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沪粤版八下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2019年沪粤版八下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7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粤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3-23 23:2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19年沪粤版八下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卷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蜡烛燃烧 B.月亮升上天空
C.一杯开水变凉 D.铁生锈了
2.下列所举的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抛出的石块在空中运动 B.小船在水面上滑行
C.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D.月亮绕地球的运动
3.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帆船,河岸 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 D.青山,划船的人
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山和船 C.船和地面 D.风和地面
5.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6.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先跑得慢后跑得快
C.8s内,甲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乙的速度是5m/s
7.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4.00秒,当时气温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14.29秒 B.14.00秒 C.13.71秒 D.无法确定
8.甲车行驶的路程是乙车行驶路程的,甲车和乙车的速度之比是5:6,则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5:9 B.5:4 C.4:5 D.9:5
9.在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列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一日千里 C.风驰电掣 D.姗姗来迟
10.判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  )
A.每隔1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
B.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
C.1s内运动5m,2s内运动10m,3s内运动15m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时间流逝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叫运动
B.乌云遮住了太阳,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
C.研究某个物体的运动时,可同时选择几个物体做参照物
D.某同学站着感到没风,当他快跑时,立即感到有风迎面吹来,是以他做参照物的
1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可能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1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 末相遇,且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 末相遇,且0﹣20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15.火车车厢长20m,某乘客以2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当火车向前匀速行驶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乘客用10s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B.乘客用多于10s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C.乘客用少于10s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D.乘客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所用时间可能多于10s也可能少于10s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物理学里把   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
17.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若以   为参照物,他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   的。
18.在一个无风的雨天,甲向   方向行走,感觉雨滴从偏东上方落下,甲感觉树木向   方向运动,在乙看来甲是静止的,说明乙是向   运动。
19.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   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通过的路是   m;甲车的速度是   km/h。

20.某人看见闪电2秒后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距离约为   m。
四.作图题(共2小题)
21.如图所示,图(1)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速度(v)﹣时间(t)图象。

22.某同学星期天到超市购物,买好东西后,推着购物车沿直线匀速走向离自己10m远的收银台付款,正好用了10s,请在图中做出其运动的s﹣t图象。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3.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下滑。

(1)该实验的原理是   
(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
(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测量器材是   。
(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5)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上段路程的速度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
24.为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的速度,小明同学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拍摄时间间隔设定为1s,轿车车身长为3.6m.
(1)轿车在AC段做   运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大小为   m/s;
(2)轿车在CF段做   运动,CD、DF两段相比较,汽车通过   段时运动得较快。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5.近年来,我国多处出现雾霾天气,给人民群众生活、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雾霾天气是指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细微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PM2.5在大气中的漫游是   。(选填“机械运动”或“热运动”)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
26.计算题:
(解题时要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要写明单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能得分。)
在双休日小东一家驾车自驾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小东注意观察汽车里的时间表、里程表和速度计,并观察了公路旁边的指示牌,记录下几组数据:

(1)第一组数据:车启动和到达的时间以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示数如图甲所,请你计算出这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2)第二组数据:小东在某时刻记下汽车驾驶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图乙所示,请你与上面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它们的数值为什么不同?
(3)第三组数据:在某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丙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A地?



2019年沪粤版八下物理《第7章 运动和力》单元测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蜡烛燃烧 B.月亮升上天空
C.一杯开水变凉 D.铁生锈了
【分析】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据此进行判断。
【解答】解:
A、蜡烛燃烧是化学变化,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B、月亮升上天空,月亮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是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C、一杯开水变凉,是温度的变化,与机械运动无关,不合题意;
D、铁生锈了是化学变化,物体的位置没有改变,不是机械运动,不合题意。
故选:B。
【点评】机械运动是指宏观的物体发生了物理位置的变化,解题要从概念入手。
2.下列所举的事例中,不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抛出的石块在空中运动 B.小船在水面上滑行
C.生产技术革新运动 D.月亮绕地球的运动
【分析】(1)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其它物体位置发生变化时,我们说物体做机械运动;
(2)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位置是否改变。
【解答】解:A、抛出的石块在空中运动时,相对于地面位置不断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B、小船在水面上滑行,小船相对于岸的位置不断变化,小船的滑行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C、生产技术革新运动是生产科研活动,不是机械运动,符合题意;
D、在月亮绕地球的运动中,月亮秀对于地球的位置不断变化,属于机械运动,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做机械运动,关键是要看它的位置是否在发生变化。
3.李白在《望天门山》中写到:“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诗中描写“青山”与“孤帆”运动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帆船,河岸 B.河岸,帆船
C.青山,太阳 D.青山,划船的人
【分析】(1)研究物体运动时,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参照物;
(2)判断物体运动还是静止,就是看研究的物体和参照物之间位置是否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分析诗句中的含义可知,“青山”和“孤帆”都是运动的。
A、以“帆船”为参照物,“青山”和“帆船”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青山”是运动的;以“河岸”为参照物,“孤帆”与“河岸”之间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孤帆”是运动的,符合实际。
B、以“河岸”为参照物,“青山”与“河岸”之间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故“青山”是静止的;同样以“帆船”为参照物,“孤帆”与“帆船”之间的位置也没发生变化,“孤帆”也是静止的。与题意不符。
C和D选项中,在判断“青山”运动情况时,都是以“青山”本身为参照物,则“青山”是静止的。都不符合题意。
故选:A。
【点评】该题通过古诗句考查了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参照物的选择,属于基础题。
4.有位诗人坐船远眺,写下了著名的诗词:“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诗人在诗词中前后两次对山的运动的描述,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风和水 B.山和船 C.船和地面 D.风和地面
【分析】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其运动状态是不同。
【解答】解:A、船与风和水的距离没有变化,所以不符合题意。
B、参照物不能选择物体自身,所以该选项不对。
C、以船为参照物,山相对于船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山是运动的;以地面为参照物,船是运动的,该选项正确。
D、以地面为参照物,山始终是静止的,该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在判断的时候应先找出行为动词“迎”和“行”的主题山和船,然后选择与行为主体不同的物体,观察它们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
5.下列关于运动和静止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地球同步卫星围绕地球运行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运动的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静止的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的
D.漂流而下的小船,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静止的
【分析】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就看物体与参照物之间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位置发生变化则物体运动,位置不发生变化,则物体静止。
【解答】解:A、同步卫星的“同步”指的正是它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度相同的意思,它和地球是相对静止不动的。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卫星是静止的,故A错误。
B、飞机在空中加油时,飞机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受油机是运动的,故B错误。
C、月亮在云中穿行时,月亮相对于云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云为参照物,月亮是运动,故C正确。
D、漂流而下的小船,相对于河岸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所以以河岸为参照物,小船是运动的,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在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一般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①确定被研究物体;②选定参照物;③判断被研究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是否发生了改变来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6.甲、乙两名同学在操场上沿直跑道跑步,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 B.甲先跑得慢后跑得快
C.8s内,甲跑的路程更长 D.8s内,乙的速度是5m/s
【分析】(1)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路程与时间是成正比的,在图象上表现为一条直线;
(2)图中的斜率表示速度,故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3)用乙8s通过的路程除以8s,即得到乙的平均速度。
【解答】解:A、由图象可知,乙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直线,表明路程和时间成正比,所以乙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而甲的路程和时间关系图象是一条曲线,表明路程和时间不成正比,所以甲做的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故A错误;
B、分析图象可知,甲s﹣t图中斜率表示速度,斜率是逐渐变小的,速度也是逐渐变小,故B错误;
C、由图象可知,两人在8s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为40m,故C错误;
D、时间t=8s,由图象可知,路程s=40m,故乙的速度是v===5m/s,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时,可采用控制变量的思想和比较的思想去进行分析,比较时要在相同条件下去进行比较。
7.站在百米赛跑终点的计时员,听到起跑的枪声后立即开始计时,测得李明同学百米赛的时间是14.00秒,当时气温15℃,则李明同学跑百米的真实时间是(  )
A.14.29秒 B.14.00秒 C.13.71秒 D.无法确定
【分析】①知道声音在气温是15℃时的传播速度和声音传播的路程,根据公式v=求出声音传播100m需要的时间;
②百米赛跑时,终点计时员应该在看到白烟时开始计时,因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远远小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终点计时员听到枪声再开始计时时成绩会比实际时间减少,减少的时间近似为声传播100m的时间。
【解答】解:根据v=,
则声音传播100m的时间:
t′=≈0.29s,
则李明同学跑出百米的真实时间:
t=14.00s+t′=14.00s+0.29s=14.29s。
故选:A。
【点评】百米赛跑时,枪声和白烟是同时产生的,终点计时员应该看到白烟开始计时,如果听到枪声开始计时,测量的时间会减少,减少量为枪声传播百米的时间。
8.甲车行驶的路程是乙车行驶路程的,甲车和乙车的速度之比是5:6,则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是(  )
A.5:9 B.5:4 C.4:5 D.9:5
【分析】已知路程之比和速度之比,根据公式可求时间之比。
【解答】解:根据题意,可设甲乙两车行驶路程分别为2s、3s;甲乙两车行驶速度分别为5v、6v。
因为
所以甲乙两车行驶的时间分别为、
所以甲乙两车所用的时间之比。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速度的计算和速度公式的应用。
9.在物理学中,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下列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  )
A.离弦之箭 B.一日千里 C.风驰电掣 D.姗姗来迟
【分析】要判断哪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就看哪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
【解答】解:
这四个选项中的成语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其中“离弦之箭”、“一日千里”、“风驰电掣”这三个成语描述的是物体运动非常得快,而“姗姗来迟”描述的是物体运动的比较慢。但这四个成语中,与物理学描述运动快慢的方法最相近的是“一日千里”,因为这个成语中既有时间又有路程,“一日”指的是时间,“千里”指的是路程。
故选:B。
【点评】本题很好的将物理知识和语文知识联系起来,类似的像古文中的诗句、生活中的谚语所包含的物理道理都是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这类题能提高学生的做题兴趣,也能很好的利用学生其它方面的知识,达到学习物理的目的,是一道好题。
10.判断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依据是(  )
A.每隔1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
B.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
C.1s内运动5m,2s内运动10m,3s内运动15m
D.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
【分析】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还是变速直线运动,关键就在于分析物体的速度是否变化,运动的路径是否是直线。
【解答】解:
A、物体每隔1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我们可以看出相等的时间内路程相等,直接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认为速度也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这样计算出的速度是1s内的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每隔1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故A不符合题意。
B、只需物体的速度大小不变,不能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没有考虑运动的路径是否是直线,故B不符合题意。
C、1s内运动5m,2s内运动10m,3s内运动15m,通过速度的计算公式v=认为速度是相等的,这种判断方法是不对的,这样计算出的速度是平均速度,可以先快后慢、先慢后快等很多种情况;因此每隔1s沿直线运动的路程相等,可以是匀速的,也可以是变速的,故C不符合题意。
D、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由公式s=vt可知,任何相等的时间内,沿直线运动的路程都相等,这种说法是正确的,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判断物体是否做匀速直线运动关键是分析物体的速度快慢是否变化,运动的路径是否是直线,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都是变化的。
二.多选题(共5小题)
1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
A.一江春水向东流 B.时间流逝
C.海水奔腾 D.春风拂面
【分析】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物理上的运动都是相对的,判断物体是不是做机械运动,关键是看这个物体相对于别的物体是不是有位置的改变。
【解答】解:
A、一江春水向东流,水相对于地面位置发生了改变,属于机械运动,故A符合题意;
B、时间流逝,不是物体的运动,故B不符合题意;
C、海水奔腾波,是海水的位置不断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C符合题意;
D、春风拂面,空气流动形成风,风的位置发生变化,属于机械运动,故D符合题意。
故选:ACD。
【点评】区分是不是机械运动,要看物体是不是相对于别的物体有位置的改变。要注意与其他运动形式的区别。
1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个物体或物体的一部分,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改变叫运动
B.乌云遮住了太阳,是以太阳为参照物的
C.研究某个物体的运动时,可同时选择几个物体做参照物
D.某同学站着感到没风,当他快跑时,立即感到有风迎面吹来,是以他做参照物的
【分析】(1)物体位置发生了改变叫做机械运动,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我们说的静止实质上是相对静止;事先选定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都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2)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
【解答】解:A、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故A正确;
B、“乌云遮住太阳”是以太阳为参照物,乌云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故B正确;
C、研究某个物体的运动时,不能同时选择几个物体做参照物,故C错误;
D、某同学站着感到没风,当他快跑时,立即感到有风迎面吹来,是以他做参照物的,故D正确。
故选:AB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3.观察图中的烟和小旗,关于甲、乙两车相对于房子的运动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两车可能向左运动
B.甲、乙两车一定向右运动
C.甲车可能运动,乙车向右运动
D.甲车可能静止,乙车一定向左运动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由此来突破此题。
【解答】解:由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出:因为房子的烟向左飘,所以风是向左吹,
所以甲车运动状态有三种可能:1、向右运动 2、静止 3、向左运动,但运动速度小于风速;
因为乙车旗向右飘,所以乙车只能向左运动,且速度要大于风的速度。
综上分析可知,只有AD正确,BC错误;
故选:AD。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4.甲、乙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向相同方向做直线运动,其s﹣t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两物体在0﹣1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B.两物体在15﹣20s 内都做匀速运动,且v甲<v乙
C.两物体在15s 末相遇,且0﹣15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D.两物体在20s 末相遇,且0﹣20s 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分析】(1)在s﹣t图象中,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图象读出甲乙物体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即可比较出两物体的运动速度;
(2)在s﹣t图象中,和时间轴平行的线段表示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3)由图象可以看出两物体在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且在此时相遇。
(4)根据图象读出0~20s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
【解答】解:A、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0~10s内的图象是一条斜线,表示物体做的是匀速直线运动,且在相同时间内甲物体通过的路程大于乙物体通过的路程,所以v甲>v乙,故A正确;
B、甲物体在15~20s内的图象是一条和时间轴平行的直线,所以甲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B错误;
C、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且0~15s内通过的路程相等,都是100m,故C正确;
D、由图象看出两物体在15s末相遇,不是在20s末相遇,0~20s内乙通过的路程大于甲,故D错误。
故选:AC。
【点评】本题考查了由s﹣t图象比较物体的速度大小、判断两物体的位置关系等内容,由图象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找出物体的路程与所对应的时间,是解题的关键。
15.火车车厢长20m,某乘客以2m/s的速度在车厢内行走,当火车向前匀速行驶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乘客用10s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B.乘客用多于10s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C.乘客用少于10s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
D.乘客从车厢尾走到车厢头所用时间可能多于10s也可能少于10s
【分析】已知乘客相对于车厢的路程与速度,由速度公式的变形公式可以求出乘客的运动时间。
【解答】解:火车匀速运动,不论由车头走到车尾还是由车尾走到车头,人相对于车厢的路程都是20m,
∵v=,
∴人的运动时间t===10s;
人从车尾走到车头与从车头走到车尾的运动时间都是10s;
故A正确,BCD错误;
本题选错误的,故选BCD。
【点评】本题考查了速度公式的应用,要注意,乘客在车厢内行走的时间取决于乘客相对于车厢的路程与时间,与列车的速度及乘客的行走方向无关。
三.填空题(共5小题)
16.物理学里把 物体位置 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所选的 参照物 ,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 相对性 。
【分析】(1)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2)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要选择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3)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解答】解: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的取决于选择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故答案为:物体位置;参照物;相对性。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运动的了解,是一道基础题。
17.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若以 地面 为参照物,他们都是运动的,若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 静止 的。
【分析】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不断变化,则物体是运动的,据此分析答题。
【解答】解:
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相对于地面的位置不断变化,以地面作为参照物,它们都是运动的;
空中加油机在空中给歼击机加油的过程中,歼击机相对于加油机位置保持不变,以加油机为参照物,歼击机是静止的。
故答案为:地面;静止。
【点评】本题考查了参照物的选择及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是一道基础题。
18.在一个无风的雨天,甲向 正东 方向行走,感觉雨滴从偏东上方落下,甲感觉树木向 正西 方向运动,在乙看来甲是静止的,说明乙是向 正东与甲同向同速 运动。
【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首先要选取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是怎样的,就看它与参照物的相对位置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解答】解:(1)因为是一个无风的雨天,所以以地面为参照物,雨滴应竖直落向地面,现在甲感觉到雨滴从偏东上方落下,是以甲为参照物的,说明甲向正东方向行走;
(2)以甲为参照物,树木向正西方向运动;
(3)以乙为参照物甲是静止的,说明甲、乙具有相同的速度向同一方向运动。
故答案为:
正东;正西;正东与甲同向同速。
【点评】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确定,关键取决于所选取的参照物,所选取的参照物不同,得到的结论也不一定相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9.甲、乙两辆汽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其路程s随时间t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从图象可知 甲 车的速度大;5s内乙车通过的路是 60 m;甲车的速度是 72 km/h。

【分析】(1)在相等时间内路程越大,速度越大;
(2)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确定5s内乙车通过的路;
(3)根据图象提供的路程和时间,再根据速度公式求出甲车的速度。
【解答】解:
(1)由图象可知,在相等时间,如3s内,甲车的路程大于乙车的路程,因此甲车的速度大;
(2)由图象可知,在3s内甲车通过的路程是60m;在5s内一次通过的路程为60m;
(3)甲车的速度:v甲===20m/s=72km/h。
故答案为:甲;60;72。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运用,以及对图象的分析和处理能力,图象可以告诉我们很多信息,我们要能够从图象中找到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知识,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中考经常考到的知识点。
20.某人看见闪电2秒后才听到雷声,则打雷处离此人距离约为 680 m。
【分析】闪电和打雷是同时发生的,之所以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在空气中光的传播速度(3×108m/s)远远大于声音的传播速度(340m/s),光的传播时间可以忽略不计,声音传播了2s,根据公式s=vt可求打雷处离某同学的距离。
【解答】解:根据v=可得打雷处离此人的距离:
s=vt=340m/s×2s=680m。
故答案为:680。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速度公式及其应用,以及声速,光的传播速度的理解和掌握,此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题,要求学生牢记光和声音的传播速度。
四.作图题(共2小题)
21.如图所示,图(1)为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运动的距离(s)﹣时间(t)图象,请在图(2)中画出相应的速度(v)﹣时间(t)图象。

【分析】由图1可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速度公式,求出速度大小后,再画出v﹣t图象;
【解答】解:
在图1中,汽车运动的路程与时间的图象是正比例图象,所以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
汽车运动3s时,通过路程为90m。根据速度公式,可得
v===30m/s
则汽车的v﹣t图象为:

【点评】本题考查对路程与时间图象和速度与时间图象的认识和理解以及速度公式的应用,图象在物理学中有广泛的应用,要掌握好。
22.某同学星期天到超市购物,买好东西后,推着购物车沿直线匀速走向离自己10m远的收银台付款,正好用了10s,请在图中做出其运动的s﹣t图象。

【分析】已知物体以1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公式s=vt可知,速度不变时,物体通过的路程和运动时间成正比,即s﹣t图象是一个正比例函数图象;
【解答】解:购物车沿直线匀速走向离自己10m远的收银台付款,正好用了10s,故购物车的速度是:
v===1m/s,作图方法是:根据公式s=vt可知,时间为t1=1s,通过的路程为s1=vt1=1m/s×1s=1m;时间为t2=2s,通过的路程为s2=vt2=1m/s×2s=2m;时间为t3=3s,通过的路程为s3=vt3=1m/s×3s=3m。在横轴和纵轴分别确定适当的时间、路程标度,然后在图象中将路程和时间的对应点连接起来即为s﹣t图象。如图所示;

【点评】此题是易错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将速度﹣时间图象作成路程﹣时间图象。明确匀速直线运动中的速度是一定值,和运动时间和路程无关。
五.实验探究题(共2小题)
23.某组同学在研究小车沿斜面运动时的速度变化,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把小车放在斜面的顶端,让其自由下滑。

(1)该实验的原理是 v= 
(2)在实验过程中,斜面应该保持 较小 (选填“较大”或“较小”)的坡度,这是为了便于测量 时间 。
(3)在实验中除了要用刻度尺测出S1、S2、S3外,还需要测量器材是 秒表 。
(4)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做 变速直线运动 (选填“匀速直线运动”或“变速直线运动”)
(5)在实验中,假设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上段路程的速度v2,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3,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 v3>v1>v2 。
【分析】(1)在测平均速度实验中所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原理是速度的计算公式;
(2)若要计时方便,应使所用的时间长些,所以斜面的坡度要小一些。
(3)据原理可知,此实验中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所以可知需要的器材;
(4)求出甲乙、甲丙的平均速度,比较便可得出结论。
(5)由于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据此分析即可判断;
【解答】解:(1)本实验测量平均速度采用的是一种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小车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然后根据速度公式计算平均速度,所以这个实验的原理是v=;
(2)斜面坡度越大,小车沿斜面向下加速运动越快,过某点的时间会越短,计时会越困难,所以斜面保持较小的坡度,是为了便于测量小车运动所用的时间;
(3)据原理可知,此实验中需要测量长度和时间,故可知所需的器材是刻度尺和秒表;
(4)据图可知,每一段小车的运动速度是不同的,所以小车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作变速直线运动。
(5)由于小车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所以上段路程的速度v2是最小的,小车通过的全程的速度v1是居中的,下半段路程的速度v3是最快的,则v1,v2,v3的大小关系是v3>v1>v2;
故答案为:(1)v=; (2)较小; 时间; (3)秒表; (4)变速直线运动;(5)v3>v1>v2。
【点评】本题考查了测小车平均速度的实验器材、实验原理、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注意事项等问题;为减小实验误差,准确测量时间,应使小车运动的慢些,减小斜面的坡度。
24.为测定某轿车在平直路面上行驶的速度,小明同学利用数码相机拍摄了一张在同一张底片上多次曝光的照片,如图所示。已知拍摄时间间隔设定为1s,轿车车身长为3.6m.
(1)轿车在AC段做 匀速直线 运动,这段时间内的速度大小为 9 m/s;
(2)轿车在CF段做 变速 运动,CD、DF两段相比较,汽车通过 CD 段时运动得较快。
【分析】先根据轿车车身长和轿车在图上所占的刻度范围确定出分度值是多少。
(1)要判断轿车在AC段所做的运动是什么运动,就看轿车在AB段和BC段通过的路程相等不相等;先从图上算出轿车在AC段通过的路程(用轿车头在C处所对的刻度减去轿车头在A处的刻度,或用轿车尾在C处所对的刻度减去轿车尾在A处的刻度),然后除以时间2s即可算出轿车在AC段运动的速度大小;
(2)要判断轿车在CF段所做的运动是什么运动,就看轿车在CD段和DF段通过的路程相等不相等;
因为轿车在CD段和DF段的运动时间相同,所以要比较汽车通过哪段时运动得快,可通过比较轿车运动的路程来判断;
相同时间比较路程,路程长的运动快。
【解答】解:因为轿车的车身长是3.6m,轿车所占的刻度是4个格,所以每个格的长度是0.9m。
(1)轿车在AB段通过的路程是9m(从图上数是10个格),在BC段通过的路程是9m(从图上数是10个格),因为轿车在AB段和BC段的运动时间相同,通过的路程也相同,所以轿车在AC段所做的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
轿车在AC段通过的路程是18m,运动时间是2s,
则轿车在AC段的速度为:v===9m/s;
(2)轿车在CD段通过的路程是6.3m(从图上数是7个格),在DF段通过的路程是5.4m(从图上数是6个格),因为轿车在CD段和DF段的运动时间相同,而通过的路程不相同,所以轿车在DF段所做的运动是变速直线运动;
因为轿车在CD段和DF段的运动时间相同,在CD段通过的路程比DF段长,所以轿车通过CD段时运动得快;
判断的依据是:在相等时间内通过CD的距离长。
故答案为 (1)匀速直线;9;(2)变速;CD。
【点评】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判断物体做的是匀速运动还是变速运动,可根据在相同时间(路程)内,比较通过的路程(时间)长度来判断;②计算轿车通过的路程时,要用轿车头(尾)在某处所对的刻度减去轿车头(尾)在另一处所对的刻度。
六.解答题(共2小题)
25.近年来,我国多处出现雾霾天气,给人民群众生活、身体健康带来影响,雾霾天气是指空气中含有较多的细微颗粒物,PM2.5表示大气中粒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细颗粒物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1)PM2.5在大气中的漫游是 机械运动 。(选填“机械运动”或“热运动”)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提出两条改善雾霾天气的措施。
【分析】(1)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分子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并且温度越高扩散越快,分子的这种运动又叫做分子热运动;
(2)根据题干中雾霾天气的形成提出改善的措施。
【解答】解:(1)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它们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是机械运动,不属于分子的运动;
(2)在日常生活中,绿色出行、减小汽车尾气排放,禁止焚烧秸秆,都可以改善雾霾天气。
故答案为:(1)机械运动;(2)绿色出行,减小汽车尾气排放;禁止焚烧秸秆。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运动和机械运动的区别、有关环境保护相关的内容,是一道信息给予题,要充分看清解答该题所用到的题中信息即可正确解答。
26.计算题:
(解题时要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要写明单位,只有结果没有过程不能得分。)
在双休日小东一家驾车自驾游,在行驶的过程中,小东注意观察汽车里的时间表、里程表和速度计,并观察了公路旁边的指示牌,记录下几组数据:

(1)第一组数据:车启动和到达的时间以及对应的里程表(表盘指示为千米),示数如图甲所,请你计算出这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
(2)第二组数据:小东在某时刻记下汽车驾驶仪表盘上的速度计如图乙所示,请你与上面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它们的数值为什么不同?
(3)第三组数据:在某公路的入口处,看到如图丙所示的标志牌。在不违反交通规则的前提下,该司机从入口处出发,至少行驶多长时间才能到达A地?
【分析】(1)由甲图求出汽车的运行时间t与路程S,由公式S=Vt,可求出汽车的平均速度。
(2)由仪表盘读出车的速度,然后比较它们的大小,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角度分析它们的不同。
(3)由路标求出车的最大速度,车距A地的路程,然后由公式S=Vt求车的运动时间。
【解答】解:(1)由甲图知车的运动时间t=12h25min﹣9h25min=3h,车的路程S=27582km﹣27462km=120km,则汽车的平均速度===40km/h。
(2)由乙图仪表盘可读出,汽车速度V=80km/h,大于车的平均速度,这是因为速度计读出的是某时刻的瞬时速度,而第一小题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3)由丙图,可看出汽车的限速,即车的最大速度V=100km/h,入口距A地地路程S=30km,则车由入口到A地地时间t===0.3h。
答:(1)这辆汽车行驶的平均速度是40km/h。
(2)仪表盘上的速度是80km/h,比(1)的计算结果大,这是因为(1)的结果是平均速度,仪表盘的示数为某时刻的瞬时速度。
(3)至少行驶0.3h才能到达A地。
【点评】解题的关键是:由甲、乙、丙三图中的仪表求出汽车的行驶时间、路程、速度,然后由公式S=Vt解题。本题运用课堂所学物理知识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符合新课标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