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教材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课件(3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教材新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8课经济体制的改革 课件(34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4 20:48: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天内外,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中国!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一位伟人开辟的道路
1978年邓小平针对中国封闭落后的面貌发出了这样的声音: “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经济发展较快的国家,没有一个是闭关自守的。对外开放的政策是中国的希望。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
——邓小平·1978-12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背景
材料一:到1978年还有2亿多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下降,每投入百元资金的纯收入,1956年为2.78元,1978年下降为1.85元。
材料二:在中国,在一个很长时期内,农民是人口的主体,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状况如何,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关系极大。
材料三:人民公社……高度行政化,经营管理过于集中,排斥市场机制,农民缺少自主权,干活“大呼隆”,分配“大锅饭”,缺乏内在激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农村改革前的情况如何?有何弊端?
政社合一,集中劳动,吃大锅饭
农民缺少生产自主权
劳动积极性不高
70年代的农村(房屋破烂简陋,设施缺乏)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无农不稳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农为本
1.背景:“左”倾错误影响下,我国农村的落后面貌长期没有大的改变。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春紧夏松秋光蛋,
碾子一住就要饭。
——凤阳花鼓
凤阳地多不打粮,
碾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2.目的: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抉择 ——18个红手印的生死文书
   1978年12月18日晚,在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小岗生产队在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这一天,正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幕之日。
3、尝试: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分田到户,自负盈亏)
1980年产粮 5.02亿公斤1981年产粮 6.70亿公斤1982年产粮 7.15亿公斤
凤阳县粮食产量三年三大步
说凤阳,道凤阳,
改革鼓点先敲响,
三年跨了三大步,
如今飞出金凤凰。
(1978年后)
1976年产粮 0.77亿公斤
凤阳地多不打粮,
磙子一住就逃荒。
只见凤阳女出嫁,
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8年前)
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打破“人民公社”的大锅饭
适应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5、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安徽四川
全国
包产到户
包干到户
家庭联产承包
范围
方式
内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由农民长期承包集体所有的土地的生产组织形成,土地归国家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
上海郊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
责任制后,农民在年终分配时露出了笑脸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哪些影响?
意义: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
带来了农村生产力大解放,
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1987年粮食产量达到4亿吨,比1978年增加了32%;棉花产量达到419万吨,比1978年增加了93.3%,农业总产值达到4676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近三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乡村新曲:漫画“吃水不用担、做饭不冒烟、看戏不出门、学校大改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经历了哪几次生产关系的变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废除两千多年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
解放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积极性,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生产合作社
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背景:改革在农村取得成功,为继续深化改革打下了基础,改革的浪潮从农村涌到城市
2、原因: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使企业没有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吃“大锅饭”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政企职责不分,
吃大锅饭
企业没有自主权,
积极性不高
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开始: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4.内容:
单一公有制经济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政企结合
政企分开
平均分配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政企分开
扩大企业自主权
职工积极性提高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三十年来,海尔集团(前身为青岛电冰箱厂)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4年全球营业额1016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
张 瑞 敏
海尔集团总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2.通过:
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
经济体制改革的特点
1 首先从农村推行,之后在城市全面展开
2 先试点后推广
3 逐渐突破计划经济体制
4 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改革结果
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从小岗到深圳,
从生死文书到杀出一条血路,
给我们以什么样的启示?
历史的回音
不怕风险,敢闯敢干
不争论,发展是硬道理
大胆创新,锐意改革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当今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经济体制改革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国有企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背景:
目的:
尝试 :
发展:
意义:
背景:
原因:
开始 :
内容:
意义:
提出:
通过:
意义 :
三、巩固练习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首先在( )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A.农村 B.城市 C.工商业部门 D.沿海地区
2.歌曲《春天的故事》中,长刀1979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里“画了一个圈”是指( )
A.在广东、福建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B.把南海划为经济特区
C.收回香港、澳门 D.开发浦东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建立在( )
A.土地私有制基础上
B.土地农民所有制基础上
C.农业合作基础上
D.土地公有制基础上
4.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是( )
A.国有企业的改革 B.私营企业的改革
C.中外合资企业的改革 D.增强企业活力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
共同点不包括( )
A、改变单一的管理模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分配上克服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6、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改革和完善所有制结构,
确立了( )
A、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的基本经济制度
B、以公有制为主体,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互为补充
的基本经济制度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
7.“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与“今岁又分田”直接相关的是( )
A.土地改革
B.农业合作化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8.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松绑”就是迫切要求(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D.设立经济特区
体验中考 把握中考脉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它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重视“三农”问题。请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实行的政策。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国家对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道路。
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在农村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和国家在农村实行改革,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