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案(39页)

文档属性

名称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单元教案(39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5 12:43:2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14秦兵马俑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所向披靡、举世无双、惟妙惟肖、绝无仅有”等成语表达的意思,并积累运用。
2.朗读课文,梳理课文内容,抓住“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个过渡句(段),揣摩文章总分总的说明顺序。
3.感知“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感受作者“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结合运用的表达效果,品读文章说明、描摹与生动联想相结合的语言特色,从中感受作者的自豪之情。
4.借助兵马俑图片,仿写4、5自然段,借鉴文章说明、描摹与生动联想相结合的写法,运用积累的新鲜语言。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作者“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运用,品读文章说明、描摹与生动联想相结合的语言特色,并通过仿写迁移运用。
难点:感受文章说明、描摹与生动联想相结合的语言特色,在朗读想象中感知“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并在仿写中逐步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多媒体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单元导读,揭示课题
1.单元导读。
(1)同学们,我们课前已经预习了本单元的课文:《秦兵马俑》《埃及的金字塔》《音乐之都维也纳》。你发现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写什么的?学生交流,整体感知单元主题(介绍世界风光)
(2)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世界各地”。今天我们一起踏上古城西安这片土地,去参观一下拥有“世界第八奇迹”美誉的——《秦兵马俑》。
2.板书课题《秦兵马俑》,齐读课题。
你去参观过秦兵马俑吗?(如有学生去过,让去过的学生结合自己当时的所见介绍一下)能不能说说你对秦兵马俑的感受。(学生交流)
没有见过的同学也可以提出自己想了解的问题?(激发阅读愿望)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出示生字,指名认读。重点强调“靴”“擎”的读音及字形。出示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认读,感知字义。
2.本课在描述兵马俑时运用了许多四字词语,有些还是成语,出示识读。
享誉世界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恢宏气势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战车千乘 雄兵百万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神态自若 若有所思 跃跃欲试 惟妙惟肖
(1)指名分行读正确,读准读音。
(2)感知词义。在文中标画出这些词语,联系上下文推想词语的意思,不能理解的借助字词典了解并在小组内交流疑问。
(3)集体交流。
①指名分行读,感受一下每一行词语主要是描写什么的?试着读出词语表达的意思。
——相机强调:
②多音字“乘”,选择字义,读准字音;说说对 “战车千乘” 的理解
“乘”在字典中的解释有:
chéng ①骑,坐;②趁,就着;③运算方法之一;④佛教的教义;
shèng ②古代称四匹马拉的车一辆为一乘;②春秋时晋国的史书。
②认识“靡”字读准字音,这个字什么意思?“所向披靡”怎样理解?
④再读第三行,说说第三行词语可以描绘出怎样的一种才场面?
⑤“惟妙惟肖”:读准“肖”四声;了解“妙”“肖”字义;强调“惟”的字义,不能误写作“唯”;说说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生动传神)
⑥再读第四行,说说在文中描绘了什么?
⑦齐读词语,记一记。
3.指名读书,推进读懂主要内容。
(1)读书时注意标画的成语或者其他四字词语,注意读正确,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感知在文中表达的意思。
指学生朗读课文,同时思考: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
(在朗读的过程中,老师应再次关注上面出现的的容易错的词语,同时指导学生读好难读的长句子)
(2)说说这篇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具体介绍秦兵马俑的?文中有一个起着承上启下的段落可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找出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①这句话中的关键词语有哪几个?
②默读课文梳理,是哪些段落分别写了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学生默读、交流)
③文章使用这个过渡段连接这些内容,有哪些好处?(文中内容形成整体,有层次,便于读者抓住表达的主要内容)
④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你能感受到文中的结构特点和说明顺序吗?(感知“先总体介绍,形成总体印象;再具体介绍,丰富感受;最后总体回顾,抒发情感”的表达顺序)
(3)你能用自己的话连贯、简洁地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用上文中的关键词语。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紧扣关键词,感知兵马俑“规模宏大”,感受作者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
1.默读课文,围绕“规模宏大”理解课文内容,看看从课文的哪些语句中可以使我们感受得到?边读边想,同时标画有关语句,写下自己的感受。
(1)留出充分的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帮扶学困。
(2)开展小组互学活动,交流读书思考、体会。读读有关的句子,说说理解和感受,也提出自己的疑问。
2.感受“列数字”和“作比较”结合使用的表达效果。
(1)指名朗读课文,要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融入读书;边听边展开想象,看看能否看到文中描述的场面,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表现规模宏大的?
(2)这段话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述、表现规模宏大的?(引导梳理这段话围绕第一句话展开,先介绍了已发掘的三个俑坑的面积,俑的个数。然后以最大的一号坑为例,分别介绍了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大厅,以及坑里兵马俑的鸟瞰图)
(3)齐读这一段,再次想象这宏大的场面。
(4)为了表现这样宏大的场面,作者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你认为哪里写的生动具体,为什么?这对于你的写作有何启发?
相机引导:
①感受数字的准确、详实。
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在三个俑坑中,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有14260平方米。坑里的兵马俑也最多,共有6000个左右。
——这几句话中列举了多个数字,来具体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对比下面的句子,你觉得作者的表达好在哪里?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8000个。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近8000个。
——发现理解“近”字的意思,体会数字运用一定要详实,才能使读者信服。还有哪个词语表达的意思和“近”一样?(左右)
②感受作比较的生动形象。
——你能通过“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感受到究竟“19120平方米”有多大吗?(从“足有两个半足球场那么大”感知到当数字过大时,还可以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让数字更加具体)
你也能学着做个类比吗?
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总面积达19120平方米,足有 。
③——你看在列举数字进行说明描写时,还要注意借助生活中读者熟知的事物作比较,这样说明会更加清楚、详实,再来齐读这句话,在头脑中看看这样的规模。
④感受描摹和想象相结合的表达效果。
——从大厅鸟瞰一号坑,令每一个来到兵马俑遗址的游客深深折服。谁来读一读,让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看上去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你是怎样理解红色字体的词语的?
“无不为”的意思是什么?你能把这句话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吗?相比较,两种说法又有什么不同呢?(语气、表达的意思更突显)
“折服”和这个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哪些?相比较,“折服”表达的意思更多了一些什么?表达了来此的游客一种怎样的情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表达目的?
“鸟瞰”意思?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说明规模宏大,可以简介大厅所建的位置比较高,才有利于游客看到一号坑的全貌)
——你想看看是怎样的场面吗?(播放视频或者图片,形象感知)谈谈你看后的感受?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受?(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作者把自己的感受、想象也融入了描写,这样也引发了我们的许多想象。
——引读:难怪“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是因为他们看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这是他们不由想到——(真像是秦始皇当年统率的一支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
(5)你能向导游一样来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吗?要选择这段话中你觉得写得好的语言来使自己的表达更精彩。(注意落实扎实,促进语言积累,促进表达训练)
(四)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拱 吏 靴 戈 擎 跪 拟指名认读。
2.指导书写的时候要注意疏密有致,笔画较少得字,如“吏”“戈”应写得舒展,笔画较多的字,如“靴”“擎”“跪”应写得紧凑。
3.学生练习书写,评价订正。
(五)作业:抄写课后第二题词语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积累词语
1.读读下面的词语,学习语文就要注意积累新鲜词语。
享誉世界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恢宏气势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战车千乘 雄兵百万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神态自若 若有所思 跃跃欲试 惟妙惟肖
2.谁能向导游一样来为大家介绍兵马俑宏大的规模?(播放视频,学生复述)
3.小结: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想象”等说明方法,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的特点。
(二)紧扣关键词,感知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感受作者具体、生动的表达效果
过渡:在我们的眼前出现的秦兵马俑规模是如此的宏大,是不是就凭这可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了呢?当然不是,秦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1.请同学们自由读4--10自然段,说说文中列举了哪些兵马俑类型?这些兵马俑都有什么个性特点,请你选择关键词语完成下面的表格。(让学生展开自学,主要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介绍的条理,进一步了解秦兵马俑的规模及类型特点,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同时,培养学生提炼关键的词语进行填写。可以先借助“将军俑”这一段话集体交流,提供一个范例,交流结束后,学生可以再次阅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填写表格)
类型
个性(身材、穿着、动作、神情等)
由此产生的想象或联想
(1)以“将军俑”这一段话集体交流,学习提取关键词语完成表格,感知“将军俑”的形象。
①指生读描写将军俑的句子。用横线画出作者描写将军俑外形的句子,用波浪形画出作者的联想。
②读读描写将军俑外形特点的句子,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将军俑的外形的?你抓住了哪些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关注“身材魁梧、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神态自若”等词句;是从身材、穿着、动作、神情等方面写的)
③作者看到将军俑的外形,联想到了什么?(指挥行进、久经沙场、肩负重任)
④透过这些关键词语我们就可以看清将军俑的形象,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在头脑中想象他的样子。
(2)展开自学5至10段,完成表格。在自学的基础上组织交流,在小组内利用自己找出的关键词语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兵马俑的形象,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
2.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一个兵马俑的形象,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他?先展示你的表格,说说你选择了哪几个关键词语,再用上这几个词语有条理地介绍,并对照图欣赏,体会作者描摹用词的准确形象。(积极鼓励学生交流,推进内容理解,语言积累,口语表达)
3.作者在介绍兵马俑时不仅对外形做了细致的描写,还写出了自己的想象和联想。你觉得作者对哪一种兵马俑介绍得最精彩?好在哪里?
相机引导感受:
①对外形的介绍,我们已经足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呢?
读着作者的想象,你想到了秦朝哪些有名的将领,哪些宏大的战争呢?(结合上一单元推进阅读的《上下五千年》的阅读收获来谈,积极调动阅读积累。比如,想到了秦国有名的将军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等,想起了长平之战。)
作者的联想有激发了我们的想象,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自然有声有色,越读越“厚”我们一起读读第4段,再来想象回味。
②这样精彩的描写还有哪些?来说说你的看法。
预设:
——对“武士俑”的想象——理解想象“大战来临”,武士俑英勇杀敌的场面。
——对“马俑”的想象——理解并想象“跃跃欲试”的样子。
——第10小节,引读第十自然段:
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仔细端详,你会发现它们神态各异。兵马俑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_____;走近_________,似乎_________。
(引导感受俑的各种神态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借助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感受作者描摹的生动和想象的丰富)
4.这么多的兵马俑近8000个啊!竟找不到两个相同的,真是太奇妙了!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俑,用你的朗读介绍给别人。指名接读4—10自然段,其他同学仔细听,边听边想象,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 师引读——
秦兵马俑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借助材料,读后你有什么感受?(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并为之自豪)
兵马俑多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划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其实当年的兵马俑各个都有鲜艳和谐的彩绘。当年工匠犯了一个错,他们在烧制过后才上色。我们发掘过程中发现有的陶俑刚出土时局部还保留着鲜艳的颜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气氧化,颜色不到一个小时瞬间消尽,化作白灰。能看到的只是残留的彩绘痕迹。兵马俑的车兵、步兵、骑兵列成各种阵势。整体风格浑厚、健壮、洗练。如果仔细观察,脸型、发型、体态、神韵均有差异:陶马有的双耳竖立,有的张嘴嘶鸣,有的闭嘴静立。所有这些秦始皇兵马俑都富有感染人的艺术魅力。
考古人员在秦陵挖掘的宝剑,其剑到现在还是锋利无比,原因是剑锋上面覆盖了一层铬。这听起来不算神奇,但是,我们直到1938年才发现使用了铬,原来,我们祖先几千年前就运用了铬!
1998年6月,美国总统比尔·克林顿夫妇一行参观秦俑博物馆,在一号俑坑贵宾通道上,吴永琪馆长请总统“检阅我们两千年前的秦国军队”。克林顿愉快地说:“好,这是我做总统应该做的”。在一号坑里,总统用手轻轻触摸着秦俑,不停地赞叹道:“非常精彩”“不可思议”,并对秦俑的彩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详细询问了秦俑面部颜色的情况。在一号坑修复区,克林顿总统在馆长邀请下,亲手将一个俑头复原到秦俑的身体上,仔细认真地作着调整,使俑头安放得合适稳固。通过这次简单的“修复”,总统觉得考古工作者能够把如此残破的陶俑修复得完整如初,非常了不起,他说:“仿佛看到了真正的修复工作。”参观过程中,馆长向总统赠送了陶文拓片,当他得知这些拓片的文字就是留在陶俑身上的工匠的名字时,他感到非常惊奇,爱不释手。克林顿总统告诉吴永琪馆长:“我等了20多年,今天终于如愿以偿了。”在前往铜车马展厅参观的路上,克林顿又感慨地说:“真希望到这里来当馆长。”离开秦俑馆前,他特意在文物商店与店主砍价,买了尊复制的秦俑头。
6.再读最后一段,你认为应该读出怎样的情感?(引导读出赞叹、读出自豪等情感,从而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
环节三:回归整体——拓展应用,读写训练
(三)朗读全文,感受语言优美、生动表达的文章特色,拓展练笔,促进积累。
1.这是一篇说明性状物散文,不仅介绍秦兵马俑这一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更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文中既有说明、描摹的文字,又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简短的词句,成语的运用读起来突显兵马俑的气势;生动的想象,让人感受到秦兵马俑的逼真。作者的惊叹与自豪之情充溢于文字之间,感染着读者。找同学接读课文,大家感受文章的精彩,感受兵马俑的魅力。
2.(展示几幅兵马俑的图片)秦兵马俑吸引的无数的游客,如果让你为游客介绍兵马俑,你最想介绍哪一种?请你试着把具体描写和生动联想结合起来为这一尊兵马俑写一段导游词,注意运用积累的优美词句。(出示,学生仿写)
享誉世界 举世无双 绝无仅有
规模宏大 恢宏气势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战车千乘 雄兵百万 南征北战 所向披靡
神态自若 若有所思 跃跃欲试 惟妙惟肖
六、板书设计
                   14.秦兵马俑
              举世无双
规模宏大 (列数字、作比较、想象)
类型众多 个性鲜明 (描写 联想)
绝无仅有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说明性状物散文,不仅介绍秦兵马俑这一举世无双的珍贵历史文物,更充分展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文中既有说明、描摹的文字,又有作者丰富的想象与联想。简短的词句,读起来突显兵马俑的气势;生动的想象,让人感受到秦兵马俑的逼真。作者的惊叹与自豪之情充溢于文字之间,感染着读者。通过阅读语言文字,在理清文章结构,认识说明状物文章表达方法的过程中,感受秦兵马俑的魅力,生发热爱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紧扣中心句,自主探究。课文层次分明,条理清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一句,在全文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将全文贯穿成一个经纬分明的整体。“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便是作者要向读者介绍的秦兵马俑的主要特征。在初读课文之后,请学生找出能够概括秦兵马俑特点的一句话,找出三个表现秦兵马俑特点的词,理清文章层次,整体把握文本。
2.列数据与作比较相结合,形象生动。这是一篇说明状物文,其文本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内容选择的特殊性。兵马俑只是文本的内容,《兵马俑》这篇文章的言语表述方式才应是教学的主要指向。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时,把列举数据和作比较结合使用,学生在阅读文本完成练习过程中会自觉地进行比较,从而发现“近”这些副词,体会数字运用一定要详实,体会到当数字过大时,还可以比较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让数字更加具体。如此,在数字的捕捉、比较之中,既感受到了秦兵马俑规模的宏大,又习得了列数字说明方法。
3.描摹和想象相结合,惟妙惟肖。本文作者在介绍秦兵马俑时,用大量笔墨分类描摹了兵马俑的的个性特征,同时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既感受到秦兵马俑绝无仅有的高超的制作工艺为之惊叹,又习得这种观察描摹并加以想象的表达方法呢?以文本为依托,以言语为聚集点展开教学。学生初步感受各类兵马俑的特征后,以 “将军俑” 为例,先请学生阅读文本,然后出示一系列兵马俑图片,从中选出将军俑,并对照图进行介绍,体会作者描摹用词的准确形象。然后追问学生:这样介绍,我们已经足以认识哪个是将军俑了,可是作者为什么还要说“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肩负重任的高级将领”呢?学生天生好奇。此一问,是学生不曾想到过的,必定会活跃学生的思维,在对比交流中体会到联想,能让将军俑显得更逼真,更能说明俑的惟妙惟肖。最后还可以随机让学生练一练,看着这样的俑,你能联想到什么吗?比如,想到了秦国的名的将军白起、王翦王贲父子、蒙恬等,想起了长平之战。
  不足之处:学生对于语言的积累还不够,还需要多读,最好背一背。
教学建议:
1. 抓全文的中心句“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展开教学,理清全文脉络,以此为主线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语言文字的生动与准确。
2. 读指导上做足功夫。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借助文章的语言促进学生脑海中画面的形成,让学生带着脑海中的画面再去读课文,拉近学生与兵马俑之间的距离。教学中,在点拨、过渡的语言上做好推敲,让学生在倾听的过程中学习语言。
3. 用比较法,突破重难点,促进读写训练到位。比如课文的第二段,作者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举例子等说明方法介绍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为了让学生明白说明方法在说明事物特点上的重要作用,拓展练笔要扎实,让学生在比较中自己悟出列数字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准确性,作比较带来的事物特点的形象性具体性等作用。
附1前置性学习单
14秦兵马俑
自主识字学词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标画出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小提示:个别关注一下四字词语哟。)并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式理解这些词语。
2.写正确、写美观。
朗读课文,走进秦兵马俑。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兵马俑的特点的?试着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段落大意。
2.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查阅资料。
有针对性的收集有关秦兵马俑的资料。
——————————————————————————————————————————————————————————————————————————————

15埃及的金字塔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 “巍然屹立”“傲对碧空” “摩天大厦”“举世闻名”“矗立”“智慧的结晶”等表达的意思。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模仿导游作介绍。
2.朗读课文,抓住每一段的中心句读懂内容,感知“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这句话在文中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理清文章的层次。
3.紧扣“从哪里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问题精读感悟,感受金字塔的宏大而精巧,以及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聪明。采用和《秦兵马俑》一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列举数字、形象类比、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翔实。
4.展开想象,运用列举数字、形象类比、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拓展仿写,使自己的表达更加具体翔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紧扣“从哪里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这一问题精读感悟,感受金字塔的宏大而精巧,以及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聪明。采用和《秦兵马俑》一文对比阅读,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列举数字、形象类比、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翔实,并仿写运用。
难点:理解金字塔是怎样砌成的,能根据示意图讲解这种堆砌方法,从而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前置性学习单。(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前置性学习单,了解学情。
2.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情趣
1.教师板书“金字塔”。导语:知道金字塔吗?你对它都有哪些了解?(学生交流对金字塔的了解。)
2. (板书,完整课题:15、埃及的金字塔)过渡语: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非洲沙漠,一起到神秘古老的埃及,去看看神奇的金字塔,去看看作者是怎样介绍金字塔的?
(二)初读课文,推进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
轮廓 坟墓 砌成 宏伟 矗立 曝晒 结晶
举世闻名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摩天大厦
(1)投影出示前置性学习单,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情况。
(2)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特别注意指导学生读准“曝”(pù)、 “砌”(qì)、“矗”(chù)字的读音。
2.指导写字
(1)小组内展示描红及练写的生字,互相评价优缺点。
(2)班内展示有代表性的学生练字,老师引导学生说说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地方。“埃”“坟”左窄右宽,捺要写舒展。“廓”“厦”半包围结构,“郭”“夏”在“广”“厂”的包围下右侧要露出一点,并且“夏”字要格外注意方框里是两横。
(3)根据师生评价的内容,教师范写,学生再次练写生字。
3.朗读课文,思考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过渡:我们不仅能够准确地认读新词,还能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那课文能不能读得正确流利呢?
(1)以读促讲,学习第1、2自然段。
①指生朗读第1自然段。
出示: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举世闻名
这一自然段中有几个四字词语,这些词写出了什么?(学生交流:金字塔高大宏伟。)
出示:金字塔全景图,这就是金字塔,感觉怎样啊?(学生交流)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些词语。(指名朗读)
②指生朗读第2自然段。从这一自然段中了解到了关于金字塔的哪些知识。学生交流,教师指导概括:
位置:埃及首都开罗西南面金黄色的沙漠中。
作用:法老死后,他们的尸体都埋葬在巨大的石头坟墓里。
结构:这些坟墓底座是四方形,愈往上愈小,最后成为尖顶。(教师指导学生将这句话和第1自然段中的“角锥形”联系在一起学习。)
名字:因为它们的轮廓有点儿像汉字的“金”字,所以称为金字塔。
③指生朗读第3—5自然段,集体正音。
④指生朗读第6自然段。
“矗立”是什么意思?从“矗立”一词中,读出了什么?(矗立是高耸直立的意思,从这个词中可以感受到金字塔的高大。)
(2)小结:同学们不仅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词语的意思,还对金字塔有了一些简单的了解。
4.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这篇课文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金字塔的呢?想想《秦兵马俑》一课中,我们通过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本课中也藏着这样的语句,快速地浏览课文,找一找。(学生浏览课文后交流: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
(2)哪个意思是承上的?哪个意思是启下的?(学生交流:“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承上的,“是怎样建造起来的”是启下的。)
(3)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哪几个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学生交流:第2、3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第4、5自然段写了金字塔的建造方法。)(4)那第1、6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能用段落中的句子来概括。
第1自然段 学生交流:这就是举世闻名的埃及金字塔。教师指导:这是文章的总起句。
第2自然段 学生交流:它们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教师指导:这是文章的总结句。
由此可以看出这篇课文的结构是什么?(学生交流:总—分—总)
(5)小结:这是一篇说明文。作者先从整体上介绍金字塔,再特别强调了埃及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最后回归整体写出自己的感受。
(三)提出疑问,推进读懂
1.默读课文,注意一边读一边根据作者的描述想象画面,你能否在头脑中想象出作者描述的金字塔,把不能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问题,在书上做出标记。(学生默读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帮扶学困)
2.积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激发学生根据对文本内容和课外阅读了解,交流对埃及金字塔的认识。(教师注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调动生生互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关注有文本引发的对埃及金字塔的好奇;重视阅读积累的推进,重视口语表达的清楚、流畅)
(四)作业设计
进一步拓展阅读科普读物,了解你心中感兴趣的问题。制作一期《金字塔之谜》手抄小报。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轮廓、大厦、砌合、宏伟”读一读,订正。
2.齐读课文第二段,说说“金字塔”名称的由来。
(二)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体会作者生动、详实的表达
1. 出示总结句“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你是怎样理解“象征”、“结晶”的?说说我们中国哪些古建筑可以称得上中国的象征,也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借助熟知的长城等感知金字塔在埃及的地位)为什么称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呢?我们细细阅读课文3至5段。
2.默读第3段,你从哪些语言中感受到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画画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学生自学)
3.组织交流,相机指导,体会表达效果。
你从哪些语句中读出了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读读语句,再说说自己的理解。作者又是怎样来表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的?
预设(1):出示句子
古埃及各个王朝修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共有70多座,其中最大的是开罗近郊的胡夫金字塔。这座金字塔高146米多,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绕金字塔一周,差不多要走1千米的路。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这些石块平均每块重2.5吨。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
①这一段话中主要介绍了最大的胡夫金字塔,分别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②对比《秦兵马俑》第2段,说说这一段话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表现金字塔的宏大?
引导抓住“70多座、146米多、230万块、2.5吨”体会数据详实,运用准确。
抓住“相当于40层高的摩天大厦”、“ 有人估计,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以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去掉对比着读一读,体会借助身边熟知的事物作比较,把事物说明得更加生动、形象。
③播放图片或者视频,谁能读一读这段话,把金字塔的宏伟展现在大家面前。
④这就是埃及最大的金字塔—胡夫金字塔。这是在四五千年前建造的,没有现代化的建筑设备,古埃及人民却能够建造出如此宏伟壮观的建筑,至今没有哪一个建筑可以替代金字塔在埃及的地位。所以人们不禁赞叹——(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接读)让我们想象着金字塔宏伟壮观的画面,一齐来读读这几句话。(学生齐读)
预设(2):出示句子
这些石块磨得很平整,石块与石块之间砌合得很紧密,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
①读了这句话,说说你对“精巧”的理解?“几千年过去了,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这句话写的好在哪里?这可以让读者产生怎样的想象?(引导说说自己的想象,感受风风雨雨中几千年过去了,金字塔依然那么精巧)
②指名朗读。
③没有类似于水泥之类有粘合作用的材料,只是一块块平整的巨石垒砌在一起,并且达到了完全砌合的程度。经过几千年的风吹雨打,金字塔依旧巍然屹立,傲对碧空,这无不在证明着金字塔是——(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接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预设(3):出示句子
为了建造这座金字塔,经常有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全部工程用了整整30年时间。
①从“10万人”“30年”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10万人在烈日曝晒下干活儿”是一个怎样的场景?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劳动的场景体会建造过程的艰苦,感受建造金字塔的工程浩大。(学生交流读后的感受。)
②建造金字塔是一件异常艰苦,异常浩繁的工程。是古埃及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堆砌而成的,是——(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学生接读)。让我们满怀深情地读读这句话。(学生齐读)
4.读了这一段,我们不仅感受到金字塔的宏伟、精巧,还感受作者描述、介绍得具体、生动,你觉得哪些写法值得你去学习运用?
总结说明方法:课文不仅列举了较为精确的数字,还把这些数字与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 或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使我们能更加直观地感受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建造金字塔确实是一项浩大的工程。
5.齐读第二段,让我们共同欣赏这一段文字。
(三)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体会作者生动、详实的表达
1.过渡:如此宏伟而又精巧的金字塔,是怎样建造起来的呢?默读课文四、五自然段你一定会明白的。(教师板书:建造方法)这两段中介绍了哪几种建造方法,你能通过作者的描述,想象出当时的劳作的场景吗?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2.金字塔建在茫茫沙漠之中,260万块巨石是怎样从遥远的地方运来的呢?学生交流如何运石块。 
(1)出示“木橇”图片,认识“木橇”。
(2)过渡:古埃及人民就是靠木橇把一块块巨石运来,多么科学的方法啊!那又是怎样垒砌起来的呢?
出示:螺旋型的建造金字塔的示意图。
这是建造金字塔的示意图,能看着图来说说垒砌巨石的过程吗?学生口述垒砌的过程。(进一步促进文本理解,并要注重口语表达的清楚、流畅)
(3)古埃及人民就只用这一种方法建造金字塔的吗?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学生交流:“许多”“据说”。
(4)小结:古埃及人民想出各种方法修建金字塔,当时有起重机吗?(没有)有运输设施吗?(没有)他们靠的是什么建造出如此宏伟而精巧的金字塔的?(学生交流:勤劳、聪明)他们用无数肩膀、无数双手,靠着聪明才智,把一块块巨石搬运来,堆砌起金字塔。这是现代文明也难以企及的程度,可他们却实现了。因此说——(出示: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学生接读)指生朗读第4、5自然段,其余学生体会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感受古埃及人民的聪明才干。
3.体会第4、5自然段的写法
①过渡:作者对金字塔建造方法的介绍,在写法上又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共同研究一下,组长要整理好组内同学的意见。
②学生交流,教师指导。
预设1:学生针对第4、5自然段中的两处设问的运用进行交流。
教师指导:我们在《滴水穿石》一课中已经学习过这种方法,使用设问这种写作手法有什么好处呢?(学生交流)
小结:运用设问能使问题明确,观点突出,增强表达力,也使谈话方式显得生动。
预设2:从“据说”一词中看出作者用词准确。学生交流。
小结:这种“砌塔”的方法,只是后人根据当时可能拥有的工具推测、想象出来的方法之一,所以课文称“据说”。“据说”一词,看似平常,却能看出作者用词的严密。
预设3:叙述具体、有条理。
出示:第5自然段中的“先……然后……然后……”
小结:在介绍金字塔的建造过程时,作者用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使表达更条理。同时把垒砌巨石的每一个步骤都写得很具体。
4.指名朗读4、5段,再次感受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览全文,体悟情感
1. 读读下面的资料,你有什么感受?
你知道吗?金字塔建造于公元前27世纪。而我国的古长城是在春秋战国时候开始修建的,约在公元前770——221年间;我国有历史记载的商朝从公元前1600年开始;中华最古老的夏朝约从公元前2070年开始。也就是说,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时间比中国历史还要久远,埃及劳动人民在金字塔建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非凡智慧令人惊叹!
一座座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矗立在滚滚黄沙之中。他们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不愧是埃及的象征,是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让我们满怀深情地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学生齐读。
2.勤劳而又聪明的古埃及人创造了人类的奇迹,我们一起带着对古埃及人民的敬仰之情再把这一个自然段朗读一遍。学生齐读。
(五)延伸拓展,说写训练
1. 借鉴写法,读写结合
(1)过渡:为了说明胡夫金字塔外形宏伟、结构精巧,作者运用列数字、作比较、形象描述等方法,把我们与遥远的金字塔的距离接近了,让我们对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有更深的了解。老师这里有一个情境练习,你能不能运用刚才学的说明方法来填一填。
(2)出示:暑假里,我们一家人去爬山。来到山脚下,看到巍峨的青山,我不由得赞叹:“这山可真高啊, 。”(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爸爸摸着我的小脑袋说:“是呀,的确是高, 。”(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妈妈笑着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我看这山呀, !”(用形象描述的说明方法)学生练习填空后交流。
(3)小结: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并能与我们熟知的事物或生活经验相联系,不仅能够描述出事物的特征,还使说明更加的具体生动。
2.学做导游,内化语言。
(1)过渡:这节课我们从外形宏伟构造精巧和建造方法两个方面领略了金字塔的风采,感受到古埃及人民的聪明和勤劳。下面就让我们来做小导游,把金字塔介绍给更多的人们。请同学们任选一个方面练习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
(3)找两位同学做导游,分别从宏伟精巧和建造方法两个方面介绍金字塔。
3.小结:这就是金字塔,它和中国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一样是人类历史上的文化奇迹,是全人类力量和智慧的象征。它在茫茫沙漠上历经几千年的风雨而岿然不动,最后让我们一起带着深深的赞美之情一起读——
出示:埃及的金字塔巍然屹立,傲对碧空,举世闻名。它们是埃及的象征,也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六、板书设计
埃及金字塔

宏伟精巧 作比较
智慧的结晶 列数字
建造方法 形象描述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说明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所用的办法,赞美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
1.在突破教学重点时,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朗读感悟来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运用列举数字、形象描述、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使文章更加具体翔实。
2.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是古代人民最原始的建筑方法,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因此围绕“古埃及人民是如何建造金字塔”这一问题,让学生先读书,再借助图片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通过述说深化金字塔的建造过程。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再次体会古埃及人民智慧的过程。
不足之处:
学生能够初步感知胡夫金字塔的宏伟气势,也能初步了解金字塔的建造过程,但对古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的体验不是很深刻,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学习还停留在纸上谈兵、为用而用的层面上。
教学建议:
本课应该少一点知识的灌输,少一点理性的分析,把教学的重点移到指导并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写作方法上来,要重视学生对于说明方法的仿写运用。认定了“学习运用语言”这个目标,教学就变得明白而简单了。
附预习单:
15埃及的金字塔
一、自主识字学词。
1.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记住字形,不理解的词语查词典,联系课文初步理解。
轮廓 坟墓 砌成 宏伟 矗立 曝晒 结晶
举世闻名 巍然屹立 傲对碧空 摩天大厦
生字写正确、美观。(先描红课后生字,再仿写,注意行楷字体的写法。)
二、朗读课文,走进金字塔。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知道课文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埃及金字塔?
3.初步思考:从哪里可以看出“金字塔是古埃及人民智慧的结晶”?
4.记下你在读书时的疑问。
三、完成《同步学习与探究》中的“自学站”。
四、查阅资料。
收集有关金字塔的资料,并进行整理。
16音乐之都维也纳
一、教学目标
1.能独立学会9个生字,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摇篮”“掺和”“装饰”等词语在文中表达的意思。积累文中描写音乐之都维也纳的四字词语。
2.朗读课文,感知作者围绕“音乐之都” 从不同的视角选择、组织写作材料,采用总分的叙述结构表达,从而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3.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展”结合的学习方法,加深对详实、优美的语句的理解,体会表达的准确生动,感知音乐之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感受维也纳人民对音乐的酷爱。
4. 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观察一处建筑物,运用“总——分” 段落结构,练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引导学生采用“读——思——议——展”结合的学习方法,加深对详实、优美的语句的理解,体会表达的准确生动
2. 按照一定的观察顺序观察一处建筑物,运用“总——分” 段落结构,练习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一段话。
难点:加深对详实、优美的语句的理解,体会表达的准确生动,并积累运用。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 完成预习单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出示资料,导入课题
1. 同学们,今天咱们一块到欧洲小城维也纳去看看吧。(出示投影)
谁来介绍一下它的位置?谁能用几个词描绘一下这个美丽的城市?
(预设: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坐落在阿尔卑斯山北麓 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
2.曾经有这样一些世界级的音乐大师在这里生活和创作,认识一下他们吧!(出示投影)
也许正是他们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一个美誉,号称什么呢?齐说(音乐之都)板题。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展示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2)
1.课前,老师请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默写课后生字及用生字组成的词。每组4号学生到黑板上默写。
2.检查书写情况。
方式:抢改黑板上的错字,并邀请写错的同学修改。下边的同学互改,并订正。小组长统计,写对一个给个人记2,改对记1分。
3.我来演,你来猜。辨析理解词义。
方式:去讲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对词语的理解,让其他同学猜是哪个词语。
预设:
“摇篮”“掺和”“装饰”“山清水秀”“风景如画”“街头巷尾”“金碧辉煌”“成千上万”等
4.加一加,变一变擂台。
(1)给“卑”加一加成为一个新字。
(2)变一变“欧”“涯”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积累。
预设:
(1)卑——啤 脾 碑 牌 (2)欧——鸥 涯——崖
5.学生小结
小组推选组员总结:谈谈认为哪些字音易错,谈谈识读建议。 评议优胜小组。
生总结易错(音形)字,师点拨。
预设:
“卑”中间是一撇;“巷”下边不是“仓”;“辉”的“光”字旁下边是提。“卑”读bei不读pi;“巷”读xiang不读gang。
6.汇报画出的四字词语,分别介绍都是描写什么的。
评选最佳发现之星。
预设:
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波光粼粼 (维也纳)
优雅轻快 (华尔兹) 合家欢乐(家庭) 街头巷尾(城市)
星罗棋布 美观大方 色彩和谐 装饰精美 金碧辉煌 金光闪闪(歌剧院)
7.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合作轮读课文,互读互评,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小组推荐分自然段展示读文,每生读完,学生评议,师相机指导,及时修正。评选优胜小组。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1)浏览课文,你觉得音乐之都维也纳美不美?想一想课文围绕“音乐之都” 写了哪些方面的美?
学法指导:
先想一想维也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再看一看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你打算用本段的哪一个词或者一句话(抓中心句),还是自己的理解来概括这一段的意思?
再思考:哪些段落的“美”意思相近能合并为一段。
(2)自主学习后,组内交流。
(3)选小组班内汇报。
指导:说说用什么方式概括的每段的意思。分几部分理解全文,说说为什么这样理解。
预设:
中心句或概括 中心词 分类
美丽的维也纳。 (位置环境) 环境美
古典音乐的摇篮。 (摇篮)
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装饰) 音乐美
几乎一天离不开音乐。 (离不开)
“世界歌剧中心” 建筑美
“金色大厅”
(4)学生评价交流。
指导:鼓励学生给予补充;鼓励提出不同看法。准许多种合理答案存在。
(5)学法小结:
引导学生体会依据作者选取的不同“角度”来分段。(景色美,音乐美,建筑美)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过渡:我们欣赏一下维也纳的景色美。
(四)学习语言,想象景色美
1.画词说句。维也纳美不美?美在哪些词?请找出来,能用上这些词,以“因为……所以……”的句式概括一下这段话的意思吗?
学生思考练习、汇报。
预设:
因为维也纳山清水秀,多瑙河波光粼粼,所以那是一个风景如画的地方。
2.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维也纳依山傍水、风景怡人,你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这是多么灵动的一种美啊!有没有人可以把这种意境读出来?指名配乐读。(播放《蓝色多瑙河》)
3.讨论。美丽的景色和世界名曲的诞生有没有联系,请发表你的观点?
指导:先思考,再交流。
预设:
1.美景吸引名人。2.美景激发创作的灵感。等等,合理即可。
(五)作业
1.课内:描红,组内展示,推选最优的全班交流。
读一读生字及课后词。
2.课下:朗读课文,自己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复习:展示读书(自己喜欢的部分)
(六)学习结构,感受“音乐”美
生回答,出示:
(1)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
(2)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
(3)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
1.略读课文2—4节,思考:围绕维也纳是音乐之都写了哪几个与音乐相关的方面,请画出中心句。
2.学生边读边思考,画句子。
3.让学生分别介绍一下围绕着每句话各段选取了哪些材料来说明的,对作者这样组织材料的方式你有何评价,请谈一谈。
指导:独立学习,理清围绕中心句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思考这样选材的好处,谈谈看法。小组交流。汇报,评价。
预设:
要点: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一是诞生音乐家;二是诞生名曲。
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一是铜像、石雕;二是街道命名;三是草坪音乐图案。
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一是露天音乐会;家庭音乐会;集会、庆典也要奏上一曲。
4.质疑释难,深化理解。
(1)理解“摇篮”
指导:
A.这是一句比喻句,把谁比作摇篮?
B.摇篮是什么意思?(原指婴儿的睡具。)
C.为什么把维也纳比作摇篮?(展示音乐家图片,结合众多的音乐家和世界名曲的诞生,谈谈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D.学生总结:维也纳曾是那些著名音乐家生活、学习,进行音乐创作的地方,对他们一生的成就产生极大的影响,造就了欧洲的古典音乐。所以被比作“摇篮”。引申为维也纳是音乐家成长和音乐名曲诞生的地方。
(2)理解“装饰”
指导:
A.请同学们谈谈对“装饰”的理解。
B.交流“到处可以看到”、“多用音乐家的名字命名”、“就连……也用……”
这些词语用的好不好?你有什么看法谈一谈。
预设:
1.说明很多地方都有“音乐”的印记,弥漫着音乐的气息。
2、划线词语不仅写出“音乐”的味道浓,还说明表达的非常准确,符合事实。
其他观点合理的即可肯定。
C.读了这段话你有何感想?请用喜欢的方式表达。
(3)理解“离不开”。
A.你觉得维也纳每一天能离开音乐吗?说说自己的看法。
预设:
人们喜欢音乐,擅长音乐。
家庭和社会把音乐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具有“离不开”音乐的传统。
B.)交流:“悠扬的乐声搀和着花草的芬芳,在晚风中飘溢、回荡,真让人心情舒畅”
指导: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体会“搀和”的意思。
预设:
这是一种隐喻的说法。用“搀和”一词把“乐声”和“花香”这两种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表达更生动更形象。
(七)感悟描写,体会建筑美
1.这一部分介绍了两处音乐演奏的场所。请大家填写。
名称
被誉为
特点(词语)
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
“世界歌剧中心”
美观大方,色彩和谐
音乐之友协会大厦
“金色大厅”
装饰精美,金碧辉煌
汇报、展示、评价。
2.交流“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建筑美。
A、从哪里感受到了“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的震撼和美?请画一画、议一议、说一说。
预设:
交流:(1)“国家歌剧院”——“它造型美观大方,色彩和谐,本身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纵深46米”“几层……可随意……”“110人的乐队”“1500平方米”“可容纳2200人”。
(2)“金色大厅”——“装饰精美,金碧辉煌”“16尊大理石像”、“金光闪闪”……(出示相应图片欣赏,学生可结合以上句子谈一谈感受。)
B、歌剧院如此宏伟壮观,让我们来读一读。引读第5小节。
3.交流“金色大厅”在全世界的巨大影响。(根据学生交流,出示相关图片)
教师引读:“每年除夕,………。一年一度的文化节期间,………。”
4.你觉得这两个名字名副其实吗?谈谈自己的看法。
5.总结。请结合以上了解,用“因为维也纳 所以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预设:
如:“因为维也纳 是古典音乐的摇篮 所以它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音乐之都!”
还可填: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有“国家歌剧院”和“金色大厅”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升华情感
(八)练笔深化写法和感悟
1.请同学总结本文的写法(选择材料的角度,段落结构的角度)。
要点:围绕一个中心抓住特点来选择材料;结构上先总后分;
2.创设情景,组织练笔。
龙庄公园(学校旁边)大家都去过,你觉得那里长廊(人工湖、龙王庙、龙园古镇等)美不美?你打给大家介绍哪一处景物呢?请围绕这个景物选择几个方面那来表现它的美。请先思考一下并想一想他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交流。
3.请选择一个方面来写,写后交流、展示赏评。课下把优秀作品誊写配图片(教师拍摄),在班内展览。
(九)课外作业
世界上的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雅号,如:“对称的古都”北京,“音乐之都”维也纳,“花都”巴黎,“雾都”伦敦,“佛教之都”曼谷,“沙漠古都”开罗,“绿色首都”莫斯科,“狮城”新加坡,“水城”威尼斯……这些雅号与城市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城市,找找资料,进行介绍。记住选择的材料要围绕他的特点奥,准备开展《世界名都我知道》语文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
            16 音乐之都维也纳
风景美———音乐美 ————建筑美
(历史)音乐的摇篮
音乐之都维也纳 (建设)音乐装饰的城市
(山清水秀 风景如画) (生活)一天都离不开音乐
(歌剧中心)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
(总) (分)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2011版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篇课文作为一篇介绍性的文章,其文本的例子价值十分突出:一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组织材料;二是总分的段落结构方式;三是准确生动,抓住事物特点的描写;四是激发对世界名都的了解,并运用这种方式学习表达。在组织教学时,教师紧扣文本特点和学段要求,抓住重难点,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去体会、品味、感悟的同时,走出文本积累、迁移、运用。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积累语言,学会表达,习得方法,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养成习惯,培养能力,积累方法,激发兴趣。让学生独立自主的识字学词,在积极的状态中发展能力,很好的落实了前置性学习。由于长时间习惯性的训练,效果突出。在理解条理环节,教师利用文本特点,引导学生通过找中心句和词语的办法,很容易的弄清作者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又以一个“美”在概括,指导不同角度之美,进而理清条理,水到渠成,学生学的轻松,理解深刻。
2.教师在精读环节,主要运用了抓住课文中重点语句,以圈画、思考、交流、讨论、展示、质疑、释疑、点拨等方式,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亲生经历学习的过程,推进学生读懂课文、赏析表达,体验情感,从而深刻的感受都维也纳浓厚的音乐氛围和人们对音乐的热爱。
3.在积累拓展环节,教师由课内延伸课外,学以致用,模仿练笔。从生活真实情境从发围绕一个中心从几个方面组织材料。抓特点、学表达。同时结合练习四介绍世界名城,拓展收集展示。以班内展览和语文实践活动作为学习效果的展示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效果较好。
不足之处: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说的多,读得少,在读中感悟和以读来展示理解等方面有待于加强。教师在放手学生谈收获,谈看法时引导过多,总是怕学生谈的不准,帮扶过多,限制了学生的创造。
教学建议:
课文结构简单,条理清晰,能围绕中心从不同的角度组材描写,单独一个角度也具有这样的特点,另外能抓住事物特点生动准确的进行表达。文本的这些特点给我们习得方法、积累语言、学习表达、发展语文素养提供了很好的例子,教师应从这些角度放手让学生在读书、思考和交流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多读书,少帮扶,精点拨,让学生多体验,多创造。

附:《音乐之都维也纳》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栏里打“√”。
写字练习。书写生字和词语,然后读正确。并把写错的字圈画出来,纠正重写。
写错的字有:
读错的字有:
四、读书练习。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五、读文的收获有:

读文的疑惑有:

习作4
一、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行万里路”,走近山川河流,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在游览或参观的过程中,把自己的见闻记录下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好习惯。
2.借助例文,知道写参观记或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写出特色,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出自己的感想。题目自拟。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智慧的敬仰之情。
3.领会例文的表达技巧。学会适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4.重点围绕是否“抓住重点写出特色”评价并修改自己的习作。开展班级作文展评活动,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学生习作。推进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写作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借助例文,让学生知道写参观或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写出特色,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2.领悟例文的表达技巧。在进行景物的详细描写时学会适时运用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借助例文,让学生知道写参观或游记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抓住重点写出特色,做到详略得当,要写出自己的感想。
三、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鼓励并组织学生开展走近山川河流、行万里路活动,设计记录卡,提前两周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尽情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去参观、去游览,记录自己的见闻。
学生准备:
认真完成参观或旅游活动记录表,以日记的形式记录自己的见闻。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谈话导入,交流“见闻”
1.同学们,有一幅对联说的好“神州有天皆丽日,祖国无处不春风。”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同学们一定畅游了了许多秀山丽水,一定会有许多见闻和感受。下面我们就来交流一下。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每个小组推选两个最有特色的“见闻”,讲给大家听一听,让大家分享你的乐趣。
(1)小组内根据游览、参观日记,以及记录表的内容,交流推选。
(2)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适时参与评价,拓展学生思路。
预设一:台儿庄古城
走进台儿庄古城,我们依次参观了参将署、天后宫、翠屏学馆、台庄驿、扶风堂、天水堂、浙人会馆、文汇酒楼、古城墙、古码头、关帝庙,天主教堂……这些建筑座落在城中河的两侧,船儿在河中划行,加上清清的河水和绿油油的树木,简直就是江南水乡啊!在这古老的街道和巷子中还保留着一些战争的遗迹和故事介绍,这些故事记载了当时战斗景象的惨烈和悲壮。古城的建筑有的雄伟高大、有的小巧别致、有的古香古色、有的神圣庄严……真是像导游所说的,这里的建筑是南北交融、中西合璧,可以想像出当年是多么的繁华和兴隆……
预设二:峄城青檀寺
我按照这样的顺序游览了青檀寺:大雄宝殿—岳飞养眼楼—藏王宫—报国塔—一望亭—园中园—三近书院—匡衡祠。我最关注的景点是:大雄宝殿、岳飞养眼楼、报国塔、匡衡祠等。其中大雄宝殿五间,飞檐斗拱,殿内供奉三世佛。殿前院内有一株银杏树,树龄逾千年,至今干壮叶茂。殿前有一龙窑泉,水从大殿基地流出。西有三间配房,东有长亭。亭旁的东山岩壁上有文峰山人题写的摩崖石刻“忘归”、“龙”二处。大殿后石壁上刻有“还我河山”四个大字,上有岳飞养眼楼,相传宋代民族英雄岳飞因患眼疾曾在此养病,楼内塑有岳飞坐像。……
    ……
教师小结:看来我们同学都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不论是古色古香的台儿庄古城,还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峄城青檀寺,都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我们的所见、所闻、所感,及时记录下来,就能给自己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这样我们写起文章来就会有内容可选。本节课我们就要把自己参观或游览的见闻写下来。师板书:(写参观记或游记)
3.解题:
教师引导:什么是参观记?什么是游记?
学生交流:参观记写得是实地考察工厂、名胜古迹等的所见、所闻、所感。游记记述的是自己游览风景名胜时的所见、所闻、所感。
(二)范文引路,学写“见闻”
过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游览或参观经历,我们要把自己游览或参观过程中的见闻和感受记录下来,与更多的人分享。首先我们共同学习一下例文《龟山汉墓参观记》,学习写游记或参观记的方法和技巧。
1.课件出示:《龟山汉墓参观记》内容
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的表达技巧。在相应的地方写下自己的感悟、心得。
2.学生按照要求自学自悟,师巡视指导。
3.分小组交流讨论。
4.全班交流学习收获:
(1)预设一:小作者的写作顺序是:甬道—墓室—马厩—兵器库—厨房—歌舞厅—会客厅—排水沟
教师引导:文中哪些语句表明了作者的参观路线?用横线划下来。
学生交流:步入南面的甬道、穿过甬道、走进北甬道。
教师引导:这几个部分的写作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不能颠倒,作者就是按照自己参观的顺序写的。按照这样的顺序写,不仅使文章层次分明,而且上下文之间过渡自然,衔接紧密。(师板书:按照顺序、过渡自然)
(2)预设二:小作者最关注的是:甬道、歌舞厅、排水沟。
教师引导:作者是如何抓住自己最关注的景物,写出特色的?
学生交流:文章是围绕“绝”这个字来写的。围绕这个“绝”字,作者写了龟山汉墓三绝:第一绝:两条墓道不但很直,而且几乎完全平行;第二绝:墓室的齐全和歌舞厅的奇特;第三绝:墓内排水系统的科学实用。 教师引导:作者这样安排写作素材,你领悟到了什么?
学生交流:从这样的写法中可以看出,写参观记或游记不能事无巨细地记“流水帐”,把参观见闻一处不落的描述出来,而是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做到详略得当。这样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板书:抓住重点、写出特色)
预设三:通过朗读,我们感悟到作者为了突出中心内容,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等说明方法,读了这些句子我们犹如身临其境。被说明的事物更加生动、具体。
教师引导:这些说明方法今后我们写作文时要好好借鉴和运用。
(4)预设四:通过读例文,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整体结构:开头和结尾是总写,交代参观地点及龟山汉墓的总体特点;中间部分是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是按游览或参观顺序写的,要抓住重点,写出特色。结尾写参观和游览后的感想。要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师板书:写出感想、表达真情)
教师小结:投影出示写游记或参观记的歌谣:
一个中心一条线,详略得当抓特点,
过渡自然贯全篇,适度写出真情感。
(三)口头交流,表达“见闻”
1.阅读提示,对照明法
(1)学生自由读例文后的“习作提示”与前面的研读感悟形成对照,实现由模糊感知到明确写法的自然过渡。
(2)全班共同研讨习作提示,明确写法
习作要求: (1)根据自己的游览经历,写一篇参观记或游记。
(2)题目自拟
(3) 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写。
(4)围绕中心,抓住重点,写出特色。
2.根据自己游览或参观的经历,拟定一个合适的题目。
教师引导:题目的拟定要与参观记或游记的定义相符。要新颖,富有创意。最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学生交流:(1)我游览了龟山公园,我的作文题目:龟山公园一游
(2)我参观了峄洲大酒店,我的作文题目:峄洲大酒店参观记。
……
3.学生根据自己的参观或游览经历和习得的写作方法,以及总结的习作要求列出提纲。
4.学生根据提纲口头成文:自由练说 、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用笔表达,描绘“见闻”
1.作前激趣:
同学们学习了例文,习得了写作方法,领悟了表达技巧,交流了畅游感受,明确了习作要求,拿起手中的笔,写下你心中的情。老师相信在丰富的积累的基础上,同学们的习作也一定是精彩纷呈的! 动笔之前,请看看老师给你的建议:

2.学生练习写稿,教师来回巡视,指导帮助习作有困难的同学。(发现共性问题,解疑释惑。无特殊情况,尽量不打断习作思路,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一气呵成地真实表达)。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用笔表达,描绘“见闻”
1.教师巡视,针对现场习作进行个别指导。
2.发现习作中的闪光点,进行点评鼓励,鼓励个性表达。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五)作后评改、完善“见闻”
师过渡:“文章不厌百回改”好作文不是一次写成功的,而是用心修改出来的。先把自己的作文大声地读一读,看看有哪些地方值得肯定,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动笔修改。
出示评改要求:
修改什么……
△ 题目是否符合内容?是否新颖有创意?
△ 能按一定的顺序写了吗?
△ 能否抓住重点写出特色?详略是否得当?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否写出自己的感想?
△ 是否用词准确,语句通顺,能否正确使用标点?
1.学生对照要求进行第一次修改。
2..同桌互读、互改,认为同位写的好的地方可以给他画颗星星或写上评语。
3. 师生交流,全班同学参与评改。
推选一篇好的范文,师生共同评改。(修改时着重落实在有没有抓住重点写出特色?做到详略得当,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能否表达出自己的感想。)
(1)指名读自己习作,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你认为他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又有哪些建议呢?(引导学生评价)
(2)教师在学生评价时相机用 。。。或~~~~圈画出作文中的妙词佳句。
(3)小老师们都夸奖他的作文写得好,那么,想给他得几颗星呢?
4.听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评议是不是又看出自己习作的问题了,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自己的习作,继续修改,修改后,觉得自己哪些方面写得不错,给自己的习作写上一些评语,也可以给自己画上几颗星。
(六)展示习作,分享“见闻”
1.已经修改好的同学如果自己觉得很满意,欢迎你主动读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与我们共享你愉快的“见闻”
2.评选最佳习作,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最佳题目奖、最佳开头奖、最佳结尾奖、最佳创意奖、最佳细节奖……)
(七)誊写习作,再现“见闻”
每个小组制作一张“祖国好河山”手抄小报,把自己修改的作品,端正、整洁地誊写在上面,还可以为自己写的作文画张插图。每个小组要设计完成好,我们来评一评哪个小组的小报最受欢迎。
(八)课外阅读,丰富“见闻”
课下大量阅读名人游记,并从内容和思路上做适当的记录和摘抄。丰富自己的见闻。
六、板书设计
习作4
写参观记或游记
按照顺序、过渡自然
抓住重点、写出特色
写出感想、表达真情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学生的习作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心中无内容,对周围发生的事熟视无睹;二是有话说不出,不知如何去写或者三两句话草草了事,抓住重点写出特色更是一大难题。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
1.解决素材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准备环节,教师鼓励学生“行万里路”,走近山川河流,,领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无限风采。 精心设计“记录表”,在观察的过程中,把自己的参观见闻记录下来。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留心观察,记录观察日记的好习惯。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游览、参观和观察记录的时间,为课堂习作积累下良好的素材,从而让学生明白习作就是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感受生活。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善于留心生活,乐于体验生活,从广阔的大自然选取素材,明白文章应该写什么。因为有了充分的准备,学生习作时自然得心应手,丝毫没有畏难情绪,写出的文章也个性张扬。
2.解决如何写的问题。一方面教学时由例文引路,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总结出例文的写作顺序,感受作者过渡的自然,了解到写参观记或游记不能事无巨细地记“流水帐”,把参观见闻一处不落的描述出来,而是要有选择的把最有特点的内容来详细写,其余内容简略写,做到详略得当。这样就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另一方面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学习小作者的表达技巧,层层深入地去引导,帮助学生打开思路,突破习作的难点,解决如何写的问题。
3.评改环节设计了这四个层次----自评、互评、师生共评、再自评写评语画星。自主修改是习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使学生成为修改习作的主人,其中老师的评改就是给学生做个修改的范例,让学生知道应该从哪些方面去修改,怎样改。引导学生自主修改并给自己写批语画星星,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在修改中不断提高书面表达、品评文章的能力。用画星星激励学生的修改热情,更直观、更有效。制作小组手抄小报来提交作文,让更多的学生有了展示作品的机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作品意识。
不足之处:
1.学生在表达具体细致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孩子们的习作不会突出重点,抓不住细节的东西。个别学生在选材时不够好,像记“流水账”有的学生在写参观、游记时顺序有点乱,做不到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2.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修改习惯和修改能力,因此,对习作的修改和作文讲评,应该扶放有度。老师只是提出提示性的修改建议,具体的修改过程,交由学生自主思考、操作,并提供生生交流的平台,让学生学会修改。
教学建议: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在指导课中,学生课堂中的口语表达、观察、想象的亮点,教师予以肯定,鼓励学生自主习作;评讲课中的赏文、互批、互评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学会评价,实践中学习语文。
附:我参观或游览的记录表
春天是一个富有生命力的季节,也是一个美丽神奇、充满希望的季节,趁着春天的美好季节,我们到大自然去游览、参观一番一定是件最快乐的事。你们都到哪些地方游览参观了?请你愉快游览细心参观,完成下列问卷调查。
1.参观、游览过了哪些地方?



2.游览或参观的顺序是什么?



3.你游览过的地方最令你难忘的是什么?它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