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守株待兔课件+朗读(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5 守株待兔课件+朗读(3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5 14:42:08

文档简介

课件33张PPT。你还记得这些故事吗?亡羊补牢
揠苗助长
狐假虎威寓言? 寓言: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结构简单,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中国历来有许多著名的寓言故事,如《刻舟求剑》《南辕北辙》《杯弓蛇影》《叶公好龙》等。5 守株待兔国家统编教材·三年级语文下册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初读古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zhūshǒudàisònɡɡēnɡchùjǐnɡshìqílěijì冀释耕捉兔子宋守、宋、其株、待、耕、触、颈、释仔细观察下列两组字,说说它们的区别。上下结构左右结构再读古文,划分节奏。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露在地面上的树的根和茎。 句意:宋国有个农夫。农夫的田中有一截树桩。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跑。 句意: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扭断脖子死了。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于是。 句意:于是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放下。古代用来耕田的一种农具。希望。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句意:兔子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 宋国有个农夫。农夫的田中有一截树桩。一只跑得飞快的兔子撞在树桩上,扭断脖子死了。于是农夫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兔子是不可能再次得到了,而他自己也被宋国人耻笑。【译文】 1.农夫捡到的兔子是怎么死的?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自由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触桩而亡2.这个农夫守株的目的是什么?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冀复得兔”写出了农夫盼望天天能捡到兔子的心理,妄图不劳动便坐享其成,体现了他“不劳而获,心存侥幸”的错误想法。冀复得兔3.最后农夫怎么样了?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兔子被树桩撞死是偶然事件,兔自然“不可复得”,这个农夫却认为还会有兔撞在树桩上,真是既懒又愚,难怪被宋国人嘲笑了。4.学了这则寓言,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不可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就不会有所收获……守株待兔不能寄希望于意外结果——不复得兔,为宋国笑起因——兔触株而死经过——守株待兔 本则寓言讲述了一个农夫偶然捡到一只触桩而死的兔子后就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再有兔子撞死,结果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存有不劳而获的心理,也不要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掩 耳 盗 铃掩:遮盖; 盗:偷。
把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会听不见,比喻自己欺骗自己。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刻个记号便于打捞宝剑,原本并无错,可是把记号刻在了移动的船上,那岂不等于没有记号吗?告诉我们办事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刻 舟 求 剑一.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二、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1.走:①人或鸟兽的脚交互向前移动。②跑。
兔走触株( )
2.释:①说明;解说。②放下。
因释其耒而守株( )
3.复:①重复。②回答;答复。③又,再。
冀复得兔( )②②③··· 三、读读比比,在停顿恰当的句子后面画“√”。1.(1)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
(2)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
2.(1)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 朗读指导:用讲故事的口吻读前面两句话。第三句话中,“走、折颈”重读,以引起注意。最后两句用嘲讽的语气读出农夫守株待兔而不复得兔的愚蠢。 背诵指导:要在充分疏通课文大意、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可以按照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顺序来记忆。 因为兔子被树桩撞死本就是一个偶然事件,不可能天天有兔子被树桩撞死,但是农夫却将这个事件看作必然事件,于是心存侥幸,守在树桩旁边等待兔子撞上来好不劳而获,结果却一只兔子也没有得到,所以他被宋国人笑话。 “阅读链接”中的坐车人要去南边的楚国,但却往北走,朋友提醒他楚国在南边,他却认为自己的马跑得快,车夫是个好把式,带的盘缠也多。虽然他条件优越,但越往北走,越到不了楚国。 坐车人没有明确的方向性,做的事与现实背道而驰,不符合客观实际;朋友提出意见,他却固执己见,不听劝言,这是他犯的错。自己试着翻译课文,并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分享给同学们,说说你从中明白了什么道理。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