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试卷(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期中)试卷(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4 22:54:51

文档简介

岳阳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
历史试卷
时量:6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夏、商都城以宫城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宫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环绕其周围。这反映出当时
A. 具有原始民主制的残余
B. 皇权至上
C. 政治生活等级森严
D. 王权至尊
2.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载:“盖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逮克殷(商)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其在丧服,则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由此可见,西周时期
A. 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先代贵族
B. 宗法关系是维系皇权的纽带
C. 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D. 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3. 《尚书·召诰》曰:(武王崩,成王年少)“呜呼!有王虽小,元子哉!”上述史实体现了中国古代某一制度,下列有关这一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解决了贵族之间的纷争
B. 体现了血缘和政治的关系
C. 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4.公元前720年,周平王去世,新上任的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还命人侵入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从此“周郑交恶”。该状况反映出
A. 周王朝统治名存实亡
B. 官僚政治建立的必要性
C. 周王室权威受到挑战
D. 东周时期宗法观念淡薄
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6.王夫之指出:“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刺史牧督司方伯之任,虽有元德显功,而无所庇其不令之子孙。”这主要是说( )
A. 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 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
C. 封建制被分封制破坏 D. 郡守县令的职位不能传给子孙
7.江苏连云港尹湾曾发现一个古代墓葬,其中出土的木牍正面写道:“县、邑、侯国卅八:县十八,侯国十八,邑二。其二十四有堠。都官二……。”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该墓葬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 西周 B. 秦代 C. 汉代 D. 元代
8.史书记载:主父偃说上曰:“愿陛下令诸候得推思…侯之.”于是上从其计。文中“上”指的是
A. 秦始皇
B. 汉高祖
C. 汉武帝
D. 唐太宗
9.唐太宗在位时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互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 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B. 十分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
C. 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 认识到三权分立、民主政治的重要性
10.北宋在禁军的地区配置上,实行“守内虚外”“内外相制”的政策,名为中央驻一半,地方驻一半,实际上主要部分驻守在京师,只有少量驻扎在边境重镇。这有利于
A. 提高军队战斗力
B. 民族战争中处于优势
C. 专制主义的强化
D. 削弱地方的割据力量
11.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
A. 秦朝
B. 汉朝
C. 唐朝
D. 宋朝
12. 地区建置沿革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下面四张地图反映了湖南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的沿革状况(注:划了椭圆的标记),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①④②③
C. ②①④③ D. ④①③②
13.“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人们全然不可能设想一个比这更好的政府”。这是伏尔泰在评价中国的( )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
14.如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 830 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 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 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 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 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15.钱穆曾说:“内阁只是皇帝的私人办公厅,不是政府正式的政事堂,内阁学士也只是皇帝的内厅秘书,不是外朝正式宰相之职,于是皇帝在法理上变成在政府里的真正领袖。”钱穆认为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因为
A. 唐朝设政事堂
B. 元朝设中书省
C. 明朝废除宰相制
D. 清朝设军机处
16.清朝制度规定,军机处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由此可见,军机处的设置
A.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 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C. 军机大臣地位高,有决策权
D. 加强了专制皇权
17.某历史探究小在撰写研究性学习论文时,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了以下几篇文章(书籍)①《理与文明之间的关系》
②《希腊城邦制度与民主政治》
③《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与古希腊文明》
④《独特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古代希腊文化》据此推断。该研究课题可能是
A. 有利的地理环境孕育了古希腊的政治文明
B. 古希腊民主治文明产生的条件
C. 古希腊城邦孕育了平等互利的观念
D. 古希腊政治文明与近代文明之间的关系
18.有学者认为:希腊诸邦,虽则有他们共同的文化,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该学者想表达的是古希腊
A. 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
B. 小国寡民的城邦特征
C. 人民主权的政治特征
D. 轮番而治的政治特征
19. 古希腊雅典政治家伯利克里有一篇著名的《在阵亡将士葬礼上的演说》,其中讲到:“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对这两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A. 所有雅典居民都享有民主权利
B. 鼓励公民积极参政
C. 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
D. 不积极参与政治活动将被放逐
20.之所以说《十二铜表法》是平民的胜利,主要是因为
A. 这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B. 规定了极为严厉的债务奴隶制
C. 法律内容基本上是习惯法的汇编
D. 按律量刑,限制了贵族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
21. “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这一描述主要说明罗马法
A. 重视法律程序 B. 缺乏公正性
C. 形式主义浓厚 D. 体现人人平等
22.古罗马时期,一高利贷者对一欠债人的儿子(作为抵押品的债务奴隶)滥施暴行,愤怒的群众汇聚起来,促使罗马元老院通过了废除债务奴隶的法案:“除犯有罪行等待交付罚款者外,不得拘留任何人或施以镣铐枷锁;债务人应以物品而不以人身作为借款之抵押品。”下列有关这段材料的表述正确的是
A. 罗马法的发展有利于缓和社会紧张程度
B. 奴隶地位有所改善
C. 材料体现的是公民法的内容
D. 奴隶的斗争推动了罗马法的完善
23.中国隋唐科举制、雅典梭伦的财产等级制、罗马的万民法,其相似的作用是
A. 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 扩大了统治基础
C. 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
D. 实现了选贤任能
24. 光荣革命后,威廉以他自己和妻子的名义宣读了誓词:“我们衷心地接受你们向我们提出的议案,并保证以英国法律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威廉所说的“你们”是指
A. 英国议会 B. 英国贵族
C. 英国民众 D. 英国王室
25.钱乘旦指出:经过18世纪的变化,英国国王是不会犯错误的……实际的政治问题交给政客们去处理——让政客们去犯错误,并且承担错误的后果。这种现象的出现实际上说明了
A. 国王凭手中的权力转嫁责任
B. 议会开始限制王权
C. 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
D. 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其中26题16分,27题19分,28题16分)
26.中国传统社会始终面临着中央与地方关系调处的难题。
材料一 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法,……很像“掺沙子”。
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士”的原则,仍是“有其士、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如(郡)主薄于属吏中最为亲近,犹今之秘书长,功曹总领众曹,群吏进退赏罚皆由之…故其权极重。
——严耕望《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材料三 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指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这反映出中央与地方关系如何?
(2)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特点。
27.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为代表的东西方文明曾经彼此交融、相映生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贵审核政令:简书省“事无不总”,负责执行政令。三省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
材料二 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古代东方的君主制相继演化为君主专制。……君主专制在信息困难的农耕时代有效地保障了地域国家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广大地域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因此具有历史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杨宁《历史学岛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 秦朝和古代雅典政治制度结构示意图
材料四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1)有人认为,材料一说明了唐朝时期的中国已经实行了“三权分立”的民主政治体制,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2)据材料二,说明东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合理性。
(3)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试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东西方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成因。
1【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都城的建筑布局以王宫为中心,宫室族群沿中央轴线作对称布置,这体现出王的地位明显上升,故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王权专制,并不是民主制度,故A项错误。当时没有皇权,只有王权,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都城的工程建筑等级特点,不能说明政治生活等级森严,故C项错误。
【点睛】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随着王位世袭制的确立,以国王为中心的国家机构体制也随之建立起来。
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由材料“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得知,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先代贵族不是主体,故A项错误;皇权的出现是在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建立之后,故B项错误;材料“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说明商朝灭亡之前,国王与诸侯的关系比较松散,“诸侯为天子斩衰三年,与子为父、臣为君同”说明周王与诸侯的关系大大加强,故C项正确;西周通过血缘分封,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但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分封制
【名师点睛】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1)分封制是宗法制的政治体现。周天子以嫡长子世袭,其余诸子由周天子将土地、庶民和奴隶分封给他们,成为诸侯。在诸侯领地内,诸侯仍由嫡长子继承,其余诸子接受分封,成为卿大大。卿大夫再依次分封。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森严的等级制度。
(2)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内核纽带。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从而维护了政治统治的稳定。总之,分封制与宗法制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关系。
(3)西周的礼乐制是保证分封制、宗法制稳定推行的工具。
3【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元子(大宗)哉”可知是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B正确,排除A;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关系,而分封制是层层分封,后期并没有实现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排除C;郡县制的设立才逐渐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排除D。所以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4【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处于东周时期,“郑庄公不仅不为平王奔丧”“侵入王室疆土,抢夺成熟的庄稼”反映出周王室衰微,天下共主地位受到挑战,故选C;A材料没有体现,排除;B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5【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
6【答案】A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封建毁而选举行,守令袭诸侯之权”是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实行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官员直接选拔制度,郡守、县令们享有原先诸侯手中的权力,郡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而不是分封制下地方分离倾向严重,排除B;C项说法错误,材料中的封建制指的就是分封制,排除;D项说法正确,但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排除D。所以选A
7【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获取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可知地方存在县、邑、侯国等制度,应为西汉时期,西汉初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C项符合题意,正确;郡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与西周无关,排除A;秦朝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排除B;元代地方制度是行省制,排除D;所以选C
点睛:概念选择题解题技法,此题主要考查郡国并行制,一般来说,概念选择题都有客观存在
的特定的历史时间、特定的历史空间、特定的历史内涵(本质属性)和特定的历史外延(结
果、作用、影响、意义等)。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时空史论观念。
8【答案】C
【解析】
【详解】针对西汉初期王国问题,汉武帝采取“推恩令”,逐渐削弱了王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材料中“上”是汉武帝,故C项正确。秦始皇时期推行的是郡县制,故A项错误。汉高祖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故B项错误。唐太宗时期不存在王国问题的解决,故D项错误。
9【答案】B
【解析】
【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的信息可以看出,唐太宗希望门下省从万民和国家利益出发,不要避私怨,顺一人之颜情,即重视门下省的职能发挥,故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门下省和中书省,没有提及尚书省,故C项错误;AD两项在题干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10【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依据题意可知,北宋禁军制度削弱了地方的军事力量,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禁军地区配置的特点与军队战斗力强弱无关;B选项错误,结合相关史实可知,宋代地方军事力量较弱,在与周边民族作战中处于劣势;C选项错误,禁军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并非体现专制主义的强化。
【点睛】本题依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相关知识,结合宋朝相关史实可得出答案。
11【答案】D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北宋初期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之后形成的中央政府官制。故答案为D项。其他三项与材料反映的史实不符,排除A、B、C项。
12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图二反映了唐朝时期在地方上设置道为行政区划,图三反映了明朝时期地方上设立三司,包括布政使司,图四反映了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郡县与封国并存,故答案为B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3【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通过层层严格考试的人才能进入衙门任职”可知是科举制的选官特征,科举制是指通过考试选拔官吏,D项正确。世官制是指世代为官,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与材料不符,排除A。察举制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与材料不符,排除B。九品中正制强调家世门第,与材料不符,排除C。
14【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项与材料不符,表格中得到选拔的不仅有士族子弟,还是有寒族;B项说法错误,九品中正制是以门第做官,而科举制依据成绩;C项说法错误,不是缩小了范围,是扩大了范围。因此ABC三项均不正确。从材料可知科举制选拔的范围还主要是在士族阶层,还不完善,故选D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
【名师点睛】科举制是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中实行时间最长,最为完善的一种制度。中国古代的科举制起源于隋代,此后科举不断随着王朝的更迭而发展进步以致臻于完善,但物极必反,明清时期科举制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1905年秦代最终废除了存续千年的科举制。高考中对科举制的考查角度多样,题型众多,是高频考点和难点,需要在平时学习中强化基础训练。
15【答案】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皇帝成为“政府的真正领袖”是指皇帝越过宰相直接管理行政事务,由此可知此时丞相制度已被废除,作为皇帝秘书机构的内阁出现,答案选C项,A、B还没真正做到材料所说的程度;D选项时间过晚。
点睛:解答本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材料中一再强调的是内阁的作用,因此本题的选项就基本上锁定在明朝上面,A、B、D选项都不是明朝的内容,故可以排除。
16【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置知识点,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对皇帝当日所下谕旨和当日所收公文”、“均要在当日处理完毕”,即能够体现出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项符合材料主旨和题意,正确;A项提及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属于无关项,排除;C项本身错误,军机大臣没有决策权,排除;D项说法本身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故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17【答案】B
【解析】
题干考查如上参考文献的论题,故这一论题应是如上参考文献共同涉及的话题,据此进行排除。A项与②③无关,不符题意。①④标题涉及古代希腊地理环境与文明的关系;结合所学,②城邦制度是希腊文明产生的政治因素;③说明的是古希腊文明产生的社会条件,
故B古希腊民主政治文明产生的条件是上述参考文献共同涉及的话题。C项只与②有关,不符题意;D项与上述任何一参考文献无关。
18【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依据材料中“却从没有他们共同的政治组织。”说明希腊各个城邦之间没有整体性,各自为战。说明希腊城邦独立自主的特点。B不是材料反映的内涵。C和D属于民主政治,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项。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城邦特征
19【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在我们这里,每一个人所关心的,不仅是他自己的事务,而且也关心国家的事务。一个不关心政治的人,我们不说他是一个只注重自己事务的人,而说他根本没有事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伯利克里鼓励公民积极参政,因此选B。A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特点
20【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成文法的开端,标志着古罗马的法律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这就限制了贵族按照习惯随意解释法律的特权,使得平民的利益受到一定的维护,故本题选D选项。A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是第一步成文法;B选项错误,债务奴隶制是雅典的一种制度;C选项错误,《十二铜表法》对习惯法进行了适当修整,并不是完全的汇编。
21【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材料提到,“法律条文没有作出规定的,法官就不能受理。譬如有公民的奴隶被人拐走或偷跑掉,此公民要求法律受理就要找法官,向他申明:根据某某法律,我认为此奴隶应归我所有。法官确认后才能受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罗马法重视法律程序的特点,因此选A。BCD都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特点
22【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罗马法,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主要反映了高利贷者和债务奴隶之间关系的事件,由此引发废除债务奴,维护罗马公民的利益,以法律的形式调整了社会不同阶级的关系,有助于缓和社会矛盾,A项正确;材料只是针对债务奴隶,B、D两项材料无法明确体现;C项与题意无关。故选A。
23【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科举制扩大了官吏来源,万民法是用来调整罗马公民和异邦人之间以及异邦人和异邦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的罗马法律,都扩大了统治基础。
24【答案】A
【解析】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英国政体,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联系所学,在英国光荣革命之后,国王权力逐渐受到削弱,议会权力逐渐扩大,所以威廉所说的是指英国议会,符合题意的是A项,BCD项排除。
25【答案】D
【解析】
选项A是对材料的表面化、错误的解读,排除;选项B中“开始”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B;材料体现不出“工业资产阶级主导政府”,排除C;材料说明实际处理行政事务从英国国王转移到内阁,表明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故选D。
26【答案】(1)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特点: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不用本地人;属吏为本地人。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或答地方仍有较大权力)。
(2)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财政:将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控制。
(3)趋势:地方自主性(地方权力)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我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能力和结合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根据材料中的“汉之郡国守相丞尉、县令长、侯国相及丞尉虽不能用本地人,但他们的属吏必为本地人”等信息,可以分析得出汉代地方官员任用的特点。联系所学可知,这是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2)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宋朝采取的军事、行政、财政方面的措施来回答。
(3)根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古代中国地方权力的变化特点是地方自主性削弱,权力集中于中央。
【点睛】对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发展历程,必须系统性掌握理解。主要包括:战国时期的萌芽;秦朝时期的确立,如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等;西汉时期的巩固,如内外朝制度的形成、推恩令的颁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采纳;隋唐时期的完善,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北宋时期的加强,如军事、行政、财政方面的措施;元朝行省制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明清时期的空前强化,如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权分三司、内阁制的形成,清朝军机处的设立,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27【答案】(1)不同意。唐朝三省分权制约,最终都要集权于皇帝,实际上是为君主专制服务的。
(2)①君主专制制度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国家统一;②促进民族融合和交流。
(3)东方:①中国古代政治重心处于内陆大河流域,平原广阔,土壤肥沃;②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较发达。西方:①古希腊海洋资源丰富,多山少平原,土地少而贫。②工商业发达。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与希腊政治制度的不同及其原因,主要考查学生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唐朝时期的“三权分立”,是指三省六部制。联系所学可知,这一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与近代西方的民主政治不同。据此回答第一小题。
(2)东方君主专制制度建立的合理性,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君主专制在信息困难的农耕时代有效地保障了地域国家的社会秩序,促进了广大地域上的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分析得出。
(3)从自然地理环境和生产活动方式的角度分析东西方实行不同政治制度的成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来回答。
2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49年1月,英国国王查理一世在审判中被控诉为“对本届议会及其所代表的人民发动了叛逆和邪恶的战争”。查理一世拒绝答复这些指控,并在法庭上辩护道:“我是你们的国王,你们法定的国王!.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托,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我绝对不会背叛我的出身,绝不回答非法的新权威的提问!相对于这里担任我的所谓的审判者的人来说,我才是真正地更能代表我的子民的自由。
——摘编自[英]布伦达?拉尔夫?刘易斯《君主制的历史》
材料二 光荣革命以后的300多年,英国极少有大起大落、波澜壮阔的历史场面。人们看到的只是逐步的变革、前进。……它是英国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无论外人对这种方式评价如何,其优劣得失如何,它确是道道地地的英国的。
——钱乘旦《英国在传统与变革之间》
(1)依据材料一,概括査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指出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分析其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案】(1)观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焦点问题: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2)特点:①国王是国家元首、联合王国武装部队总司令,但君主处于“统而不治”地位,作为国家象征的地位更为突出。②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的君主立宪政体大大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议会及政府逐步掌握了治理国家的权力,使得英国走上资产阶级政治民主化的道路,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它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特点和作用,主要考查学生联系所学有关内容解决问题的能力。
(1)査理一世所宣扬的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我拥有上帝对我的委托,这是出自古老的合法血缘”分析得出。根据材料信息并联系所学可知,当时英国政治面临的焦点问题是国王与议会的关系、国王与法律的关系。
(2)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应当联系所学,从英国的虚位元首、国王“统而不治”,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以及责任内阁制等方面来回答。对英国产生的积极影响,应当联系所学,从确立君主立宪制、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推动历史进步等方面来回答。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