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 顾 · 拓 展 二
交 流 探 索
本单元课文讲述了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他们的节日习俗,富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和民间工艺品等,在我们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请同学们以课文为例,畅谈自己的收获,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观点与见解。
《北京的春节》按时间顺序、有详有略的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我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
《藏戏》以反问句开篇法先声夺人,突出了藏戏的特点,表现了传统戏剧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各具特色的民居》采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说明了我国民居具有古老而独特的魅力,是中华文化的宝贵遗产,体现了民族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交 流 示 例
小林:读了这段对话,我更加了解到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多姿多彩的风俗习惯。如何了解我国各地不同的民风民俗,如何准确的描写与说明?这就需要我们平时阅读课外文章增长见闻,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独立思考。
例如,老北京的春节有着传统而独特的风俗;藏戏有戴着面具的表演特点;客家民居与傣家竹楼有着独特的民族特色。另外,我还了解到京剧是我国的国粹。
小东:通过学习本单元的三篇课文,我感受到了作者在表现手法上各具特色。有情节安排详略得当,有反问句开篇先声夺人,还有合理使用多种说明方法。
例如老舍先生写的《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结构全文,列举了大量的老北京过春节的习俗,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脉络清晰,衔接紧密,详略得当,语言表达朴实简洁、生动形象、耐人寻味,字里行间处处透出欢欢喜喜过春节的心情;《藏戏》一文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描写生动形象;《各具特色的民居》将
准确的说明与生动的描述结合在一起。这些表达方法在我们的习作中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
日 积 月 累
元 日
王安石(唐)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诗歌大意:
在阵阵爆竹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千家万户被旭日的光辉普照着,每年春节总要拿新春联换掉旧春联。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一生写了不少反映人民疾苦和社会问题的作品,风格雄健峭拔,修辞凝练,对后来宋诗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日 积 月 累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皮日休(宋)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诗歌大意:
桂花姗姗落下,好像是一颗颗的玉珠,从月亮上散落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白吴刚为什么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大概是月宫的嫦娥撒下来的吧!
作者介绍:
皮日休:(约838—约883),唐代文学家、诗人。字逸少,襄阳(今属湖北)人,出身寒门,早年住鹿门山。皮日休爱好饮酒,愤世嫉俗,自号“间气布衣”“鹿门子”等。一生写有许多关于酒的诗文。如《酒中十咏》《春夕酒醒》等。
【时间:清明时节。】
【布景:雨纷纷。】
【地点:路上。】
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朝大诗人杜牧写过一首题为《清明》的绝句,原诗是: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趣 味 故 事
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有人只改动了一下标点符号,竟把它变成了一首绝妙的小令: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如果将标点符号再作改动,这首诗还可以变成一出精致的小短剧:
趣 味 故 事
由于标点符号的不同,一首诗发生了这么多的变化,多么有趣啊!现在老师有一道小题目想考考你们。
弟弟找不到爸爸妈妈很着急。
(这句话有多少种读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