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教案(表格3课时)人教新课标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穷人》教案(表格3课时)人教新课标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3 23: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 三 单元 整体思路
单元主题
生活处处有真情
单元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
2、感受文中人物的美好心灵,体会真情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感动在
3、学习作者通过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文本,再现情境并联系生活实际体验文本,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运用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内容。
3、通过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中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树立讲诚心,动真情,乐意用自己的爱心帮助别人的风尚。
教材分析
重点
1、要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体会情感,感受人物美好的心灵。特别注意有关人物的言行、心理活动及环境描写的句子,了解这些语句对表现人物品质的作用。
2、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并能运用到口语交际和习
作中去。
难点
通过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领悟文章的中心。
教具
小黑板,图片资料
课件
《穷人》,《别饿坏了那匹马》,《唯一的听众》PPT
单元整体思路
本组课文人物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围绕本组主题,口语交际安排了“辩论: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讲诚信,但有时也需要善意的谎言,本组习作要求学生写一写人们互相关爱的事情,引导学生善于用双眼发现真情,体会到人间处处有真情。“课外书屋”向学生推荐加拿大作者蒙格玛丽《绿山墙的安妮》,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寻找人间真情,熏陶学生的情操。本组教材可用12-15课时。其中,精读课文5-6课时略读课文2-3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3课时,回顾·拓展1-2课时。
单元主备人:
语 文 教 案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课题
9、穷人
教学课时
三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12个生字。正确读写“舒适、搁板、勉强、抱怨、倾听、掀起、魁梧、撕破、倒霉、严肃、忧虑、湿淋淋、心惊肉跳、自言自语、自作自受、缝缝补补”等词语。抄写描写环境的句子。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3、学习通过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启发、谈话,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体验,发挥想象,续编《穷人》,升华人物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穷人的的美好心灵,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奉献爱心的美好品质。
教学
分析
重点
从环境和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
教具
图片资料
教具
图片资料
教学备注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穷人是什么意思?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了什么的人?(生活穷苦的人)
2、板书课题,介绍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
二、小组合作交流前置性作业
 1.教师和学生共同了解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
 2.本文的作者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之前曾经学习过他写的《跳水》一课。他是俄国伟大的作家,出身贵族,但同情被剥削被压迫的农奴。青年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他全部的创作时间达六十多年。其作品无情地揭露了封建沙皇制度和资本主义势力的种种罪恶。这片文章写的是沙俄时期穷人的故事。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中的不朽名作。
3、托尔斯泰晚年时把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叙事诗《穷人》改编成了一篇文章。就是今天要学的《穷人》。
4.以小组为单位自由的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并于组内成员交流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词可以和同桌交流。
2.多媒体出示本课的生词,学生开火车认读,男.女生比赛读,全班齐读生词。
3.小组为单位推出本组认为难写的,不好识记的生字,全班交流识记方法。
4.教师总结并示范书写“寡”,上下结构,宝盖头。学生在练习本上书写寡。
四、小组汇报交流,理清课文脉络
1、想一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指名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将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可以分为三段:
第一段(1-2):渔夫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
第二段(3-11):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
第三段(12-27):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当堂检测
根据词意填空:
(1)形容健康强壮的身体。(?魁梧?)
(2)形容恐惧不安。(??心惊肉跳????)
(3)形容水势浩大,不可阻挡,也用来形容人的感情十分激动。(汹涌澎湃?)
(4)自己做错了事自己承受。(??自作自受????)
(5)形容脸色黑中带黄。(?黧黑?)
六.课堂小结
在本课中,我们能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真了不起!在阅读中,我们了解到桑娜和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孩子们,你们想知道他们在什么情况收养了邻居的孩子们吗?下节课咱们继续学习吧!
板 书
设 计
9 .穷人
舒适??搁板??抱怨??裹住 蜷缩?魁梧?黧黑???
自言自语????自作自受 ABAC 式的词语
寡: 宝盖头 寡妇 寡人
作 业
设 计
认真规范书写本课的生字词,比一比看谁写的最漂亮。
熟读课文,想一想桑娜和丈夫是什么样的人?从课文中那些语句可以体现他们的善良?
课后反思(包括培优帮困、德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出示本课的生词,指名认读。
2.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穷人》。
二、默读课文,找到描写桑娜家环境的语句用横线画出来。
渔夫的妻子桑娜坐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丈夫清早驾着小船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桑娜听着波涛的轰鸣和狂风的怒吼,感到心惊肉跳。
1.从这些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穷)
2.教师引导生对比朗读,体会桑娜的家虽然穷,但是很温馨。
(1)感受到桑娜家境贫穷、生活艰难。从“补”“破帆”“勉强填饱肚子”“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等看出桑娜家生活艰难。
(2)感受到桑娜勤劳能干。引导学生说出“温暖与舒适”指的是什么?
“温暖”指炉火未熄,与室外的寒风呼啸相比而言;“舒适”指地面干净、食具发亮,孩子们安静地睡着,这与丈夫在狂风大浪中打鱼的处境相比而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桑娜勤劳能干。
三、研读课文,体会人物细腻情感
1、默读“等待丈夫”一部分内容。读完这部分内容,你有什么感受?从哪些地方体会出来?
(1)体会到桑娜内心很善良,从“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等处可以看出。
(2)出示“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生讨论:为什么非这样做不可?桑娜这样做对吗?为什么心跳的这么厉害?“这样做”指的是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里。 “非这样做不可”是因为桑娜在当时的情形下,没有做过多的考虑,只知道自己应该也必须这样做,才能挽救那两个孩子。这是桑娜本能的行为,是她善良天性的自然流露。
(3)教师指导生在朗读,想象中感受桑娜的忐忑不安。
2.桑娜的家庭贫困,但是她非常勤劳能干、心地善良。那么渔夫的善良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小组内交流讨论。
(1)“得把他们抱来,同死人呆在一起怎么行”这句话课看出渔夫首先想到的是孩子,孩子同死人呆在一起不利于他们的健康,一事当先为别人着想,充分体现渔夫善良美好的心灵。
(2)“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渔夫不仅同意把孩子抱来,而且催促桑娜把孩子抱来,怕孩子醒来知道妈妈死了,心灵受到创伤。母亲死后的惨象不能留在孩子们的记忆中,待醒来之后,让他们感到由一个温馨的家。渔夫完全为孩子着想,至于自己负担如何完全至于脑后,看渔夫的心地多么善良。
(3)“我们总可以熬过去的”回到现实中一想,我们的日子的确很苦,如今又加上两口,真是雪上加霜,日子难熬,从“熬”字可以看出渔夫的苦日子,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同时也表达了渔夫的坚强精神,一定能战胜困难渡过难关。这足以说明渔夫同桑娜一样有关心他人的美好心灵。
  教师小结:这段话虽不长,但写出了渔夫由忧虑到思考最后作出决定的过程。抚养孩子成人这不是简单的接济、施舍,这是多么艰难而漫长的路啊。这期间,要消耗他多少精力、体力、乃至生命,为了帮助别人,他宁愿牺牲这一切,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渔夫的善良。
2、指导感情朗读,注意省略号的作用。
(1)表示停顿、间歇;(2)内容上的省略。
3、师生共同总结。
  教师:在抱回孩子的这件事上,桑娜和渔夫事先商量了吗?没有商量,二想法和做法完全一致这叫什么?(不谋而合)教师:这也说明穷人和穷人的心是相通的。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给处于不幸和痛苦中的人一份关心,一份安慰能让他人点燃生命之火,扬起生命之帆,同时也使自己得到快乐,觉得生命有价值,这便是爱的奉献,请拥有一颗善心,献上一份爱,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分层
作业
设计
完成本课的同步练习册。
熟读课文,想一想课文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试着在书上画出来。
板 书 设 计
等待丈夫 温暖而舒适的家 (勤劳)
探望生病的西蒙
9、穷人 抱回孤儿 抱回可怜的孩子 (善良)
忐忑不安的心情
丈夫归来 严肃--忧虑—能熬过去(关心他人)
课后反思(包括培优帮困、德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
第 周 年 月 日 第 节 周节数:












第三课时
激情导入
1.课文中的桑娜和渔夫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善良,勤劳,)是的,生活的极度贫穷,掩盖不住灵魂的高尚!
2.你是从作者饿的那些描写中感受到桑娜和渔夫的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二.小组合作探究 请以小组为单位读课文,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2)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好品质。 读了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让我们看到了桑娜矛盾的心理世界。她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责备自己,最后坚定的复杂心理。 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个矛盾的心理过程通过读展示出来呢?抽生读。(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读了人物对话的句子,我们被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的品质所感动。自己都过得不容易,还要领养别人家的孩子,这种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同桌分角色读: 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当丈夫走进屋时,本来焦急盼着丈夫归来的桑娜,现在却不敢抬起眼睛看他;当丈夫询问她在家的情况时,她脸色发白,说话断断续续,丈夫平安归来,该有多少话要说呀,而现在却变得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她正盘算着从何说起,这种沉默正掩盖着桑娜内心的激烈斗争。第二次,桑娜向丈夫提起西蒙死了,谈到她留下了两个可怜的孩子,她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他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三、教师小结: 1. 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在我们的写作中,我们也可以尝试运用环境,语言,心理活动描写等方法来使我们的文章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2、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这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四.推荐阅读 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有很多,老师希望你们在课余时间多多拜读他的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板 书
设 计
9. 穷人 勤劳、善良、有同情心、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 (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
作 业 设 计
1、请你认真练习朗读课文,在熟读全文的基础上选择一段有感情的朗读,准备进行小组间的朗读大比拼。
2、续写《穷人》,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
课后反思(包括培优帮困、德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