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中心难移的情况,包括宋代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表现;使学生明白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南北经济对比表,了解经济重心的南移,提高依据历史图表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艺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领先的水平。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
教师提问:宋金议和的内容和影响?
学生:主要内容为:①南宋向金称臣,“世世子孙,谨守臣节.”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②划定疆界,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③宋每年向金贡银25万两、绢25万匹,自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搬运至泗州(今江苏盱眙北)交纳;④金归还宋徽宗棺木与高宗生母韦氏.次年二月,宋派使节进誓表于金,表示要世代向金称臣,和约正式生效。
意义: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后来,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南宋偏安江南一隅。
教师:在两宋之际,中国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了南方。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农业手工艺、商业有哪些成就?海外贸易发展情况如何?这节课,我们将学习这些内容:
(二)、讲授新课
经济重心南移:是指经济重心从北方黄河流域向南方长江流域逐渐转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南方得到开发,最终在经济实力上超过北方的过程,这个过程比较漫长。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篇章
一、“稻花香”-------南方农业的发展
1、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材料: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吴越王钱弘俶招徕农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学生分析材料,讨论自唐以来,南方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
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战乱多,而且持久频繁;南方政府重视生产;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2、阅读图片,从课本中找出农业繁荣的表现:
占城稻 茶树 棉花
学生讨论:
(1)农业作物:
①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占城稻亦称“早占”、“早米”、“早占城”。宋代水稻良种。真宗大中祥符 (1008—1021) 年间从福建推广于江淮、两浙等路。相传其种来自占城国 (今属越南) 而得名。性早莳、早熟、耐旱、粒细,宜于高仰之田,对防止东南各地的旱害有一定效果。南宋时种植范围进一步扩大,江南东、西路和两浙路尤为盛行。占城稻与晚稻配合成为双季稻,使谷物产量大为增加。?
②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 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 经济作物: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北宋棉花:广东 福建,南宋时期政府推广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由此可见,农业的重心转移到了南方。
3、出示耕获图:
教师提问:图画中有那些人,他们在做什么?;种植的作物是什么?插秧和扬场同时出现这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宋朝能够有一年一熟变为一年两熟?
学生:反映了宋朝南方地区田庄里的农民繁忙劳动的景象。图中的农民在从事犁地、车水、挑送、插秧、扬场、舂米、磨粉等生产。水稻;证明宋代已经有了双季稻;占城稻的引进;
《耕获图》是传为北宋杨威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这幅《耕获图》是我国现存描写农村耕获情况的较早画幅,又是一幅风俗画性质的小品山水画。
教师:农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艺的繁荣,下面我们走进本课第二篇章
二、“技艺高”-----南方手工艺的兴盛
1、读下面图片:学生从课本中找出手工艺繁荣的表现
蜀锦 棉毯 景德镇白瓷 哥窑冰裂纹碗
汝窑 官窑
学生:(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3)制瓷业:北宋时江西景德镇兴起,后来成为著名的瓷都。南宋时江南成为我国制瓷业中心,哥窑、汝窑、定窑等技术精湛。
教师补充:北宋时期,丝制业的发展无论技术还是规模,南方都超过北方。其中,浙江、四川地区作为代表。
2、北宋造船业居于世界首位: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教师:请同学们看看它有什么特点?
此展品为宋代文物,残长24.2米,残宽9.15米,载重量200吨,出水时便只有下甲板的部分。尖头方尾,尖底,船身扁阔,平面近似椭圆形,舷侧板为三重木板,船底板为二重木板,共有十三个隔舱,为典型的福建尖底海船。现收藏于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
学生:船体大、装载多;结构坚固,抗风能力强;装有指南针,适宜在深水航行。
教师补充: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
教师: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宋代的商业繁荣超过了前代。下面进入本课第三篇章:
三、“白业旺”-------南方商业的繁荣
1、学生看图,从课本中找出宋朝商业特点:
唐朝 长安 北宋东京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北宋东京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唐都长安住宅区()和商业区()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北宋东京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原因: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原来的“市坊”制度已经不适合经济发展的需要了。
2、根据课本P45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宋朝海外贸易发展情况如何?为什么会这么发达?
学生回答:
(1)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中国海外贸易,近至朝解,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3)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4)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市舶司是中国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设立的管理海上对外贸易的官府,相当于现在的海关。是中国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关。市舶司作为中国古代的外贸机关,见证了中国宋、元、明三朝的海上贸易之繁荣,如今,昔日的古港雄风已经不在,虽已成为过去,但是在现存的市舶司遗址上,我们还是窥见了中国历经千余年的外贸史,仍可以看到过去的辉煌。
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农业、手工业的繁荣为海外贸易奠定了基础;宋朝航海技术和造船业技术先进;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3、看下图结合课本P46说一说,为什么会出现纸币?
北宋交子 铜钱 白银
原因:①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②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
(2)概况: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3)发展: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4)影响:有利于商业的发展。
4、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何时开始?何时完成?
学生:唐朝中期开始,完成于南宋。
教师补充:两宋时期,南方的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超过了北方,那时候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于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这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
5、最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
1、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南方开始得到开发。
2、东晋和南朝时期,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南朝末年开始赶上北方。
3、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南北几无差距。
4、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经济进一步大发展。
5、北宋南宋时期,南方经济突出发展,完全超过了北方。
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②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并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③江南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④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⑤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三)、本课小结
自战国到唐朝,我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北方,但是随着历史的演变,北方战乱频繁和大量人口的南移,导致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逐渐丧失,终于在两宋之际让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中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南移的进程,这一变化改变了中国社会经济的空间格局。
(四)、课堂练习
1、下面是南宋地方官就江南经济发展情况向朝廷作的汇报,查明属实的是( D )
①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②南方的丝织业超过北方
③南宋的海船配备了先进的指南针 ④中国商船已远达非洲东海岸
A、①② B、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宋代有一位阿拉伯商人,他从浙江哥窑买了一箱冰裂纹瓷器,由于生意忙,自己不能脱身,就托运到泉州。他的家人认为其实劣质瓷器,找到当时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咨询,这一机构应该是( B )
A、瓦子 B、市舶司 C、早市 D、宣政院
3、随着宋代商业活动的发展,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C )
A、五铢钱 B、瓦子 C、交子 D、会子
4、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己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不相符的是( D )
A、制瓷业发达,景德镇成为著名的瓷都
B、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
5、我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从唐中后期开始,到南宋最后完成。下列经济现象最能反映南移完成的是( B )
A、临安城内大街小巷店铺林立 B、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
C、四川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纸币 D、广州、泉州成为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五)、板书设计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的表现:
1、粮食作物:占城稻;水稻产量居于粮食作物首位
2、经济作物:棉花和茶树
二、手工业兴盛的表现:
(1)丝织业:
(2)棉纺织业:
(3)制瓷业:
(4)造船业:
三、商业贸易繁荣的表现
1、城市的繁荣:开封和杭州
2、海外贸易:广州、泉州闻名世界的港口;设立市舶司
3、纸币产生:北宋四川“交子”;南宋纸币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六)、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