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桃花源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4 18:50:59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桃花源记》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
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
2、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结构层次。(重点)
3、联系作者背景,说说你对“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的社会的看法。(难点)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掌握作家、作品。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知道“世外桃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吗?
世外桃源——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安居乐业的好地方。后用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美好地方。
二、预习展示
1、你了解作者吗?
陶渊明,东晋田园诗人。名潜,字元亮。他曾做过小官,因“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回乡从此过起了田园式的隐居生活。后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散文以《桃花源记》、辞赋以《归去来辞》最有名,有《陶渊明集》。因在家门口栽有五棵柳树,所以人们又称他为“五柳先生”。
2、你了解时代背景吗?
陶渊明所生活的东晋末年,政治非常黑暗,封建剥削压迫十分残酷,加上连年内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作者本人因厌恶官场,毅然选择了躬耕田亩的生活道路。在长期的躬耕生涯中,他逐渐体验了普通农民的欢欣和痛苦, 了解了他们的愿望,形成了独特的生活理想。“桃花源”便是他根据自己的社会理想和农村生活感受而虚构的一个理想社会。
3、题解
本文是陶渊明<<桃花源诗>>前面的“序”,因为语言清新自然,状物亲切逼真,想象奇特新颖,被人们当作一篇独立的文章来读,以“记”为题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佳作。
兵连祸结的晋、宋期间(公元421年),其时作者57岁,已隐退农村达十多年,对广大农民的苦难深有感受。文中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的愿望,同时对于当时的社会也是一种否定。
三、听读课文
阅读要求:注意标注出重点字词的读音;
豁然(huò) 俨然(yǎn) 阡陌(qiān mò) 怡然(yí)
垂髫(tiáo) 便要还家(yáo) 诣太守(yì) 刘子骥(jì )
四、疏通文意
(一)积累文言词语.
1.重点词语
(1)落英缤纷 落花 (2)桑竹之属 类
(3)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4)阡陌交通 田间小路
(5)鸡犬相闻 听到 (6)皆叹惋 感叹惋惜
(7)辞去 离开 (8)及郡下 到
(9)欣然规往 计划,打算 (10)后遂无问津者 渡口
2、通假字:便要还家 通邀,邀请
3、词类活用
(1)渔人甚异之。 对……感到惊异
(2)复前行,欲穷其林。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前。 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完。
4、古今异义
鲜美:古义:新鲜美好; 今义:(味道)新鲜、可口。
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各种运输的总称。
妻子:古义:妻子和儿女;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困境。
无论:古义: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不管。
不足:古义:不值得; 今义:不满,不充分。
如此:古义:像这样; 今义:这样。
5、同义词
都:(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2)悉如外人(3)咸来问讯(4)皆出酒食
邀请:(1)便要还家(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沿着、顺着:(1)缘溪行(2)便扶向路
6、一词多义
舍:(1)便舍船(丢下,离开)(2)屋舍俨然(房屋)
寻:(1)寻向所志(找)(2)寻病终(不久)
志:(1)处处志之(作标记)(2)寻向所志(标记、记号 )
乃:(1)乃大惊(于是,就 )(2)乃不知有汉(竟然 )
得:(1)便得一山(看见 )(2)不复得路(找到)
其:(1)欲穷其林(这、那)(2)得其船(他的,代渔人的)
为:(1)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2)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3)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
之:(1)忘路之远近(的,助词 )(2)渔人甚异之(代词,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代词,这件事 )
遂:(1)遂与外人间隔(就)(2)遂迷(终于)
7、成语
找出本文当中至今仍有生命力的成语,并理解其意思。
(1)落英缤纷:落花纷纷.缤纷,纷纷。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
(2)豁然开朗:由狭窄昏暗一变而为开阔明亮。比喻突然领悟了一个道理。
(3)黄发垂髫:老人和小孩。
(4)鸡犬相闻:指很近的距离或一种和睦的景象。
(5)怡然自乐:安闲快乐,显得心满意足。
(6)无人问津:比喻无人过问而十分冷落。
(7)世外桃源:指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二)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也”表判断。)
2.省略句:
(村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渔人)所从来。(渔人 )具答之。(村人)便要(渔人 )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三)重点语句翻译
1.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渔人)捕鱼的人对此感到很诧异。(他)继续向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
2.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译文: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没有了,(在那里)就看见一座山。
3.初极狭,才通人。
译文:起初,洞口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土地平坦开阔,房屋整齐,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和桑树、竹子一类的东西。
5.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6.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译文:小孩和老人,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7.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村中的人听说有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
8.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译文:渔人把自已听到的事-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
9.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带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往来。
10.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问现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汉朝,更不必说魏、晋两朝了。
11.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译文:其余的人又各自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
12.不足为外人道也。
译文: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13.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译文:(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原来的路回去,处处做了记号。
14.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译文:(渔人)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报告了(自己发现桃花源的)这番经历。
五、复述课文
复述课文的要求:
1、交待清楚故事内容,情节完整,重点突出。
2、语言要流利、简练。
3、声音洪亮、仪态大方,说普通话。
六、作业设置:
1 、背诵全文。
2、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结构层次。
3.联系作者背景,说说你对“世外桃源”这一理想的社会的看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以武陵人进出桃源的行踪为线索。
2. 围绕这一线索,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忽逢桃花林—→发现桃花源—→访问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再寻桃花源—→迷失桃花源。
二、合作研讨
(一)忽逢桃花林
1、渔人是怎么发现桃花林的?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2、作者是如何描写桃花林中的自然景色的?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小结:渔人忽逢桃花林的奇丽景色,优美而神秘,为桃花源的美好作铺垫。
(二)进入桃花源
3、渔人入山后,看到桃花源怎样的优美环境?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桃源百姓生活和乐?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三)访问桃花源
5.在与桃花源人的交往中,哪些语句写出桃花源人的热情好客?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6.桃花源人为什么来到这个地方?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四)离开桃花源
7、为什么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因为他们害怕世人知道桃花源这个地方,扰乱、破坏他们和平安宁的生活。
(五)寻找桃花源
8、渔人离开桃花源,“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作者这样写使人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似有而无、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虚构的境界。
(六)桃花源的美好表现在哪里?
景美——优美的自然风景
人美——民风淳朴、热情好客
生活更美——和平安定、没有剥削、没有压迫,老有所养,幼有所长、人人安居乐业。
三、主题探究
结合背景考虑,陶渊明为我们描绘了这个美好的世外桃源用意何在?
背景资料:
《桃花源记》大约作于永初二年(公元421年)。作者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代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
(1)对黑暗现实的不满。(2)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结:
全文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把发现桃花源的经过,在桃花源的所见所闻所历,离开桃花源后再寻桃花源的情形,都贯串起来了。故事曲折回环。它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愿。
四、写作手法:留白
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文中都没有具体体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的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
五、课文特点
故事曲折回环,层层设疑,引人入胜。
一折:“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
二折:“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
三折:“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四折: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及郡下,诣太守”
五折:“太守即遣人随其往, 寻向所志”。 “遂迷。不复得路。”
六、比较阅读: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些想象中的世界有什么相同的用意?
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