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五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4 22:51:33

文档简介

1【答案】C
【解析】
【详解】分封制是封国建邦的意思,所以材料中的“封”和“邦”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分封制,故C项正确;材料根本就不涉及禅让制和内外服制,所以选项A B均不符合题意,排余;“封” 和“邦”反映的分封制而非郡县制,故D项错误。
2【答案】B
【解析】
【详解】分封制下,诸侯国是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诸侯国君享有世袭统治权,容易形成分裂割据势力,故排除AD。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少数民族也采用分封制的做法,排除C。
3【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周时期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原则,只有正妻所生第一子方可继承王位,“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正是宗法制内涵体现,D正确。A是原始社会首领继承制度。B和D属于地方制度,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点睛】分封制的基础是宗法制还是井田制
内容
链接点
政治
分封制、宗法制
井田制是西周分封制实行的经济基础,分封制、宗法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春秋时期随着井田制的破坏,分封制、宗法制也随之崩溃
经济
井田制、青铜时代集体耕作
文化
礼乐制度
4【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宗法制下,周王是天子,王位由嫡长子继承,为大宗;其他儿子分封为诸侯,他们对天子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却是大宗。诸侯的爵位,也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其他儿子领有土地成为卿大夫。卿大夫对诸侯来说是小宗,但在自己的领地内是大宗,依此类推。因此,在鲁国宗法系统中,鲁国国君即为大宗。故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本题正确答案为B。
5【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题干中的那位大臣认为商(殷)周统治时间长,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功臣的缘故。因此他实际是向皇帝进言,实行分封制,反对郡县制的,A正确,B错误;从所给的材料来看,是关于地方如何管理的问题,排除CD。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
6【答案】A
【解析】
秦朝为抵御匈奴的进攻,修筑直道用于运输军队和战略物资,A正确;B和C属于南方少数民族;D与材料信息不符。
7【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秦朝没有科举。故B项正确;排除ACD三项。
8【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故A正确;宋朝设置三司,分割相权,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B;明朝废除丞相,权分六部,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明太祖废除丞相,以后没有丞相,明成祖设立内阁,D错误。
9【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实行“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朝代是北宋,故C项正确;汉朝、唐朝和明朝均不符合材料信息,故ABD错误。
10【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知,宋太祖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以免地方官员拥兵作乱,故A项正确。设“三衙”将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立,与材料重文轻武不符,排除B。C项涉及财政问题,削弱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与材料重文轻武不符,排除。“强干弱枝”、“守内虚外”是加强禁军、削弱厢军,与重文轻武无关,排除D。
11【答案】D
【解析】
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与都省(即中书省)为表里”,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掌管所辖省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政事务。故答案为D项。刺史是针对地方官员的监察官,排除A项;中书省是中央机构,元朝时期就是材料中的“都省”,排除B项;理藩院是清朝政府统治蒙古、回部及西藏等少数民族的最高权力机构,排除C项。
12【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结合所学可知,明成祖设立内阁,内阁阁臣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故C正确;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礼部是六部之一,A不符合题意,排除;晋朝以后出现中书省,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B;清朝雍正皇帝设立军机处,不符合“明朝始设”,排除D。
【点睛】抓住关键信息“明朝始设”“协助皇帝办理政务,为皇帝顾问”,联系所学明朝内阁设立的时间和内阁的实质分析解答。
13【答案】A
【解析】
“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属于历史叙述,“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是针对军机处史实得出结论,故A项正确;B项顺序颠倒,排除;历史解释是对历史事件的说明和解释,故C和D项错误。
14【答案】A
【解析】
明朝废除丞相,没有了宰相对皇权制约,清朝设立的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故A正确;B项不能体现皇帝的专制独裁,排除;内阁没有决策权,故C错误;D项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也与题干无关,排除。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由一个皇帝的独裁专制,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联系所学明清加强君主专制的相关知识分析解答。
15【答案】A
【解析】
“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等字眼体现的是梭伦改革,而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所以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雅典民主政治确立是克里斯提尼改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是伯利克里,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首创了陶片放逐法的是克里斯提尼,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点睛:本题属于材料型选择题。首先要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他有关信息,确定材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懂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16【答案】C
【解析】
【详解】据材料“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可知雅典并非保护个人自由,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城邦的整体作用,而不是强调公民之间的相互平等,故B项错误;据材料“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可知公民个体融于城邦之中,故C项正确;依所学,城邦制度是建立在奴隶主经济基础上的,故D项错误。
17【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发达的海外贸易、城邦政治的形成、宽松的社会环境等,故ABC正确,但是不符合题意;刻有被放逐人员名字的陶片指的是陶片放逐法,这是雅典民主政治的表现之一,故D项错误,但是符合题意。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18【答案】D
【解析】
罗马帝国时期,查士丁尼时期颁布《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故D正确;A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法律;B是第一部成文法;C是按照适用范围不同划分法律。
19【答案】D
【解析】
题干所给材料强调邻地间“应留空地五尺”、“不适用时效”,可见罗马法维护公共利益,因此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信息,A不正确;私有财产不可侵犯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没有涉及,因此B项错误;从材料不能得出维护的是奴隶主利益的信息,C不正确。
20【答案】A
【解析】
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故A项正确;总统、总理和大法官只是代议制形式中政府组织机构部分,不是核心,故B、C和D错误。
点睛:代议制是指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现代国家普遍实行代议制。民主国家的代议机关是议会,所以代议制又称议会制。中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代议制,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
21【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17世纪”“英国”“天有二日,国有二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88年的“光荣革命”使英国出现了由威廉和玛丽共同统治英国局面,故C项正确;英荷战争是发生于17世纪至18世纪英国与荷兰之间的四次战争,与英国王位无关,故A项排除;美国的独立战争发生在18世纪,故B项排除;英法战争发生在18世纪,故D排除。
22【答案】C
【解析】
【详解】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反映了英国政治民主化不断完善,体现了英国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诉求,故C正确;A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英国实行君主立宪制,B错误;材料信息与自由平等无关,排除D。
23【答案】B
【解析】
【详解】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分别由国会、最高法院和总统执掌,三者分权制衡。联邦政府掌握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在不违背宪法规定的前提下享有自主权,体现出分权制衡机制,故①正确。美国实行总统制,总统是三军总司令,所以总统与军队不是分权制衡关系,排除②;联邦政府的立法权归议会,行政权归总统,司法权归最高法院,体现出三权分立的分权制衡机制,故③正确。美国1787年宪法颁布时美国政党政治尚未确立,且两者不能体现分权与制衡关系,故④错误。故选①③组合,排除ACD,选B。
24【答案】B
【解析】
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美国总统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不是直接选举,故B错误,符合题意;美国总统还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美国实行三权分立制度,总统对立法有否决权,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25【答案】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采用三权分立原则,最高法院掌握着司法权,故选B;总统掌握行政权,国会掌握立法权。
2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美国的联邦宪法,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强调了美国的联邦宪法只适用于美国而不能简单的加以移植或复制,否则必然会失败,说明了一国的政治模式和司法必须立足于本国实际而不能简单抄袭和模仿,不具有普适性,正确答案是B。
27【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为本题主要考查点。根据题中“在民主国家……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故A项错误;“主权在民”的观念题中没有反映,故B项错误;“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得知政治精英并没有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故C项错误;根据题中“当代美国”关键信息,得出美国的政体为遵循了“分权与制衡”原则的民主共和制度,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故D项正确。
28【答案】A
【解析】
英国国王查理一世为了筹划军费,镇压起义,被迫于1640年恢复长期关闭的议会,计划向资产阶级、新贵族征税,而资产阶级、新贵族要求限制王权,取消国王的专卖权,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内战爆发。法国大革命前夕,路易十六向为了解决财政危机,向特权等级征税不成,为了向第三等级征税而召开三级会议;1789年5月,三级会议的召开成为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导火线。故选A。
【考点定位】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17世纪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斗争、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英国内战、法国大革命。
2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六七十年俾斯麦领导普鲁士进行了三次王朝战争从而统一了德国,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领袖人物,故A项错误;加尔文领导了法国的宗教改革,故C项错误;歌德是德国的文学家,故D项错误。
考点:欧美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德国统一
【名师点睛】本题以德国统一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俾斯麦的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推理的能力。本题作为高考题,有些容易,只要考生掌握教材基础知识即可解答。海南卷相对于全国卷来说注重基础,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强调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复习和掌握。
30【答案】D
【解析】
德国统一之后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主要体现在君权仍重,所以选D是对德国的描述,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B均是英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法国的政治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1【答案】(1)政治制度:分封制。理由:西周时期实行分封,统治时间长久;秦朝实行郡县制,二世而亡。
(2)有利于维护国家稳定,任用有才之人管理百姓(形成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3)原因:行省权力大而不专;采取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机构:宣慰司和宣政院。
(4)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的地方政治制度。从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度等方面来分析。
【详解】(1)从材料“封建之法,实可遵行”中可以分析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分封制度;根据材料“前代国柞,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中可以分析第二小问的答案。
(2)从材料“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中可以概括从答案。
(3)从材料“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中可以概括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设置了宣慰司和宣政院。
(4)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加强中央集权,抑制地方独立性。
32【答案】(1)变化: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原因: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的进行;英国传统议会制度的影响;人民的长期斗争。
(2)安排: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
意义:维护了美国的统一和民主制度;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美国成为世界强国提供了政治保障。
(3)不同:总统的产生的方式不同:法国总统由议会选出,美国总统由选民选出;
总统权力不同:法国总统有权解散众议院,美国总统与议会相互制衡;
总统与内阁关系不同:法国总统权力受内阁制约,美国内阁由总统任命。
【解析】
(1)变化:根据“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并联系所学知识得出:由君主专制到权力受限,再到成为统而不治的“虚君”。
原因:根据“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并且根据英国的经济、历史传统、人民的斗争等角度分析。
(2)“精巧制度的安排”:根据“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是1787年宪法确立的三权分立原则和联邦共和政体。
意义:可分别从促进政治民主、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等方面分析。
(3)不同:根据“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分别从总统的产生的方式、总统权力、总统与内阁关系比较。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五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
时量: 9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金文中的“封”字写作澍,“邦”字写作蟒,意为植树为帜,划定疆界。其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A. 禅让制
B. 内外服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2.周王朝实行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度。通过分封,周王同姓、母弟和异姓功臣于各要冲地区建立了封国。西周的分封制
A. 授土授民强化了王室集权
B. 加强了对广大地区的统治
C. 使贵族政治影响边远民族
D. 消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3.西周时,周公死后,只有周公的嫡长子伯禽及其嫡系子孙才有祭祀周公的特权,伯禽的诸弟在他的率领之下,才能参加祭祀周公的祭典。这体现的是(  )
A. 禅让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宗法制
4.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请你判断,在西周的封国──鲁国的宗法体系中,处于大宗地位的是
A. 周王
B. 鲁国国君
C. 卿大夫
D. 士
5.秦朝一位大臣向皇帝进言:“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这位大臣实际上主张
A. 反对郡县制
B. 反对分封制
C. 改革中央官制
D. 建立中央集权制
6.《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
A. 打击匈奴
B. 征服越族
C. 平西南夷
D. 修建长城
7.秦朝统一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的产生方式主要是
A. 世袭
B. 中央任命
C. 恩荫
D. 科举选拔
8.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A. 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B. 设置三司,分割相权
C. 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D. 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9.中国古代的一个王朝推行“崇文抑武”“强干弱枝”的国策,通过“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个王朝是
A. 汉朝
B. 唐朝
C. 北宋
D. 明朝
10.宋太祖曾说:“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亦未及武臣一人也。”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的措施是
A. 派文臣做知州
B. 设“三衙”,收精兵
C. 各州郡财赋大部分由中央掌握
D.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11.古代中国某机构的职责是“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这一机构是
A. 刺史
B. 中书省
C. 理藩院
D. 行中书省
12.下边是《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的一个辞条,依据辞条内容推断这一机构是
A. 礼部
B. 中书省
C. 内阁
D. 军机处
13.清朝雍正帝在宫内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 历史叙述和历史结论
B. 历史结论和历史观点
C. 历史解释和历史叙述
D. 历史解释和历史结论
14.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如果说中国传统政治是皇帝的独裁专制,那么只有明、清时期才符合这种说法。其主要依据是
A. 废除了宰相制度
B. 官员管理规范化
C. 内阁掌握决策权
D. 根除了割据势力
15.顾准在《希腊城邦制度》一书中描述:“公元前594年,他被选为首席执政官,就任以后第一件重大的改革就是拔除在债务人份地上的记债碑,作为债务抵押品的土地无偿归还原主,保障小块农地的水源;禁止人身奴役和买卖奴隶。因债务流落异邦的人,也都回来了。”材料中的“他”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贡献是
A. 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
B. 雅典民主政治确立
C.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D. 首创了陶片放逐法
16.希腊先哲亚里士多德警告公民不得私有其自身,他建议惩处企图自杀的公民,因为自杀会使城邦损失一个公民。这说明古希腊(  )
A. 城邦很注重保护个人自由 B. 城邦公民间地位是平等的
C. 公民个体融于城邦之中 D. 城邦不允许存在私有制
17.某历史课堂正在探究“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下列材料不能作为其有力证据的是
A. 古希腊地理环境的材料
B. 爱琴海地区贸易图
C. 古希腊城邦的分布图
D. 刻有被放逐人员名字的陶片
18.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是
A. 习惯法的形成
B. 《十二铜表法》的制定
C. 公民法的形成
D. 《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订
19.《十二铜表法》规定:相邻田地之间,应留空地五尺,以便通行和犁地,该空地不适用时效的规定。这项条款说明古罗马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 私有财产不可侵犯
C. 保护奴隶主的利益
D. 注重维护公共利益
20.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核心是
A. 议会
B. 总统
C. 总理或首相
D. 大法官
21.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一国不容二主”,但是在17世纪的英国却出现了“天有二日,国有二君”的场景。下列与此相关的是
A. 英荷战争
B. 独立战争
C. 光荣革命
D. 英法战争
22.从1689年的《权利法案》到1701年的《王位继承法》,再到责任内阁制的形成这一进程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实行民主共和 C. 实行民主政治 D. 实现自由平等
23.麦迪逊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达成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当时这种平衡机制主要表现在
①各州和联邦政府之间
②总统和军队之间
③立法、行政、司法部门之间
④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4.托马斯·杰斐逊称美国总统制是君主制的“新版”,乔治·梅逊也说总统将会“一步登上美国王位”。对美国总统制的认识错误的是
A. 是国家武装部队总司令 B. 由选民直接选出
C. 是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D. 对立法有否决权
25.1933年,美国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将生产的各个环节置于国家监督之下,以减少盲目生产。但是1935年5月该法被裁决为违宪,有权做出此裁决的应是
A. 总统
B. 最高法院
C. 国会
D. 选民
26.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
A. 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
B. 不具有普适性
C. 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
D. 具有借鉴意义
27. 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
A. 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 “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 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力
D. 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28. 1640年英国革命和1789年法国革命发生的背景有所不同,但诱因相似,即
A. 征税问题 B. 宗教问题 C. 民族问题 D. 战争问题
29.德国19世纪中期仍处于分裂状态,促成德国实现统一的人物是
A. 马丁·路德
B. 俾斯麦
C. 加尔文
D. 歌德
30.1895年,一位中国外交官对当时四个欧美国家的政体分别作了如下评述,其中对德国的评述是
A. “举国听于议院,势太偏重”
B. “君主能以事下会议而不能独断”
C. “议院主议法,政府主行法,察院主断法”
D. “上议院主用世爵,参以选举,君权仍重”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31题20分,第32题20分,共40分。)
31.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为了统治的需要,历代统治者设计出各种政治制度。请阅读下列史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前代国柞(Zhà,国柞指国运)所以长久者,莫不封建诸侯,以为磐石之固。秦并六国,罢侯置守,二世而亡;……封建之法,实可遵行。
——《唐会要·封建杂录上》
材料二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则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长民者”指管理百姓的人)皆居民上,以尽其才
——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
材料三 行省虽然拥有经济、军事、行政等权力,但这些权力都是元廷让渡给地方的,最终的决定权还操控在中央的手中,因此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这决定了它只能为朝廷集权服务。而行省行政区划中采取犬牙交错的划分原则,又从客观上瓦解了地方割据的地理条件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指出材料一主张施行哪种政治制度,并概括其理由。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
(3)据材料三,指出行省制的实施能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在管理地方少数民族时,还有哪些机构?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意图。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40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通过内战推翻了封建的君主制,英国的君主自此失去了它的专制色彩……然而英国统治阶级需要君主制和王室,关键在于如何将其变成能够体现资产阶级意志的国家工具,1688年的光荣革命实现了这种设想。……以议会为核心的君主立宪制便逐步形成。英国资产阶级创造了一种既符合国情又实用有效的统治形式,并一直延续至今。
——摘编自刘杰《论英国宪政模式的世界影响》
材料二 美国开国者们设计的这样一种精巧的制度安排,将政府内部的行为时时处于互相制约的状态之中,从而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同时,政府时时处于人民的监督之下,从而也确保了人民的权利。人民享有充分的自由,有了表达自己意愿的渠道。而在政府中,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三权又相互分立,彼此制约、约束政府的行为。这样,政府就不可以轻易的干涉甚至剥夺人民的权利,保护了人民的自由不受侵犯,最大限度的达到《独立宣言》中所提倡的“平等、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种权力制衡机制不仅为美国政府的良好运转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也维护了美国开国之父们的平等、自由、民主、追求幸福的宗旨,保证了人民的天赋权利。
材料三 1875年宪法规定,总统为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由国民议会两院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拥有统率军队、任命内阁各部部长和一切军政要员、解散众议院等权力。总统的命令须经由各部部长副署。国民议会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众议员由直接普选产生,参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
——摘编自洪波《法国政治制度变迁——从大革命到第五共和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权力发生的变化及其原因。
(2)材料二中“精巧的制度安排”指的是什么?这种“安排”有何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政体与1787年美国联邦共和政体的主要不同。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