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6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5 09:57: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温故知新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间、内容、意义。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 | 下册























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8课

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目的、首先实行的地点、做法、意义.
2、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内容、中心环节、意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时间、会议、深化、意义
4、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带来哪些的巨大变化。


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导学提纲
















改革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改革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含义: 经济体制: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定的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互动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农业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
2、农村现状:农村生产力水平低,农民的生活贫困。农业是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关键。
3、农村体制:人民公社旧体制,挫伤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缓慢。
4、改革先声:在农村改革前,有些地方的农民已经实行包干到户。




互动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
背景
劳动与劳动计酬歌
出工一窝蜂,田里打掉工。
不管勤与懒,评分一棍通。
出工人等人,做事人看人。
收工人赶人,评分人骂人。
群众怨言
我是庄稼汉,
种田为吃饭。
自己饿着干,
哪能争贡献。
这两段民谣说明农村改革前夕的 “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什么样的弊端?
农民缺少自主权
农民积极性压抑
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人民公社政社合一:
统一经营,集中劳动,
统一分配,吃大锅饭。
安徽凤阳县是一穷乡僻壤之地,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凤阳花鼓闻名全国。当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凤阳花鼓唱道:
改革前小岗村农民居住的茅草屋
说凤阳,道凤阳,
凤阳本是好地方。
自从出了朱皇帝,
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户人家卖牛羊,
小户人家卖儿郎。
奴家没有儿郎卖,
身背花鼓走四方。
1
中国第一份农村改革宣言书
“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交(缴)的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孩子养活到18岁。”
试一试:请你从这份协议中,分析农民的责任、利益。
责任:保证国家集体的
利益:剩下全是自己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5.02亿公斤
6.70亿公斤
7.15亿公斤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安徽凤阳粮食产量
1984年
1978年




40731亿公斤
30477亿公斤
全国粮食产量
增长33.6%
以上数据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有什么作用?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有很大提高
3
影响




互动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在实行包产到户后,改变了过去长久以来“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的状况,1979年凤阳全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4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
中国第一村:华西村是全国农村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典型,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




互动探究(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
目的、内容、意义
改革起点:
目的:
首先实行的地点:
做法:

意义: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
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村
安徽凤阳小岗村
中国农民告别饥饿宣言书
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
水果生产基地
绿色蔬菜基地
花卉生产基地
茶叶生产基地
发展现代农业
问题: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但无法使农民致富,农村的劳动力大量节省出来,那么该如何解决农民致富和农村剩余的劳动力的问题呢?
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
作用:
发展乡镇企业不但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而且安置了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劳动力,稳定了农村秩序。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兴办乡镇企事业)—— 党在农村探索出的致富新路
建国后我国农村土地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4.1978年
3.1958年
1.1950~1952年
2.1953~1956年
土地改革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取消农业税
实行惠农补贴
实行土地流转政策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沈阳有两个厂,一个是铜厂,一个是电缆厂,这两个厂一墙之隔,但电缆厂归机械部门管,铜厂归冶金部门管,冶金部门把铜调到较远的其他地方去,电缆厂需要的铜又要从云南等地调进,造成了运输上的大量浪费,时间上的浪费,本来两个厂发展横向联合,通过签定合同就可以解决,但是不行。
上述两个案例说明了什么?
计划经济体制之下,企业缺乏自主权。




互动探究(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主要内容:






中心环节:

意义:
(1)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2)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
(3)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1.通过改革,企业有了经营自主权 。
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2、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2011年中国(包括香港、台湾)共有69家公司入选《财富》杂志排出的全球500强,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133家),再创历史新高。有3家中国企业进入前10名,中国石化、中国石油和国家电网分别位列第5、第6和第7位。

互动探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商品经济。
特征:
1)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共同富裕的根本目标
3)国家的有力宏观调控
计划经济时期的各种票证
70年代豆腐票和粉票
80年代的布票
为什么当时要用这些票证?
1.物资匮乏
2.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互动探究(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提出:

2.深化:



3.意义:
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 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1992年,中共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归纳总结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92年
十四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城市
增强企业活力

经济体制改革
随堂练习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改革的
主要形式是( )
A.把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
B.引导分散的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对个体农业的改造,建立农村集
体经济
D.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
D
2.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
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
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
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国有企业改革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C
3.1984年3月24日,55位厂长、经理联名在报纸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这55人
呼吁的主要内容是(   )
A.实施“一五”计划
B.扩大企业自主权
C.进行三大改造
D.结束“文化大革命”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