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三单元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一、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原因
(1)鸦片战争后, 涌人中国东南沿海。
(2)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 产品。
2.表现
(1)洋纱取代土布,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 ”与“织”分离。
(2)洋布取代土布,中国农家的“ ”与“耕”分离。
(3)中国的丝、茶日趋 。
3.影响:破坏了中国的 ,促进中国的商品经济发展。
二、洋务运动
1.背景
(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 的局面。
(2)“洋务派”主张在不改变 的前提下,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
2.代表
(1)中央:弈?
(2)地方: 、李鸿章、 、张之洞等。
3.活动
(1)创办军事工业
①目的:以“ ”为旗号。
②企业: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创办的 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设立的 、崇厚经营的天津 。
(2)创办民用企业 求富 开平煤矿 汉阳铁厂 北洋 福建
①目的:以“_”为旗号,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②企业: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的和 ,张之洞设立的 和湖北织布局。
(3) 筹划近代海防:初步建成_、南洋和_三支海军。
(4)兴办近代教育:创办了 等一批新式学堂,并派留学生出国深造。
4.结局: 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5.影响
(1)引进西方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
(2)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对对外国的起到一定抵制作用。
(4)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起到一定推动作用。
三、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1)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2)受 丰厚利润的刺激。
(3) 受_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的诱导。
2.产生
(1)时间:19世纪 (2)地区:在 沿海
(3)人物:官僚、地主和商人。
3.代表
(1)上海的 发昌机械厂 ;
(2)广东南海的 ;
(3)天津的 。
4.影响:说明在中国封建经济的解体过程中, 生产方式产生了。
重点突破
1..对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化曲折发展的理解与认识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这一时期还产生了官僚资本主义的工业经济和新民主主义的工业经济。
认识:近代前期中国民族资本工业虽然有较大发展,但它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小,其主要特点有:①民族工业的发展以轻工业为主,小工厂多,大工厂少,表明中国民族工业的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②中国的民族工业虽然较前有了比较大的发展,但仍然没有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③中国的民族工业是趁欧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放松对中国压迫的空隙发展起来的,因而这种发展只能是暂时的、畸形的。有的工业产品服从于帝国主义战争的需要,反映·了它对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依赖性。大战期间民族工业兴旺的景象,只是昙花一现。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为同一时期资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奠定了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也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化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条件。
中国近代工业化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进行的,与欧美各国的近代化相比,具有如下特点:①近代化不仅受到内部封建保守势力的抵制,还不断遭到外部资本主义列强的倾轧、排斥和摧残,发展缓慢,历经曲折;②近代化一开始是由地主阶级中的洋务派领导的,官僚买办阶级在中国近代化启动时期扮演过微妙的角色,资产阶级始终没有真正掌握过近代化的领导权;③近代化缺少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技术、人才和思想的准备不足,它的推动力主要不是来自内部而是来自外部,因此它不是以民间自发创办近代企业为先导,通过自由竞争发展资本主义,而主要是依靠政权的力量,以官办军事工业为起点,从军需到民用,从国营到民营,从重工业到轻工业;④发展畸形,近代工业的产业结构不协调、不配套。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很小,重工业特别是钢铁、机械、电力、石油等工业尤为微弱;地区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和沿江地区。
2. 洋务军事工业与民用工业的比较
洋务运动前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如曾国藩创设的安庆内军械所,李鸿章成立的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开办的福州船政局,崇厚经营的天津制造局。洋务运动后期(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洋务派以“求富”为旗号,兴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创立的轮船招商局,在天津设立的开平煤矿,张之洞在湖北设立的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
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都是采用机器生产,都属于近代企业。但是军事工业的经费由清政府调拨,大权掌握在封建官僚手里,管理机构是封建衙门式的,产品由清政府分配给军队使用而不面向市场。而民用工业的经费既有清政府调拨,更多的是民间投资,经营方式是“官督商办”、“官商合办”,产品直接面向市场,正是民用工业的创办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3 洋务运动的评价
积极方面: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有利于中国生产技术的进步。创办近代企业,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刺激作用。派遣留学生和设立新式学校,有利于培养一批近代实用人才,有利于中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购买或生产的一批武器装备了清军和近代海军的创建,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总的来说,洋务运动的开展有利于中国的经济(工业)近代化,军事近代化和教育近代化,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
消极方面:洋务运动其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洋务派创办的企业管理腐朽,生产效率低下。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民用工业主要是为了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
4. 19世纪中期,在中国出现的近代企业类型及其影响
首先,要明确近代企业当中“近代”的含义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企业。依据这一标准衡量,19世纪中期在中国出现的近代企业有外国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三种。
《南京条约》签订后,列强便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了一些近代企业,这些近代企业的设立损害了中国的经济主权,方便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解体并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9世纪60年代初,面对内忧外患,清政府内部的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封建统治,于是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洋务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洋务企业的创办,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生产力,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科技人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防力量和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9世纪60、70年代,由于西方列强经济侵略分解着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再加上洋务运动的诱导和示范,以及通商口岸外商企业的刺激,官僚、地主、商人投资近代工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引起了中国经济和阶级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为中国新的抗争与探索奠定了基础。
[典例解析]
例1(09年福建卷)1873--1910年,我国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促成这种趋势的因素不包括( )
A.列强对华经济掠夺加强 B.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C.自然经济进一步发展 D.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解析: 此题为逆向选择题,C项显然不是该时期农产品出口总值呈不断上升的趋势的原因,它既不符合史实也不符合逻辑。答案:C。
例2、(09年全国卷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规定:“嗣后各式公文,无论京外,内叙大英国官民,自不得提书‘夷’字。”这表明当时的中国(鸦片战争)
A.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 B.“天朝上国”规制受到冲击
C.对西方列强产生崇拜心理 D.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
解析:本题结合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的有关内容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还未结束,说清政府当时“已经形成平等的外交观念”明显不和史实,故首先排除A答案。《天津条约》是英国强加给清政府的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清政府当时对英国等西方列强更多的是畏惧心理,而不是崇拜心理,也不能简单理解是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其实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蛮夷”观念和“天朝上国”规制就受到冲击,答案B符合题意。
例3.2008·全国Ⅰ卷)一位在华美国人士在评论近代中国的一部著作时说:“它是因中英战争刺激而产生的一部成果。我们认为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驱散中国统治者和学究们的愚昧无知,证明他们所属的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该著作的作者是
A.姚莹 B.徐继畬 C.郑观应 D.严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容易题。根据题干中近代“中英战争”,可断定其为鸦片战争。C项郑观应是19世纪60年代后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思想代表人物,D项严复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这与题干中的时间不符,故均可排除。鸦片战争刺激了“新思想的萌发”,其代表人物涉及到A项姚莹和B项徐继畬。姚莹的《康輶纪行》,属边疆史地专著,是考察“中国西南各地”后写成的,对英法历史有所阐述,但关注重点在康藏地区,与题干“它将极大地摧毁傲慢心态”等明显不符,可排除。徐继畬的《瀛环志略》详细、完整地介绍了世界各国史地情况,开阔了中国人的视野,冲破封建思想樊笼,可以证明中国“并非地球上的惟一一个国家”,因而B项为正确答案。
例4.(2008·全国Ⅰ卷)洋务运动时期,有一类企业是“由官总其大纲,察其利病,而听该商董等自立条议,悦服众商。”采用这种经营管理方式的企业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轮船招商局
C.发昌机器厂 D.耶松船厂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根据题干中“官、商”等信息可判断该企业为官督商办类型的洋务企业。C为民族工业,D为外商企业,均可排除。A为官办军事工业,B为洋务派最早、规模最大的民用工业,二者均为洋务企业。“工商食官”的传统决定官办军事工业不可能让私人涉足,可排除A,所以选B。
例5.19世纪60年代—90年代是中国近代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下列关于该阶段工业资金来源的表述,正确的是
A.军事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官办民用企业
B.民用工业的资金最初来自政府
C.军事工业的资金主要来自民间
D.民用工业的资金来自政府和民间
解析:此题考查了中国近代经济起步阶段的资金来源,涉及了洋务运动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深层次考查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要求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化不同时期,中国是怎样解决资金问题,以及中国今天的引进外资和清政府时期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的不同。A选项错在时间上,民用企业的出现易于军事工业;B选项不全面;C选项即洋务运动的资金来源于政府。答案:D。
例6. 清代采用银、钱并用的货币制度。百姓出卖劳动产品得到的是铜钱,按市场比价折合成白银向国家纳税。清中期以前,银钱比价基本平稳(1两白银=1000文铜钱)。鸦片战争之前以及战后,银钱比价从1000文持续攀升至1300文、1400文、1600文甚至更高,出现空前的银荒。试分析其原因及社会影响。
解析:本题以银钱兑换作为切入点,考查银贵钱贱这一历史现象所折射出的社会原因和社会影响。在清代,民间使用的多是铜钱,但完粮纳税却是用银两。正常情况下,银两比价是固定的。但由于鸦片泛滥和战后的赔款,造成了白银的大量外流(赔款都是用白银支付),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白银的吃紧和银荒。银贵钱贱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当时政治、经济、对外关系和社会生活的综合反映。在分析其出现的原因时,要通过战前鸦片泛滥和战后赔款来进行概括。可从对清朝政治的危害和农民负担的加重等方面说明影响。
答案:原因:鸦片输入;战后战争赔款。社会影响: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加重了人民的经济负担。
题7.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促使清王朝内部少数有识之士进行反思,人们提出的新对策,开始兴办洋务。下列能反映洋务运动前十年内容的图片是(B)
解析:注意审题时关注时间条件,洋务运动前十年即洋务运动前期,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旗号,创办军事工业,而B项是新式枪炮的制造。如果忽视这一时间限制,那么C项是开平煤矿,是民用工业,是洋务运动后期的内容。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建近代军事工业。洋务运动后期(从19世纪70 年代初开始到90年代)以“求富”为口号,创建近代民用工业。四幅图中,与近代军事工业相符的是B项。答案:B。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随着外国侵略势力的扩张,中国封建经济的分解加快,这种“分解”主要是指:( A )
A.封建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进一步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B.小农经济为多种经济成份所取代
C.自然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并存
D.资本主义经济向农村渗透
2.鸦片战争后,中国茶、丝的出口量大增,其客观进步性表现在 ( B )
A.使中国的关税大增
B.使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
C.资本主义经济向农村渗透
D.使清政府贸易逆差得到扭转
3.鸦片战争后,“松(江)太(仓)布市消减大半”,中国一些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发达地区出现一片萧条景象,其根本原因在于 A ( )
A.手工生产效率低于机器生产 B.清朝封建专制主义制度极端腐朽落后
C.五口通商后大幅减让关税 D.一些人崇洋媚外心理严重
4.我国自然经济解体进程率先开始于 D (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长江三角洲 D.东南沿海地区
5.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入侵对近代中国的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包括 ①促使家庭手工业与小农业分离 ②刺激城乡商品交流的发展 ③完全取代中国的传统手工业 ④使中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附庸 B (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最先出现在 ①上海 ②广东 ③天津 ④重庆 ( A )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 洋务运动创办的最早的近代军事企业是( )
A.天津机器制造局B.安庆军械所C.福州船政局D.江南制造总局
8. 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的特征不符合的是( )
A.由清政府投资兴办 B.产品主要用于武装清军
C.产生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D.引进了西方近代生产技术
9.“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就损失了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局开办后,江南海关每年洋布进口减少10万匹。”这表明洋务运动:(B )
A.能使中国走向富强道路 B.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些抵制作用
C.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和科技人才 D.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0. 洋务派的主要活动包括①创办近代军事工 ②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③创办近代海军 ④创办新式学堂 ⑤派遣留学生。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11.19世纪70、80年代有不少民办企业向清政府交纳一部分资金,以获取清政府的支持和庇护。这种现象主要反映了( A )
A.民族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依赖性 B.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势力的对立
C.民族资产阶级与外国侵略势力的对立 D.清政府财政困难
12.“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忌阻抑,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上述史料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D )
A.近代民族工业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B.近代民族工业经营不善,致使亏本
C.民族资产阶级非常软弱 D.近代民族工业从诞生之初就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排挤、压迫
13.外国资本主义通过哪些方式阻止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①限制机器进口 ②控制海关和对外贸易③大量倾销商品和掠夺原 ④同中国政府签署不平等条约 ( D )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14.《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钞
课、杂派……即照日本臣民运人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从中可以看出
导致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工业举步维艰的一个因素是 D
A.外资工业在中国的兴起 B.民族工业没有技术优势
C.民族工业没有资本优势 D.外资工业享有免税特权
15.他是晚清状元,主张实业救国,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而辞官从商,创办了大生纱厂等
一系 列民族资本主义企业。这位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代表人物是 B
A.林则徐 B.张謇 C.李大钊 D.鲁迅
二、材料解析题
1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统计表
时间 进口棉纱(万担) 进口棉布(万匹)
1872年 5 1224.1
1890年 108.2 1556.1
时间 出口棉花(万公担)
1871年——1873年 0.8486
1891年——1893年 29.0417
材料二:19世纪70年代以后,进口棉纱的价格逐渐下降,1872~1890年间,最低时,曾下跌三分之一以上。这就使得洋纱的价格远远低于土纱。如1887年牛庄三百斤的洋纱售银五十七两,而同是土纱却要售银八十七两左右。
材料三:琼州附近的文昌,在1882年,由于廉价的印度棉纱的大量进口,使得本地的手工纺织业破产了。“文昌女工既失其纺纱职业便转入织布”了。又据1893年《益闻录》记载:江苏睢宁县,也由于“洋纱盛行,村人均有抱布之乐,户户织棉,轧轧机声”。
材料四:棉花价格提高……刺激了棉花种植面积的逐渐扩大。如上海、南汇两县以及浦东西,“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二”。如皋、通州、海门三县,“三望皆种棉花,并无杂树”。不仅原来的产棉区的种植面积逐渐扩大了就是许多原来不种棉花的地区,也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了。
——以上材料均摘自《中国近代经济史》
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19世纪70年代——90年代中国棉制品进口及棉花出口的变化情况。
(2)综合材料一、二、三,分析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3)结合材料二、三、四,分析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
17.阅读以下材料:
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两
年度 资本 借款 船只吨位 运费收入 付出借款利息
1873.8-74.7 47.60 12.30 4,088 49.17 1.77
1877.8-78.7 75.10 381.97 26,916 232.23 36.53
1881.8-82.7 100.00 353.75 29,474 188.47 10.75
1883.8-84.7 200.00 227.09 33,378 192.37 22.42
注:借款主要是官款(官府贷款)
问题: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期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1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换代”。无主者,黎明立桥头以待……。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苏州风俗考》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年份 新办民族工业总数/家 新增民族工业资金总额/万元 平均每年设厂数/家 平均每年新增资本/万元
1869—1894 50多 500多 1.42 1.41
1895—1900 100 4500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7.1%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
【参考答案】
第9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知识梳理
一、洋纱、洋布 农副土特 纺 织 商品化 自然经济
二、内忧外患 封建制度 曾国藩 左宗堂 自强 福州船政局 机器制造局 京师同文馆 甲午中日战争
三、外商企业 洋务派 六七十年代 东南 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资本主义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A2.B3.A4.D5.B6.A7.B8.C9.B10.D11.A12.D13.D14.D15.B
二、材料解析题
16. (1)棉纱进口大幅度增加。棉布进口增幅不大,趋于平稳。棉花出口大幅度增加。(2)西方国家的先进纺纱 技术,使其棉纱价格低廉,并得以利用不平等条约在中国倾销,使棉纱的进口量急剧增加。廉价的棉纱使中国的手工织布得以生存,抵制了棉布的进口。世界棉纺织业的发展,对棉花的需求增加,促进了中国棉花的出口。(3)加速了中国传统手工业的破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商品化,使中国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7.(1)经营状况:一直在发展,轮船吨位增多,收入日增,私人资本不断增加,官款膨胀快于私人资本,利息负担加重等。
(2)引进了先进交通工具,或刺激了私人资本投入,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的侵略。
18 (1)出现专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匠和手工工场——机房,说明雇佣关系出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2)1895——1900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答出“民国政府倡导使用国货”或“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也可分别给分)
(3)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或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