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3张PPT。第五单元 20 我最好的老师1.正确读记“编造、强调、教训、权威”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作者为什么认为怀特森先生是最好的老师。(重点)
4.认识到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是追求真理所需的可贵品质。(重点)
5.进一步学习通过具体事例说明道理的写作方法。(难点)一字多音同音字词读写错混提示1.“侃侃而谈”的“侃”读“kǎn”,不要读成“kuǎn”;“糊弄”的“糊”读“hù”,不要读成“hú”。
2.“侃”字右边不是“兄弟”的“兄”,不要少写一竖;“貌”字的左边不要写成“ ”。新词解释绝种: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等而逐渐稀少,最终灭绝,例如恐龙。
驳倒:成功地否定了对方的意见。
糊弄:欺骗;蒙混。
出人意料:出乎人们的意料。
侃侃而谈: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惊或害怕而发愣的样子。
深信不疑:非常相信,没有一点儿怀疑。
饶有趣味:指很有趣味。近反义词近义词:
真伪——真假 痕迹——踪迹
理会——理睬 怀疑——质疑
目瞪口呆——瞠目结舌反义词:
独立——依赖 迷信——科学
普通——特别词义辨析 侃侃而谈——夸夸其谈 课文解读 怀特森先生是我六年级时的科学课老师。他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①记得第一天上课,他给我们讲授的是一
种名叫“猫猬兽”的动物。他说这种动物一般在夜间活动,因为不能适应自然条件的变化而绝种了。他一面侃(kǎn)侃而谈,一面让我们传看一个颅(lú)骨。我们全都认真做了笔记,然后是随堂测验。
段析:讲怀特森先生是个很有个性的人,教学方法独特,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以及他给“我们”讲授“猫猬兽”这种动物的知识。
当他把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惊得目瞪口呆,因为在
我写下的每一个答案后面,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②我得的是零分!可这不公平,因为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而且,吃惊的并不是我一个人,我们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得了零分。[句解:“吃惊”说明了这样的结果完全出乎同学们的意料,甚至是难以相信。] 段析:写“我们”根据课堂笔记做的随堂测验竟然都得了零分。
“很简单,”怀特森先生说,“关于猫猬兽的一切,都是我故意编造出来的。这种动物从来就没有存在过。因此,你们记在笔记本上的,全部是错误的信息。[句解:几句话揭示了全班同学都得零分的原因。]难道你们根据错误的信息得出的错误答案,还应该得分不成?”③
蜜蜂发原理 蜜蜂发声靠的是翅膀振动——这个被列入我国小学教材的生物学“常识”,无数成年人从来没有怀疑过的来自书本的“定论”,却被一位名叫聂利的12岁小学生用实验推翻。聂利为此撰写的论文《蜜蜂并不是靠翅膀振动发声》荣获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银奖和高士其
科普专项奖。聂利的发现过程并不复杂:她先是偶然发现翅膀不振动(或被剪下双翅)的蜜蜂仍然嗡嗡地叫个不停,然后用放大镜观察了一个多月,终于找到了蜜蜂的发声器官。知识链接 段析:写怀特森先生很坦然地讲述了自己传授的完全是错误的信息,因此测试中同学们的答案也就都是错误的了。
不用说,我们全都气炸了。这算什么测验?怀特森算哪门子老师?[句解:两个反问句,表达出了学生此时愤怒的程度。]
怀特森先生似乎根本不理会我们的心情。他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wěi)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④他告诉我们,当时他让我们传看的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猫的头盖骨,并且,就在那堂课上他还提醒过我们: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从来没有发现过这种动物的痕迹——那么这个头盖骨是从哪儿来的呢?当时我们中间居然没有一个人提出疑问。“其实我的破绽还有很多。其中包括猫猬兽这个古怪的名字,你们却都深信不疑。”为此他特别强调,本次测验的零分记录都写进每个人的成绩报告单。同时,他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不要让自己的脑子睡大觉,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立刻指出来。[句解:这是怀特森老师的最终目的,让“我们”学会积极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段析:原来怀特森老师希望“我们”从这个零分中吸取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具有怀疑的能力。
从此,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怀特森先生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来接受他的挑战。⑤有时,为了驳倒他的一个貌似正确的“论点”,我们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句解:这正是怀特森先生教学的高明之处,这就是“启”而不是“灌”,让学生学会学习。]然而,正是在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接近真理。⑥ 段析:写通过以后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怀特森先生的教学方法,也懂得了科学的学习方法。
第一部分(第1?6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怀特森老师一次出乎意料的教学对程。
这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教训。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⑦
段析:写怀特森先生的做法让“我”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理解怀特森先生的做法。
有一次,我把怀特森先生的方法介绍给一位朋友。他听后吓坏了,说:“他怎么能够这样来糊(hù)弄你们呢?”我立刻看着那位朋友的眼睛,并告诉他:“不,你的看法错了。”[句解:写出“我”对怀特森老师教育方法的认同及佩服。]
第二部分(7、8自然段):写“我”从怀特森先生的课堂中得到了终身受益的教训——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并十分赞同、佩服他的教学方法。释疑解惑①第1自然段第一、二句话主要介绍了什么?
概括介绍了怀特森先生的特点。“教学方法独特”说明他“很有个性”,“出人意料”说明他“教学方法独特”,层层推进。②第2自然段,卷子发下来的时候,“我”为什么会“惊得目瞪口呆”?
“我”听讲很认真,还“认真做了笔记”,并且测验的时候“每一道题都是根据我的课堂笔记回答的”,却竟然“都被画上了一个刺眼的红叉叉”“得的是零分”,“我”为此而“惊得目瞪口呆”。③怀特森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怀特森先生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④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这是文章的中心句。是怀特森老师通过这一堂关于“猫猬兽”的课,想要告诉学生的一个道理:一个人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轻信老师和专家的说法,要敢于怀疑。⑤第6自然段中“冒险”指的是什么?
指科学课上富有挑战性的紧张刺激的学习过程,学生要时刻动脑对事物进行独立的思考、独立的判断,要有怀疑,也要有实证,学习成了一个真实的复杂的认识过程。⑥“一个个饶有趣味又充满刺激的过程”指的是什么过程?“我们”应该怎样去接近真理?
是怀特森老师创造和营造的,也就是在科学课上不断质疑,不断思考,不断论证的过程。要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判断,要有怀疑的精神。⑦“书本”“权威”代表的是什么?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作者讲述了六年级时科学课老师怀特森先生用独特的方法教学的故事,说明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和科学的怀疑精神是很重要的,同时也赞扬了怀特森老师的教育艺术。1.感情丰富,注意细节描写,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文中“我”的感情变化极为丰富,波澜起伏的感情从侧面表现了怀特森老师的个性,最终体现了老师的“最好”,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2.一事一议,从“我”六年级第一堂科学课的经历讲起,通过这样一个具体的事例阐述发现的一个道理。
怀特森老师真是一个有个性的老师,他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们认识到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重要性,并培养了他们科学的怀疑精神。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应该向这些学生学习,要敢于向老师提出质疑,有自己的想法时要敢于和老师沟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养成独立思考、勇于质疑的好习惯,才能真正掌握知识。课内:
编造 强调 教训 驳倒 论证 权威
糊弄 出人意料 目瞪口呆 饶有趣味课外:
关于读书思考的名言: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