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示例)

文档属性

名称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示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7.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2-28 17:07:00

文档简介

课件70张PPT。第27课
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新中国外交深圳市教研室 宾华引语
55年前,一个新生的国家诞生在世界的东方。
55年来,新生的中国经风雨、见世面、开诚心、布公道,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今天,让我们走进那风雨如歌的岁月,去感受那惊涛骇浪的艰险,去追忆那惊心动魄的抗争,去体验那惊世骇俗的镇定,去体会那惊天动地的成功。
考察外交活动和外交目的的思路
一个国家的外交是一个国家政治活动的延续,同时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
在国际关系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英国外相巴麦尊的这句名言,深刻地揭示出了外交活动的本质——在任何可能的条件下,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外交活动也越来越显现出追求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
设计目的:通过提供这些材料,为学生探究、理解新中国外交活动指出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为展开课堂教学营造出一个特定的氛围。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三大外交政策
2 .中苏友好
中苏友好历史回放 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 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交由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递送的国书。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 1955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五周年纪念邮票。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第二次访问苏联时会见中国留学生和实习生并发表讲话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1957年11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时与我国驻苏使馆工作人员在一起。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三大外交政策
2.中苏友好
问题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外交的首要任务是: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

主要是反美
问题二:毛泽东主席提出了哪三大外交政策?“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一边倒”
问题三: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什么要采取“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美国采取敌视中国的政策,政治上孤立、经济上封锁、军事上包围,中国面临严峻的国际环境。
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40年经验和共产党的28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不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提出
(1)出发点
(2)五项原则及其相互关系
2.实践
(1)日内瓦会议
(2)亚非国际会议(万隆会议)
3.历史意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指什么?
包容性是指:五项原则既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的国家,也适用于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既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也适用于发达国家;既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关系,也适用于国家间的经济关系。
开放性是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和平的原则,也是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历史回放 1953年12月,中国和印度开始就中印关于中国西藏与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进行谈判。周恩来总理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双方同意,五项原则被载入了该协定。图为1954年4月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与印度驻华大使赖嘉文在北京签署上述协定。宋庆龄、董必武等中国领导人出席签字仪式。 1954年6月,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期间,同印、缅两国总理共同倡导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1954年4月至7月,周恩来总理兼外长率中国代表团出席旨在和平解决朝鲜问题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的日内瓦会议。这是新中国首次作为五大国之一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左图为周总理一行步入会场。 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的亚非会议。这是历史上首次由亚非国家自主召开、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会议期间,周总理倡导“求同存异”,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基础,促成了万隆十项原则的产生。图为周总理在会议上发言。 万隆会议十周年纪念邮票
左:万隆会议会场外景? 右:亚洲人民欢庆团结?问题一:为了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开展了哪些外交活动?
(1)我国同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和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中苏建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2)积极谋求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关系。(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参加亚非国际会议。)
(3)坚决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抗美援朝、日内瓦协议、万隆十项原则。)
问题二:你认为20世纪5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对手是谁? 美国
美国从朝鲜、越南和台湾三个方面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
70年代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方针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苏美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苏联的方向发展,苏美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美国为集中力量对付苏联的挑战,谋求从越南脱身,寻求同中国接近。苏联则在加紧同美国争霸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压力和军事部署。西欧、日本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美国的竞争对手。亚非拉国家维护和争取独立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成为反帝、反殖和反霸的主力军。
中国的外交方针:1974年2月,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战略思想:“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毛主席还提出了从日本到欧洲一直到美国的“一条线”的战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中对付苏联的威胁。
三、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1.历史背景
2.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重返联合国历史回放1945年10月24日 联合国在纽约诞生 1950年11月,中国政府特派代表伍修权(前排左一)出席联合国安理会议,控诉美国武装侵略中国领土台湾。 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讨论了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的提案,并通过了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左图为决议通过时的联合国大会会场。 1971月11月,中国代表团首次出席联合国大会。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副团长黄华和代表符浩、陈楚、熊向晖在会场上成为记者注意的焦点。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1974年4月,邓小平副总理率中国代表团出席联合国大会第六次特别会议。他在会上发言,阐述了毛泽东主席提出的划分"三个世界"的理论和中国对外关系的原则。 70年代初以来,特别是随着第26届联大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后,五大洲更多的国家与中国建交。到1980年底已有124个国家与中国建交。图为中国同巴西、奥地利和加蓬的建交公报。
问题一:你认为70年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对手是谁? 苏联
问题二:1971年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是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的结果;
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结果;
是60年代以来中国开展争取“两个中间地带”
外交活动的结果。问题三: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是如何解决中国在联合国中的
代表权问题的? 联合国第2758号决议规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她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惟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蒋介石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联大2758号决议,从政治上、法律上、程序上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四、历史性的握手
1.中美关系的改善
(1)历史背景
(2)尼克松访华
(3)中美建交
中美关系的改善历史回放 1970年10月1日,毛泽东邀请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国庆典礼。同年12月18日,毛泽东会见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 1971年4月,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会见格雷厄姆·斯廷霍文率领的美国乒乓球代表团,打开了中美交往的大门。这就是著名的“乒乓外交”。 1972年2月,周恩来在机场迎接到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 1972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会见尼克松总统。 1972年2月28日,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又称《上海公报》)。《中美联合公报》是中美两国签署的第一个指导双边关系的文件。它的发表,标志着中美隔绝状态的结束和关系正常化进程的开始。 1975年12月2日,毛泽东主席会见了福特总统及其夫人贝蒂·福特、女儿苏珊·福特。 1975年12月,福特总统的夫人学跳中国舞。 1976年2月24日,毛泽东主席又一次会见了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并同他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广泛的交谈。 1978年5月21日,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会见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博士。1978年12月16日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宣布:1979年1月1日起,中美双方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 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同时发表建交公报,宣布双方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交外交关系。图为中美《建交公报》。 1979年1月,邓小平副总理访问美国,出席卡特总统在白宫举行的欢迎仪式。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在中美关系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 1982年中美两国发表的《八一七》公报 1972年中美在上海签署《联合公报》,从中你如何评价中国所取得的外交成果? (1)上海公报的发表,结束了中美长达23年相互隔绝的历史,开启了两国重新交往的大门。
(2)上海公报为处理中美关系确定了基本指导原则,这就是: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3)美方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中美关系的缓和,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促使了更多的国家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
(5)中美关系的缓和,有利于中国应对来自苏联的压力。四、历史性的握手
2.中日关系的改善
(1)历史背景
(2)田中角荣访华
中日关系的改善历史回放 1955年10月,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会见日本恢复日中、日苏邦交国民会议会长久原房之助。左二为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副主任廖承志。 1962年11月,廖承志同志和日本自民党国会议员高碕达之助在北京共同签署中日长期综合贸易备忘录。该备忘录在中日关系上是一个重要突破。 1965年8月,中国领导人彭真、郭沫若和中日青年联欢。 1972年9月,周恩来和来华访问的日本内阁总理大臣田中角荣会谈。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9月,毛泽东主席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田中访华期间,两国政府首脑签署了中日两国政府联合声明,实现了两国关系正常化。 1972年9月29号,中日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中国和日本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应日本政府的邀请,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于1978年10月22日抵达东京,对日本进行正式友好访问并出席互换《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仪式。在机场,邓小平受到热情隆重的欢迎。这是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问日本。 1978年10月23日晚,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和夫人三枝在首相官邸举行宴会,欢迎邓小平副总理一行。邓小平在致词中说道:《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明确规定,中日两国不谋求霸权,同时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这是国际条约中的一个创举 。 1978年10月23日上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互换仪式在日本首相官邸举行。中国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与日本首相福田赳夫出席互换仪式,中国外交部部长黄华和日本外相园田直分别代表本国在《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批准书》上签字。《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是《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继续和发展。 1979年12月9日,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一行于访华期间参观陕西省博物馆 。 1986年11月9日,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在北京人大会堂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 1988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会见来访的日本首相竹下登。邓小平说:我昨天晚上特意从北戴河回来欢迎你,希望我们之间能够建立起不低于田中、大平时代的新关系。我讲田中、大平时代的关系,主要指相互信任。发展两国关系,要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1989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日中友好议员联盟会长伊东正义。邓小平在会见时说,中日友好十分重要,友好对两国人民有利。不管国际上有什么变化,也不管日本和中国国内有什么变化,中日友好不能变,也不会变。 日本总务省发行的日中邦交正常化30周年纪念邮票70年代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果?如果把这些成果视为中国“一条线”外交战略的成功,那么其中的关键是什么?三大外交成果: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中美关系的缓和、
中日关系的改善。
关键:中美关系的缓和。课件52张PPT。
80年代以来的国际环境和中国的外交方针

国际环境:这一时期发展中国家日益壮大,世界多极化的趋势日益发展。维护和平、促进发展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
外交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两个重要转变”的外交战略:第一,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从而改变了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第二,改变了“一条线”战略,高举反对、维护世界和平的旗帜,坚定地站在和平力量一边。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对外政策。那就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增进国际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中国入世历史回放瑞士日内瓦莱蒙湖畔的世界贸易组织总部 会议主席卡迈勒击槌通过中国入世。 “入世槌”收藏在革命博物馆。 2001年11月10日,在多哈召开的世贸组织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审议并表决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2001年11月11日,中国代表团团长、外经贸部部长石广生向世贸组织总干事迈克尔·穆尔递交了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的《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批准书》。 2001年12月19日,世贸组织总理事会在日内瓦总部会议厅召开。中国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左一)等6名中国政府代表首次以正式成员身份出席会议。 2002年1月29日,中国常驻世界贸易组织代表团在日内瓦正式举行升旗和挂牌仪式。 国家邮政局于2001年12月11日发行的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纪念邮票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给中国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其第143个成员。时任外经贸部副部长的龙永图认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将对中国的国际经济合作和中国企业的运作带来深刻的变化和影响,主要变化有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将面临更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第二、中国将建立一个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体制环境。在体制环境当中,有三个基本的要素:第一是稳定的、透明的、可预见性的法律体制。第二是一个更加廉洁、高效、规范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政治环境。第三是一个更加公平、有利、有序的市场经济环境。
第三、形成更加开放的政策环境。中国将出现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可预见性的开放体制。
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亚太经合组织历史回放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示意图 2001年,亚太经合组织( 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举行。 江泽民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演讲。 布什抵达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参加APEC峰会。 俄总统普京抵达上海 ,下飞机后接受中国儿童献花。 参加APEC会议的比尔·盖茨在上海举行主题演讲。 2001年,身着中式服装的APEC领导人合影。 2001年APEC贸易部长会议圆满结束。本次贸易部长会议通过重申APEC坚持开放的区域主义的主张,强调APEC支持尽早启动新一轮谈判的立场,并就推动APEC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进程以及加强经济技术合作采取一系列措施,这对于保持健康、开放的国际经贸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http://ej.eastday.com/epublish/gb/paper111/index.htm http://www.ewe.com.cn/special/apec/no04.htm http://sh.tom.com/topic/984.shtml 相关网站:五、国际交流与合作
1.原则——四项原则
2.表现
(1)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2)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
(3)推动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六、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中美关系的发展历史回放 1980年1月9日,邓小平副总理在北京会见来访的美国国防部长哈罗德·布朗。 1980年3月12日,邓小平副总理会见波音公司董事长威尔逊一行。 1984年4月28日,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里根总统。 1984年4月29日,里根总统和夫人兴致勃勃地参观西安兵马俑博物馆。他们下到10米深的坑内仔细观看并听取介绍,对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惊诧不已。里根总统问主人:“我能不能摸一摸马?”并且风趣地说:“它不会踢我的。”? 1989年2月25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乘专机抵达北京,对中国进行工作访问。布什总统在天安门广场向周围的人群招手致意。 1993年11月,江泽民主席在美国西雅图与美国总统克林顿举行正式会晤。双方认为应把中美关系放在世界范围来看,应着眼于未来,着眼于21世纪。 1996年11月24日,江泽民主席和克林顿总统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举行会晤,双方商定中美两国元首在1997~1998年间相互进行国事访问。 1997年11月2日,江泽民主席在哈佛大学做题为"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友好合作"的演讲。他说: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对世界具有重大影响。我们应该牢牢把握中美关系的大局,妥善解决分歧,不断朝着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合作、共创未来的目标前进。? 1998年6、7月间,美国总统克林顿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图为江泽民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东门外广场举行仪式,欢迎克林顿总统。 1999年4月6日至14日,朱镕基总理应克林顿总统的邀请,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朱镕基和克林顿在欢迎仪式上。 2001年10月19日,江泽民主席与布什总统共同会见中外记者。江泽民主席说,中国重视与美国的关系,愿与美方共同努力,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布什总统表示:美国愿意同中国一起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美中两国面临着许多共同利益,两国可以在一起做更多的事情。 2001年10月21日,江泽民主席在上海科技馆迎接美国总统布什。? 2002年2月21日,国家主席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仪式欢迎美国总统布什访华。 2002年2月22日,中国国家副主席胡锦涛在北京清华大学会见美国总统布什。 历史回放 中苏、中俄关系的新发展 1969年9月,周恩来总理在机场会见途经北京的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这次会谈使紧张的中苏关系有所缓和。随后,中苏恢复1964年开始举行、后因故中断的边界谈判。 1979年10月,中苏国家关系谈判在莫斯科举行,右起立者为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王幼平。 1982年8月,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外交部苏联东欧司司长于洪亮赴苏,向苏联传递中方有关改善中苏关系的信息。图为于洪亮的说帖首页。 1989年5月,邓小平在会见来访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时提出,双方本着“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精神,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图为当时《人民日报》的有关报道。 1989年5月15日,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1996年4月,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应邀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访问期间,中俄双方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1998年11月,江泽民主席访俄,与俄总统叶利钦在莫斯科举行中俄两国元首首次非正式会晤。访问期间,双方宣布中俄国界东、西两段已勘定的边界,在两国关系史上首次在实地得到准确标示,双方还发表了题为《世纪之交的中俄关系》的联合声明。 2001年普京对江泽民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表示热烈欢迎 。 2003年,胡锦涛会见普京,双方共同探讨国际问题 。六、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

中国推动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的外交目标是什么?
第一、加强安全合作。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三股势力”,遏制和铲除毒品走私、武器扩散等威胁,为成员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安全、稳定的环境。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落实已通过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经贸合作纲要》,本着平等互利、市场经济、相互开放、多边与双边相结合等原则,充分发挥成员国经济互补性强和资源丰富等优势,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促进成员国经济共同发展。
  第三、开展人文合作。扩大文化、教育、科技、旅游、新闻等领域的合作,增进成员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巩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社会基础。
六、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发展同世界大国的关系
2.维护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上海合作组织
3.维护联合国的权威
中国维护联合国权威历史回放 1992年9月23日,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钱其琛在第47届联合国大会上发言。 1995年10月,江泽民主席出席联合国成立50周年特别纪念会议。图为江主席在会上发言。 1996年9月,钱其琛副总理兼外长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签署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 。 1998年10月,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秦华孙在联合国总部签署《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图为在公约签署前向联合国法律部条约司司长科赫那递交中国签署公约的照会。 我国对联合国的地位、作用和改组的主张是什么?
联合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具普遍性、代表性和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宪章》是20世纪人类政治智慧的一个伟大结晶。
中国主张:在新的国际形势下,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联合国的权威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联合国应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按照《联合国宪章》规定,在解决国际争端、维护和平以及人道主义援助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联合国机构也要进行必要、合理的改革。
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一)新中国的重大外交成就(二)①②③⑤ 新中国历任外交部长⑥⑦⑧⑨ 周恩来
(1949-1958)④ 陈毅
(1958-1972) 姬鹏飞
(1972-1974) 乔冠华
(1974-1976) 黄华
(1976-1982) 吴学谦
(1982-1988) 钱其琛
(1988-1998) 唐家璇
(1998-2003) 李肇星
(2003- )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对新中国50多年外交历程的认识 新中国50多年的外交历程贯穿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思想。
从新中国成立到70年代,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彻底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70年代以来,推行和平外交政策,使中国的国际地位空前提高,树立了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