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答案】B
【解析】
据材料“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宗法制,故A项错误;西周没有实行郡县制,故C项错误;行省制属于元朝,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学生再结合分封制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2【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法制度。根据材料“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节与宗法制关系比较密切,所以答案选B。A选项与家族关系无关;B选项是王位继承的方式;D选项与此无关。
3【答案】B
【解析】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皆决于上反映的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无所不至的,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朝议裁决的信息,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皇帝制度是世袭传承,但材料未涉及这个特点,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皇权至上而非政务繁忙,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4【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汉武帝有关知识的认识。为加强中央集权,解决王国问题,汉武帝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通过这项措施,王国的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郡国并行制,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故答案是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
【名师点睛】“推恩令”实行原因:
1、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的严峻形势;
2、吸取晁错削藩令引起七国之乱的教训;
3、实行“推恩令”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上是剖分其国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既迎合了武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5【答案】B
【解析】
【详解】题目的主旨强调相权的削弱,皇权的加强,这些措施是君主专制的加强人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措施强调君主专制而不是中央集权、国家统一,故AD项错误;C项只是表象,排除C项;
6【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中涉及到香港岛,故与《南京条约》有关,A项正确;BCD三项都与香港无并,排除BCD。
7【答案】D
【解析】
根据材料“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加入或者成立反对帝国主义的团体,体现了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正确;《南京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等三项没有涉及“清政府禁止中国人民加入或者成立反对帝国主义的团体”的内容,排除ABC。所以选D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关键信息“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可知清政府沦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然后根据选项逐一排除即可。
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誓保台南北”“邱逢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首诗歌与甲午战争的《马关条约》有关。所以答案选C。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马关条约》
9【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题解题的关键是时空的确立,时间“1937年12月18日”材料已经给出;空间由 “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和“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 等可知地点在南京,因为此时期正直抗战初期,结合所学,1937年12月,日军攻陷中国首都南京后,对南京人民进行了血腥大屠杀,集体屠杀就是当时日本侵略者用的方式之一,故选D 。
10【答案】D
【解析】
据材料“1945年9月……庆祝抗战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故A项错误;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也在1949年,故B项错误;国共两党的空前团结在抗日战争时期,故C项错误;1945年9月抗日战争胜利,故D项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1945年9月”,学生再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相关知识,即可排除干扰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1【答案】B
【解析】
根据材料“要求根据新的原则,重新平分杜会上的土地和财产”“每个农民都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永远保持一份平均的财产”可知,这是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A项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C项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排除;D项资产阶级颁布的宪法,排除。
点睛:“要求根据新的原则,重新平分杜会上的土地和财产”“每个农民都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永远保持一份平均的财产”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答案。
12【答案】D
【解析】
太平天国运动的北伐战争一度逼近京畿地区,震撼清廷,所以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金田起义、攻占南京、决策西征均未逼近京畿地区,所以选项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3【答案】B
【解析】
材料“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说明这一历史事件胜利后建都南京,废帝王,宣扬民主精神,由此判断出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辛亥革命,C正确,排除CD;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建都南京,但等级秩序森严,不符合“寻民主”,排除A。
14【答案】A
【解析】
题干材料所述内容是《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主要内容,该法律的进步性主要在于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故A项符合题意;BC两项表述错误,辛亥革命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D项错误,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开启应该是从戊戌变法开始。
点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在充分考察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上颁布的,其中三权分立制参照了美国,责任内阁制效仿了英国。责任内阁制的规定,有利于从法律上限制即将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的权力,以维护民主共和制度。
15【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信息“争青岛”“国贼罢黜”进行判断,巴黎和会要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利转让给日本,这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五四运动的发展迫使北洋军阀政府罢免了曹、陆、章三个卖国贼,并拒绝在和约上签字,运动取得了初步胜利。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没有涉及到青岛归还的问题,故排除BCD三项。
16【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可知,国共第一次合作是国民大革命期间,国民大革命的目标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故A项正确;举行重庆谈判,争取早日结束战争是抗日战争胜利后,与材料时间与主旨不符合,排除B项;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内容,是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内容,故排除C项;举行北平谈判,尽快实现祖国统一,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内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
17【答案】C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故C正确。五四运动、中共诞生、南昌起义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ABD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近代史中重大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历史意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熟练记忆。
18【答案】B
【解析】
【详解】“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国民革命时期的口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口号;“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口号;“将革命进行到底”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口号。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指1919年五四运动后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时间,题干中的口号涉及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各个时期。故B项正确。A项,工农武装割据指的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与题干中有关抗日的口号不符。故A项错误。C项,抗击外来侵略与题干中“打倒列强、除军阀”等口号不是十分贴切。故C项错误。D项,推翻国民政府与题干中抗日战争口号不符。故D项错误。
19【答案】A
【解析】
【详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相关内容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题目信息,可以判断这一地区是井冈山。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队伍向湘赣边界的井冈山进军,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A项正确;B项是指南昌起义,C项是指五四运动,D项是指三大战役。BCD三项都与材料主旨不符合,故排除BCD三项。
20【答案】D
【解析】
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重要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故D项正确;A项是八七会议;B项是红军会师;C项是巧渡金沙江之后。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首先提取图片中的有效信息“遵义会议”,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进行排查。
21【答案】B
【解析】
注意题干的关键词“解放战争”。根据所学可知,“打出去”指的是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配合陕北、山东战场粉碎了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从而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故B正确。A是土地革命时期的南昌起义,排除;C是三大战役;D是渡江战役。
【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和所学知识可知,徐、蚌属于淮海地区,故A项正确“东北丧失”说明辽沈战役已经结束,故B项排除;1949年4月渡江战役发生在三大战役之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平型关大捷是抗战时期中共领导的,故D项排除。
点睛:“1948年底”“徐、蚌乃首都门户”是解题的关键。
23【答案】B
【解析】
【详解】由“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可知,新中国政府颁布的此项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并且赋予不同民族一定的自治权利;由“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可知,新中国未照搬苏联的民族制度,而是从本国国情和历史出发,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到的是民族关系,民族政策,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党派之间的民主。题干中提到苏联,表明不是在苏联解体后实行的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故ACD三项都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CD三项。
24【答案】C
【解析】
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加快了步伐,1954年全国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C项正确。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于1949年10月1日召开,通过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为政府的施政方针,与题干无关,排除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是1949年召开,最主要是讨论新中国的相关事宜,与题干无关,排除B。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是在1956年召开,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明方向,与题干无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C。
25【答案】B
【解析】
结合知识“另起炉灶”宣布新中国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根据题意可知题中的信息符合“另起炉灶”,故选B;“一边倒”则是指新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A;不结盟是新时期外交政策,排除C;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时间不符合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D。
点睛:根据“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联系建国初期“另起炉灶”的外交政策的含义分析解答即可。
26【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可知关于朝鲜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C正确;万隆会议是首次没有西方国家参与的国家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但与朝鲜问题无关,排除A;不结盟运动是指奉行独立自主、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结盟的外交政策,与朝鲜问题无关,排除B;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与朝鲜问题无关,排除D。所以选C
点睛:解决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中的关键词“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运用所学知识可知关于朝鲜问题的是日内瓦会议。
27【答案】D
【解析】
略
28【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政策这一基础知识。根据题干分析,体现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必须是平等对待对方,双方利益是互惠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体现了外交国地位、利益平等,符合题干要求,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今中国一直奉行的政策。A项是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是指只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B项中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提出来的,体现了中国维护国家和平的目的。D项多边外交政策是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多边外交政策中是基本体现。故选C。
考点: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9【答案】B
【解析】
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新中国1971年重返联合国,A项说法不符历史事实,排除;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的正常化,B项正确;C项说法太绝对,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C;尼克松访华是1972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是1979年,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北京之行”指的是1972年的尼克松访华,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本题容易错选D,把1972年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和1979年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混为一谈。
30【答案】D
【解析】
【详解】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进程是当代国际关系中一次重要的外交实践,它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同时,上海合作组织的建立也有力推动了中国同邻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但上合组织与联合国无直接关系,无法体现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本题要求选择不包括的一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排除ABC三项。
31【答案】错误
【解析】
科举制的创立是在隋朝时期,题中说自秦汉以后是错误的。结合所学知识秦代开始打破世官制,官员有了任期。汉代实行察举制选拔官吏。
32【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的《辛丑条约》中并没有涉及到开放通商口岸,故错误。
33【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题目中涉及到的是港澳回归祖国的伟大意义,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占领的历史,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故正确。
34【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在宪法中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其表述是正确的。
35【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建国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毛泽东提出的三大外交方针,而不是“不结盟”,“不结盟”是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内容。故错误。
36【答案】(1)监察官:御史大夫。根本目的:维护皇权。
(2)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特点:分散相权,相互制约。
(3)措施:明确主权在民;确立三权分立;实行责任内阁制。
(4)保障: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制订完善的法律;提高人民参政意识与能力。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秦朝负责监察机构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维护皇权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可知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第二小问结合三省六部制特点从分散相权,相互制约回答。
(3)依据材料三“国家主权”并结合所学《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回答即可。
(4)本体属于开放题依据所学从保持监察制度的独立、坚持制度创新以及制订完善的法律等角度思考回答。
37【答案】(1)意义:标志中共建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2)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举例:实行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百团大战。
(3)制度:中共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2年宪法。
【解析】
【详解】(1)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国共第一次合作。根据所学知识,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标志。国共第一次合作北伐,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对峙时期革命道路与抗日战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国民革命失败后,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百团大战是敌后战场上痛击日军的一大实例。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带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
(3)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政治建设。根据所学知识,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1982年宪法。
贵州省遵义十五中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试卷
高一历史试卷
(分值:100分 时间:75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史书记载:周公辅佐成王,“立七十一国,姬姓(王族)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西周政治制度是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行省制
2.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第一大节日,蕴含着辞旧迎新、合家团圆的寓意,是中华民族自我认同的一个文化符号。与春节“合家团圆”关系最为密切的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宗法制
D. 分封制
3.《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这段话表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点是
A. 朝议裁决
B. 集权独断
C. 世袭传承
D. 政务繁忙
4.《全球通史》载:公元前127年,皇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嫡长子只能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地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不断下降。据此判断,当时地方行政制度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郡国并行制
D. 行省制
5.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隋唐分散丞相权力,明朝废丞相。这些措施体现了
A. 国家统一的需要
B. 君主专制的加强
C. 相权威胁了皇权
D. 中央集权的加强
6.近代中国,列强通过侵略手段割占中国领土。下图所示位置是下列哪次侵华战争及签订的条约所致的?
A. 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B.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北京条约》
C. 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7.“大清国允定两年之久,在各府厅州县将以后所述之上谕颁行布告:一……上谕以永禁或设、或入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这一条款应出自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8.“书生忽戎装,誓保台南北,当时好意气,灭虏斯可刻。”与邱逢甲这首诗歌相关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9. 1937年12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很多人在发现的现场就被杀死了,其中也有与军人毫无关系的人,有伤兵和普通市民。15日,记者在12个小时中,就三次目击集体屠杀俘虏。”该报道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卢沟桥事变
C. 日军占领上海 D. 南京大屠杀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南京大屠杀
10.1945年9月毛泽东为重庆《新华日报》题词“庆祝抗战胜利, 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对中华民族解放 理解正确的是
A.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B. 结束了列强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
C. 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空前团结 D. 取得了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胜利
11.“特别值得珍视的是它……要求根据新的原则,重新平分社会上的土地和财产……使每个农民都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永远保持一份平均的财产。”这里的“它”应是
A. 《海国图志》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2.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跨越六省,横扫城池数十座,斩杀清军7万余人,甚至一度逼近京畿地区,震撼清廷!材料描述太平天国运动的事件是
A. 金田起义
B. 攻占南京
C. 决策西征
D. 出兵北伐
13.“飘飖故国迭痍疮,白骨哀鸿不忍望。志士三千凝血肉,硝烟一夜举刀枪。旌扬绿野寻民主,都建金陵废帝王。大义当时如号角,吹开晓雾现朝阳。”此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辛亥革命
C. 北伐战争
D. 挺进大别山
14.近代某一法律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该法律的进步性是
A. 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 B. 宣告了封建制度的终结
C. 宣示了中华民族独立 D. 开启了政治民主化进程
15.“共争青岛归还,同看国贼罢黜;欢呼学生复课,庆贺商店开门。”这副对联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 五四运动
B. 国民革命运动
C. 一二九运动
D. 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16.“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建立,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握手。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以破裂告终,但它展示出了革命政党联合起来产生的巨大力量。”国共两党第一次握手的目的是
A. 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和统一中国
B. 举行重庆谈判,争取早日结束战争
C.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中华民族解放
D. 举行北平谈判,尽快实现祖国统一
17.梁启超曾写道:“时局变迁极可忧,北(洋)军阀末日已到,不成问题了。北京政府命运谁也不敢作半年的保险,但一党专制局面谁也不能往光明上看。”导致“北(洋)军阀末日已到”的“时局变迁”是
A. 五四运动
B. 中共诞生
C. 国民革命
D. 南昌起义
18.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性学习中搜集到下列口号:“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将革命进行到底”。它们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工农武装割据
B. 新民主主义革命
C. 抗击外来侵略
D. 推翻国民政府
19.第四套人民币100元背面的风景是地处江西省西南部湘赣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的中段,古有“郴衡湘赣之交,千里罗霄之腹”之称。近代中国革命史上,在此地区
A. 开创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B.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C. 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D.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20.下图邮票纪念的历史事件
A. 确立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总方针
B. 标志着红军战略转移的胜利完成
C. 红军从此摆脱了国民党军的围堵
D. 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21.邓小平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材料中的“打出去”
A.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
B. 揭开战略反攻的序幕
C.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 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
22.1948年底,蒋介石在军政要员的会议上说:“东北丧失,危及华北,徐、蚌乃首都门户,此次会战,事关党国存亡。”蒋介石提及的“此次会战”是
A. 淮海战役
B. 辽沈战役
C. 渡江战役
D. 平型关战役
23.周恩来在建国初指出:“任何民族都是有自决权的,这是毫无疑问的事。历史的发展使我们的民族大家庭需要采取与苏联不同的另一种形式。每个国家都有它自己的历史发展情况,不能照抄别人的。”为此,新中国政府
A. 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普及了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建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4.毛泽东在某次会议中讲到:“这次会议的任务是:制定宪法;制定几个重要的法律;通过政府工作报告;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A. 中国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会议
25.《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修改,或重订。”体现此规定精神的外交政策是
A. 一边倒
B. 另起炉灶
C. 不结盟
D.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6.《耿飚将军回忆录》记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周恩来总理在一次国际会议上的发言:“我们应该努力使朝鲜的停战状态转入和平状态……采取措施来巩固朝鲜的和平,以便为和平统一朝鲜创造条件。”据此判断,该会议是
A. 万隆会议
B. 不结盟运动
C. 日内瓦会议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27.下图是1965年发行的邮票。从中可以获得的正确信息是
A. 这次会议的会址在印度的万隆
B. 会议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是我国首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
D. 会议加强了亚非各国的联系和团结
28.联合国大厦有一幅彩色大型壁画,其主题是“黄金法则”:“你不想别人那样对待你,你也不要那样对待别人。”我国外交政策最能体现该法则的是
A. “一边倒”政策
B. 不结盟政策
C.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 多边外交政策
29.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发表了关于计划访问北京的声明:“我深信所有国家都会从缓和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得到好处。”此后,他的北京之行
A. 推动了新中国重返联合国
B. 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化
C. 消除了中美之间的政治分歧
D. 实现了中美两国的正式建交
30.下图是上海合作组织的徽标,其正式成立于2001年6月。该组织反映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不包括
A. 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国家关系
B. 形成大小国家合作的新型模式
C. 特别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D. 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二、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标正确,错误的标错误,每小题2分,合计10分)
31.科举制将读书、考试、做官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成为秦汉以后历朝沿用的选官制度。
32.清政府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都被迫支付大量赔款并开放多处通商口岸
33.香港、澳门回归,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标志着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了外国列强占领的历史,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34.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规定了国家性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国家,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5.建国初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具体表现为“不结盟”。
三、材料分析题(14分)
36.“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有利于防止专制和腐败,但其能否实现与制度设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古代监察制以专制王权为中枢;监察制以服膺皇权为最高原则;监察官为维护皇权而监察百官,是天子耳目之任等等。
材料二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事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
材料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树立了“国民全体”作为“国家主权”拥有者的崇高地位……废除了绝对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最高权力……是革命党人将权力关进牢笼的一次勇敢的、大胆的尝试。
材料四在中国这样一个有两千多年帝制传统的国度里,国家最高权力的所有者从皇帝变成了总统,民众都不太适应。而国会的运作,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的分立制衡等西方话语,中国人也一直不是很清楚。
请回答:
(1)秦朝在中央设置的“监察官”是什么?根据材料一,指出古代建立监察制度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唐代实行的是什么政治制度。该政治制度在权力运行机制方面有什么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革命党人是如何通过《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尝试“将权力关进牢笼”的。
(4)纵观上述材料,反思古代、近代的这些尝试,归纳要实现“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该从哪些方面提供保障?
四、问答题(16分)
37.2018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七周年。九十七年来,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请回答:
(1)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这次会议召开的历史意义是什么?为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国共两党进行了第一次合作。此次合作实现的标志是什么?取得什么成果?
(2)国民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结合国情开辟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在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势力,请举例说明。
(3)新中国建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哪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新时期,中国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