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案 大象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历史: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教案 大象版必修2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9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0-03-04 20:08: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历史回眸
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这种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与苏联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基本相适应,但二战后,该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致力于改革这种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赫鲁晓夫改革的重点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一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扶植农业发展的措施,改变了苏联农业停滞不前的状况,但后来他在农业改革中推行盲目垦荒和“玉米运动”,又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在工业改革中把企业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并对政体改革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他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由于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改革最终失败。
继赫鲁晓夫之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也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改革的重点放在重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他的改革,使苏联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大为增强,成为与美国相匹敌的超级大国;在农业领域,勃列日涅夫也推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措施,但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未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他的政治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于经济改革,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活力衰退,对外又推行扩张政策,使苏联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其改革最后也以失败 告终。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戈尔巴乔夫首先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中,他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结果导致苏联思想混乱、经济滑坡,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随之“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苏联的解体有各方面原因,给社会主义国家以深刻的教训。
●合作讨论
发现问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早在两年前,即1956年2月25日,赫鲁晓夫就已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他当时不时流泪,将这位前独裁者描述为“有点病态疑心、极不信任他人的家伙”,认为他应该对官方屠杀“数千名诚实、无辜的共产党人”的做法负责。
——《世界通史》
讨论:(1)材料中赫鲁晓夫“投过一颗震动共产党世界的炸弹”是指什么?该事件的影响如何?
(2)材料中提到的所谓“前独裁者”指谁?“官方屠杀”又是指什么历史事件?
2.赫鲁晓夫为改革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采取了哪些主要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措施所起的作用?
3.勃列日涅夫改革与赫鲁晓夫改革相比较,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4.你如何理解戈尔巴乔夫提出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该理论在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中有哪些实践体现?影响如何?
5.“八一九”事件是怎么一回事?
6.苏联解体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以怎样的启示?
7.伴随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结束,东欧和亚洲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相继建立,并开始向社会主义迈进,社会主义运动迎来了全盛时期。社会主义由一国走向多国,并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但就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各国却普遍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你认为造成社会主义国家曲折发展的原因有哪些?对比中、苏两国改革,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惶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有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
讨论:(1)以史实说明“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
(2)以中国发展为例说明“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开启思维
1.我的思路:(1)“炸弹”是指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揭露斯大林个人崇拜的秘密报告。影响: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破除了领袖人物的“神化”,摆脱了思想僵化和教条主义的束缚,起到了解放思想、促进改革的作用;为赫鲁晓夫批判斯大林活动、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及政治经济改革做了思想准备。但是赫鲁晓夫不是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功过,没有认真总结斯大林所犯错误的根源和应吸收的教训,而是全盘否定和极端丑化斯大林,从而造成了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否定革命历史的严重后果。在国际上,帝国主义借此掀起了反共高潮。在一些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引起了信仰危机,一度造成了东欧政局的动荡。
(2)“前独裁者”是指斯大林,“官方屠杀”是指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的“大清洗”运动。
2.我的思路: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从农业开始,主要措施有: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解散机器拖拉机站,把所有的拖拉机和农业机械都出售给集体农庄。这些措施一度改变了苏联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的状态。但因没有触及集体农庄制度,不能从根本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上盲目垦荒和脱离实际的“玉米运动”所造成的歉收,致使1963年以后农业政策又在很大程度上回到老路上,没有改变苏联农业落后的状况。
工业方面的主要措施是把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把许多企业交给加盟共和国和地方管辖,这对工业的发展有所促进,但仍没有改变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的方法。加上措施不当,人事纠纷,造成很大的混乱,结果权力又陆续收归中央。
赫鲁晓夫对政治体制改革提出了有益的思路,如健全法制、改革干部制度、实行干部轮换和精简管理人员等。
赫鲁晓夫的改革有开创和探索的性质,揭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序幕,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因只是对该体制的小修小补,以及他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最终导致改革失败。
3.我的思路:相同点:两者都是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的背景下进行的;目的都是想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都涉及政治、经济领域,且农业改革中都采取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扶植农业发展的措施;改革都失败了,都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致使该体制越来越严重地制约着苏联经济的 发展。
不同点:经济改革中,在工业方面两者具体措施不同:赫鲁晓夫改革侧重于把企业管理权力由中央下放到地方,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则是要提高企业主动性和积极性,加强经济杠杆作用,贯彻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改革的重心不同:赫鲁晓夫的改革侧重于农业,勃列日涅夫改革重点放在重工业上,目的是在美苏争霸中占据优势。改革失败的具体原因不同:赫鲁晓夫改革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提出许多不切实际的口号;勃列日涅夫改革中政治体制改革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实行侵略扩张政策,与美国争霸,对苏联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4.我的思路:理论:在政治改革中,戈尔巴乔夫提出要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他说,“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概念已经过时了”“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人”。改革不只是“纠正社会主义机制的部分扭曲现实”,“而是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这些言论表明戈尔巴乔夫从根本上否定了科学社会主义。
实践体现:(1)他提倡所谓“民主化”和“公开性”,对斯大林全盘否定和苛刻谴责,造成了否定革命历史、丑化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严重后果,引起苏联人民思想极度混乱。从1988年下半年开始,仅两年多的时间,就有1/5左右的党员退出苏联共产党。(2)他放弃了党的领导地位。1990年苏共二十八大行动纲领明确提出“必须根本改变苏共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今后它只应作为“一个自治的社会组织而存在”,“它不追求在苏联宪法中规定自己的特殊地位”,法律面前所有的政党一律平等。苏共中央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多党制。
影响:(1)经济发展接连滑坡,1990年苏联国民收入出现负增长。(2)政治上,在1990年底,苏联出现了20多个全国性的政党,500多个共和国一级的政党。这些党派大多公开反对社会主义并开始夺权。例如叶利钦退出苏联共产党后加入“我们的家园俄罗斯”,他当选俄罗斯加盟共和国主席后实行私有化和国家机关“非党化”,从而使苏联共产党失去了对其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权。与此同时,潜伏的民族矛盾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立陶宛率先宣布脱离苏联。苏联局势更加动荡。
5.我的思路:起因:1991年8月,在戈尔巴乔夫主持下,公布了把苏联改为主权共和国的新联盟条约,将苏联改名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从国家性质上抛弃了社会主义,从国家结构上把具有统一国家性质的联邦,变成松散的邦联。社会主义的苏联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刻,“八一九”事件爆发了。
事件的性质:新成立的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解除了戈尔巴乔夫总统的职务,停止了政治改革,是一次挽救苏联共产党和苏联生存的努力,但不幸失败了。
严重的恶果:(1)叶利钦及其支持者迅速掌握了国家大权。(2)随着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总书记的职务、建议苏共中央“自行解散”、命令停止苏共在军队和国家机关的活动,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国家性质因此发生了根本变化。(3)各共和国的分离势力急剧增长。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使独立国家联合体扩大到苏联绝大部分加盟共和国。因此该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的解体。
6.我的思路:(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是社会主义各国最大的外部敌人。自从俄国跨入社会主义行列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基本上采取了敌视态度,视其为“自由国家”的大敌。二战期间,双方只有短暂的合作,但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及西方意识形态对苏联的渗透一直没有停止。西方在搞乱群众和干部思想的同时,诱惑并迫使苏联领导人改变内外政策,从而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和平演变”的逐层累积终于在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的推动下迅速产生了严重的后果。(2)改革必须彻底,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苏联在斯大林时代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积累起了许多问题和矛盾。苏联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领导人既醉心于扩张争霸,又无法摆脱其所处的时代赖以成长的环境的局限,改革不力。20世纪80年代的领导人推行了与苏联传统体制严重脱节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路线,客观上成为苏联解体的直接动力。(3)社会主义必须加快发展生产力,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致性,很好地处理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问题。斯大林体制的影响及形成的问题集中表现为四大矛盾难以解决:理论上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实践上与资本主义竞争中劣势的扩大;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和实践上的霸权主义的推行;理论上的民族团结与自治和实践上的大俄罗斯主义及严重的民族问题;理论上的无产阶级先锋队苏共领导和实践上苏共领导层特权腐化,严重丧失先锋性,这是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而帝俄时代的扩张、斯大林时期的领土兼并所造成的多民族问题等,应该也是苏联解体的原因。
7.我的思路:(1)曲折发展的原因:①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不够成熟。②原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是在商品经济不够发达的情况下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基础相对薄弱。③社会主义是由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社会,它的巩固要比历史上任何革命都要困难得多,需要一个历史漫长过程才能走向成功。④资本主义势力多方面的敌视、围剿、遏制和颠覆,对社会主义国家和运动的发展,无疑带来严重影响。⑤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表明:社会主义需要通过不断的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应该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绝不应拘泥于唯一的苏联模式。
(2)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应特别注意生产力发展和适合各国国情的问题:第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生产关系与其相适应。因此,只有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才能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国家由于照搬苏联模式,普遍建立的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这种体制统得过死,使经济发展缺乏活力,因此改革必须从体制入手。但苏联的改革只是对这种体制进行小修小补,没有实质性的突破。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把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并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解放了生产力,使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 成就。
第二,各国的国情不同,别国的经验并不见得完全适合本国。二战后的苏联已经是发达的工业国家,而东欧各国和中国则多数没有工业基础。照搬苏联经验,盲目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使各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走了不少弯路。中国的改革则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运动必须从生产力标准和国情标准出发,既要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又要符合国情。
8.我的思路:(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在1660~1689年曾出现过斯图亚特王朝的复辟;法国大革命在1814~1830年也出现过波旁王朝的复辟。
(2)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具体实践相结合,逐渐找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共明确阐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四大上我党进一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发展生产力,十五大上又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一正确的改革道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迅速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由此可见,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正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3)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受重大挫折,但它只是苏联模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败,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从苏联改革失败中汲取教训,社会主义建设向着更加健康的道路发展。因此,社会主义道路是曲折的,但前途是光明的。
●时空隧道
历史再现
如果历史像录像一样可以回放,那么这样几个镜头您可能还记忆犹新——1991年12月25日那个夜晚,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神色黯然地坐在摄像机前,向苏联也向全世界发表了他最后一次电视讲话,宣布中止行使总统权力。随后,克里姆林宫迎来了新主人俄罗斯总统叶利钦,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近70年的镰刀和铁锤国旗徐徐落下,红白蓝三色旗升了上去……10年后,当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再次回忆这一令他刻骨铭心的时刻时,万般感慨油然而生:“由于我改革的失败,才导致了这场权力之争。”面对路透社记者,已经70多岁的戈尔巴乔夫回忆了1991年那段历史书上不曾记载的内幕:
20世纪80年代,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新思维”的观点在苏共的地位已经得到确立。1989年,他将选举制度引进国会,随后修改宪法,开始削弱苏共对苏联社会的领导作用,规定“放弃党在政治上的垄断”。正是这些“新思维”,使党内原来支持戈尔巴乔夫的人都变成了他的反对派,而这其中对他威胁最大的就是他一手提携的鲍里斯·叶利钦。
“顽固派认为,民主、开明和言论自由会危及他们的权力,对他们不利,因此,他们极力反对改革。他们出生于闭关自守的时代,习惯了保守封闭的思维方式,突然之间让他们向人民汇报自己的一举一动,他们受不了。”
当时,波罗的海三国脱离苏联怀抱的去意已决,戈氏准备在1991年8月20日签署新联盟条约,把苏联由紧密联合变为松散联合,给予15个共和国更大的自治权。
但就在8月19日,苏联副总统根纳季·亚纳耶夫发动了政变,宣布总统戈尔巴乔夫因健康原因停止履行总统职务,由副总统代行总统职务;同时,由代总统、总理、国防会议第一副主席、国防部长、内务部长、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等8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行使国家的全部权力。这就是苏联历史上著名的“八一九”事件。
……这时,克里姆林宫已经发生了剧变。……
12月25日晚,在叶利钦的“规劝”下,戈尔巴乔夫辞去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的职务,把核按钮交给了叶利钦,苏联国旗也从克里姆林宫上空落下。叱咤国际风云69年的大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彻底解体。
在线感悟
上述材料直接向我们展示出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错误的改革路线,戈氏改革提倡“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认为“改革的实质恰恰就在于,它把社会主义和民主结合起来”,并把“社会主义多元论”“民主化”“公开性”作为三大“革命性倡议”。“新思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引起苏联国内思想混乱,再加上苏联长期以来,国内存在大俄罗斯主义倾向,民族矛盾随之爆发,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虽然苏共党内一批老干部力图挽救局势,但他们的努力最终失败,终于酿成本文开头的一幕。戈尔巴乔夫改革失败,给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改革留下深刻的教训:社会主义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能背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必须妥善处理好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关系,必须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知识归纳
一战激化了俄国国内的社会矛盾,1917年十月革命在俄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俄国的建立遭到国内被打倒的阶级敌人的仇视,也引起协约国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为了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集中国内有效的力量保证军事上的胜利,1918年苏俄开始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该政策对于集中力量战胜国内外敌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不利于苏联国民经济的发展。1921年,为解决国内出现的政治经济危机,苏维埃政府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使苏联国民经济得以恢复,政局安定,同时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1924年列宁逝世,斯大林开始领导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25年联共十四大确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总方针,1927年联共十五大确定实行农业集体化的方针,此后新经济政策被逐步取消。1928~1937年,苏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极大成就,在此过程中,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该体制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起了积极作用,但从长远看,它给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不利影响。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开始对苏联进行政治经济体制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但由于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因而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1964年,勃列日涅夫开始在苏联推行改革,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后期苏联政治生活僵化,中央集权经济体制活力衰退,再加上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苏联经济再度陷入 窘境。
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在苏联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成效不大,从1988年起开始转入政治改革。政治改革中戈氏以“民主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引起苏联社会局势的动荡,民族分离倾向日益增长,1991年“八一九”事件后,苏联共产党丧失政权。此后《阿拉木图宣言》的签署,标志着苏联完全解体,国际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
本单元知识线索结构如下: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