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件 (共2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0课 蒙古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课件 (共23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5 16:27: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宋和辽、西夏、金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对峙。中国的再次统一,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完成的。生活在草原的蒙古族如何崛起?如何建立?又是怎样实现全国统一的?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
【自主学习】(我学习,我快乐;我思考,我收获!)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 1206年_________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他被称为_________。
2在蒙古军队进攻下, _______ 年西夏灭亡。 _______年蒙古灭金。金朝灭亡后,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前后持续40多年。
铁木真
成吉思汗
1227
1234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
1、126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____继承汗位。
▲2 _______年元朝建立,定国号为_______,_____年定都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元世祖。
▲3、________年,元军占领__________,南宋灭亡。南宋大臣________、 ________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_______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忽必烈

大都
1271
1272
忽必烈
1276
临安
陆秀夫
文天祥
1279
成吉思汗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武夫吗?对蒙古做出哪些重大
历史贡献?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铁木真在这混乱的年代出生,经历了许多磨难切身感悟到只有各部落统一才能给草原带来和平,使人们过上安定的生活。铁木真多次率部征讨逐一打败了各个强大的势力,于1206年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他被拥立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像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毛泽东《沁园春·雪》的词句)
成吉思汗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
的武夫吗?对蒙古做出哪些重大
历史贡献?
4实行军政合一的国家体制;
统治期间,创制了蒙古族通行文字
1完成了蒙古的统一大业;
2建立了强大的蒙古政权;
3领导人民反抗金的压迫;
蒙古统一后,成吉思汗发动大规模扩张战争,他和子孙们除与金、西夏、南宋作战外,还一直打到欧洲多瑙河流域。
蒙古灭西夏与金
1227年灭亡西夏
1234年灭金
一、
二、
影响:
三、
1、金朝灭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对峙
局面形成
2、蒙古军队南下进攻南宋双方之间的战争
前后持续了40多年
元朝建立与统一
治国安民
方略:
背景:
内容:
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
“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
继承汗位: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1260年继承汗位
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
元朝的建立
时间:
1271年
建立者:
忽必烈
(元世祖)
国号:

都城:
大都(今北京)
忽必烈像
忽必烈采纳汉臣的建议,推行中原地区的各种制度与文化,这对他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作用?
忽必烈采纳汉族儒臣建议,推行中原地区各种制度与文化,
一方面取得了汉族地主阶级元政权的认可支持,有利于蒙古政权的封建化与民族交融;
另一方面有利于安定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增强元朝军队实力,为元朝完成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
动动脑
元朝统一
南宋灭亡: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元朝统一
背景:
标志:
南宋大臣陆秀夫、文天祥等人拥立南逃的宋宗室成员,继续展开抗元斗争。
1279年,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影响: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过零丁洋
文天祥
文天祥是南宋抗战派大臣,南宋灭亡后,继续抗元,兵败被俘,坚贞不屈,最后被杀害。被俘后,先后写下《过零丁洋》、《正气歌》。
课堂小结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元朝
的建立
三元朝的建立
和元朝统一
元朝
统一
1271年忽必烈
建立元朝
都城:大都
时间及
标志:
1279年
元军攻灭南宋残部
统一的
意义:
元灭南宋,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1.成吉思汗的主要功绩是 ( )
A. 灭亡西夏 B. 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以下哪位诗人的诗句( )
B
C
A、辛弃疾
B李白
C文天祥
D苏轼
谈谈你今天的
收获与感想!
再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