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浙教版七年级下—2.6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提高
(
模块一:透镜基础回忆
)
(
思路导航
)
凸透镜对所有光线都有会聚作用,但并非光线一定会相交,平行于主光轴光线则相交于焦点.
凹透镜对所有光线都有发散作用,但并非一定不能相交,平行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
利用太阳光会聚法可粗测放大镜焦距.
(
例题精讲
)
常言道,水火不相容,但用透明冰块磨制成一个光学器件,却可以取火.这块用冰磨制成的光学器件相当于下面的( )
A.平面镜 B.凸透镜 C.凹透镜 D.近视眼眼睛片
B
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对于折射光线,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一定是发散光束 D.折射光束比原来光束会聚
D
夏天,小明的爸爸经常开车带他出外旅游.小明发现爸爸喜欢在烈日下洗车,并认为这样洗车后车身上的水干得快.小明却告诉爸爸这样洗车不好,原因是水滴能形成
镜,对光起 作用,使车漆最上部温度升高,久之,车漆会失去光泽,并且造成色泽不均匀.
凸透;会聚.
作出光线经过透镜前后的光线.
故作图如下:
图中空格处填上合适的透镜
如下图所示:
(
模块二:透镜成像规律及应用
)
(
思路导航
)
成倒立缩小实像:物距>2f,f<像距<2f.应用:照相机.
成倒立等大实像:物距=像距=2f.应用:测透镜焦距.
成倒立放大实像:像距>2f,f<物距<2f.应用:幻灯机、投影仪.
成正立放大虚像:物距分实像大小的关键:2f;分虚像和实像的关键:f.
成实像时:物像同向移动,谁个头大谁速度快.
无论虚实像,只要物体靠近焦点,像均会变大.
(
例题精讲
)
【实验名称】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
(1)实验器材:刻度尺、蜡烛、凸透镜、光屏;
(2)如图所示,从左到右分别放置蜡烛、凸透镜和光屏,
A.只需要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
B.需将三者中心调至同一高度并在同一直线上.
其中说法 正确(填序号).
正确调整后,不断改变蜡烛与凸透镜间的距离,并移动光屏进行实验,所获得的数据如下表:
实验序号 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m 光屏上的像到凸透镜的距离/m
1 40 13.3
2 30 15
3 20 20
4 15 30
5 10 光屏上没有像
6 8 光屏上没有像
【分析与论证】
(1)当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增大,像距 .
(2)如图所示,光屏应移至 区域才能找到清晰的像.
(3)观察火焰经凸透镜所成正立、放大的虚像,人眼应透过凸透镜向 观察(填“左”或“右”).
(4)在整理器材时,香香同学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它的成像原因是光的 (填“直线传播”、“反射”或“折射”).
【设计实验与进行实验】(2)B
【分析与论证】(1)减小(2)B (3)左 (4)反射
如图所示,是某物理实验小组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发现无论怎样移动光
屏都找不到蜡烛的像,其原因可能是
A、光屏、凸透镜和蜡烛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
B、物距小于透镜的一倍焦距
C、蜡烛在透镜的两倍焦距处??????
D、蜡烛在透镜的焦点上
(2)如果凸透镜焦距为10cm,当透镜到蜡烛的距离为15cm时,移动光屏,在光屏
上可得到倒立的 的实像.
(3)当光屏上出现蜡烛清晰的像时,如果用遮光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我们观察光
屏时,将会在光屏上看到
A、蜡烛像的下半部分?
B、蜡烛像的上半部分?
C、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变暗?
D、蜡烛完整的像,像的亮度不变.
(1)ABD;(2)放大;(3)C.
图中画出了光线通过透镜(图中未画出)的情形.其中凸透镜是( )
C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18cm处,在透镜另一侧20cm处的光屏上成一清晰的像,则此透镜的焦距( )
A.一定大于20?cm B.一定小于9?cm
C.一定在10?cm到8?cm之间 D.一定在9?cm到10?cm之间
D
在凸透镜的主轴上放着一根粗细均匀的木棒,A端在1倍焦距与2倍焦距之间,B端在2倍焦距之外,则木棒所成的像( )
A.a端变粗,b端变细 B.b端变粗,a端变细
C.a,b端都变细 D.ab端都变粗
A
图中蜡烛在光屏上成清晰缩小的像.下列哪一项操作可能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放大的像( )
A.透镜不动,蜡烛、光屏靠近透镜
B.透镜不动,蜡烛、光屏向右移动
C.透镜、光屏都不动,蜡烛向右移动
D.蜡烛、光屏都不动,透镜靠近光屏
B
一物体放在凸透镜前20厘米的主光轴上,在光屏上能得到放大的像,据此可判断( )
A.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21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实像
B.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像
C.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0厘米处,一定能得到放大的虚像
D.物体放在凸透镜前主光轴上19厘米处,一定能得到缩小的实像
C
(
模块三:生活中的透镜
)
(
例题精讲
)
用镜头焦距为50cm的照相机拍摄人像时,人与照相机镜头的距离应该( )
A.等于50cm B.在50cm到100cm之间 C.等于100cm D.大于100cm
D
用一架镜头焦距不变的照相机,给一个人照了一张全身照,如果用它给这个人照一张同样尺寸的半身像,则应( )
A.照相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同时缩小暗箱的长度
B.照相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大,同时增大暗箱的长度
C.照相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同时增大暗箱的长度
D.照相机与人之间的距离减小,同时缩小暗箱的长度
C
如图所示,是一种称之为“七仙女”的神奇玻璃酒杯,空杯时什么也看不见,斟上酒,杯底立即显现出栩栩如生的仙女图.下列对仙女图形成原因的探讨,不正确的是( )
A.可能是酒和凸透镜对光产生折射,出现放大的像
B.空杯时,“七仙女”的图片可能在凸透镜的焦点上
C.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小,使原来在焦点上的图片移在一倍焦距以外,成放大的像
D.可能是斟酒后杯底凸透镜焦距变大,使原来在焦点上的图片移在一倍焦距以内,成放大的像
C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看作是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是眼睛的视网膜,烛焰看作是被眼睛观察的物体.拿一个近视眼镜给“眼睛”戴上,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而拿走近视眼镜则烛焰的像变得模糊.在拿走近视眼镜后,为了能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下列操作可行的是( )
A.将蜡烛远离凸透镜 B.将光屏远离凸透镜
C.将光屏靠近凸透镜 D.将光屏和蜡烛同时远离凸透镜
C
盛有清水的封闭试管水平放置,内有一较大的空气泡,如图所示,阳光垂直照射试管,在空气泡下方的白纸上.出现一椭圆形的“阴影”,“阴影”形成的原因是 , 阳光透过试管的其它部分,会在白纸上形成 .
气泡与周围的水组成凹透镜,凹透镜对光具有发散作用;一条与试管平行的亮线.
如图丙,通过凸透镜焦点的光线AO,经过凸透镜沿OB方向射出,作出该凸透镜和焦点F的位置.(保留作图痕迹)
如果不慎在照相机的镜头上沾上了一个小墨点,则照出的相片上( )
A.有一个放大的墨点像 B.有一个缩小的墨点像
C.一片漆黑 D.没有墨点的像
D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聪选用了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他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50cm刻度线处,将点燃的蜡烛放置在光具座上35cm刻度线处,当光屏一动到如图所示刻度线处时,在光屏上恰好呈现出烛焰清晰的像.如果将蜡烛从图中位置移动,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蜡烛向左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B.蜡烛向右移动10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蜡烛向右移动2cm,光屏应向右移动到适当位置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D.蜡烛移到20cm刻度线处,光屏应移动到70cm刻度线处才能呈现烛焰清晰的像
C
四位同学在测量自己的体温后,分别沿图中的A、B、C、D方向观察读数,则哪个方向观察易于读数( )
A.A方向 B.B方向 C.C方向 D.D方向
A
图中点划线表示某一凸透镜的主轴,但未标出透镜位置.一物体放在a、b两点间,某观察者观察到放大正立的像.当物体从a移向b时,发现正立的像逐渐增大.下列关于凸透镜L的位置及焦点F的位置,判断正确的是( )
A.L位于b、N间,其左焦点F位于a、b间
B.L位于b、N间,其左焦点F位于M、a间
C.L位于M、a间,其右焦点F位于a、b间
D.L位于M、a间,其右焦点F位于b、N间
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物体一定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当物体从a移向b时,发现正立放大的虚像逐渐增大,此时物体一定远离凸透镜,并且在凸透镜的一倍焦距以内,所以凸透镜L在M、a间,其右焦点F位于b、N间.故选D.
把一块薄玻璃板按如图所示方式以球形割面切开,成为2个薄透镜,然后沿主轴分开一定的距离,如果1束平行光沿主轴投射到1个透镜上,则( )
A.无论平行光是从哪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仍是平行光
B.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一定是会聚光束
C.平行光从左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D.平行光从右边入射,经过2个透镜折射后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发散光束
C
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向凸透镜经折射后射到一个平面镜上.请在图中画出射向凸透镜的入射光线和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反射光线,并标出反射角的度数.
答案图
物体放在凸透镜前适当位置能在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如果把屏拿开,则像还存在,但眼睛看不到
B.若如果把屏拿开,则像还存在,眼睛从各个方向看得到
C.若如果把屏拿开,则像不存在
D.若物体远离透镜时,屏要靠近透镜才能观察到清晰的像
D
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 )
A.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 B.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
C.蜡烛在a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D.蜡烛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
A
如图所示,点光源S正对圆孔,相距为a,透过圆孔的光在后面的大屏上得到一个圆斑.若在孔上嵌上一凸透镜,则光屏上立刻出现一个清晰的亮点,则该透镜的焦距、圆孔与光屏之间的距离分别为( )
A. B. C. D.
B
如图所示,P字形发光物经凸透镜在毛玻璃光屏上成一实像,观察者处于E处,他看到屏上的像的形状为( )
A.q B.p C.d D.b
C
(
复习巩固
)
在①小孔成像;②平面镜成像;③放大镜成像;④照相机成像;⑤幻灯机成像中( )
A.成实像的是①②③ B.成虚像的是②③④
C.属于反射成像的是② D.属于折射成像的是①③④
C
如图所示,MN为凸透镜的主光轴,由点A发出的光,经凸透镜折射后刚好经过点B.试用作图法确定凸透镜以及凸透镜焦点的位置.
如图所示,是对同一个物体拍摄的两张清晰程度相同的照片底片,拍摄这两张照片时照相机的镜头焦距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拍摄a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B.拍摄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较大
C.拍摄a与b时,相机与物体的距离一样大
D.无法判断
B
许多照相机镜头到胶片的距离是可调的.某次拍摄前摄影师已经“调好焦”,使被摄者在胶片上形成了清晰的像.如果在拍摄前被摄者移动了位置,他和摄影者的距离变远了,为了使他在胶片上仍然成清晰的像,镜头与底片的距离应( )
A.变大 B.变小 C.先变小后变大 D.先变大后变小
B
课后测
把蜡烛放在距离凸透镜50cm的某一位置时,在透镜另一侧得到一个清晰的,倒立的、缩小的像,则此凸透镜的焦距不可能是( )
A.10cm B.20cm C.30cm D.5cm
C
某同学做“观察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将蜡烛点燃后放在距凸透镜15cm的地方,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倒立、放大的烛焰的像,当他将蜡烛移到距凸透镜7cm处后( )
A.移动光屏,仍然可以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B.移动光屏,可以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C.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始终看不到烛焰的像
D.移动光屏,可以在光屏上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C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