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张家界市慈利县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试卷(含解析)
考生注意:本试卷由选择题、材料解析题两部分组成,共6页。考试时量90分钟,满分100分。考生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
1.中国人采用大量的称谓词,如“表”“堂”“外”“亲”“干”“继”“曾”“元”等等,以进一步区分亲疏远近关系。与这一文化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 汉字起源于宗法制的推行
B. 道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C. 分封制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D. 宗法观念的形成与发展
2.周天子分封时,既规定了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等,同时又要给于受封者颁赐礼器,并载之文告,公布于世,周王室的这些规定
A. 旨在传播周王朝先进的文化
B.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C. 凸显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
D. 规范了诸侯的日常生活行为
3.从下面“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简表”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县是中国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行政区
B. 州的地位呈现出由低到高的演进趋势
C. 这种行政区划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权
D. 政区层级的调整导致地方割据性增强
4.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B. 修筑长城,开凿灵渠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统一度量衡、货币
5.秦统一后,秦郡的划分十分重视地理区域的作用,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这样的划分客观上( )
A. 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B. 遵循“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
C. 有利于古代经济的发展 D. 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经济控制
6.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官民比例情况。据此可得出的正确结沦是
时期
西汉
唐高宗时
元成宗时
清康熙前期
全国人口(丁)
5959万
5238万
5816万
2459万
官员
7500人
13465人
22500人
27000人
官民之比
1:7945
1:3927
1:2613
1:911
A. 古代官民数量增长成正比例
B. 官员增加大大推动了廉政建设
C. 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赋税负担
D. 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
7.《南台备要》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们)从便区处。”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A. 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 获得了紧急事务的处置权
C. 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 各项权力不受中央的节制
8.明朝之前,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称谓名目繁多,缺乏统一的标准,而且权限相对较小。明代,这类官员越来越受到重视,职衔前皆冠以“钦差”二字。到清代,钦差大臣承办的多是关涉国家安危的大事。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帝的法定权力不断缩小
B. 民主政治趋势不断发展
C. 地方的自主权利得到加强
D. 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
9.明清时期,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发展。明朝时,明太祖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置了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下列哪一项做法与材料中明朝的做法属于同一种性质
A. 汉朝时,汉武帝重用身边的侍从、秘书,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
B. 隋朝时,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
C. 清朝时,实行总督与巡抚制度,总督与巡抚相互牵制、互不统属
D. 唐朝时,实行了三省六部制度,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行政效率
10.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第八表第十三款规定:“白昼不得杀害窃贼……除非窃贼携有防身武器;即使窃贼持有武器,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一规定反映了罗马法
A. 保护奴隶利益,注重按律判决
B. 主要维护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C. 严重侵犯人权,主张重罪轻罚
D. 清晰界定公民的正当防卫权利
11.公元前5世纪,雅典法律规定: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不管她是出身于雅典盟国的贵族之家,还是长期居住在雅典的富有的外乡人。这反映了雅典
A. 贵族与平民的地位差距大
B. 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国情
C. 严格限制公民权利的扩散
D. 保证本民族血缘关系的纯正
12.罗马法强调,法律承认个人有独立的人格,承认个人为法的主体,承认个人生活中有一部分是不可干预的,即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这主要表明罗马法
A. 维护公民平等
B. 限制公权滥用
C. 追求皇帝集权
D. 国家利益至上
13.有学者评论某个国家“创造了一种新的社会进步方式,用和平变革的方式实现社会进步。这种模式,成为它给后世留下的最独特的遗产。随之一个人统治一个国家的时代在这个岛国永远地结束了”。这个国家采取的“和平变革方式”是
A. 光荣革命
B. 一票共和
C. 召开制宪会议
D. 国王主动退位
14.1801年,内阁首相小皮特就爱尔兰天主教问题附署了《解禁法案》,立即引起英王乔治三世的不满,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这一史实表明
A. 在处理国家事务上内阁必须对国王负责
B. 议会无力约束国王滥用权力
C. 英王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仍起着一定作用
D. 责任内阁制度尚未正式形成
15.2017年8月4日新华社电称:“美国国会参众两院上周接近全票通过一项针对俄罗斯、伊朗和朝鲜三国的制裁法案,断绝了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使用总统否决权的选项。尽管不满,特朗普于8月2日还是签署了这项法案,并发表一份怨气十足的文字声明。”美国国会此举
A. 行使了宪法赋予国会的职权
B. 使立法权凌驾于行政权之上
C. 降低了联邦政府的行政权力
D. 严重破坏了三权分立的体制
16.英国某著名政治社会学家描述19世纪中期的英国时说:“国家宪法对英国人来说意味着其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是规范当下政府行为的法律、习惯和先例。”这表明英国
A. 注重实际政治经验
B. 个人意志至高无上
C. 奉行激进改革政策
D. 注重实行分权制衡
17.下图是俾斯麦与德国议会之间关系的漫画,漫画的说明文字是“鹅象征国会,俾斯麦正在将自己认可的法案塞进鹅嘴里”。俾斯麦:“要么吃,要么死。”该漫画从本质上反映了德国
A. 专制主义色彩比较浓厚
B. 宰相权力远远低于议会
C. 议会成为民主体制的保障
D. 议会和宰相分割行政权
18.下图是法国1875年宪法部分修正案(1884年8月14日),发布这些修正案的直接目的应当是
A. 否定巴黎公社
B. 阻止保皇派复辟
C. 限制言论自由
D. 建立君主立宪制
19.有学者这样比喻近代西方国家的代议制特征:“有个国家权力的尾巴是逐渐收起来的,制度的笼子也是渐进的;有个国家设计了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有个国家的制度笼子藏着阴谋,有种权力随时想跳出来”。以上关于“权力与笼子”的表述分别对应的是
A. 英国君主立宪、美国三权分立、法国民主共和制
B. 英国君主立宪、美国三权分立、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C. 法国民主共和制、美国三权分立、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D. 美国三权分立、法国民主共和、德意志君主立宪制
20.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革命》中称:“在中国近代史上,没有哪一段插曲比鸦片战争为谴责‘帝国主义侵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它成为中国人对西方武力入侵和在此以后几乎整整一个世纪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地位的不满情绪的内容。除了从这一角度看鸦片战争外,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在该“趋势”背景下,费正清认为
A. 鸦片战争是中华民族灾难的开端
B. 鸦片战争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
C. 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
D. 鸦片战争体现了历史发展的正义性
21.1869年,在上海公共租界出现了一个特殊司法机关叫做会审公廨,它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这一机关得以出现的最早依据是
A. 《南京条约》附件
B. 《望厦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北京条约》
22.洪仁?凇蹲收?缕?分兴担骸靶艘?校?扔邪偻蚣也普摺??蛉?⑺母幻窆睬肓ⅲ?蛞蝗饲肓ⅲ??薏豢伞!薄白几徽咔肴斯凸ぃ?坏寐蚺??菪ν獍睢!闭獗砻魉?
①提倡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②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
③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
④反映了农民阶级的迫切愿望
A. ①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
23.中国近代史上,某一个文件具有很强的空想性,为近代思想史提供了一种农民的大同模式;并且由于当时阶级斗争的残酷性,其用心规划的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文件”是指
A. 《十二铜表法》
B. 《天朝田亩制度》
C. 《资政新篇》
D. 《辛丑条约》
24.梁启超说,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陈旭麓说,甲午大败,“成中国之巨祸”,中国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这是近代百年的一个历史转折点。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
A. 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
B. 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
C. 使中国的大门被打开
D. 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
25.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该诏书
A. 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和待遇
B. 标志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
C. 任命袁世凯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D. 表明了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
第Ⅱ卷(材料解析题)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满分50分)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
材料三 明太祖认为:“自秦以下,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詹曝杂记》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元朝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宰相制度废除以后有什么影响。
(4)依据材料四归纳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个青年跑进太学求学,毕业后被派到地方服务。待服务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那是当时入仕从政的唯一正途,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我们只能叫它做读书人的政府,或称士人政府
——摘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 由于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既没有既成的、公认的文化传统可资遵循,也没有权威的古圣先贤规范他的思路……古希腊先哲的著作都是私人著述、一家之言,对后人只有启示、教益,而没有约束力。
——摘自张瑞璠、王承绪《中外教育比较史纲》
材料三 公元前5世纪,雅典民主制达到高峰,平等的概念被用于政治领域,公民不分贫富和出身均有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后来,平等观念随着罗马法的实施而传播开来。西塞罗在《论共和国》中进一步论述道:“真正的法律乃是正确的理性,与自然相吻合……它是惟一的法律……对所有的人是共同的、如同教师和统帅的神”;“既然法律是公民联盟的纽带,由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
——摘自西塞罗《论共和国》
(1)材料一反映了当时怎样的选官制度?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概括材料三西塞罗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
28.英国是现代政治制度的发源地,制度创新推动国家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光荣革命后英国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度,这在当时的世界是最为开放的政治制度,其他国家不可望其项背。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而工业革命孕育的两个新的阶级(工厂主阶级和工人阶级)却完全没有政治权利,这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现实,因而被当时的人称为“旧制度”。
——钱乘旦主编《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
材料二 1832年6月7日,经过18个月的激烈斗争,改革法案由国王签署,正式生效,第一次议会改革成功了。从内容上看,第一次议会改革只是一次小小的变动。然而,有第一次改革就会有第二次改革,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改革之路可以走得通,其必要的前提是: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
——摘编自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概括这一时期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成功的原因及其成效。
29.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的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材料二 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材料三 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对《临时约法》不满意的理由,结合当时政局,指出他依然签署和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
(2)椐据材料二,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材料三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为什么?
1【答案】D
【解析】
【详解】“表”“堂”“外”“亲”“干”“继”“曾”“元”“ 亲疏远近”体现出的是按照血缘关系进行划分的宗法观念,D正确。汉字的起源并不是宗法制制的推行,A错误。道家思想形成于春秋时期,B错误。材料的信息与分封制没有关系,C错误。
2【答案】C
【解析】
材料“受封诸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给于受封者颁次赐礼器”反映了分封制下诸侯服从周王,尽其职能,体现了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C正确;材料主旨不是反映周王朝先进的文化的传播,而是反映诸侯与周王的关系,故A错误;分封制下诸侯有一定自治权,并不是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故B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周王与诸侯的政治方面的关系,不是日常生活行为的问题,故D错误。故选C。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关键信息“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分封制度下诸侯与周王的关系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材料信息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3【答案】A
【解析】
【详解】题干材料中“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以及是县级政区说明政区层级的调整,但是县一直没有改变,一直是地方管理制度最稳定的行政区划,故B项正确;州的地位演变并不是从低到高,B错误。表格中行政区划变化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不利于地方割据势力增强,C和D项错误。
4【答案】A
【解析】
【详解】题目中关键信息是“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根据所学知识,秦统一后,为了巩固统治,政治上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地方上实行郡县制,经济上统一货币,统一了度量衡,文化上实行了焚书坑儒政策,虽死犹存是指秦朝虽然灭亡了但创立的政治制度却保存下来。故A项正确。A 和D不属于政治措施。C从属于A项内容。
【点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1)对过去: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
(2)对当世:奠定了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
(3)对后世:其中央与地方官制的基本原则为历代王朝所继承,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对此后2000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5【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往往一郡自成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每郡都以肥沃盆地或平原为核心而推广于四周之高原或山地”,结合所学可知,这样划分是在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也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故C项正确;A项中“消除”表述有误,不能消除隐患,故A项错误;“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是元代行省制,故B项错误;郡县制是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也包括经济方面,故D项错误。
6【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官民之比,越来越大,表明需要供养的官员数里越来越多,行政成本越来越高昂,故专制和集权导致行政成本增加,D项正确。由西汉到唐高宗时期,人口减少,官员数里增加,这说明不是正比关系,故A项错误。官员增加并不能推动了廉政建设,B错误。官员增多导致行政成本增加,必然会增加劳动人民的负担,故C项错误。
【点睛】本题是表格类选择题,解题思路如下:
A、两头看,项间比:
①两头看:看头———看对材料的概括说明:包括对表内容的说明,尤其要注重时间、地点等。
看尾———看材料的出处和针对材料所提出的问题。
②项间比;据问和看获得的信息,按表中所给信息找项比较或分析,找出数字变化或获取特殊数字的含义。
B、察变化、译文字:
把发掘的数字变化或特殊数字的信息,译成文字信息。
联教材、掘信息:据译成的文字信息,联系教材,揭示其深层隐含信息。
7【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大行政区,在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省”的本意为宫禁,引伸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起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行省有利于中央有效管理地方,所以排除ACD;由材料“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故选B。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的政治体制的演变·元朝的行省制度
8【答案】D
【解析】
【详解】“皇帝临时派出办理重大事情的官员”增多显然是皇帝避开中央正式行政机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权力,体现出专制皇权管辖范围扩大,D正确。材料中说明皇帝的权力不断扩大,A错误。古代属于君主专制,不是民主政治,B错误。材料论述的君主集权,不是地方权力扩大,C错误。
9【答案】C
【解析】
【详解】“明太祖将地方权力一分为三”的目的是分散地方权力来加强中央集权,C项是清朝地方分权的措施,符合材料主旨,C正确。A项和D项主要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不符合材料主旨;B属于考试选官制度。与分散地方权力不符合。
10【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中“如未使用并反击,亦不得将之杀害。即使窃贼抵拒,亦应先喊叫”这些规定很明显是在解释怎么才叫正当防卫,故D项正确。法律不是保护奴隶的利益,A错误。材料的主旨不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B错误。材料中论述的是正当防卫,并不是主张重罪轻罚信息,C错误。
11【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中可以看出,雅典法律对公民资格的规定,这样就限制了公民权利的扩散,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阶级差别,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民主与城邦特征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对公民资格的限制,故D项排除。
【点睛】“作为雅典公民的男子不能与外国女子结婚”是解题的关键;结合公民的概念分析出答案。
12【答案】B
【解析】
【详解】由“国家在未经个人许可时也不得干预个人生活的这一部分”可知罗马法限制公权滥用,故选B;题干强调的是维护公民的个人权利,没有体现公民平等的内容,A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皇权集权和国家利益至上信息,故C 和D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
【详解】英国“光荣革命”是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王权的转移,体现出“和平变革方式”,A正确。B是法国共和制确立形式。C是美国制定宪法会议。光荣革命中国王并不是主动退位,D错误。
【点睛】(1)光荣革命不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
光荣革命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权利法案》颁布。
(2)光荣革命不是英国革命保守和不彻底的表现。
光荣革命是“资产阶级向其他阶级妥协的结果”,这是由资产阶级的力量不足以完全清除封建势力所决定的,这个结果是符合当时英国国情的。
14【答案】C
【解析】
"面对国王的压力,依旧得到议会多数支持的小皮特被迫辞职"说明此时的国王并不是“统而不治”,而是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一定作用,故C项正确;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世实际上对议会负责,故A项错误;议会在《权利法案》 颁布之后,对于国王有一定约束作用,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国王仍有权力,并没有论述责任内阁制的问题,故D项错误。
点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不能认为《权利法案》颁布后国王就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权利法案》只是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财政权及军权,国王仍然掌握行政权,只是国家权力中心由国王转移到议会手中。后来,随着责任制内阁的确立,国王的行政权才逐渐被剥夺,英王才真正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
15【答案】A
【解析】
【详解】美国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国会负责立法权,总统负责行政权,最高法院负责司法权,总统对于国会立法具有否决权,但是国会有权对于总统的否决权有再次否决权力,材料中国会的行为符合宪法规定职权,A正确。美国是三权分立体制,立法权并不是高于行政权,B错误。材料中国会行为并不是降低政府行政权,C错误。美国国会行为符合宪法原则,并没有破坏三权分立体制,D错误。
16【答案】A
【解析】
【详解】据材料“实际的社会政治秩序”、“规范当下政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英国对于实际政治经验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是说明当下的社会实际的问题,不是法律意志至高无上,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激进改革措施,故C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实行分权制衡,故D项错误。
【点睛】/
17【答案】A
【解析】
【详解】俾斯麦是德国宰相,符合行政权,漫画中对于国会的行为体现出政府专制主义色彩,A正确。漫画说明宰相权力明显高于国会权力,B错误。德意志议会是德国民主象征,不是民主的保障,C错误。议会负责的是立法权,宰相负责行政权。D错误。
【点睛】/
18【答案】B
【解析】
【详解】从材料的“凡曾统治法国的家庭成员不得当选为共和国总统”描述中可知,这些修正案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防止保皇派复辟,确保共和制,B正确。材料中宪法规定与巴黎公社没有直接联系,A错误。材料目的也不是限制言论自由,C错误。法国建立的是共和制度,不是君主立宪制,D错误。
19【答案】A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判断选项:“制度笼子的形成也是渐进的”,指的是英国,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具有渐进性;“完美的制度笼子,将权力彻底驯服”,指的是美国的三权分立;“制度笼子藏着阴谋,有种权力随时想跳出来”,指的是法国,法国共和制的确立异常艰辛。综上可知,A项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20【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还有必要将其放到近代历史的主要趋势之中去观察”是指鸦片战争发生的时代背景,即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在展开,所以从此角度出发鸦片战争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张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工业近代化进程提供了必要条件,故D正确,A B两项是从阶级斗争史观得出的结论,C项是从文明史观得出的结论。
21【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上海公共租界”“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可知,会审公廨是领事裁判权在华的延伸;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领事裁判权是《南京条约》附件中的内容,故A项正确;BCD项都没有牵扯到“领事裁判权”,排除。
【点睛】明确“上海公共租界”“规定适用西方律师陪审辩护制度”所指的特权;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答案。
22【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可知洪仁?岢?⒄棺时局饕骞ど桃担?僬?贰S刹牧稀白几徽咔肴斯凸ぃ?坏寐蚺??菪ν獍睢笨芍?槿诗赞成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②正确。维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案出现在《天朝田亩制度》中,与材料不符,③错误。在洪仁?摹蹲收?缕?分刑岢隽朔⒄棺时局饕宓姆桨福?茨芊从撑┟窠准蹲钇惹械脑竿?鸵?螅?盛艽砦蟆W凵纤?觯?佗谡?罚?邰艽砦螅?懦鼳BC,所以选D。
【点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兴银行,倘有百万家财者……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准富者请人雇工,不得买奴,贻笑外邦”等,结合《资政新篇》的内容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
23【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国近代史上”、“空想性”、“农民的大同模式”、“土地制度成为一纸空文”等信息得出,这一文件是指《天朝田亩制度》,故B项正确。《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与中国无关,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涉及到土地制度,排除C项。《辛丑条约》没有涉及到空想性,土地制度,故排除D项。
【点睛】《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其空想性主要体现在对土地和财富的绝对平均分配,是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空想,无法实现。
24【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自甲午一役始也”“中国的民族具有的群体意义的觉醒也因此而开始”可知二人都认为甲午中日战争有助于民族意识觉醒,故A项正确。C是鸦片战争影响;B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影响;直接导致义和团运动兴起是人民群众与“洋教”的矛盾激化,D错误。
25【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1912年《清帝退位诏书》”、“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政体”等信息可知,《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清王朝灭亡,宣告着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终结,B项正确。《清帝退位诏书》颁布宣告帝制结束,而不是保留了溥仪的“皇帝”尊号,排除A。1912年南京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而不是皇帝任命,排除C。袁世凯与革命派达成和解要早于溥仪退位,排除D。
26【答案】(1)程序:中书省草拟皇帝关于兴建此项工程的报告,门下省审议,尚书省将审议通过的兴建计划提交工部,由工部具体实施。
(2)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国家政令的草拟;元朝设置的中书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
(3)一根本原因: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二历史原因:元丞相权势过重。三直接原因:胡惟庸娇姿擅权,胡乱作为。
皇权得到加强,行政效率提高。
君权过于集中,导致由于皇帝不问政事时,大权旁落易出现外戚干政、太监专权等现象,政治腐败。
(4)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反映: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结合所学三省六部制的组成和职能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为全国行政中枢。”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中书省是中央机构之一,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3)原因:根据材料三“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可知相权过大,威胁到了皇权。结合所学明朝废丞相的原因可知历史原因:元丞相权势过重;直接原因:胡惟庸娇姿擅权,胡乱作为。影响:根据所学可知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后皇权得到加强,行政效率提高。但由于君权过于集中,容易出现外戚干政、太监专权等现象,政治腐败等等。
(4)职能:依据材料四“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迅速将笔录的皇帝旨意传达给中央各部门和地方大臣去执行。说明:根据所学可知,军机处成为封建皇权的统治工具,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28【解析】
(1)本题据材料一“地方行政有了政绩,再经长官察选到中央,又须经过中央一番规定的考试,然后才始正式入仕”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这反映了察举制。再依据材料一“政府的一切官吏,几乎全由此项途径出身”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选官依据的变化分析“这样的政府,我们再也不能叫它做贵族政府”的原因。
(2)本题依据材料二“古希腊的教育家们在从事教育的时候,没有历史负担”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民主政治、工商业经济等方面分析古希腊教育思想产生的政治、经济背景。
(3)本题据材料三“法律确定的权利是平等的,那么当公民的地位不相同时……作为同一个国家的公民起码应该在权利方面是相互平等的”即可从人人平等、权利平等方面概括材料三西塞罗的思想主张。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从雅典民主的特点,如抽签选举等方面指出雅典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同等权利”的方式体现在哪里。【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原因:政府官员的选拔不再是依据门第或者血缘,改变了世卿世禄制。
(2)背景:政治上,奴隶制城邦民主政治发达;经济上,奴隶制工商业发达。思想主张:在自然法体系下,人人生而平等,都有资格享有基本权利。方式:抽签选举。
28【答案】(1)问题:贵族掌握政权;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选举腐败。特点:议会权力至上;国王“统而不治”;实行责任内阁。
(2)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成效:扩大了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推动民主政治发展与完善。
【解析】
【详解】(1)问题:据材料一“但国家政权掌握在贵族手中,在选举上存在着议席分配不合理、选举权狭小及选举手段腐败现象”可知材料中“当时的人”所称为的“旧制度”存在的问题。特点:根据所学从议会、国王、责任内阁等角度回答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2)原因:根据材料“人民持久的斗争,统治者适时的让步。”可知人民的斗争;统治者的让步与妥协。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的推动;成效:根据材料“从改革的最终成果看,得益最大的是中等阶级,但其他阶级并非有所失,在日后的历史进程中反而有所得。”可知扩大中等阶级选举权;有利于其他阶级参与政权;根据材料“第一次改革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表明制度变革是可以进行的,而且不可阻挡,适时的变革最为明智”可知推动代议制发展。
29【答案】(1)理由:认为《临时约法》的内容基本不符合他的主张;认为内阁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或“专制主义根深蒂固,国会不能保障内阁制政府的运行”)主要原因:《临时约法》规定了主权在民等内容,具有进步性;希望用《临时约法》限制袁世凯的权力;认为可以在《临时约法》基础上很快实行五权宪法;可以弥合各政治派别的分歧。
(2)观点:①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②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③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不矛盾。因为孙中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课本论断是基于民主共和作为一股思想潮流而言的。(未说明理由不得分)
【解析】
【详解】(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归纳出《临时约法》的内容基本不符合他的主张;依据材料一“国会且然,何有内阁”说明内阁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第二小问依据所学从临时约法》规定内容、目的以及和孙中山提出“五权宪法”角度思考回答。
(2)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归纳出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依据材料二“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归纳出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依据材料二“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归纳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第二小问结合课本知识可知不矛盾,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三“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的信息并结合孙中山结论从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深度以及思想潮流等角度思考回答。
【点睛】依据材料概括型
(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尤其是图表与数据,必须明确其中主要概念,说明的主要问题,而后弄清楚图表与数据是怎样展示概念、说明问题的。
(2)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有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因此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去解答问题,同样是得分的保证。
(3)五个步骤:读(审题)一找(关键信息)一接(嫁接相关知识)一转(转换材料信息和知识)一答(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