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全册) 课后探究与思考答案教案大象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全册) 课后探究与思考答案教案大象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3-04 2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后探究参考与提示
第一课
1.一万多年前,原始农业产生,耕作方式是刀耕火种;八九千年前,我国农业进入耜耕阶段(或称锄耕阶段);夏商时期出现青铜农具;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大量出现,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农业生产走向精耕细作。以生产工具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耕作方式的变化的根本动力。
2.演变: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奴隶社会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国王代表整个奴隶主阶级占有全国所有土地,然后分配给大小奴隶主使用。春秋时期,随着私田的扩大,井田制日益瓦解。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通过变法和
改革,使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
提示:演变的利弊可自由发挥,但总的来说,每一种土地制度在前期总是利大于弊,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到后期则是弊大于利,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反映的是周代的井田制。它的特点是一切土地归国王所有,周王既是全国最高统治者,又是最高酌土地所有者。周王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赐给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
贵族只有使用权;不得转让与买卖,并须向周王缴纳一定的贡赋。由此可见,“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反映的是周代的井田制。
4:(1)都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制度: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经济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之上,没有井田制就没有分封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分封制是与井田制相适应的上层建筑。(2)不是。因为,战
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和改革,将土地按亩征税,并允许自由买卖;这实际上是在法律上承认了土地私有制。之后,旧贵族、新官僚和大工商业者竞相购买土地,或者通过建立军功获得土地赏赐,拥有大量的田地。他们改变剥削方式,允许耕种土
地的劳动者在交出作为地租的大部分产品后保留部分产品以供己用。这样,土地的占有者就变成封建地主,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则变成封建农民。封建土地所有制逐步取代了奴隶主贵族土地国有制。在封建社会,地主拥有最大部分的土地,农民
只有很少的土地或者完全没有土地。
第二课
1.这则材料既反映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又真实具体地记述了当时的农民为了吃饭而艰苦劳动、改进农业技术的情景。在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下,自耕农和佃农都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然而,个体小农的经济力量比较薄弱,很难
扩大生产规模。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他们只能在小块土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加大投入,精耕细作,充分挖掘土地的增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以解决一家数口的生计。所以,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起到了推动农业精耕细作的作用。
2.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是精耕细作;小农经济,自给自足。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从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生产率、科学掌握农时、选育良种、生产特点等方面进行概括,并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
3.可自由发挥,但应紧扣古代农业的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注意协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等几个关键性问题加以论述。第三课
1.见“教学案例”中的表格。
2.(1)①日用品与艺术品的结合。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产品集内质美、造型美、色泽美于一体,传到海外,备受珍视。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而且通过物的交流,给世界人民带去了美的情趣,传播着绚丽多彩的中国文化。
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输出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的方式,加强与亚、非、欧名国的友好往来。如瓷器赠品成为和平、友好、吉祥的化身。体现出的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有:分布广泛、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量可观、品种繁多;技术先进、工艺精湛、质地优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还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2)(略)3,(略)
第四课
1.农业发展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和商业提供销售市场,同时分离出手工业和商业劳动者。手工业是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多数手工业产品必须经过商人才能转化为商品。商业的发展又为农产品的商品化和农民购买生产、生活资料提供了方便,反过来促进了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2.第一,古代中国商业总体上发展不充分,始终是自然经济的附属部门。第二,商业活动始终受官府的控制和影响,缺少独立发展的条件。第三,随着封建经济的繁荣而发展,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如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第四,商人的活动有一定的地域集团性,如明清的晋商、徽商,商人设立了商行、会馆等。
3.本题可以组织学生讨论。这是一道开放性的探究题,建议以讨论或笔谈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与当今的道德诚信教育相联系,思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怎样继承和发扬古代的商业道德。主要意见有三类:(1)“以儒道经商”、“以义
为利”,赢得商界和客户的信任与赞赏,在发展中获利。(2)商业活动虽以赢利为目的,但是必须重视商业信誉和商业道德:(3)不择手段,唯利是图,商业信誉和道德完全是为赢利服务的。
第五课
1.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15—16世纪为早期重商主义时期,16世纪下半期到17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时期。早期重商主义主张采取行政手段,禁止货币输出和积累货币财富。晚期重商主义与早期不同的是,认为国家应该将货币输出国外,以便扩大对外国商品的购买。不过他们要求,在对外贸易中谨守的原则是购买外国商品的货币总额,必须少于出售本国商品所获得的总额,其目的仍是要保持有更多的货币流回本国。因此,晚期重商主义者主张,对外贸易必须做到输出大于输入,以保持出超。
西欧的封建专制王权是在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的基础上出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出现和发展是这个政权的重要经济基础。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也已出现,但对整个国计民生还不能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广大农村仍然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城市工商业得不到广阔的市场和原料,城市商品经济只能作为整个封建经济的附庸,而不可能形成一支巨大的力量来影响专制皇权。西欧封建专制王权与明代封建专制皇权的经济基础间的区别,决定了两者在经济政策上的巨大差别。
重商主义政策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客观上促进了西方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因素的成长壮大。清朝统治者所谓“重农”,实质上是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农村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结构更加牢固,以保证对农民的赋役剥削。“抑商”政策迫使工商资本不能正常活动,不得不转向封建剥削方面谋求出路,工商业者所得到的钱财多用于购买土地,从而加固了封建势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注意“闭关锁国”政策的积极意义和消极影响。
3.(1)“重农抑商”。(2)资本家和工人;雇佣关系;资本主义。(3)末利;注意辩证地认识“重农抑商”政策。
第六课
1.提示: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直接也是最主要的原因。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把中国卷人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其次,国
内市场的不断扩大是自然经济解体的前提条件。
2.提示:洋务运动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其兴建的近代企业,特别是民用企业,为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其引进的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的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为
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一定的技术和人才条件;洋务派所办民用企业吸纳的商股,产生的利润,吸引着一些官僚、地主、商人投资创办近代企业。
3.提示:材料体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压迫。由于民族工业力量弱小,遭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不能正常独立地发展。
第七课
1、发展原因:中华民国的建立,各种实业团体的出现,大大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一战期间,世界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而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扩大了国货的销售市场。衰落的原因:随着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势力又卷土重来,加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使中国的民族工业遭受沉重打击,这说明在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外部帝国主义侵略的影响。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受到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排挤和压制。
2.(1)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是最大阻碍。(2)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3)不平等条约直接地打击了民族工业,如《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等规定洋货在中国盛销。(4)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是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三座大山。
第八课
1.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康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等。按照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指导方针,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主要是重工业,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原工业基础较好的东北地区,交通建设项目主要分布在西部交通欠发达地区,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跨江大桥。这些工业交通项目,大多是在苏联援助下建成的。
2.主要成就:中共八大在准确分析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基础上,制定了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正确路线,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方向和目标,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新
建了电子、航天、原子能、石油化工等一批工业部门,其中在原子能、生物工程和航天领域达到或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形成了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重大失误: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脱离当时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经济建设带来严重混乱,造成三年经济困难;错误地发动“文化大革命”,严重冲击和破坏了国民经济,给党、国家和人民造成严重损失,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重大挫折。
3.此题为课外探究题,建议组织学生访谈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老人,或请经历过“文革”的老人给学生作报告、座谈,教师要加强对探究内容、探究组织、探究形式和探究过程的指导,探究成果可在小组间或班内交流。
第九课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对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落后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会制约和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能够解放生产力,大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民公社体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属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范畴。原来实行的人民公社体制,统一经营,集体劳动,平均分配,吃“大锅饭”,这种生产关系超越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不符合中国农村的实际,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束缚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用家庭个体经营取代生产的集体经营,使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改革了人民公社体制下不适应农村生产力水平实际的生产关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是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其主要内容有:在所有制方面,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简政放权,使企业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在分配制度上,由平均主义转变为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共同发展;企业或生产者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市场经济体制为主要经济运行模式,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
4.统计数据
┌─────┬─────┬──────┬───────┐
│\ │ │ │ │
│\ 项目 │国内生产总│农村居民人均│城镇居民人均可│
│\ │值(亿元) │纯收入(元) │支配收入(元) │
│ 年份 \│ │ │ │
├─────┼─────┼──────┼───────┤
│ 1978年│ 3624.1 │ 133.57 │ 343.4 │
├─────┼─────┼──────┼───────┤
│ 1998年│ 78245 │ 2161.98 │ 5425.05 │
├─────┼─────┼──────┼───────┤
│ 2000年 │ 99215 │ 2253。34 │ 6279.98 │
└─────┴─────┴──────┴───────┘
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正确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把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现了历史的伟大转折,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开辟了道路;确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实施了一系济体制改革,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城市重点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激发了企业活力,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逐步扩大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和先进的技术、管理手段,加快了经济发展;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引领和推动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党和国家实行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和措施,促进改革和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
第十课
1.经济特区的位置: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福建省厦门,海南省。经济特区的特点:经济特区的位置邻近港澳台,靠近国际市场;邻海,对外交通方便;属著名侨乡,便于吸引侨资。国家在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特区的建设资金以外资为主,并对外商投资在税收、土地使用、出入境管理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和方便;经营形式以“三资”企业为主,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产品销售,以外销为主;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在中国对外开放中的作用:第一,“排头兵”作用。经济特区的创办,是我国对外开放的起点。特区实行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吸引了大量外资,“三资”企业迅速崛起,成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此后,中国有了更大规模的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第二,“窗口”作用。经济特区成为中国看世界,走向世界;世界看中国,走进中国的窗口。第三,“试验田”作用。经济特区创办以来,仅深圳就创下了230多项全国第一,成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改革的“试验田”。第四,辐射作用。特区的经济建设和管理体制,对沿海和.内地产生了重要的辐射作用。第五,“突破口”作用。特区的实践成果,使人们进一步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观念,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带动了中国的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2.(1)深圳巨变:1990年与创办特区前的1979年相比,深圳工业生产总值由6061万元增加到161亿多元,增长263倍,年均递增66%;国内生产总值(不含外资企业)由1.96亿元增加到135亿元,增长。67.88倍,年均递增47%;国民收入由1.6亿元,增加到94亿元,增长57.75倍,年均递增44.8%。(2)浦东巨变:“’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幢房”的民谚反映着,当年黄浦江两岸的天壤之别。如今,时过境迁,上海最俏、最贵的房子在浦东。上海每卖出4套房子,差不多就有一套在浦东。浦东开发14年,年均新增人121 10万人,人才总量、(拥有大专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从开发之初的6.6万人增加到30万人,其中国际化人才超过5万人,包括2万多外籍人士,并涌现出40多个国际社区。潮涌浦东,投资潮、人才潮、创新创业潮一浪高过一浪。浦东吸引了来自98个国家和地区的1万多家外资企业,利用外资220多亿美元。中央和外省市在浦东投资了8000多个项目,注册资金近1000亿元。其中包括37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数十家国内大集团总部。短短14年时间,浦东跨越了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40多年走过的历程,成为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3)对全国经济发展的意义:使中国改变了长期封闭、半封闭的状态,大量引进了外国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管理经验,促使中国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大大加速了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步伐。
3.可列入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或研究性学习课题。
第十一课
1.人们物质生活发生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第一,是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可以获得更多的物质生活资料。第二,这也和国家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相关。社会主义救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富强,人民过上小康生活。第三,人们之间物质生活的差别与对社会的贡献、消费和生活理念以及地域、机遇等因素相关。诚实劳动和开拓进取,是改善自己、家庭和地区人民物质生活的最基本条件。
引起人们精神生活、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影响因素很多,首先是物质经济条件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是国家和社会的提倡,其中传统文化发挥着重要影响;再次是社会联系与开放的程度更广、更深;最后,人们文化教育水平越来越高,而且思想道德水平也逐步提高,树立了健康文明的精神文化追求和符合国情和全人类长远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习俗。
2.(略)
第十二课
1.提示: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人们产生的影响有:增强了人类的活动能力,扩大了活动范围;促进了社会物资交流,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况,使远距离的交往成为可能;实现了人类奔驰如飞、上天下海的幻想,促进人们的思想解放。通信工具的进步对人们产生的影响,可以从信件、电报、电话、网络信息等方面考虑,有些内容是与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产生的影响相同的,而扩大信息交流、传播知识与文化、方便心理沟通则是通信所特有的。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发展,扩大了人类的活动范围;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人类的社会化程度,方便了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对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重大的影响。
2.提示:(1)可根据本地的特点,选取最有代表性的,铁路、公路、水运、航空、高速公路、城市交通等均可;(2)选取一项,调查、访谈、拍图片、画示意图等均可,把自己的成果展示出来。
第十三课
1.(提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不断加强,新的传媒手段应运而生。广播、电视、互联网的出现,从表面上看,取代了报刊。但是,纸介的报刊携带方便,保存容易,而且是主动阅读,有着其他传媒无法替代的优势。另一方面,人们的阅读和接受习惯也有一定的惯性,中年以上的人群报刊阅读的兴趣明显超过年轻一代。年轻人也有不少喜欢看报纸和期刊的。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要引导学生多用身边的事例,不能偏执,因为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促进
的。
2.建议展览的形式和规模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可以是实物,可以是资料,也可以是图片。内容选择:(1)个人收藏的各种报纸和刊物;(2)各时期不同类型的收音机和广播匣;(3)收集不同时期的电视机的使用说明书,了解中国电视机使用和制造的历史。
第十四课
1.(略)
2.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一系列“地理大发现”的航海活动,结果是发现了新大陆,开辟了新航路,进行了环球航行,扩大了世界市场,增加了商品流通的范围,促进了商业的革命性变化,助长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了近代的殖民掠夺,推动了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一个资本主义时代很快就随之来到。“地理大发现”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使科学和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随着西欧工商业的空前发展,又促进了日益腐朽的封建社会内部革命因素的增长。因此地理大发现敲响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丧钟。
第十五课
1.共同特点:(1)利用独特的地理位置,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16世纪后期荷兰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在17世纪建立了世界范围内的殖民帝国;17世纪开始,英国也积极向海外殖民扩张,并与荷兰、法国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到18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最终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2)组建大型垄断性贸易公司,贸易垄断权、建立武装、管理殖民地。荷兰于1602年建立东印度公司。公司享有从好望角到麦哲伦海峡之间的贸易垄断权。又于1621年建立西印度公司,垄断对美洲和非洲的贸易。英国于1600年成立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被授予开战或讲和、夺取外国船只、建立殖民地、修筑城堡和铸币的权力。它是荷、英对外贸易、扩张和掠夺的主要工具,为确立两国世界殖民霸权发挥了重要作用。
2.野蛮掠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是资本主义贪婪性的早期表现之一。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源源流人欧洲的巨额财富,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主要来源之一,为资本
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开辟了市场,从而促进了欧洲的发展和兴旺。欧洲的殖民扩张也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如荷兰、英国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奴隶贸易和英、法等国进行工业品倾销、建立投资场所等。
3.开辟新航路和随之而来的殖民掠夺,对世界各国的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从此逐渐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西方殖民者掠夺的对象。残酷的殖民掠夺,给这些地区的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新航路的开辟和殖民掠夺,对西欧也有重大影响,引起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促进了封建制度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的兴起。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因素之一,并使阶级矛盾更加尖锐复杂,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此,西欧诸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很快超越亚洲、非洲和美洲许多国家和地区。
第十六课
(1)政治上较早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海外贸易、殖民掠夺和圈地运动积累了雄厚的资本;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积累了生产技术知识;圈地.运动增加了雇佣劳动力;圈地运动拓展了国内市场;殖民掠夺拓展了广阔的海外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这
一切,作为前提条件,决定了英国的工业革命要比其他国家迅猛得多。
第一次工业革命发轫于英国,绝大部分重要的机器都是在英国发明。将人类带进“蒸汽时代”的蒸汽机是由英国人发明的。英国经济增长尤为迅速。在1850年的世界工业生产中,一半以上的生铁和一半以上的煤炭是由英国生产的。英国绝大部分原料靠进口,50%以上的工业品销往国外。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工业最发达的国家,被称为“世界工厂”。
(2)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进行,人类进人电气时代,产生了垄断,几个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
(3)第一次工业革命主要发生于18世纪后半期至19世纪中期,首先在英国展开。主要发明有:飞梭、珍妮纺纱机、“万能蒸汽机”、火车、轮船,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是人类生产力的第一次飞跃。第一次工业革命向整个欧
洲和美国扩展,加快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第二次工业革命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在英国、美国、德国等几个工业发达的国家几乎同时展开。内燃机的发明、电力的广泛使用、电讯事业、合成化工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科学技术进步再一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大企业时代来临,垄断组织也出现。通过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以及武力威逼等方式,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第十七课
(1)美国出现材料中描述的惨状的原因是:1929年,美国爆发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银行倒闭,工厂停工和破产,大量工人失业,他们无力购买商品,生活水平急剧下降,甚至连基本的生活都难以维持。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①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②部门发展的不平衡:工业部门蓬勃发展,农业长期不景气,致使农民购买力。下降;③贫富分化限制社会消费能力增长,形成生产相对过剩;④疯狂的股票投机,加剧了经济领域的风险。
(2)(略)
第十八课
1.(1)没有特权的人指的是普通劳动者。“新政”通过法案保障工人基本权利,规定工人工作时数、最低工资标准;规定工人有权组织工会,选出代表与资方谈判;政府救济失业工人,为失业工人提供工作岗位;通过《社会保障法案》,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并对儿童、残疾人、无谋生能力者提供救助。(2)“成为工商业的参加者和创立者”指的是“新政”措施中的复兴工业的措施。这个措施的实施,有效地防止了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缓解了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工业开始出现复兴局面。(3)罗斯福新政的突出特点是:运用政权的力量全面对国家经济加强干预,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罗斯福的前任总统胡佛面对危机,死死抱住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不放,反对国家对经济做过多的干预。(4)政府通过立法的方式来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指的是现代资本主义时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出现,使资本主义生产在政府的干预下进行,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从而克服了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无计划性。“社会主义也有市场”指的
是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扩大企业自主权,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实行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把企业推向市场,积极参与竞争。
第十九课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2)“福利国家”制度的出现;(3)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第三、第四产业发展迅速,超过了第一、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就业人数也不断增加。原因是: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危机的教训,调整政策。
2.资料中关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动因有三种观点:(1)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导致的结果。(2)资本主义自身具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3)社会主义运动推动的成果。同意第一种观点。理由是: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就要求生产过程要具有计划性,而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本主义生产无政府状态,使生产过程具有了一定的计划性,因此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社会财富总量的增加,为资产阶级政府推行社会福利政策提供了经济条件。
同意第二种观点。理由是: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比较高级的经济形式和社会制度,它自身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面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能够通过自身内部的调节,来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面对经济危机,通过国家干预经济来调节;面对工人运动,通过发展完善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建立社会福利制度来缓和,资本主义存在的激烈竞争,可以促进科技的发展与推广应用。许多类似的史实证明,资本主义还没有到很快灭亡的地步,它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和发展潜能。
同意第三种观点。理由是:社会主义运动的存在和发展给资本主义形成极大的压力,为了自身的稳定,资本主义不断调节生产关系以缓和社会矛盾;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模式创造的经济奇迹,也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可资调节的借鉴:加强对经济的计划与指导;社会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经济政治地位提高带来工作积极性高涨,对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福利政策的出现也有借鉴意义。因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同社会主义进行斗争,一方面也借鉴了社会主义的一些做法。社会主义的存在和发展是资本主义进行自我调节的外部原因。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性质,国内研究者的观点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其基本矛盾不仅存在,有时还很尖锐。西方部分学者鼓吹“人民资本主义”是错误的。
同意国内研究者的观点。理由: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进行的自我改良和完善,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资本主义私有制,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性质不会发生改变。资本主义“国有”经济的出现并不能说明人民当家做主,它和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是由个别资本家占有变成一群资本家占有而已,它不仅没有改变私有制,反而巩固了私有制。因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人民资本主义”的说法是错误的。
第二十课
1.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1925年,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国内政局渐趋稳定,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得到了巩固。新经济政策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的国家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共同规律,具有普遍的理论意义和国际意义,它大大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对中国经济建设的启示:在生产力落后的国
家里建设社会主义,无产阶级要掌握政权,但允许非公有制经济在一定时期内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促进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充分发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实行按劳分配,充分调动人民生产的积极性,增加社会财
富和公正性。 ,
2.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实现了国家工业化,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苏联不再是一个依赖西方的农业国,而是世界工业强国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苏联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改善,实行免费医疗、社会保险、卫生保健,文化事业也得到长足发展。这为后来战胜德国法西斯提供了物质和人员保障,也改变了苏联的经济和社会结构。
失误: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和轻工业的落后,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长期实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国家采取工业品和农产品剪刀差的办法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农业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评价: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是在苏联内部经济文化落后、外部遭受帝国主义包围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它曾经在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过巨大的积极作用,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大的工业国。为取得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但后来,“斯大林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局限性,农业和工业领域暴露出诸多问题,为了苏联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对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3.(1)苏联的农业集体化成为苏联在国内积累资金的主要来源,支持了工业化的进行;农业集体化利于使用大机器生产,提高农业产量,也利于政府控制农产品。苏联农业集体化为工业化提供了条件,在当时起了积极作用。
(2)资料二显示苏联由一个农业占优势的国家转变为工业占优势的国家,国民经济结构中过分重视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的发展,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跟不上去,从长远看,对苏联经济发展不利。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斯大林在位时期形成
的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就是“斯大林模式”。
(3)苏联在当时条件下,主要依靠农民积累资金是难以避免的,农业集体化使国家掌握了大量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工业化推行提供了条件,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化国家。但是长期单方面倚重重工业的发展,牺牲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片面强调高积累,忽视农民利益,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长期落后将直接影响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第二十一课
1、对于赫鲁晓夫的评价,国内外学术界的观点不一。赫鲁晓夫执政时期是苏联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对赫鲁晓夫的评价应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既要看到他的改革在客观上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冲击,又要看到他的改革在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倾向和制订具体方针、政策上的主观随意性,以及这些错误倾向为苏联以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我们要辩证地看待。
2.(1)从资料中可以看到,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和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注:苏联改革失败原因与苏联解体原因要区别) 教训是:社会主义要不断进行改革和完善,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共
产党的领导,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不同意。因为我们要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离社会主义制度。改革的道路是艰难的、曲折的、复杂的。
(3)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改变了指导思想和共产党的领导,导致了思想混乱、社会动乱、苏联解体。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应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抵制西方的“和平演变“。
第二十二课
1.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而美国经济实力膨胀,美国企图建立以自己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主要经过了如下步骤:(1)1944年夏,美、英、中等战时盟国的代表召开了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国凭其强大的经济实力确定了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其确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两大支柱。(2)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从而成为战后支撑世界经贸的又一大支柱。(3)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成为支撑世界经贸关系的三大支柱。在此基础上,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2.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建立和关贸总协定的签署,标志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这一体系是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确立了美国战后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尽管在体系中,美国拥有特殊地位,但是它们的出现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世界银行促进了世界经济恢复,促进了世界贸易发展。
3.一方面,有利于创造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发展相对缓慢的国家可以更多地得到先进产品和技术。另一方面,对发达国家有利,它可以大量地向发展中国家倾销商品,是美国向外经济扩张的工具。
第二十三课
1.相同点:(1)都是区域集团化组织。(2)最初都以经济合作为主要内容。(3)经济合作目前仍然是三个区域集团化组织内部合作最主要的内容之一。不同点:《1)产生的背景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盟的前身——欧共体的创建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即有通过经济合作缓和法、德矛盾,防止再次发生战争等目的。而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则是在冷战体制趋于瓦解、全球经济迅速发展、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力口强的形势下建立的。(2)发展阶段不同。欧盟已经发展到了政治、经济、防务、社会等政策与制度全方位合作的区域一体化的高级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区还停留在论坛或主要集中在经济领域的合作方面,尚处于一体化的初级阶段。(3)合作的范围与深度不同。从合作范围的广度与深度来看,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三个区域化集团也存在着从高到低不同排列的层次。(4)三个区域化集团内部的组织结构不同,其中,欧盟内部的组织结构最为复杂、完整。
2.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我们将继续贯彻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加强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和务实合作,积极开展区域合作,共同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
第二十四课
1.世界贸易组织不仅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要求,它本身作用的扩大和地位的提高,也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这是因为:(1)世界贸易组织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普遍接受的规则,为全球贸易的发展规定了方向。(2)世界贸易组织致力于促进各国市场的开放,调解贸易纠纷,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贸易自由化,推动了一个规范化和法制化的世界贸易体系的建立,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世界贸易组织内容的扩大,将其自由贸易原则拓展到更多领域。随着国际间经济交往的扩大,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经济争端必然增多,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就会演变为国与国之间的贸易战,严重阻碍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总之,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一系列协议与规范,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这一历史性潮流,具有较强的不可逆性。
2.对中国: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机遇:有利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和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引进外资;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改革开放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直接参与国际贸易规则的制定,维护合法权益,促进世界经济增长。(2)挑战:国内一些企业、产品和产业面临更激烈的竞争。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人中国,这将使中国相对落后的企业和产品面临
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竞争,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可能被淘汰;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可能上升。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