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际上还有几百万农民没有足够的土地、耕畜和农具来进行各种形式地小规模生产,更不用提‘发家致富'了。号召每个农业生产者都富裕起来,从字面上看就是矛盾的,一个富裕的农民实际上就是一个剥削者,因为他通过雇用别的劳动力致富,不论在哪个地方,都只有极少数的人有希望雇工置地加息放贷和创办企业致富。”
--美国作家威廉·韩丁《深翻》第二部《组织起来》
前 言
阅读材料,了解农民遇到的难题。
南京市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李玉农业合作社社长
1929年,李玉出生在江苏东海县一户雇农家庭。18岁那年,她离开了家乡,辗转来到浦口区吉袱乡五宫村,就此安家落户。
南京解放后,分得土地的农民期盼着过上好日子,却很快面临了一个问题——劳力、畜牧、农具不足。
“在土地改革后,农民发生了分化。如果我们没有新东西给农民,不能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力,增加收入,共同富裕起来,那些穷的就不相信我们,他们会觉得跟共产党走没有意思,分了土地还是穷,他们为什么要跟你走呀?那些富裕的,变成富农的或很富裕的,他们也不相信我们,觉得共产党的政策总是不合自己的胃口。结果两下都不相信,穷的不相信,富的也不相信,那末工农联盟就很不巩固了。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毛泽东,1955年10月11日《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
阅读材料,试着了解土地改革的不足。
第5课
三大改造
(1953年~1956年底)
第二单元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3年12月,毛泽东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
三改
一. 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 阅读课文,找出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目的、原则、方法、阶段和结果。
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1953年12月,中央通过了《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是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
重点突破
参考:个体生产形式、互助组生产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农业合作社形式效果最好。这种生产组织形式有利于集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弥补了个体生产形式的不足和缺陷。
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生产组织形式中哪种效果最好?为什么?
1953年鄂、湘、赣3省10乡农户(贫农)人均收入比较
(单位:折合稻谷市斤)
互助组是指农民自愿互利、互换人工或畜力、共同劳动的集体劳动组织。
重点突破
未组织户人均收入 临时互助组 常年互助组 农业生产合作社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人均 比未组织户高
995 1126 17.6% 1295 6% 1401 46.7%
图
说
历
史
2. 阅读课文,找出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和结果。
1953年11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确定了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和政策,即“从方针上,应当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在组织形式上,应当是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合作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方法上,应当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在步骤上,应当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
2. 阅读课文,找出我国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方式和结果。
“1956年底,全国组织起来的手工业合作社(组),经过调整为9.91万个,社(组)员达到509.1万人,占全部手工业从业人员的92%。1956年产值比1955年增长15.61%,其中集体手工业产值比1955年增长2.68倍。”
阅读材料和课文,分析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
二. 公私合营
“解放初期,我对共产党感到害怕,以为共产党来了,工商业者的财运,将要被共产掉的,以致恐惧不安,所以对自己的企业,不抓生产,将部分生产资料作为账外资金,如果企业没有了,自己还有办法。”
--《南京工商界的思想变化过程史料》,南京市档案馆藏,6005-2-329
2. 阅读课文和材料,讨论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及创举。
“中国水泥厂的资本家姚乃炽等人认真学习总路线后,明确了水泥是重工业,迟早都要公私合营,与其被动坐等,不如主动申请,但在思想感情上,则既喜且忧。他们喜的是企业实行公私合营,生产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由政府解决,不必再烦神了,忧的是合营后个人的职位、薪金、股权、股息怎样解决没有底。”
--《搏浪前进——中国水泥厂史料专辑》
公私合营在当时被认为是具有过渡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能够被认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雏形。
当时在清产核资中采取了从“宽”和从“了”的方针;定息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按照资本家在企业中的股份每年发放年息五厘,从1956年起到1962年止七年不变。还有的资本家说:“我开店19年来,没有今年日子好过,过去每年虽有盈余,但积累在账上不好拿做私用,今年我能拿到定息1000多块,当然是很高兴的。”
--《南京工商界的思想变化过程史料》
1954年,上海资本家集会,申请政府对其私有产业进行“公私合营”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缺点。
行业 改造前 改造后
农业 个体农民 集体
手工业 个体手工业者 集体
资本主义工商业 私人资本家 国家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存在着指导工作上的缺点,主要表现在要求过急,追求速度,初级社还未巩固就急急忙忙搞高级社,使初级社的优越性没有来得及充分发挥;经营管理形式过于简单划一,完全否定了家庭经营的形式,不注意搞多种经营,统得过于死板;由于改造速度太快,高级社的管理人员太多,而且能力偏低,没有得到及时培训提高;另外还出现强迫农民入社,贫富拉平等平均主义等现象。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缺点。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缺点。
办大社,并大社,结果造成各种消极现象,如生产品种减少,产品质量下降,使得人民群众生活感到不便。
具体来说:步子太快,工作粗糙,在公私合营时“裁并”的企业、商业网点太多,使得门市部、零售点太少;大量没有剥削的小商贩、小业主也当作剥削者资产阶级分子进行公私合营;对资本主义企业经营管理上的有益经验,注意吸收不够;对原有工商业者的处理欠妥当,没有使他们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刘芃、朱汉国主编:《历史学习精要》
(1)三大改造的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2)意义: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缺点:在社会主义改造工作的后期,也存在着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缺点
3.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与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