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梳理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_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的破坏,国民经济 。
2.概况
(1)恢复国民经济
①表现:到 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②意义:为国家开展_ 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实行一五计划
①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
②时间:1953-1957年。
③内容
a.优先发展 。
b.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 进行改造。
④成就: 、长春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先后建成投产。
⑤意义: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
①时间:1953一1956年底。’
②过程
a.农业:农民参加 ,走集体化道路。
b.手工业:手工业者加人手工业者生产合作社。
c.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的 的高潮。
③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 经济体系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二、探索与失误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变化。
②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 的变为先进的 。
③意义:是对我国 建设的一次探索。
(2)国民经济调整
①目的:纠正工作中“左”的错误。
②方针:对国民经济实行“_、巩固、_、提高”的方针。
③成效:从1962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在一些领域取得重大成就。
2.探索失误
(1)1958年总路线
①内容:1958年,中共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②影响:会后,全国掀起“_”的高潮。
(2)“大跃进”运动
①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②工业上制定出几年内产量赶超_和_的高指标。
③农业上出现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
④忽视了客观 。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初期一切财产由 统一核算,统一分配。
②许多地方大办 ,吃饭不要钱。
3.失误影响
(1)违背了经济发展 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2)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严重的 。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1966年,“ ”爆发,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 。
2.表现: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 被废除,大批工人、干部停产“ ”。
3.调整
(1)周恩来:1971年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 局面。
(2)邓小平: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__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重点突破
1、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共八大
⑴内容: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意义: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社会主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
2、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失误
⑴原因:对社会主义建设缺乏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遭到很大挫折。
⑵表现: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②会后,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③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各地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着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典例解析]
例1(09年上海卷)右图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中国 (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形成B.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解析:抓住图片中“北京公私合营企业”和“1956年9月20日”等关键语句,结合所学知识,1956年正处于三大改造中工商业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时期。答案:D。
例2(09年福建卷)下列几组词汇,最能准确反映“过渡时期”这一特殊年代的是( )
A.工业化 抗美援朝 三大改造 B.一边倒 人民公社 另起炉灶
C.大跃进 两弹一星 和平共处 D.合作化 求同存异 三个面向
解析:此题要理解“过渡时期”是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故A符合。B人民公社是1958年发动的;C大跃进也是1958年发动的,两弹一星是六七十年代成就;D三个面向是八十年代提出的。答案:A。
例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是20世纪50年代末的现象,主要由于
A、 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解析: 解题时首先要明白该诗的含义,其次要注意时间限定“20世纪50年代末”。1958年来,中国掀起了“以钢为纲”的“大跃进”运动,给生产力造成严重破坏,其原因是社会主义建设中脱离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的“左”倾错误泛滥所致。答案:C.
例4.1967年到1968年,“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其表现是
1 经济工作机构瘫痪,处于无计划状态
②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规章制度被废除
③大批工人、干部离开岗位闹“革命”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解析: 此题属于归纳性选择题,要求学生在平时注意对同类问题进行总结。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一千亿元。答案:D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严峻的经济形势,其原因是 C
①多年战争的破坏 ②国民政府的搜刮 ③帝国主义长期掠夺 ④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A、①②④ B、③④ C 、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1952年我国经济状况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D
A、国家财政经济有了根本好转 B、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C、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改善 D、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建立起来。
3、在下列表述中,符合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基本精神的是 A
A、 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 把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轻工业放在首位
C、重点抓好农业、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以工商业为主,加快手工业的合作化进程
4、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最主要的贡献表现在 B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 B、正确指出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坚持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提出了正确处理“十大关系”
5、从1958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中可以得出的教训是 D
A、经济建设要全面发展 B、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
C、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 D、经济指导方针政策要符合客观规律
6.(2008江苏历史9)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7、1961年我国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主要是为了 D
A、 克服严重自然灾害 B、巩固“反右倾”斗争的成果
C、解决农副产品供应紧张问题 D、纠正“大跃进”运动的错误
8.(2008广东)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即希望以较快的速度、较高的质量、较少的成本来取得较多的成果。但实际执行中往往只注意了其中的 A
①“多” ②“快” ③“好” ④“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9.(2008宁夏文综)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这主要是因为 B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10.(2008上海历史)右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D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11.下表为我国1957-1960年间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理(公斤),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 )
年份 粮食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203 2.4 5.1
1960年 163.5 1.85 1.55
A.“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了农业生产
B.互助合作运动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C.1957至1960年我国出现严重自然灾害
D.“文革”的“左”倾错误扩展到经济领域
12.针对下表情况,建国初我国采取的相应政策是 C
人均产量 中国(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钢产量 2.37kg 538.3kg 4kg
发电量 2.76kwh 2949kwh 10.9kwh
A.没收官僚资本 B.实行土地改革
C.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 D.掀起大跃进运动
13.对下面20世纪50年代末两幅新闻图片的报道,表述正确的是 A
A.左图是虚假的,右图是真实的 B.左图是真实的,右图是虚假的
C.左图是虚假的,右图是虚假的 D. 左图是真实的,右图是真实的
14、下列趋势图,最能显示“文革”期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的是( )C
15、邓小平同志多次谈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犯过“左”的或“右”的错误,“左”是主要的。其中,时间最长、影响最严重的“左”的错误是 D
A、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B、“大跃进”运动 C、农村人民公社化 D、文化大革命
二、材料解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5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建设投入总额为766.4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投资中,工业是重点,占58.2%。这在中国历史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 “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实际施工的为150项)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飞机制造厂、富拉尔基重型机械厂等。
请回答:(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66—1968年的国民经济状况(部分)
工业总产值 比上年 国家财政总收入 比上年
1966年 2534亿元 +17.3% 558.7亿元 +24.4%
1967年 2104.5亿元 -10% 419.4亿元 -25%
1968年 2015.3亿元 -4.2% 361.3亿元 -13.9%
材料二 1973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情况
工农业总产值 3967亿元 比上年增长9.2%
国家财政总收入 809.7亿元 比上年增长5.6%
国民收入 2318亿元 比上年增长8.3%
材料三 1975年国民经济回升情况(部分)
工农业 工业 农业
总产值或收入 4504亿元 3219亿元 1285亿元
比上年增长 11.9% 15.1% 4.6%
请回答:
⑴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⑵材料二、三分别反映了我国国民经济的什么状况?原因是什么?
⑶结合材料指出,国民经济与政治局面存在何种关系?
【参考答案】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知识梳理
一、国民党政府 全面崩溃 1952 有计划 重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鞍山钢铁公司 农业生产合作社 公私合营 社会主义
二、 主要矛盾 农业国 工业国 社会主义 调整 充实 多块好省 大跃进
三、英国 美国 经济规律 公社 公共食堂 客观规律经济困难 文化大革命 经济领域 规章制度 闹革命 复苏 全面整顿
[同步训练]
一、选择题
1----5 CDABD 6----10 ADABD 11----15 A CACD
二、材料解析题
16.解析:本题依据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多方面考查学生阅读历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属于再现教材的基础知识,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需要从材料中寻找答案,解答时要从材料的叙述中体会出哪项属于“措施”性叙述。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是因为东北地区具有优势,于是问题就转化为从所给材料中寻找东北地区有利于经济建设的优势了。
答案:(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措施:国家集中物力、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帮助,建立钢铁、汽车、重型机械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2)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等国为邻,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
17、(1)现象:1966—1968年间我国工业总产值、国家财政收入持续下降。原因是“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工厂停产。
(2)前者是“九一三事件”后,周恩来支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使各方面工作有了转机。后者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明确提出全面整顿并积极采取有效措施,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
(3)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它又是靠经济发展才能维持长久。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