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共4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共49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9-03-25 16:31:0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清明上河图
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为北宋风俗画,北宋画家张择端仅见的存世精品,属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宽25.2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是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
思考:什么是经济重心:
1.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其他地区。
2.经济重心所在地区生产发展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3.政府在经济上倚重新的经济重心地区,并在政治上有所反映。
经济重心南移的基本特征:
一、农业的发展
1.由表格可以看出,北宋时期,人口分布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
南方战乱少,北方人大量南迁。
《耕获图》
牛耕
灌溉
插秧
收获
扬场
入仓
看图识农事
宋·四齿铁耙
宋·铁弯锄
宋·铁镢[jué]头
宋·铁犁铧
农具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水闸
翻车图
灌溉技术提高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南宋“圩田”(太湖流域地区)
  圩田(围田):在湖泊、河流内四周筑堤,然后抽走堤内的水,造成农田。堤上设有闸门,水灾时关闸防洪,旱灾时开闸放水灌溉。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材料三: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宋政府帮助解决耕牛、种子、农具等,将生产发展作为考核官吏的重要依据。
2、南方农业发展原因
①南方战乱少,社会相对安定
③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④南方政府重视生产
②北方人南迁,带来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合作探究
3.南方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业作物:

①引进水稻:引入越南的优良品种占城稻。

②培育品种、扩大种植:宋朝时,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③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
(2)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向北推进。
“苏湖熟,天下足”
丰收
富足
重要粮仓
茶树的栽培有很大发展
棉花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2.制瓷业

3.造船业
“号为冠天下”的 蜀地丝织品
宋朝织机
(1)丝织业: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棉纺织业: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较多。
南宋棉毯
黄道婆,又
名黄婆或黄
母,宋末元
初知名棉纺
织家。由于
传授先进的
纺织技术以
及推广先进
的纺织工具,
而受到百姓
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3)制瓷业:北宋兴起的江西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观音坐像
缠枝牡丹纹梅瓶
瓷 器
宋孩儿瓷枕
宋代“五大名窑”详表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名 窑 位 置 特 色
官窑 河南·开封 体薄色青
哥窑 浙江·龙泉 青瓷
定窑 河北·定县 白瓷
钧窑 河南·禹县 红、紫瓷
汝窑 河南·临汝 青瓷
哥窑鱼耳炉
官窑玄纹瓶
定窑孩儿枕
汝窑三足樽
钧窑玫瑰紫釉花盆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景 德 镇 瓷 器
宋代是中国的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不管是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均位于巅峰地位。
宋瓷在中国陶瓷工艺史上 ,以单色釉的高度发展著称,其色调之优雅,无与伦比。
耀州(今陕西铜川黄堡镇)出土的宋代窑炉遗迹
宋代瓷窑遗址(四川成都)
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 人们对宋瓷的赞誉
(4)造船业:①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②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③南宋沿海地区制造的海船,不仅规模宏大,设计了先进的指南针。
福建泉州出土的宋代海船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货郎图》(局部)
西市
东市
晓市
夜市
唐都长安与南宋临安的对比材料:
唐都长安住宅区(坊)和商业区(市)严格分开,店铺营业时间有统一限制,日出后击鼓三百下才能开门营业,日落前击钲三百下统一关门歇业。
南宋临安则是大街小巷店铺林立,早市、夜市“买卖昼夜不绝”。
商业都市:与前代相比有了哪些发展?
城市布局:
打破了“坊”与“市”的界限,
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营业时间:延长了营业的时间

夜市
想一想:商业贸易的兴盛对社会生产和人们的生活有什么好处。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宋有财发现可以通过海外贸易可以赚取更多的财富。请问他可能会装载什么样的货物?商船可能到达哪些地方?进行对外贸易港口有?商船进出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
茶叶,瓷器,丝织品……
朝鲜、日本、阿拉伯半岛,非洲东海岸
广州、泉州……
市舶司
宋有财到四川经营丝绸生意,每天需要带着大量的金属货币穿行在大街小巷,既不安全,也不方便。
他的烦恼怎样解决呢?


使用纸币
古代银子
商朝的贝币
秦朝半两钱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3.纸币——交子的出现
商贸的繁荣也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是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
北宋“交子”
思考问题
1.纸币名称?
2.发行时期?
3.出现地区?
4.历史地位?
5.有何评价?
纸币出现
交 子
北宋时期
四川地区
世界上最早发行
和流通的纸币
  纸币比金属货币携带方便,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使用,有利于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观察图标:这时期的经济发展南方兴盛还是北方兴盛呢?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终完成
朝代 项目 南方诸路 北方诸路 南北比例
北宋1045年 赋税 35811000 45095000 44:56
南宋1196年 赋税 60000000 14319000 81:19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那时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经济重心南移”的含义: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宋史》
四、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农 业 发 展
占城稻、棉花、茶树
手工业进步
蜀地和江浙丝绸、景德镇
商 业 繁 荣
临安、交子、市舶司
经济重心南移
北人南迁

气候适宜

相对安定
……
水稻成为全国产量最高的
粮食作物,
苏湖成为天下粮仓
南方手工业在全国
占重要地位
南方商业水平超过北方
出现纸币
南方赋税收入增加,
成为国家财政的支柱
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三国
  从夏商到秦汉时期,我国经济的重心一直在北方。三国起开始南移,南宋时完成南移。
快速发展
稳定发展
完成南移
第9课 宋代经济的发展
魏晋南北朝
唐代中后期
人口南迁
南方经济发展
农业发展
手工业进步
南移的过程
商业繁荣
北方战乱
南宋: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
江南的开发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4.你认为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①经济发展要有安定的社会环境;
②经济发展要重视人才交流;
③经济发展要重视引进先进科技;
④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合理利用资源
1.苏州的“苏”,过去往往写成“稣”,这是因为苏州自古就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开始成为全国粮仓,并且民间流传“苏湖熟、天下足”谚语的朝代是(  )
A.唐朝 B.宋朝 C.明朝 D.清朝
2.中央电视台《寻宝》节目很受大众喜欢。在一期节目中,一位持宝者展示了制造于“瓷都”的一件瓷器宝贝。你推测一下这件文物出自(  )
A.杭州 B.泉州 C.景德镇 D.广州
3.宋代商业的繁荣超过了前代。那时商业都市很多,最大的是(  )
A.洛阳 开封 B.开封 杭州
C.开封 长安 D.洛阳 杭州
B
C
B
4.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下边的示意图对这一过程的完成作了形象的描述。图中①对应的朝代应该是(  )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C
5.与汉唐相比,宋代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 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 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 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D
6.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到凌晨。夏天卖的饮食品种繁多,有沙塘冰雪冷元子、生淹水木瓜等。材料反映了宋代(  )
A.统一国家建立 B.江南地区开发
C.商业贸易繁荣 D.民族政权并立中
C
课后活动
1、阅读史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东京梦华录》卷二记载北宋首都开封店铺林立,“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材料二:《梦梁录》卷十三记载南宋首都临安“万物所聚,诸行百市”,“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虚空之屋”。
根据材料,说一说宋朝大都市商业繁荣的景象。
材料一反映出北宋都城开封店铺林立,商家实力雄厚,交易量大。
材料二反映出北宋都城临安商业范围广,店铺遍及大街小巷,有一定规模,商品种类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