,学习“钱、财”。“壳”上面是“士”不是“土”,注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要注意“钱”的右边“戋”(jiān)的笔顺。“骨”的下方“月”的第一笔竖撇要变成竖。? ?
《“贝”的故事》在重组单元中主要承担引导学生关注汉字部首的表义属性,学习与钱币有关的部首,及其相应的字理意义、字形演变,积累相关词语。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叙述方式,为其他汉字部首的讲解提供帮助。
学情分析
(一)第一种方式:纸笔测试
1.排一排:请按照“贝”的字形演变顺序,将下列汉字排序。
? ? ? ? 1? ? ? ? ? ? ? ? ? 2? ?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贝”字的字形演变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写:你了解下列汉字部首表示的意义吗?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一选:请在下列你读不准的汉字上打钩。
甲、骨、类、漂、珍、饰、品、随、易、损、币、财、赚、赔、购、贫
4.圈一圈:圈出你认为比较难书写的汉字。
贝、壳、甲、钱、与、关、骨、币、财?
(二)第二种方式:访谈??
1.读课文后,画出读文章中难读的句子。
2.你了解“贝”字的造字方法吗?
3.你知道在很早以前,人们用贝壳做什么呢?
4.你读过与汉字有关的故事吗?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漂”。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类的用途、特点以及字形演变,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进一步认识形声字、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2.思维目标
关注汉字部首的表义属性。能够体会到“贝”作为部首字,对部内字在意义上的统属作用,建立汉字类的概念,初步形成按类、识字的思维模式。
3.价值目标
围绕“钱币中的汉字”实践活动,了解部首“贝”“钅”“王(玉)”构字的意义,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并学习1个多音字“漂”。
2. 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并学习1个多音字“漂”。
教学流程
前置学习
(一)教师课堂行为
布置课前题:
从你学过的课文里找找有“钅”和“玉”字旁的字,说说这些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二)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在已经学过的三册教材中找
· 课后字表作为索引
· 翻阅课文
· 利用自己的记忆
例子:坐如钟(1上·3)
小鸟念错啦(1上·拼音单元·小鸟念书)
铅转笔刀(1上·8小书包)
黄土变成金(1上·9日月明)
锄禾日当午(1上·悯农)
又疑瑶台镜(1上·古朗月行)
项链(1上·11项链)
(三)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注意偏旁的表义性,同时为本课的拓展学习作铺垫
环节一:导入新课(预设时间:约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打开书,让学生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项,同桌两人选择一组根据经验判断下列这组汉字是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总结:汉字的部首很重要,能帮助我们认识汉字。
2.翻到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一项,学生自己完成练习。
总结:遇到认识的字,可以根据偏旁部首猜猜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3.汉字的部首具有表义的作用。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一篇与汉字部首有关的课文,请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书写时注意每个字的笔顺。? ?
板书课题:“贝”的故事
(二)学生学习活动
1.两人小组完成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项,两人选择一组根据经验判断下列这组汉字是什么部首?查一查,记一记。
(1)自己先想汉字的部首,再动手查阅,形成小组意见。
(2)小组汇报,完成八组。其他同学边听边批注。
2.完成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一项。
(1)学生自学,完成练习。
(2)一位同学分享学习成果,其他同学边听便思考并讨论。? ?
3.举起右手,跟随教师空书课题。
(三)设计意图
复习巩固,引出部首表义属性。揭示课题,学习新课。
环节二:认读课文(预设时间:约15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认读课文。
(1)请大家翻到这一课,借助识字、写字表,自己先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老师在学生自读的时候,巡视认真听学生的问题,重点关注三类同学:平时读书最好的、读书还行的、读书不流利的)
(2)老师范读,请同学纠正自己读错、破读的内容。
(3)同桌互读,互相检查是否有问题,并纠正。
(4)“漂”是个多音字,动手查一查,还有什么读音,这个读音字典是怎么组词的?(新华字典:水上漂着、漂泊)可引导学生说漂流,并引导学生回忆一年级下册第一课学习过的“春风吹,夏雨落,秋霜降,冬雪飘”这里的“飘”和“漂”是否相同?前者是在风中飘,后者是在水中漂,所以从水。
(5)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生学习活动
1.课文朗读
(1)学生能够自己借助多种支持认读课文(多种支持包括:认字表、字典、同伴、拼音等工具)
(2)听老师的范读,自己画出来跟老师读音不同的地方,心里默念。
(3)同桌之间互读检查,认真听同学读的好的地方模仿读一读,同学读的跟自己不同的地方,认真想一想,讨论为什么这么读。
(4)查字典,找到“漂”的不同读音,并跟同学共读字典中的词条。理解“漂”的意思,并组词。说说“漂”还能组什么词。跟“漂”字形相似的字还有哪个,说说二者的区别? ?
(5)学生默读课文,自己小声说说“贝”字的故事。
(三)设计意图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随文识字并学习重点字词。
环节三:学习课文(预设时间:约2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学生自读课文
重点理解贝壳、甲骨、贝类
建议可用理解方法:
A.贝壳、甲骨图示。可以整合,把贝、壳、类都刻在甲骨上,让学生熟悉甲骨和甲骨文,此处重点结合课文解释贝字,其他两字因为变化极大,所以不作过细致的解释,看看即可。
B.贝类,跟鱼类、鸟类、兽类一起理解。
理解意思的同时,掌握贝、壳、类、甲、骨的认读,壳也是需要写的字,但是这个字从字源看变化太大,对记忆没有什么帮助,因此不建议使用该方法。可以在写字的时候,引导学生分解字形。
(2)回读课文第一段
2.学习课文第二段
(1)重点理解漂亮、珍贵、饰品、随身携带、容易、损坏、钱币、钱财等词语
认读:赚、赔、购、贫
学习方法:呈现贝壳制作的饰品,理解饰品的作用是什么,用什么做成的,同时理解“珍贵”和“漂亮”。
理解贝壳随身携带不容易损坏,是因为它又硬又小。因此成为了钱币,跟我们现在的硬币、纸币一样。
钱财,包括钱币和其他财物。
用“赚、赔、购、贫”组词,说说跟钱财的关系。
(2)回读课文
3.完整读课文。
4.检查字词
可以用下列办法:
A.以贝壳为情境,打开贝壳就出现一个词和字的形式来检查学生掌握生词和生字的情况
B.用字卡的形式
C.同桌互相考对方
5.写字:贝、壳、甲、骨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习课文
(1)学生再读课文,重在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贝壳、甲骨、贝类
(2)理解意思的同时,理解文章相关句子的意思,以及自然段的意思。适当做批注。
2.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感受再分别读读课文的各个自然段。
3.回读课文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读的形式。
学依据教师的指令和要求,开展字词检测活动。
可以先自己读读出现的词语,再进行小组或者同桌之间的检查。
(三)设计意图
在学习课文的同时随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了解课文的具体内容,明白贝的特点,以及汉字部首“贝”的意义与钱币有关。
板书设计
《“贝”的故事》(第2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要求认识的汉字有“甲、骨、类、漂、珍、饰、品、随、易、损、币、财、赚、赔、购、贫”15个 ,其中一个多音字“漂”(piāo? piào)。15个汉字中“甲、骨、类、漂、品、易、财”是学生生活中常见、常用字;“珍、币、财、赚、赔、购、贫”可以用部首的字理识字方法进行识记;“随、损”可以结合课文的学习,随文识字。多音字“漂”的学习,教学生据义定音的方法,漂(piāo)常见意义是浮在液体上不动或顺着风向、流向而移动,漂(piào)常用于词语“漂亮”,表示好看的意思。
本课要求书写的汉字有“贝、壳、甲、钱、与、关、骨、币、财”9个,有独体字也有合体字。结合单元字理识字的方法,学习“贝、甲、、骨、币”。借助部首意义,学习“钱、财”。“壳”上面是“士”不是“土”,注意最后一笔是横折弯钩。要注意“钱”的右边“戋”(jiān)的笔顺。“骨”的下方“月”的第一笔竖撇要变成竖。
《“贝”的故事》在重组单元中主要承担引导学生关注汉字部首的表义属性,学习与钱币有关的部首,及其相应的字理意义、字形演变,积累相关词语。感受汉字文化的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习本文的叙述方式,为其他汉字部首的讲解提供帮助。
学情分析
(一)第一种方式:纸笔测试
1.排一排:请按照“贝”的字形演变顺序,将下列汉字排序。
? ? ? ? 1? ? ? ? ? ? ? ? ? 2? ? ? ? ? ? ? ? ? ? ?3? ? ? ? ? ? ? ? ? ? ? ? 4
“贝”字的字形演变顺序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一写:你了解下列汉字部首表示的意义吗?在旁边写上你的理解。
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一选:请在下列你读不准的汉字上打钩。
甲、骨、类、漂、珍、饰、品、随、易、损、币、财、赚、赔、购、贫
4.圈一圈:圈出你认为比较难书写的汉字。
贝、壳、甲、钱、与、关、骨、币、财?
(二)第二种方式:访谈??
1.读课文后,画出读文章中难读的句子。
2.你了解“贝”字的造字方法吗?
3.你知道在很早以前,人们用贝壳做什么呢?
4.你读过与汉字有关的故事吗?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语言目标
(1)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包括1个多音字“漂”。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贝”字的起源,贝类的用途、特点以及字形演变,继续学习部首的表义作用,进一步认识形声字、会意字的构字规律。
2.思维目标
关注汉字部首的表义属性。能够体会到“贝”作为部首字,对部内字在意义上的统属作用,建立汉字类的概念,初步形成按类、识字的思维模式。
3.价值目标
围绕“钱币中的汉字”实践活动,了解部首“贝”“钅”“王(玉)”构字的意义,感受汉字文化魅力,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并学习1个多音字“漂”。
2. 激发热爱汉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会认“甲、骨、类”等16个生字,会写“贝、甲”等9个生字,并学习1个多音字“漂”。
教学流程
环节一:复习检查(预设时间:约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复习课文(朗读)
2,复习生字词
(二)学生学习活动
读课文,随文复习生字词。
学生复习整理生字词
学生完成听写任务
(三)设计意图
复习重点词语
环节二:书写汉字(预设时间:约1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1.在听写的基础上,发现学生写字问题,根据问题进行指导。表扬写的好的学生。写得好;首先是写得正确,其次是写得工整,以此为标准评价学生的书写
2.学生再次书写,针对出现的问题再次指正。
(二)学生学习活动
学生互评,并纠正写错的,写得不好的。
(三)设计意图
学习本课生字,注意容易写错的汉字。? ?
环节三:拓展学习(预设时间:20分钟)
(一)教师课堂行为
编写汉字部首故事。
利用前置学习的成果,和贝字的故事的方法,为金和玉编写故事。
教师提供资料(PPT)
(二)学生学习活动
1.学生根据自己查找的字料和老师提供的“金”、“玉”学习材料,结合“贝”的故事,选择并编写金或玉的故事。
2.个别写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全班评价,吸取他们的优点。
3.继续完善自己的故事。
评价标准:
能够编写
能够模仿课文内容进行编写
能够创造性地进行编写
(三)设计意图
继续了解部首的表义性,了解部首“钅、玉”的意义,并仿照课文,编写故事。
课下作业:
给继续完善自己的汉字故事,并配上图画。
板书设计:
关于贝壳饰品
直至今日,人们都很喜欢用贝、螺等软体动物的外壳做饰物。由于贝壳本身较轻,外表光洁美丽,不用雕琢的各种贝壳有着千姿百态的完美形状,只需穿孔悬挂,用它们制作饰品真是再好不过了。而对于那些远离海滨的人们来说,这种难得的材料更受到珍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贝壳还被当作货币使用。在汉字中,凡是与商品买卖和物品交换有关的文字都有“贝”字,如贸、贩、购、财、贡等。即使到了现在,我们还把自己所喜爱的人或物称为“宝贝”。
新石器时代的早期,用贝、螺类制作的装饰品遍布在世界各地。在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的一座新石器时代早期墓葬中,一个年龄约16岁女孩遗骨的颈部,就发现了由小螺壳制成的串饰,距今已有一万年。在吉林延边的汪清古墓也有用贝壳磨成的贝珠与野猪牙齿、骨管、绿色石磨成的玉石坠和石管饰组合在一起,而发现的一枚用大海贝加工而成的贝饰上,顶端琢磨有三个小孔,中下部还另穿有一个小孔,用它组合成的串饰已经是一件很复杂的饰品了。四川巫山的大溪遗址发现了丰富的遗存。在一个墓葬中出土了多种玉首饰和数量很多的穿孔蚌壳与小蚌环。这种蚌饰由几百枚穿成若干串项饰挂在脖子上,再间以熊牙或虎牙,十分漂亮。
人们曾究关于贝类装饰品的趣事。这还要从汉字说起,如古文字中对“婴儿”的“婴”字的解释。我们把所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孩都叫做“婴儿”,并不区分男女,然而在古代却有很严格的区分。男孩子称为“孺”或“儿”,女孩子才称为“婴”。《说文解字?女部》中有这样的解释:“婴,颈饰也。从女贝贝 ,贝贝其连也。”又《苍史篇》:“女曰婴,男曰儿。婴者,盈盈也,女之貌也。又婴字从贝贝 者,贝也。宝贝缨络之类,盖女子之饰也。”这些解释认为,古时只有女孩子的脖子上才戴有贝壳与贝壳或相连的串饰,所以称为“婴”。北京门头沟东胡林村发现的女孩颈部的贝壳串饰也许就是一例。
“金”并非专指黄金,而是指包括金、银、铜、铁、锡等在内的多种金属材料,这些材料有的坚硬有的柔软,有的珍贵、有的有光泽,用途极为广泛,可以制作各种物品,比如镜、钱币、青铜器、编钟、刀剑、长命锁、项链、手镯、锄、铁锹、镰刀等等。
玉,在甲骨文中就是一串玉的样子,字形演变如下:
/ /
因为玉有光泽,是石头里面最精美漂亮的石头,可以制作成为各种饰品,也因为玉来的不容易,所以特别珍贵,指用于祭祀、贵族佩戴、婚丧等场合。敲击玉石的时候,会发出好听的声音。从玉的字如珍珠、珊瑚、玛瑙等都是非常珍贵的饰品制作材料,晶莹是玉的光泽,玎珰是玉的声音,玩弄是在把玩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