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爱如茉莉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绿线内的字,掌握多音字“咽”“奔”和“差”的读音。结合语境理解“缕缕幽香、恬静、浸润、袅袅”等词语的意思,并能积极运用。正确书写生字“茉、揉、膊”等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理清文章层次,在此基础上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抓住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以及作者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4. 借助音乐、画面、朗读感悟情感,通过“爱是什么”的句式训练,理解爱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就在我们身边。
5. 拓展迁移,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体现文章中心。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抓住细节描写感受父母以及作者之间平淡却深厚的亲情,从而理解“真爱就像茉莉”。
难点:
1.借助音乐、画面、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爱是什么”的句式训练,理解爱就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爱就在我们身边。
2.拓展迁移,通过小练笔,引导学生学会抓住细节描写体现文章中心。
三、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按照学过的预习方法提前预习好课文。(见附件)
教师:1.查看学生预习单,了解学情。
2.制作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2 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创设情景,引入爱的主题
课前播放歌曲《茉莉花》。
1.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爱,不同的人对“爱”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有人认为爱如玫瑰,热烈奔放;有人认为爱如柠檬,甜中带酸;可有人认为爱如茉莉,朴实无闻,沁人心脾。
爱,究竟是什么?每个人都试图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满意的答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爱”的文章,题目就是——爱如茉莉。
板书课题,齐读(指导读得轻些,读出感情)。
2.你对茉莉了解多少?
指名介绍。出示茉莉花图片、资料。
(茉莉:常绿灌木。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中国早已引种,并广泛地种植。茉莉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其叶色翠绿,花朵颜色洁白,香气浓郁,是最常见的芳香性盆栽花木。茉莉有着良好的保健和美容功效,可以用来饮食,可用于茉莉花茶的制作。茉莉花是菲律宾、突尼斯、印尼的国花,象征着爱情和友谊。)
就是这平淡无奇的花儿,有人却认为“爱如茉莉”,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交流预习,整体感知。
1.昨天已经让大家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就将自己预习的情况在小组内交流。
2.小组汇报。(在汇报的过程中,其他组同学及时进行补充。)
(1)检查生字的识、写。
(1)投影出示本课生词,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重点指导加点字的读音)。
①同桌互读互纠,指名读,纠正读不准的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加点字的读音)。
②强调“咽”是多音字,在这里读“yàn”。
yān (咽喉) bēn(奔跑) chà(差点)
咽 yàn (吞咽) 奔 差 chā(差别)
yè (呜咽) bèn(直奔) chāi(出差)
重点指导书写:
茉:下面是“末”,不要写“未”,上横比下横稍长,撇捺要伸展。
揉:左窄右宽,右边的“矛”中间是横钩,不要写成横折钩。
膊:右边的“尃”上部的“甫”没有钩,是横折。
(2)联系上下文结合查字典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要注意有些词语结合文中的句子理解读一读)
(3)检查朗读。
①指组读课文,师生共同评议。
②交流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根据起因、经过、结果,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课文主要妈妈生病住院,爸爸去医院照顾的这件小事,告诉我们真爱就如茉莉平淡无奇却芳香怡人。)
③课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1—5)写妈妈告诉“我”真爱像茉莉。
第二段(6—8)写妈妈答应包饺子给出差回来的爸爸吃,因生病住院要“我”买现成的饺子煮给爸爸吃,爸爸却直奔医院。
第三段(9—18)爸爸在医院为了照顾好妈妈,伏在床沿上睡;妈妈为了让爸爸睡好,手脚麻木了也不愿惊醒爸爸,让我感受到爱如茉莉。
(4)交流初步理解。
交流在预习中自己读懂了什么,简单阐述自己感悟最深的语句。
3.小组交流:在预习中,你有什么问题?
(1)指名汇报。
(2)筛选整合,汇总问题。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过渡:文中是怎样描写茉莉的呢,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出描写茉莉的特点的词语。指名回答。(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 袅袅)
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们的那次对话吧。
1.默读课文的1—5自然段,思考:“我们”在谈论什么?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作批注。
2.指名汇报。
重点指导:
(1)重点品味“这也叫爱”这句话的意思。(意思是:这不叫爱。映子并不认同妈妈的观点。)
(2)联系上下文想想“掏、咽”的意思,并体会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a.示范做“掏”“咽”的动作,请学生造句。
b.指名读“掏”“咽”的句子,问:秘密能看得见,摸得着吗?话怎么咽回去?
(句中“掏”、“咽”都是指具体的动作,而“秘密”、“话”都是抽象的事物,这是运用了一种比喻的手法,使得“秘密”、“话”变成了可以看见、可以触摸的具体可感的东西了,因而使得语句更加生动形象了。)
c.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
3.指导朗读。
4.通过课文第一部分的阅读,我们知道了映儿对妈妈说的“爱如茉莉”并不理解,她甚至差点说“这也叫爱?”但是课文结尾却说——(出示):
这表示:(映儿已经认同并理解了妈妈的说法)那么,是什么让映儿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同了这个观点呢,下节课我们将走近文章的细节,深入地去感悟“爱如茉莉”,我们将会得到答案。
5.作业设计。
(1)练读课文。
(2)做《新课堂》的“自学站”和“练功房”部分。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 复习回顾,引入爱的主题。
(1)听写词语,做到正确、书写规范。(茉莉 弥漫 恬静 掏出 咽下
揉胳膊 打哈欠 平淡无奇 缕缕幽香 )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指名回答。
(3)过渡:生活中有一种爱就像茉莉花一样,平淡无奇,却无比真挚,感人至深。这种爱没有豪言壮语,而是流淌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之中,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温柔的动作、一个恬静的微笑、一个会意的眼神……都充满了浓浓的爱。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爱如茉莉》这篇课文,去理解她给我们带来的那份感人的爱。(生齐读)17.爱如茉莉。
2.谈到细节,同学们知道什么是细节吗?
细节,就是细小的情节或环节。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
爸爸妈妈的爱就镶嵌在课文的细节中,只要你关注细节,感受文章的语言,就能从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中,捕捉到人物内心那份真挚的情感,真诚的爱。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6-18小节,找出使你感动的细节,用“——”画出来细细品味,边读边做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2. 感悟细节,品味爱的真谛。
(1)为了使你更好的学习,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个学习小提示。
出示学习小提示:(小组学习 合作探究)
(2)小组学习,互动交流读书感受。(教师参与其中)
(3)交流展示,品读感悟。
过渡:请同学们选择一处最感动你的细节,把它读给大家听。注意:要读出你的感情,读完之后说出你的感动。其他同学做好补充。
①走进饺子事件,感受爱之平淡无奇
A.学生抓住词语自由谈。(抓住“虚弱”体会妈妈病的很重,但她此时想到的竟是出差归来的爸爸能吃让热腾腾的饺子,“等他吃完了,再告诉他”在妈妈心里,不想让爸爸受到一点委屈。)
B.小结:一个“虚弱”我仿佛看到了妈妈虽憔悴却再三嘱咐“我”的面庞,这就是妈妈爱爸爸,她的表现是煮一碗饺子,用虚弱的声音嘱咐,把对方看得比自己重要!练习朗读,读出虚弱的语气。
C. 点明细节描写方法(语言)。
A.从“直奔”体会到爸爸当时心里很急,很担心,别说吃饺子了,连听谎话的功夫都没有。
B.重点指导“奔”,出示:
在这儿选择哪个读音,为什么?(预设:选择bèn①直向目的地走去,因为这样写,通过一个动作写出了爸爸焦急的心情。)
C.你能想象当时的情景吗?请你抓住一个细节来简单写一写当时的情景。
学生静静的练写。指名读。(爸爸顾不得整理行囊,顾不得出差的疲劳,顾不得吃一口饺子,……)
(预设:爸爸一进门,还没有换鞋就问我:“映儿,你妈妈呢?”
“妈妈出去有事了。爸爸,你肚子饿了,快来吃饺子吧。”
“你妈妈出去有什么事?到哪儿去了?天晚了,我去接接她。”
“你别去了爸爸,妈妈马上就回来了,快来吃饺子吧!”
“咦,怎么会是买的饺子?”
“妈妈最近很忙,没来得及自己包饺子,就买了现成的。”
师生评价细节描写是否细致。我费尽心思编的谎言爸爸却听出来了,这说明——太了解妈妈了,以前的生活细节告诉爸爸妈妈出什么事了。
D.你真会思考,我们读书还要学会揣摩人物的内心!你能把爸爸这急切的担心给读出来吗?有感情地朗读。
E.小结:一个“直奔”我们仿佛看到了爸爸疲惫却匆匆赶往医院的身影,爱就是每天守候生病的妈妈。
在这里,通过妈妈的语言和爸爸的动作这两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这一切是那么平常,没有轰轰烈烈,没有豪言壮语,只有简单而真切的爱。
②静享执手而眠,感受爱之缕缕幽香
出示第9自然段:
A.你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能够感受到爱的温度?(“爸爸的叮嘱”、“恬静的微笑”、“紧握”“伏”“探”)分别说说自己的体会。
B.“探”可不可以换成“照”“射”?(“探”是用拟人的手法,说明不仅我们不愿打扰,就连阳光也不想打扰这幅画面。阳光仿佛也动了情,轻轻地,柔柔的,怕打破了这份宁静。真是人有情景有语。)
C.小结:手握着手,心连着心,没有惊天动地,没有豪言壮语,爱就是这静静的守候,默默的关心,这么简单,这么纯净,就像茉莉的幽香一样深深地打动我们的信。(多媒体配乐朗读)。
D.小结写法:一握,一笑,一探,多么细微的举动,关注这些生活的细节,你就能从平淡无奇中感到真爱。像作者这样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值得我们借鉴。同学们,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再次静静地感受这温馨的一幕!齐读第9自然段。
③聆听真爱之声,感受爱之洁白纯净。
无声的画面感人,朴实的对话更感人,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中我和妈妈、爸爸的两段对话描写吧。
幻灯片出示对话部分:
A.对比知道两段对话,对比体会爸爸妈妈之间的相互关爱。
“布满血丝、边打哈欠边说”体会爸爸一夜都没有睡好;“轻轻”“蹑手蹑脚”写出了爸爸对妈妈的关心,“手脚都麻木了”体会到妈妈对爸爸的爱。
B. 创设父母夜晚心灵独白的情境,想象说话,注意体现生活中的细节:
幻灯片出示:
镜头一:
夜渐渐深了,都该休息了,妈妈对爸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二:
时针悄悄地走了一圈又一圈,夜很深了,可伏在床边的爸爸还没有睡着,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镜头三:半夜,月光静静地洒进病房里,妈妈刚想翻转一下身子,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任选一个镜头进行描绘。指名读。
C.师小结过渡:细微之处体现真爱,对话之中洋溢真情。通过对话描写这个细节,让我们感受到妈妈心里想着的永远是爸爸,爸爸心里想着的永远是妈妈,这就是爱!真爱并一定要在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中才能体现出来,真爱就在我们身边。
④目睹这众多温馨的细节,作者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变化:
A.指名读,齐读。
B.是什么钻到了我们的心中?(是爸爸妈妈之间那简单却又真切的爱钻进了我们的心中。)它怎么会钻进我们心中呢?(幽香的是气味,不可能钻进心里,是爸爸妈妈之间的爱深入我们的心,也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被这份爱包围着,感染着。)
(板书:简单 真切)
C.教师小结:原来爱随处可见,随处可感,它果真如茉莉般平淡无奇,却耐人寻味啊!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
——(大屏幕出示):哦,爱如茉莉,爱如茉莉。(感情齐读)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体验升华,回味爱的情感
1.总结学法,拓展迁移。
通过学习本课,我们知道爱就像茉莉,平淡无奇但又清香无比,举动无声却爱意浓浓。想一想,我们是通过什么方法体会到这感人的爱的?(先找出文中的细节描写,然后抓住自己最感动的字、词来谈细细品味。)
对,从一个个细小的情节,比如爸爸那紧握着的手,妈妈恬静的微笑虚弱的叮嘱……我们都能感受到爱的温度。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2.拓展迁移,进行小练笔。
学生认真练写。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预设:
细节一:“渐渐感到上气不接下气,胸口像要爆炸似的,头晕目眩。腿也像灌了铅,怎么也迈不动,心里只想趴下。“
细节二:“我快要支撑不住了的时候,瞥见了我最好的朋友,挥舞着双手,脸涨得通红,在跑道外面,一边跑,一边喊‘明磊,加油!明磊,加油!’脸上的汗水粘住头上的秀发,裙子溅了不少泥桨。此时我想如果不跑了,怎对得起班上的同学?我能在同学们眼中成一个懦夫吗?想到这儿,浑身好像一下充满了力量,脚步惭惭又轻快起来。”)
3.赏读悟情,互抒爱的感言。
如果我们把文中每一个细节连起来,此时此刻,你们觉得爱是什么?
(爱,是妈妈在心中为爸爸煮的饺子;
爱,是爸爸直奔医院的身影;
爱,是妈妈嘴角挂着的微笑;
爱,是爸爸紧握着的双手;
爱,是一夜又一夜的守候;
爱,是爸爸妈妈的默默关怀;
…………)
把这些细节串起来就是我们今天的文章,以后同学们遇到类似的文章就可以运用这种方法来学习。
4.读写训练,明了爱的真谛。
(1)我们生活在一个爱的世界里,我们不仅有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也有同学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团结奋进的友爱,还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老师的关爱,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博大无私的爱。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播放一组爱的图片)
在你成长的道路上,你得到过谁的爱,在什么时候付出过爱或者知道哪些爱的故事?指名回答。
(2)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爱是什么?请快速在解决训练单上写下来。(配乐写)
爱是
指名读。
(3)同学们说得真好,有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一首小诗《爱是什么》,幻灯片出示,齐读。
(五)总结全文,延续爱的温暖
1.(师配乐深情诉说)爱就一个字,却是人类最美的语言,有时她像玫瑰一样热烈奔放,有时像柠檬一样甜中带酸,但更多时候,爱其实很简单,她就像茉莉一样,洁白而纯净,细微而隽永,芬芳而不张扬,平平淡淡,却令人回味。
冰心奶奶说:“有了爱就有了一切。”让我们将这种爱埋藏心中,去做一个懂得爱,珍惜爱,并乐于付出爱的人!让爱的阳光洒遍世间的每一个角落。
2.请你课后用心品味生活,回忆记忆深处的真爱,通过细节描写,将它写下来。在班级开展“爱就在你我身边”的主题读书活动。
六、板书设计
1爱如茉莉
抓细节 悟真情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生活有真爱,细节有真情,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本课中父母之间的爱就流淌在生活中的许多细节中,如果不用心去品,是感受不到的。我指导学生“关注细节,抓人物的一个动作、一句话、一种眼神”,“感受语言,抓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去体会父母之间的爱,然后在课堂交流中紧紧围绕细节处展开品读,通过抓重点字词体味真情,品读关键句段感受真爱。学生通过独立自主的研读文本、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探讨、教师的点拨引领,明白了字词的意义与功能,知道了细节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意义,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爱如茉莉”。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非常注重朗读的指导,在读中品味父母之间平谈无奇却又芳香宜人的爱。如在教学第7和第9自然段时,采用个人读、齐读、分角色朗读、引读、配乐朗读等。在《茉莉花》优美的旋律中让学生尽情地读,我被课文优美的语言所感动,也被学生深情的朗读所感染。在第九自然段这种温馨美好的画面里,我不是让学生拘泥在一个字或一个词中,而是让学生在音乐的渲染下尽情地读。在读中感知语言的分量,体会真爱的魅力。
语文源于生活,最终应回归生活。仅获得情感体验是远远不够的,那样只能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理解如茉莉般的真爱后,我从课文提炼出一首小诗《爱是什么》让学生朗读,读中体会原来爱是妈妈病中惦念的饺子,爱是妈妈脸上恬静的微笑,爱是为了让彼此安睡,一个不敢动,一个不能动,甚至连阳光都赋予了人的情感。接着又出示句式:爱是_____让学生联系生活进行写话训练。通过这个写话的练习,学生能更深刻地体味爱的内涵:身处这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不仅有父母儿女这种血浓于水的亲情之爱,也有相濡以沫、相扶相伴的归于平淡的爱,还有作为人生同路人的彼此关心与帮助的爱,更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更为博大的爱。从而让他们在生活中发现爱,体验爱,表达真爱。
不足之处:首先,对美文的品读不到位,读书的方式也显得单调。其次,时间安排上,前松后紧;学生的语言组织不够精炼,还需老师经常指导。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所以在交流和汇报时就完全放手给学生,因为每一个人感受的角度和程度不同,学生的汇报是原生态的,每个学生都想展示自己,但一堂课里哪些环节要处理的详,哪些环节要处理的略,教师必须心中有数,我又不愿意打断学生,放是放出去了,收的不够及时,造成了前松后紧,没能做到收放自如,对时间的把握还有待加强。
教学建议:叶圣陶先生说:“语文就是简单的一个字,读。”教学本课时,我认为应该紧紧抓住细节描写和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在读中揣摩,在读中体验,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留足时间,放手让学生读课文,在感人的细节描写中用圈点画的形式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找、读、品、悟,借鉴作者通过环境烘托和对人物细节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方法。
《17.爱如茉莉》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我会识
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然后在下面的田字格里仿写一个,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纠正写错的字: 把不满意的字再写一个:
我会读
1.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摘抄你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并读一读。比如:
茉莉 嗔怪 静谧 弥漫 恬静 笼罩 袅袅 掏出 咽下 洗漱
揉胳膊 打哈欠 平淡无奇 洁白纯净 缕缕幽香一本正经 蹑手蹑脚
3.比一比,再组词。
掏(???) 缕(???) 茉(???) 愣(?? ) 恬(???)
淘(???) 楼(???) 莱(?? ) 摆(? ?) 括(???)
差chà (?? )? 奔?bēn(??)? 笼l?ng(? )? 钻zuān (?? )?
chāi(??)??? bèn(?? )???lóng(? )?? zuàn(? )
4.词语理解,办法多。
(1) 联系上下文我理解了:
(2) 查字典我理解了:
三、朗读课文,有感悟。
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思考 :那株茉莉如此平淡无奇,为什么妈妈却说真爱就像茉莉?
四、查找资料,我知道。
1.有关爱的成语:
2. 有关爱的名言:
3.读一读,背一背。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李商隐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五、你做到了吗?
(市中区红旗小学 陈艳)
18月光启蒙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读准2个多音字:“ 落”(lào) “ 混”(hùn);重点指导书写“澡” 、“ 割”;联系上下文理解 “长” 、“芳香” 等词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节奏的朗读课文中的民歌、童谣,感受本文语言的清新优美及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3.从“美妙”入手,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夏夜之美妙”“民歌童谣之美妙” ,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从而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 借助创设的情境,展开想象 ;品读语言感受浓浓的母子情深进行拓展。提高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领会“月光启蒙”的深刻含义。品读语言,体会民歌童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特点。
难点:
从“美妙”入手,通过抓住关键词句品味“夏夜之美妙”“民歌童谣之美妙” ,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设计预习单。
2.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
1.完成预习单。
2.收集民歌、童谣。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母爱是伟大的,自古以来有多少诗篇都在赞美母亲,每当读起这样的文章,我都会被深深的感动,最令我感动的还是“煤矿诗人”孙友田写的《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诗人孙友田再一次回到故土时,眼前的母亲老了、病了。严重的病情使老人再也不认得眼前的儿子了。这使作者很伤感,回忆起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和启迪,写下了《往事如歌——月光母亲》这篇文章。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课文《月光启蒙》就是由《往事如歌——月光母亲》改编的。
1.板书课题:月光启蒙
(1)指导书写“蒙”字提醒下面有两横,读准字音 。
(2)理解课题:
启蒙(启,开导;蒙,蒙昧无知。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月光启蒙(月光启蒙:指在月光下,受到的启蒙教育。)齐读课题。
2.读了这个题目,同学们想弄明白哪些问题呢?
预设:(1)是谁在月光下给了我启蒙教育的?
(2)母亲又是用什么方式 给“我”启蒙教育的呢?
(3)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题目?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识字
出示:
启蒙(méng) 混(hùn)沌 莲花落(lào)
篱笆(ba) 凤凰(huang) 时辰(chen)
筛(shāi)大米 编箔(bó)篮 割荆(jīng)草
(1)第一行:指导学生读准多音字“蒙、混、落” ,复习其它读音并组词。
(2)第二行:指导学生“笆、凰、辰”读轻声,读时要“轻而短”。
(3)第三行:易读错的字,要注意字音。
2.写字
指导书写“ 澡、割 ” 。
比较这两个字的相同点、不同点进行书写指导。(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澡” 书写时注意左窄右宽;“割”书写时注意左宽又窄。)
(三)初读课文,感知“月光启蒙” ,理清思路
1.开火车读。相机正音,指导读顺语句。
出示初读要求:
(1)朗读时要声音洪亮,努力做到正确、流利。
(2)其余同学注意倾听,拿起笔标出读错的字或读不通的句子。
预设(本文没有长句子,大概不会存在阅读障碍,只是“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一句集中了三个生字,可能读时会打结,训练读顺)
2.默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简要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我”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猜谜语的情景。)
根据回答板书要点:???
唱民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
3.课文哪一段具体解释了“月光启蒙”,点明了主题,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 。(齐读最后一段)
引导: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读)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读)母亲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
“月光启蒙”就是——(生齐读)母亲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4.根据要点分段: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6~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四)精读感悟,体会夏夜之美妙
1.借助插图激发总体感受(课件出示彩图)。
(1)儿时的“我”就是在这样的夏夜,在这个篱笆小院聆听母亲唱民歌、唱童谣的!看了这个画面,你有什么感受?
(2)课件出示:
①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②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3)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 (1-5)段,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在空白处写感受。
2. 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妙
预设一:夏夜“月光”之美妙
(1)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感受“月光美”(抓住“柔和”、“洒满”来体会夏夜的月光美。)
①说一说,读后你有什么感受,你是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的。
②指名朗读:师随即点拨,指导朗读。
③相互评读:(归纳:感受月光下夏夜的凉爽的美,明朗的美,宁静的美,朦胧的美……)
④学生齐读。
预设二:夏夜“慈爱”之美妙
(2)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感受“慈爱美”(从“忙”、“洗”、“换”体会到勤劳、朴素的美;从“搂”、“唱”体会到慈爱的美。)
①这是月色中的母亲,你感受到母亲怎样的美?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的呢?
②指名朗读。让我们一起走近母亲,感受母亲那慈爱的、勤劳朴素的美。
③ 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自由读。
预设三:夏夜“歌声”之美妙
(3)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感受“ 歌声美”(重点体会:“甜甜的”、“轻轻的”、“芳香的”;“像……”、“像……”,重点结合句子理解并品读“芳香”)
①自由练读:这是母亲的歌声美。读一读,体会歌声美在哪儿?
②指名朗读:评读的怎么样?
③齐声朗读。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母亲歌声的美妙!
3.童年的篱笆小院,没有高楼大厦,也没有美酒佳肴;然而,“我”们却感到自己精神生活特别丰富。
出示:那时,我们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再加上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1)自读自悟:仔细读这段话,想想:为什么说我们的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预设一: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长”在这里读“zhǎng” 。引导学生结合句子理解,第一个“长”是生长的意思;第二个长是产生的意思。)
预设二:我的外婆是唱民歌的能手,我的父亲是唱莲花落的民间艺人”,他们都是民间文学的传人(理解“莲花落”)。
预设三:“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所以“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理解“混沌” “豁然开朗”并进行比较,从中感受作者精神生活的丰富。)
小结:在这温馨静谧的篱笆小院,作者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夏夜的美妙,不仅美在“夏夜的月光、母亲的慈爱、母亲的嗓音”,更美妙在母亲给我的“启蒙教育”下节课我们继续来探讨吧!
第二课时
(五)品读感悟,体会民谣童谣之美妙
1.品味语言,体会民歌童谣的音韵美妙。
(1)跳读课文找出民谣、童谣,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记:在作者童年的记忆中,母亲唱给他听的民歌童谣一定不计其数;作者印象最深的有哪些呢?请大家马上到课文中找出来,做好标记。出示:民谣、童谣
(2)自由吟诵民谣、童谣:
温馨提示:①要求读通、读顺、读出节奏韵律。
②学生自由吟诵。
(3)展示吟诵:
①指名自由选读;随机相互评价。
②全班学生自由读,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
2.品读课文,体会民歌童谣内容之美妙。
师引导: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民歌、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也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民歌、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1)学生自主品味,写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感悟,读自己喜欢的民歌、童谣,展开交流。
预设一: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通过“亮堂堂”“洗衣裳”“白白的”“脆脆的”来想象洗衣服的场景,感悟母亲的辛劳,劳动人民的勤劳美德。)齐声吟诵这首童谣,铭记勤劳的美德
预设二: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师引导:瓦屋和楼是云南的典型建筑;“凤凰非梧而不栖”是古语,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是现代俗语,意思都是说家中有好运。感受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学生自读。
预设三: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通过“割”“编”“筛”“做”懂得孩子要从小爱劳动,爱生活,从小乐观开朗。)学生比赛读。
预设四: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 在母亲的童谣中,连老鼠都给生活带来快乐!真是幽默风趣呀!)师生同读。
预设五: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母亲的童谣让我体会到了人间真情。)
小结:母亲在月光下唱的哪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的王国。
(六)讲故事猜谜语,体会母亲形象之美妙
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故事,那在美妙的月光下讲的什么故事?
1.指生说一说。
2.同学们想一想母亲可能还会讲哪些神话故事呢?
美丽的神话故事让“我”对“高深莫测”的夜空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就连母亲此时也沉醉其中。第6自然段的哪句话描写出母亲的沉醉的形象?
(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光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3.从哪些词感受到母亲沉醉的形象。(通过“沉浸”“雕像”来体会。)
4.“我”是个贪心的孩子,童谣听了还要猜谜语。咱们读读猜谜语的情景吧!
(1)学生自读猜谜语的情景。
(2)指导分角色朗读。
(3)找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演一演。
总结:母亲在美妙的夏夜给“我”唱民歌民谣、讲神话故事、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与智慧。这些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学生齐读结尾一段。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七)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1.联系上下文说一说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目?
2.指生说。(让学生畅所欲言,言之有理即可)
(八)补充背景,升华情感。
1.母亲,后来患了老年痴呆症——出示课件。
2.那一刻,孙友田望着母亲,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3.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学生发表感受。
4.想象写话:
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 ;想起 。
5.齐读最后一段,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九)作 业:
1.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你的妈妈在你的成长中给你什么样的关爱和帮助?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她说点什么?
2.请以“妈妈,我要感谢您……”为开头写一段话。
3.选读孙友田《母爱三部曲》(《月光母亲》、《迎接母爱》、《母爱似水》
六、板书设计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夏夜美妙 讲故事 展开想象的翅膀
唱童谣 飞向诗歌的王国
猜谜语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言美情浓”、饱含“诗情、诗意”是本文最大的特点。“月光”“启蒙”“母亲”三者缺一不可,母亲识不识字已不重要,但从吟唱的歌谣童谣、讲的故事、说的谜语中却让我们读懂母亲给“ 我” 的最初启蒙;同时感受月夜的宁静与清幽,感受母亲的圣洁与美丽,感受母亲给予“ 我”的朴素、纯洁的爱。教学中,我从美妙入手,以读解文,以情促读,通过开放的教学设计,自主的阅读实践活动,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个性化阅读,让课堂绽放活力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即条件、氛围,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在教学民歌童谣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去读文中的五首民歌童谣,学生读得方式很多,用活泼的语气读,用舒缓的语气读,用拍手的方式读等等。由熟悉的童谣感受到童谣带给自己的快乐,想到母亲带给作者的启蒙,这既是对文本本身的迁移,又是对自己情感的迁移。诵读童谣洞开学生的心门,引领学生到达了情感彼岸,教学点化和润泽了学生的情感,使得课堂绽放出朝气蓬勃的活力。
二、整个教学设计由质疑到解疑
如精读感悟环节,先由课文第一句话“童年的夏夜是最美妙的。”入手,提出问题“夏夜的美妙体现在哪些方面?”引导学生从“月夜的美,母亲慈爱的美,还有母亲的声音美”三个方面着手走近文本。再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为什么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生发开来,理解母亲的伟大。在文本的处理解读方面我着重围绕歌谣、童谣展开教学,创设情景,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感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
三、打破格局,巧设版块。
课文虽然很长,但读通读透之后,就会发现两个交错的版块是很清晰地,一个是启蒙意境——夏夜月光之美,母亲之美,歌声之美;一个是启蒙事件——童谣、民谣之美。前者又是感悟后者的前提。所以在第一课时,我重点带领学生深入品读启蒙意境之美妙。在尊重学生对文本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的同时,我也重视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熏陶感染,从而指导学生对重点语段作多元的解读。
四、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
有效的课外补充,让课堂延续生命。在拓展提升环节,我找到《月光启蒙》的部分原文,并深情并茂地娓娓读来。“……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赶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课文中慈爱聪颖的母亲与此时痴呆傻笑的母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坐在面前的母亲忘却了她给我的那份爱。故乡的天空不会忘记。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这种反差冲击着学生的心灵,在这氛围让学生练习写话 “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 ------;想起-------;想起------ ” 唤起了学生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这样不仅让课堂充满活力,更延续着生命。
不足之处:.
在课堂上适时的评价是推动教学,促进学习的一种有效的办法。我在评价上做得不够适时适度,表现在:(1)用重复学生的话代替评价,其实并不是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或朗读都需要用一长串的话语去评价,有时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适时的示范都是评价,往往“无声胜有声”。(2)评价的不够到位。学生是否从评价中获益,并有所提高,是评价有效与否的标准。在本课的教学中,对朗读的评价是重点,怎么样才能让学生从评价中理解课文应该怎么读好,读出味道。如对歌谣的朗读第一次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理解第四自然段的基础上读得柔美、深情。第二次则是让学生在理解歌谣含义的基础上读出文字蕴涵的意韵。但在教学中,因为评价的意向性不够明确,学生没有读到位就急于推进教学,而使读的层次体现得并不分明
教学建议:
本课教学,一定要优化课堂结构,让课堂充满生机。《月光启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要以母亲的“启蒙” 为主线,帮助学生从歌谣音韵、 内容和作者的感受、从母亲的情感等不同角度去领会母亲的启蒙。教学时要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让学生在快慰、愉悦中,接受、消化知识。
附《18.月光启蒙》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并自我评价。完成以后,可以在相应的评价里打“√”。一、我会识
1.能正确读出下列字音。
启蒙(méng) 混(hùn)沌 莲花落(lào)
篱笆(ba) 凤凰(huang) 时辰(chen)
筛(shāi)大米 编箔(bó)篮 割荆(jīng)草
2.我能写美观。
(1)认读生字并描红仿写,在教材上描红,看谁能做到正确、规范。
(2)我认为本课难写、容易写错的字有以下几个:
二、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流利。读不好的地方可要多读几遍哟!
三、词语理解:
1.对照注释,查字典、读课文,我能理解:
音韵:--------------------------------------------
混沌:---------------------------------------------
豁然开朗:---------------------------------------
2.如果课文中有不理解的词语要联系课文或查字(词)典尝试理解;自己不能解决的还可以和同伴交流。
四、我会思考:一边读课文一边思考:
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把你感受最深的句子标一标,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五、我会积累
积累家乡的童谣 ,举行一次童谣的朗诵会和手抄报比赛。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结合生活实际或联系上下文理解“峰子、蚂蚱、锄头杆、芒针、倭瓜、谎花”等方言词、口语词的意思。朗读课文,积累充满生趣的语言片段。
2. 在朗读中,展开想象,根据自己“看到”的场景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理清叙述顺序,整体感知文本。
3. 细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品读作者自由、富有生趣的语言表达,感受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意,感知“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勤劳、慈爱给了“我”无限的自由快乐,品悟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并以此推动对萧红《呼兰河传》的阅读活动。
4. 讲述一件自己童年中的趣事,学习作者富有生趣的描写手法,与同学分享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 细读文章中的细节描写,品读作者自由、富有生趣的语言表达,感受文章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意,感知“我”在园子里自由、快乐的生活,体会祖父的勤劳、慈爱给了“我”无限的自由快乐,品悟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祖父的怀念。并以此推动对萧红《呼兰河传》的阅读活动。
难点:讲述一件自己童年中的趣事,学习作者富有生趣的描写手法,与同学分享快乐。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读不准的字查词典认读;弄不懂的新鲜词语通过网络、查阅资料进行了解。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步感知,整体把握
(一)了解作家,导入新课
1.最近你在读什么书?有没有触动你,令你喜欢的文章?和大家交流一下。
2.今天我们认识一位作家-萧红。出示作家卡片,指名读。读了介绍,你对这位作者有什么了解?除此之外,你对她还有什么了解?(萧红是民国时期的一位才华横溢的女作家,与吕碧城、石评梅、张爱玲被称为“民国四大才女”。 《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散文特色的小说,因为书中语言充满了趣味性,所以有很多章节都被选入了教材。)
出示:著名作家茅盾称这本书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对于这个评价你能不懂吗?(自由说说自己的初步理解)相信大家读了她写的文章,她写的书会对这句话有更多的理解。
3.今天我们一起来读一篇文章,就选自这本书。题目是——《我和祖父的园子》(板书,齐读)
(二)推进初读,整体感知。
1.识字学词,积累新鲜词语。
(1)文中出现的生字,能默写出来吗?听写生字:蝴、帽、瞎、铲、韭、穗、抛。提醒学生注意写字的姿势,注意汉字书写时的正确、规范、美观。(学生默写时,教师巡视,寻找写字出错、不规范及写得规范美观的作业,以便点评指导)
展示评价:先展评写字出错或不规范的,让同学提出改进意见,并对比自己默写的,进行纠正;再展评写得规范美观的作品,让学生学习值得借鉴的地方,然后把自己认为不太满意的字再写一两遍。重点强调:7个生字笔画都较多,要写紧凑。“帽”的右上部分里面的两横与左右边都不相连;“韭”最后一笔横要写长、写稳,拖住上面。
(2)这篇文章中有许多词语可能大家以前没有听说过,你认为比较新鲜的词语有哪些?说一说,交流。
相机出示:
一些昆虫:蜂子、蝴蝶、蜻蜓、蚂蚱 读一读,在文中标出来。
一些植物:白菜、韭菜、狗尾草、谷子、黄瓜、倭瓜、玉米 读一读,在文中标出来。理解不懂的词语。
一些农活:栽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读一读,在文中标出来。
(3)这些都在祖父的园子里,齐读,想象这是怎样的园子。
2.看看祖父的园子,指名接读课文。课文写的生动有趣,你觉得那些自然段写的有趣,选择你喜欢的部分读给大家听听。相机了解对“呼兰河、锄头杆、芒针、谎花”的理解,扫除阅读障碍。
3.聚焦课题,想象画面,整体感知课文。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从课题入手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
①这是个怎样的园子呢?默读课文,看看哪些自然段描述了园子?(引导阅读描述园子的语言,对园子形成一个整体感知;主要是第2、13自然段)
指名朗读,展开想象,你在园子里看到了什么?园子给你留下的印象,可以用文中的哪些词语来概括。(引导形成感知:样样都有、自由的)
②这是祖父的园子,文章第一段,祖父的形象就写出来了。谁来读。你仿佛看到一个怎样的祖父?
还有哪些段落也写了祖父呢?再默读课文,标画一下描写祖父的语言,看看究竟是怎样的一个祖父形象?(引导形成感知:疼爱作者、有耐心)
③文章最重要的是写“我”,再次默读课文,读读有写“我”在活动的句段,你能感受到一个什么样的“我”? (引导形成感知: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
(2)“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祖父在园子里边”这一天我做了哪些事,写出了我的“快乐的、自由的、幸福的”呢?简要地说一说。(引导感知:栽花、拔草、种小白菜、铲地、探讨谷穗、浇水、睡觉……)为什么用省略号?
(3)现在你能说说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要表现什么样的一种生活吗?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聚焦有趣,品读语言,体会快乐、自由、幸福
1.文中写了好几件事,你最喜欢哪一件,做出选择。我们统计一下大家都喜欢哪件事。(通过举手,引导学生每个人都要做出选择,统计一下选择哪件事的较多——应该是写的较为详细的事更有趣;筛选提炼出喜欢较多的是:种小白菜、把狗尾草当中谷穗留着、浇水乱闹等)
2.我们按照自己的喜欢来轻声接读课文,注意要读准自然段,不要读到下面的一件事情去了。(引导按照课文记叙的顺序,接读每一件事的内容,这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文章的层次;同时再次在头脑中增强对这件事的感知)
3.认真默读你喜欢的这件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注意要抓住关键词语来谈自己的感受,看看谁能谈得别人也喜欢。(推进借助语言理解感悟,同时也是语言品赏的过程)
4.引导交流“种小白菜”(第3段话),感受有趣。
(1)谁喜欢这件事,你先说说为什么喜欢?(有趣)
(2)你来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其中的有趣?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这幅画面。
(3)你觉得哪里写得有趣?说说你找到的关键词。其他同学也来积极发言。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预设——:
① “大草帽”和“小草帽”很有趣。看看图,多有趣。去掉“大、小”两个字读一读,没有意思啦。一起读一读,读好这“一大一小”。
②“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很有趣。
“瞎闹”(板书),种子都“踢飞”了,本来是令人生气的,怎样会感受“有趣”呢?(体会我的“可爱”“笨拙”,并不是在劳动而是在玩耍)
注意这里用了“哪里……反而……”的句式,齐读这几句话,读好这个句式,读出我的“瞎闹”。
③“祖父栽花,我就栽花;祖父拔草,我就拔草。”下文还有这样的一些句式相同的句子,还有——(祖父铲地,我也铲地)还有祖父浇水,我也——(浇水)这样写说明什么?(感受祖孙感情亲近)
“我”会干这些事情吗?学习“哪里……反而……”的句式,你能说一说我又在做哪件事上“瞎闹”了?(展开想象,拓展画面,体会有趣)
(4)一起读读这一段,的确很有趣的。借助句式,想象画面,你能背下来吗?
出示填空辅助: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 ,我戴 。祖父 ,我就 ;祖父 ,我就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 ,把那下了种的小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 ,东一脚西一脚地 。有时 ,反而被我 了。
(四)作业:摘抄自己喜欢的一两处语句片段。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复习导入。背一背,体会其中的乐趣。
祖父一天都在园子里边,我也跟祖父在园子里边。祖父戴 ,我戴 。祖父 ,我就 ;祖父 ,我就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 ,把那下了种的小窝,用脚一个个地溜平。哪里会 ,东一脚西一脚地 。有时 ,反而被我 了。
(二)聚焦有趣,品读语言,体会快乐、自由、幸福
1. 引导交流“铲地”(第4——11段话),感受有趣。
(1)谁喜欢这部分内容,先说说为什么喜欢?(有趣、自由、可笑等)
(2)你来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其中的有趣?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这幅画面。
(3)你觉得哪里写得有趣?说说你找到的关键词。其他同学也来积极发言。
引导学生自由交流,预设——:
①“……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这是在锄地吗?你感觉什么事要发生?(瞎闹)
②“其实哪里是铲……乱勾……也认不得……往往……”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取一个词就可以概括这句话说的意思?(乱勾)读一读,看看是怎样的乱勾的,注意这个句式。
你能用“哪里……反而……”的句式给这句话换个说法吗?你看,也一样的意思,但是作者的语言是富有变化的。再来读一读。
③谁来分角色读读祖孙两个的对话,能不能读出不一样的人物。一个是——(慈爱、耐心);一个是——(可爱、好玩)指名读书,引导读出人物的不同感觉,语言的节奏变化等,读中感受祖孙情深。
④齐读11段话,有没有联想到“小猫钓鱼”的故事。一连几个“又”字写出来什么?这个“三心二意”的孩子令人厌烦吗?为什么?用读表现出这个天真的孩童形象。
2. 引导交流“浇水”(第12段话),感受有趣。
(1)谁喜欢这部分内容,先说说为什么喜欢?(有趣、自由、可笑等)
(2)你来读,看看你能不能读出其中的有趣?大家展开想象,看看这幅画面。
(3)对于这件事,用一个词来概括我的做法就是——(胡闹)哪几个词语刻画了胡闹的样子?(抢、不过……而是……、拼尽、大喊)
(4)齐读,表现这种“胡闹”的可爱。
3.读了我参与劳动的几段文字,你觉得我是在劳动吗?(看板书:瞎闹、乱勾、胡闹)
——作者在这里的童年生活是什么?如果是你这样做,会怎样?(会挨批)
——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祖父。我们来读读看,看读出什么来?
出示引读——当祖父……(认错谷穗的事)。
继续读——祖父虽然教我,可我……(吃黄瓜、追蜻蜓有关写三心二意的一段)
继续读——我玩累了……(最后一段)
——现在读完了,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我会那么自由、快乐、幸福呢?(引导:因为有了祖父的爱。)
4.再次引读:
是祖父的爱,让我——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西一脚地瞎闹。有时不单菜种没被土盖上,反而被我踢飞了。
是祖父的爱,让我——其实哪里是铲……乱勾……也认不得……往往……
是祖父的爱,让我——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就又去做别的了。
是祖父的爱,让我——玩腻了……下雨了!
是祖父的爱,让我——我玩累了……(最后一段)
5.现在读完这些看似在平常不过的生活小事,甚至有些零碎的小事,你觉得还平常、平淡吗?发表你的看法?(引导是情感让这些小事充满魅力)
(三)聚焦“园子”品读语言,体会多彩童年。
1.那多几件小事,作者是怎样形成一个整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呢?我们要看这些小事都发生在怎样的一个背景下?(园子)这是作者小时候与爷爷朝夕相处的生活环境。正是有了园子,才有了作者多彩、快乐的童年生活。我们再来感受园子的魅力。
2.在一个儿童眼里,园子是这样的——指名读第二段
园子还是这样的——指名读第三段。
3.一切景语皆情语,你除了读出园子是什么样的?你还读出来什么?
引导:
①他是怎么写出园子的美丽来的?(第二段,像个小动物园,多有意思)怎么读出来。
②“一切都活了”,他怎么写出“活“,联系上下文看看?它没写:花活了,鸟活了,虫子活了……是怎么写的。读一读,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拟人)
③这个自由是怎么写出的。怎么读才自由。(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
④同是写自由。我做这些事是自由的。这里写谁是自由的?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前面写的是自由,有没有出现自由。但现在,这里写了。这里是借这里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叫借物抒情。)
⑤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样,都是自由的——”,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学生写话,交流接读)
4.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作者有一个——(祖父)所以开头这句话是这样写的。读一读。(呼兰河小城里住了我的祖父……)
——你发现作者写得很特别吗?呼兰河小城里就住着他的祖父吗?那为什么这样写呢?(体会在童年的记忆里祖父是最疼爱自己的,作者萧红,从小父亲不喜欢她,妈妈去世了,后妈更不喜欢她。因而回忆里、园子里也只有祖父,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祖父)
——在我眼里只有祖父。因为他给他幸福的童年。这里写出了祖父的爱所以课题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再读课题。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升华情感,赏读名作
1. 因为祖父,因为园子,我们看到了一个幸福快乐的萧红,而其实,萧红命运非常不幸。出示背景资料,再走近萧红。
萧红从小得不到父亲的爱,母亲在她很小时就去世了,祖母有洁癖,对她也不好,祖父的爱就是她的全部,她和祖父寸步不离。萧红写这部作品时,她已经离家多年,而那块地方在成为日本人的土地之前,“家”在她心中因为祖父的去世早已不复存在,她一直过着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辗转来到武汉。作者遭遇如此的坎坷与不幸,对童年的幸福生活多么眷恋,对自由又是多么向往。曾经给了她无限欢乐的园子,因为祖父的爱永久地留在记忆中,难以忘却。
2.祖父用他的宽容与慈爱,给了萧红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所以这园子也成了萧红无限留恋的精神家园,无论命运怎样悲苦,童年的记忆却永远温暖铭心。她在《呼兰河传》的结尾这样写道:
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我长到四五岁,祖父就快七十了。我还没有长到二十岁,祖父就七八十岁了。
祖父一过了八十,祖父就死了。
从前那后花园的主人,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
……
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优美的故事,只因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
这一切,是萧红忘却不了的。因为怀念,所以她就用最质朴的文字去表现它,珍藏它,写成了《呼兰河传》。如果你一天,两天,如果一直在园子里,会有什么感受。别回答,先去看看《呼兰河传》,看完后,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文章是要用一辈子读了
(五)交流童年趣事。
1.童年总是美好、自由、快乐的。回忆你的童年生活,第一个出现在你脑海的是谁?而围绕你和这个人发生哪一件事最有趣?先仔细回忆,注意捕捉细节,可以练习说一说,也可以写一段话,突出“趣”字,与大家交流。(口语或书面语表达训练,突出“趣”字,突出细节表达情感)
六、板书设计
19.我和祖父的园子
园子:样样都有
祖父:慈爱、耐心 回忆
“我”:自由、快乐、幸福 瞎闹 乱勾 乱闹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聚焦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内容。这是一篇具有散文特点的小说,在概括课文内容时有一定的难度,学生无从说起。如果从理解课题入手,学生对课文的脉络就一目了然了。随后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进一步梳理脉络,最后引导学生跳出文本,整体感知,聚焦情感主线,这样学生对课文就有了整体全面的感知和把握。
2. 展开画面,品读感悟,积累语言,习得写法。学生通过默读批注,抓住关键词语、句子,体会劳动的乐趣,通过交流,体会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快乐,感受祖父的勤劳、宽容和慈爱。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写法,体会语言的有趣,在多种方式的品读中积累了语言。
3. 关注表达,学习运用。这篇文章在表达方式上有它独特的魅力,例如句式的写法,在以前很少出现。本堂课,我就设计了两处小练笔,鼓励学生学习作者的写法进行创编。同时,从整篇课文的结构和写法看,也是学生值得借鉴的,所以安排了内化迁移,让学生说说写写自己的童年趣事。既巩固了对文本语言的学习,又通过练习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对于最后说与写的训练如果与文本中典型句式的迁移运用结合,语言习得会更扎实。
教学建议:
以读为本。文章充满散文风格,少说多读,在头脑中生成画面,才能触动情感,引发共鸣。
以学习表达文本。文章不仅语言生动鲜活,值得学习、积累;把一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置于园子这样一个背景下,是文章在一条情感主线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是非常值得学生学习布局谋篇之法。
以推动阅读为本。从作家进入本文阅读,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品读人物形象,感悟情感,欣赏语言,最终是为了推动学生进一步去阅读《呼兰河传》。
以学生发展为本。无论是习得语言,还是体悟情感,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生成,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书,读进去,再读出来。
附件:《.我和祖父的园子》预习单:
班级: 姓名:
识字学词,积累语言。
1.正确认读生字,在文中标画出词语,读正确。在习字本上练习书写生字,做到正确、规范。
2.标画、读读你认为新鲜的词语和句子,把自己喜欢的摘抄在下面。
3. 理解词语。(不理解的词语先查关键字,再说说整个词的意思,或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词语的意思,把自己的理解标注在课文中。)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要做到读正确、流利,在学习小组内相互检查评价。
2.画出描写园子的句子,思考能用文中哪些词说说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3.文章讲述了几件小事,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吗?在文中做标记,写一写。
三、自主探究:
1.文章哪个自然段写的最有趣,你从中有什么体会?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2. 借助网络了解作者萧红的人生经历和她的小说《呼兰河传》。
20 谈礼貌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出言不逊、彬彬有礼”及古训“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等重点词句的意思。积累关于礼貌的古训、俗语、警句等。
2.朗读课文,依据文体特点,抓住“文章观点、举例说理、得出结论”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及结构特点,初步读懂文章内容。
3.研读事例,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举例论证,以增强说服力的。同时进一步感受“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的内涵,提升自己的修养。
4.学习文中举例论证的方法,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给文章补充一个自然段,提高自己运用事例说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研读事例,学习作者是如何围绕观点从不同角度举例论证,以增强说服力的。
2.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给文章补充一个自然段,提高自己运用事例说理的能力。
难点: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给文章补充一个自然段。
三、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课件
学生:按要求认真完成预习单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揭示文体。
1.板书课题《谈礼貌》。 “谈”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谈论)
2.从题目看,它和我们学过的哪些课文的体裁相似?(《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种说理性文章具有怎样的特点?或者说我们在学习这一类文章的时候,一般都采用什么样的阅读方法?(要有一个观点,举实例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要得出结论、总结观点;或者我们阅读时要了解作者的观点,学习作者是如何借助事例把自己的观点说清楚的)
(二)检查初读,推进整体感知。
1.指名接读课文,听听是否读正确、读流利;同时思考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围绕观点举了哪几个事例?
——读书过程中相机插入字词教学及推进读正确、读流利:
①第(1)段:
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于人 指导断句要正确,你能说说什么意思吗?
读读这些四字词语:彬彬有礼 态度粗暴 出言不逊 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重点理解“彬彬”“逊”的意思。再读读这句话,这句话用了“应该……不能……也不能……”这个句式来解释“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于人”这句古训的意思。
②第(2)段:
这段话中有几个生字要读准确,出示“牛皋”“岳飞”两个人名,读一读。“岳”还可以组成什么词?(推进理解字义)
礼到人心暖,无礼讨人嫌。 识读“嫌”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这是一个故事,谁能像讲故事一样来读好这个故事。注意要把人物的不同表现出来,看看能否读“活”。引导再读。
③第(3)段也是一个故事,发生在我们身边,谁能读好这个故事。
“一场可能发生的纠纷”在这里可能是什么样的事?(读懂词语,也初步读懂故事)
④第(4)段是总理的故事,谁来读。他的语言应该怎样读?
⑤齐读最后一段,“和谐”的“谐”字要读准字音。再读一读。
2.默读全文,想想作者想要表达什么观点?在文中标出这篇课文的中心句。
交流出示: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齐读
3.为了说明这个道理,作者写了哪几个故事,能不能用比较简洁的话概括一下?(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小结板书: 问路 踩裙 伤脸)
4.如果把课文分为三部分,怎么划分?
(学生自学——全班交流:感悟1自然段是提出观点;2、3、4自然段是举例论证,最后一段是总结观点,得出结论。)
5.按照课文的主要内容,说说作者是怎样来谈礼貌的?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理解古训,读懂观点,学习作者如何提出观点。
1.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课件出示,学生齐读
2.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观点的呢?(生讨论,交流。明确作者以古训的形式引出了自己的观点)
3. (出示古训) 生齐读
——什么是古训?(古人做人的原则,流传了千百年的话)你还知道哪些古训?(生自由回答)
——这句古训是什么意思?课文是怎么表达这句古训意思的呢?(出示解释)
——引导学生抓住“应该、不能、也不能”等词语读出坚定的语气。
——指导理解“彬彬有礼”“出言不逊”的意思。(“出言不逊”说话不谦虚,没礼貌。“彬彬有礼”形容举止文雅有礼。)
4.回归对比,体会如何提出观点。
——大家还记得《说勤奋》和《滴水穿石的启示》两篇课文提出观点的方式吗?(《说勤奋》一课是直接摆明观点,《滴水穿石的启示》一课是以不寻常的自然现象引出观点。)
——可见,提出观点的方式有很多。本课所采用的——“引用”也是经常用来说道理的方法。古代的人们就明白礼貌待人的道理,可见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古训引入为自己的观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四)课堂作业
(1)熟读课文2、3、4自然段。
(2)抄写课后第二题。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由古训引出了自己的观点,是什么呢?(生回答)
2.作者是如何把这个观点说清楚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事例,学习如何说理。
1.这是三个故事,选择其中的一个故事练习复述,注意把故事中对人物的细节描写讲述生动。
(1)学生自主学习,练习讲故事;
(2)练习后把选择同一故事的同学组成小组,每一个小组选派一名选手来参赛,其他同学做好导演,指导帮助他讲好故事。
(3)推荐选手讲故事,由学生最评委投票,要讲出自己投票或者不投票的原因,相机推进对人物言行举止的描写的品读和表演。
①预设故事一:
牛皋和岳飞的形象截然不同,你再来用你的声音、动作表现他们的不同。如果选择用两个词语来定格人物形象,可以用哪两个词语?(引导抓“冒失鬼”“很有礼貌”)
你觉得哪些人物语言、动作可以鲜明地表现人物不同的特点呢?(引导抓“吼道、呔、老头儿、爷问你”感受冒失鬼形象;抓“先……然后……、施礼、请问老丈”感受礼貌举止言行)
谁愿意再来讲一讲。
②预设故事二:
你有没注意“连忙”“微笑”这两个词语,他们的内心在想些什么?谁能说一说?
这个故事在生活中存在与之相反的现象,你见过吗?谁能把这几句话换成另一个版本讲一讲。
女青年回过头来看了看,小朋友连忙抬起脚说:“对不起,把您的裙子踩脏了。”女青年微笑着说:“没关系。”
假如换成这样的一幕,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拓展想象说话)
③预设故事三:
为什么朱师傅听了总理的话“深受”感动呢?
总理的形象怎样来塑造?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引导抓“安慰、幸亏、文雅、和气、宽容”)
再来读一读总理说的话,听听谁的头脑中出现了总理的形象?
2.为什么要讲三个事例来说理呢?可以去掉一、两个吗?这三个事例出来故事内容不同,还有什么不同呢?
(1)小组合作探究,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
(2)发表见解,要充分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见解,同时重点相机引导:
①故事涉及古今、身边事例、名人事例,可以全面说理。
②每个故事从讲礼貌的好处的不同角度来讲理。
说说讲礼貌有什么好处?你找出这些句子来了吗?
交流出示:
这正如俗话所说……
礼貌待人可以在人与人之间架起……
可见文雅、和气、宽容的语言,不但……
你能结合事例谈谈对其中一句的理解吗?
③这三句话可以在三个故事后面交换吗?说说理由。(感受故事的针对性)
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三)诵读最后一段,总结提升,拓展练笔。
1.作者多角度举例,运用事实说话,得出这样的结论,齐读最后一段。
人在社会上生活 总要和别人交往。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礼貌语言,就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社会生活更加美好。
2.古训讲:君子不失色于人,不失口于人。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得上“君子”呢?我们中华民族还有哪些优良传统呢?
3.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见过讲礼貌的故事呢?你们也能像作者一样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来谈谈礼貌待人的好处吗?
请同学们选择一个能说明礼貌待人好处的事例,把它写下来。注意要像作者一样,抓住人物的态度、语言、动作来表现礼貌待人,使用礼貌语言的好处。别忘了最后加一个你从这个事例中悟出的道理!
为了大家方便谈论,老师送几句关于礼貌的名人警句给你们引用。你也可以引用课前自己收集的名人警句。注意引用要恰当。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2.礼貌是儿童与青少年所应该特别小心地养成习惯的第一件大事。—— 约翰 洛克(英国)
3.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日 松苏内吉)
4.守时是最大的礼貌。(路易十四 法国国王)
5.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一句六月寒。
4.学生习作,展示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收集积累有关礼貌待人方面的谚语、格言等。
2.收集古今中外的典型礼貌待人小故事,准备开故事会。
六、板书设计
谈礼貌
提出观点 礼貌待人 使用礼貌语言
问 路
举例论证 踩裙 摆事实 讲道理
伤脸
总结归纳 更加和谐 更加美好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注重了说理文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提出观点、举例论证、总结观点三个部分整体感知文章内容,通过默读,圈画批注,事例对比,拓展延伸等方式对文本进行解读,读悟结合,明白了学会礼貌待人,恰当使用礼貌语言的重要意义。
2.注重了阅读和表达的结合。在阅读理解文本以后,引导学生联系自我、联系生活实际,选取生活中的事例来谈礼貌待人的好处,培养了学生学会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清楚明白有条理的说服别人,提升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不足之处:
由于时间不够紧凑,学生练写内容没能在课堂上充分交流。
教学建议:
1.说理性的文章,对小学生来说并不常见。教学中要关注阅读方法的渗透,要引导学生读懂文章的观点、事例,理清作者的说理的思路。
2. 本课教学不能脱离语文的本质,要引导学生在语文课中习得语言,并转化为语文素质,加强语言的实践与运用,切忌上成品德课、班会课。
附学生预习单:
20 《谈礼貌》预习单
班级 姓名
一、自主识字
1.我能写美观。(自主识记生字,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听写一个,注意字的间架结构)
二、朗读课文,完成练习。
(1)“君子不失色与人,不失口于人”的意思是说 。
(2)围绕“礼貌”作者提出的观点是 。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选取了 、 、 事例。
三、 收集积累。
(1)收集岳飞、牛皋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们的有关故事。
(2)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请你收集一些礼貌待人方面的谚语、格言写在下面。
习作 5
一、教学目标
1. 根据征文话题,从身边的人群中确定习作观察对象,观察搜集习作素材,运用一两个事例表现一个人的特出才能,能做到写真事、讲真话。
2. 重点练习使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做到紧扣人物特点,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3. 积极修改自己的习作,踊跃参加学校或者班级“迎‘六一’小达人推荐活动”, 在交流、发表等活动中乐于展示自己的习作,并逐步提高习作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重点练习使用一两个典型事例反映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做到紧扣人物特点,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难点:事例紧扣人物特点,详略得当,细节描写真实、生动。
三、教具准备
教师的准备:有关本课的教学课件及习作例文。
学生的准备:调查、搜集、填写习作准备表格。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环节一:作前指导,明确习作要求
(一)读懂“启事”,导入新课:
1. 了解什么是启事。
看老师写两个字——“启事”(板书),谁能说说什么叫“启事”吗?
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你都见过哪些启事?
生畅谈自己知道的或见到过的不同类型的启事,如“征婚启事”“寻人启事”“寻物启事”“征文启事”“招聘启事”……
结合刚才我们说的那些启事,说说你都在什么地方见到的它们?
(报纸、杂志或墙上)
老师总结:启事其实就是为了说明某件事而张贴在墙上或刊登在报纸上的文字。
2. 引入《征文启事》,激发参与热情
(1)刚才同学们有人谈到了“征文启事”。现在谁能说说“征文启事”是做什么的吗?(为了征集文章而写的文字。)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投稿?
(明确: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是可以的,要首先是符合要求的,同时还应该是优秀的习作。)
(2)对学生进行随机采访:我想问一下,你参加过征文比赛吗?
(采访曾经参加过征文比赛的学生)你的文章发表或得奖 了吗?当看到你的文章发表或获奖的时候,你有什么感觉?生畅谈征文发表或获奖的感受,激发参与习作的热情与积极性。
(二)阅读《启事》,明确征文活动要求
1今天我也给大家带了一则《征文启事》,看看这则《征文启事》中说了些什么。(出示征文启事)(启事的具体信息如来搞地址,落款等,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迎“六一”征文启事
为了迎接“六一”国际儿童节,本文学社将举办“我身边的小能人”征文活动。具体要求如下:
1. 请你写一位身边的小能人(可以是语文、数学、体育、艺术等课程成绩优异的同学,也可以使电脑、制作、发明等方面的能手)。题目自己定。
2. 来稿要文从字顺,条理清楚,字迹工整。
3. 参赛对象为三至六年级的同学。欢迎大家积极投稿。
4. 来稿请寄:滕州实验小学新校“相约星期八”文学社。
5. 截稿日期:5月28日。
“相约星期八”文学社编辑部
5月8日
1.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这则《征文启事》,看看你都从中知道了些什么。
①写身边的小能人。(板书:身边的小能人)
②题目自己定。(老师强调:自己命题。老师强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话说清楚、标准。)
③文通字顺,条理清楚。(老师强调:这是关于表达的要求。板书:文通字顺,条理清楚)
④征稿范围:3—6年级。(板书:3—6年级)想想,我们在这个范围吗?(在)也就是说,我们都可以参加这次征文活动。一、二年级的小朋友这次就——不在范围之内了。
⑤投递地址:“梦想星期八”文学社。
⑥截稿日期:5月20日。——过期不候!晚了,就失去资格了。
⑦征稿单位和征稿日期。
(在《征稿启事》中学生能够获得大量信息,有些是关于写作的要求的,有些是关于“启事”的其它信息。这里要让学生充分去说,了解到《启事》中给出的每一条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初步了解写“启事”需要注意哪些方面,该怎样写)
2.你知道怎样参加这次活动吗?你觉得参加这项活动还有什么疑问或者困难,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教师要重视学生提出的困难,并及时调控教案,引向更深一步的学习)
(三)确定习作目标,指导习作
1. 认识什么是“能人”,确定写作观察对象。
(1)这次征文的主题是“写身边的小能人”,那你知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能人”吗?
(有某种特长的;某方面比较突出的人。注意引导学生把“能人”和“品质优秀”的人区分开。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经常把“品质优秀”的人当做“能人”。)
(2)现在让我们想想“身边的小能人”,那么我们身边的小能人都包括哪些人?(朋友、家人、同学等年龄相仿的人。)
(3)谁能说说,你身边都有哪些方面的小能人?如果让你写,你会写谁?写他的哪个方面?——引导学生说说他想写的是谁,是哪方面的小能人。(找多人交流,打开学生的思路。)在草稿纸上写下这个“小能人”的名字,用一个词或者一句话写出他的突出才能。
2.筛选典型事例。
(1)老师反问:你说他是小能人就是小能人了?有句话说得好,“口说无凭”啊!我不相信他就是小能人,那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要注意要举事例。(板书:事例)
(2)在他身上,每天都发生着许多事情,随便说一个例子就可以吗?
——引导学生意识到,举例子要举突出所说的某个特长的事例。(板书:突出)
3. 激起矛盾,感受事例“典型”。
(1)选择学生多次谈到的一个方面,如体育小能手:同学们,刚才听不止一个同学说到体育小能手这个话题。你认为谁可以当选?(故意激起学生的争议。)坏了,意见不统一。怎么办?我看这样吧,谁说得最能打动我,最让我心服口服,我就相信谁!学生举事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2)你们都想用事例证明自己说的小能人很“能”,可是一两句话好像并没有什么说服力,怎么办?小组内可以商量一下,提出你们的解决方案。
(3)刚才听同学说的那么精彩,老师这有一篇我过去学生写的习作,看看在这篇习作中,你还能借鉴些什么吗。
出示例文:
“风火轮”
我们班有个体育爱好者。跑步、跳绳、打篮球、玩滑板……他样样精通,其中他的滑板
技术最让我心服口服。
有一次,我和他一起玩滑板。只见他轻松地登上了滑板,然后调整了一下脚的位置,身子稍微一扭,滑板就潇洒的飞了出去。他微微弯腰,双手保持平衡,那情景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酷!他神态自若,动作十分“老练”,滑板就像长在他的脚上一样,任意驰骋。原本和他齐头并进的我,现已被他甩在了身后。我使出浑身解数,却还是无法超越他,此时的我已是满头大汗了,可他却仍然面带微笑,好像很享受这个过程。突然,他身子一弓,然后一跃而起,横跨在他面前的台阶就被他轻而易举的战胜了。而我却只好停下来,抱着滑板登上了台阶。
瞧!这就是我们班的“风火轮”——李晓。
指生读例文,说说除了刚才谈到的要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去写外,还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主要还可以采用对比的写法。当别人做不到的时候他能够做到,所以他是这个方面的能人;注重细节描写,更加生动,具有说服力)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总结写作要求及方法,下笔成文
1. 现在,咱们来回顾一下写好这篇征文的要求和方法。
首先,我们要确定身边的小能人是谁,也就是打算写谁,他有哪方面突出的才能。然后我们选择一两个能突出他“能”的事例,抓住他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将事例细节写清楚、具体。当然,凸显一个人了不起的方面,和别人作对比是个非常好的方法,可以尝试使用一下。最后,不要忘记给你的习作确定一个合适的、吸引人的题目。
2. 好了,拿出你的纸和笔,写写你身边的小能人吧。(生习作,教师巡视,辅助学困,捕捉亮点)
第二课时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
(四)继续完成习作,教师巡视捕捉亮点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
(五)展示学生作品,促进评改
1. 好多同学都已经写完了,那好,谁愿意把你的习作读给大家听一听,也让我们多认识一位能人。大家注意听,听听他所写的有没有说服力,能不能突出所写的这个人的与众不同之处。或者看看他的习作有没有值得你借鉴的地方。提生读自己的习作。
2. 师生共同交流习作中的得与失。
听完他的习作,你有什么想说的吗?可以评价一下他的习作,也可以谈谈自己从他的习作中学到了什么或者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在评价中重点关注是不是注意到了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方面去写。如果能正确的使用更多的写作方法(如对比的写法)更应该大家赞赏。
3. 把你的作文读给你同位听听,让你的同位给你提提意见或建议。互相读读自己的习作,并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
(六)修改作文,提升质量
刚才依据自己在读习作发现的问题或别人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自己的习作。强调使用正确的修改符号。
(七)回归《启事》
1.誊抄完善自己的习作,积极参加本次征文活动。组织学生小评委评选征文,并展示出来,让同学们之间互评。
2.小结: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报刊举办的征文活动。给我们提供了锻炼写作能力的机会。建议大家平时多留心这方面的能力,抓住每一个锻炼的机会,大胆尝试。“试试就能行,争争就能赢”,坚持去做,说不定不就你也将成为别人心中的“习作小能人”!
六、板书设计
征文启事
身边的小能人
文通字顺
3—6年级
七、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此次习作的难点主要是学生虽然知道如何去写一个人,并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反映这个人的特点。但是,往往这种“知道”仅仅局限在“理论”上的。真正着手去写,却感觉无法下手。因此在引导学生把事情写具体这一环节,加入了一个短小的例文。让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怎样通过写人物动作、神态、语言等把事情写具体。通过教学中这一小小改变,学生的作文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使事例更有说服力而不是较为干瘪的举例。
同时,因为给予了学生一个充分开阔的空间,因此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是自由的。所以,学生在选材上充分做到了自由。选材面广,可写的东西多,这样学生的习作就有了素材,才会写出精彩的文章。
在交流讨论环节,学生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看法。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在交流习作的过程中,同时也是口语交际的训练。
不足之处:指导习作环节用的时间较多,挤占了学生写作的时间。如何更加合理分配好指导写作与学生自主习作的时间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教学建议:学生的认识很有局限性,不能大胆、发散去思考。一说小能人,总是学习、体育、唱歌等。因此在学生交流身边的小能人都有哪些时,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把眼界放宽,借助课前给的表格,从而打开学生的思路。
教学环境应该是宽松的,民主的。这样,才能保障学生的话语权,学生的交流才会是有价值的。
另外,《征文启事》本身也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其实,《启事》格式本身就是一个写作的教学点。只是,受到主题及时间的限制,只能弱化《启事》这一文体。但建议大家在习作指导的过程中作适当点拨。
附:习作准备表
庆“六一”“达人”推荐表
类 别
姓 名
推 荐 理 由
唱歌达人
绘画达人
书法达人
体育达人
舞蹈达人
学习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