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作 者 简 介
安徒生,丹麦作家,诗人,一生写过168篇童话,是世界上最优秀的童话大师,被誉为“童话之王”。他最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和《红鞋》等。
学 习 目 标
1.从小女孩一次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
2.体会作者由现实生活所展开的合理想象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整 体 感 知
1.朗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词,小组内互相纠正;
2.读完后,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同桌互相讲一讲。
预 习 检 测
乖 裙 兜
币 哎 橱
guāi
qún
dōu
bì
āi
chú
词语解释
一向:
暖烘烘:
精致:
强烈:
表示从过去到现在。
形容温暖宜人。
精巧细致。
极强的,力量很大的。
本课是世界著名童话家安徒生的一篇杰作。记叙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悲惨故事。
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合 作 探 究
根据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在大年夜的风雪中,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卖火柴,她一根也没有卖出去。
第二部分(第5-10自然段)讲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她看到了各种幻景。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讲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了。
课 文 精 讲
阅读课文第一部分(1-4),找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大年夜、街上
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为什么文章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是在大年夜?
“大年夜”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快乐的节日气氛更突出了小女孩命运的悲惨。
在对小女孩的外貌描写中,为什花那么多笔墨写那双鞋?
说明小女孩的家境贫穷。
她从家里出来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是有什么用呢?那是一双很大的拖鞋——那么大,一向是她妈妈穿的。
她穿过马路的时候,两辆马车飞快地冲过来,吓得她把鞋都跑掉了。一只怎么也找不着,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他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
家里很穷
遭人欺辱
小女孩觉得更冷了,但是为什么她不回家呢?
(1)不敢回家。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害怕被爸爸打。
(2)不愿意回家。因为家里跟街上一样冷。
内疚和恐惧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对小女孩说吗?
阅读课文第二部分(5-10),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擦燃次数 看到的 现实 想得到的
第一次 火炉 寒冷 温暖
第二次 烤鹅 饥饿 食物
第三次 圣诞树 痛苦 欢乐
第四次 奶奶 悲惨 关爱
第五次 和奶奶飞走 死了 幸福
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第一次
从“敢”和“终于”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小女孩当时怎样的心情?
说明了小女孩擦燃第一根火柴之前经过长时间、激烈的思想斗争。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属于什么描写?“这”指什么?
心理描写 指火炉灭了。
哎,这是怎么回事呢?她刚把脚伸出去,想让脚也暖和一下,火柴灭了,火炉不见了。她坐在那儿,手里只有一根烧过了的火柴梗。
心理描写
这
多可怜的小女孩!
小女孩前三次擦燃火柴分别幻想到了什么?她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幻想呢?
第一次幻想到了火炉;
第二次幻想到了美味的食物;
第三次幻想到的是圣诞树。
非常冷
非常饿
非常痛苦
她渴望得到温暖、美味的食物、圣诞的快乐!
第五次
她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小女孩跟着奶奶飞走了,有什么深刻含义?
说明小女孩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就只有寒冷、饥饿和痛苦。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11-12),怎样理解文章最后的两个“曾经”和“幸福”?
“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人们说。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两个“曾经”表明小女孩是怀着美好的愿望死去的。
两个“幸福”,前一个指小女孩临死前是在美好的幻想中度过的,是“幸福”的;后一个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她的生活中就没有寒冷、饥饿和痛苦了,就彻底“幸福”了。
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合 作 探 究
课文共几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况下提到的?体会它的作用。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开头,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卖火柴;第二次是写小女孩又冷又饿,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着别人家窗户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心里忘不了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写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在街头。
课文三次提到“大年夜”,这是给故事安排的特定时间、特定的环境。大年夜本应是欢乐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头,在大年夜看着别人家窗户里透出的灯光,闻着烤鹅的香味,在大年夜冻饿而死了,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惨,更引起人们对她的同情、怜悯。体现了穷苦人民的悲惨生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结 构 图 解
卖火柴的小女孩
渴 望
幻 想
大火炉
温 暖
食 物
烤 鹅
欢 乐
疼 爱
圣诞树
奶 奶
幸 福
和奶奶飞走
→
→
→
→
→
→
→
→
→
→
课 文 总 结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冻死街头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穷苦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及对统治者的不满,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
拓 展 延 伸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注:“朱门”指做官的有钱的人家。
这两句诗非常有名,它是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缩影。从卖火柴的小女孩想到这两句诗,又从这两句诗想到卖火柴的小女孩,说明不仅我国封建社会是这样,当时的丹麦王国也是这样。
听 写 词 语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更多的生字和词语,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我们一起通过视频听写来检验一下吧!
课 后 作 业
1.向爸爸妈妈复述这个故事。
2.找找安徒生其它童话读一读。
3.预习下一篇新课文生字词。
课 后 习 题 解 答
1.默读课文。说说小女孩每次擦燃火柴都看到了什么,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答:小女孩第一次擦燃火柴看到了大火炉,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我感到小女孩此时特别寒冷,她渴望得到温暖。第二次擦燃火柴看到了香喷喷的烤鹅。我感到小女孩此时非常饥饿,由于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所以她想到了烤鹅。第三次擦燃火柴看到了美丽的圣诞树。我觉得小女孩此时也渴望和富家的孩子一样享受圣诞节的快乐。
第四次擦燃火柴小女孩看到了慈爱的奶奶。小女孩受尽了人间的苦难,她渴望得到亲人的疼爱。第五次擦燃火柴她看见奶奶把她带走了,带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我觉得这是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的内心深处藏着一个美好的愿望,那就是能够生活在没有寒冷、没有饥饿、没有痛苦的世界中。
2.课文中哪些描写最让你感动?找出来多读几遍,把你的感情充分地读出来。
课文中的许多描写都让人为之感动,找出让自己最动情的地方,反复朗读,把自己的感情读出来。如读到小女孩美妙的幻想的时候,要充满喜悦、兴奋之情;读到小女孩在大年夜冻死的时候,语调要低沉,充满悲愤与同情。
3.读读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联系上文,和同学一起讨论下面的问题。
(1)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答:这句话是说小女孩在美妙的幻象中死去了。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像小女孩这样的穷孩子,那个“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只能是小女孩梦想中的天堂。
(2)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对这句话中的两个“幸福”,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第一个“幸福”指她曾经有过的幸福,就是她擦着火柴时出现的幻象,她在美丽的幻象中死去。第二个“幸福”指在新的一年里她得到了幸福,因为她摆脱了寒冷、饥饿、痛苦的生活,她死了。透过两个“幸福”,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压抑心头的悲愤,感受到作者对穷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4.读了下面这首诗,你有什么感想?你愿意拿起笔来,也写几句话送给那位“卖火柴的小女孩”吗?
答:读了这首小诗我很受感动。小诗人把自己对“小女孩”的爱与同情都倾注到诗歌之中。给“小女孩”棉衣,一起分享食物与快乐,所有这些都代表了我们少年儿童的心声。
小女孩,我也有几句话想送给你: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幸福与快乐,请快到我们这里来,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国度里,生活在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中。我会把你请到我的家中,把妈妈买给我的美食送给你,我要带你去学校,和小朋友们一起学习、游戏,让快乐永远围绕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