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学习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懂得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4.练习归纳段意。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学会全面地看问题,要多发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朋友,瞧,它们是谁呢?你们可别小看这两只罐子,他们还会说话呢!听,它们在说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划出生字、新词,并且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其意思。
本课生字较多,要引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1)出示卡片,让学生读生字、新词。
(2)采取一字多组词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逝(流逝)(逝世)(去逝)
耻(羞耻)(可耻)(不耻下问)
(3)让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出示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其义。
奚落——用尖刻的话数落别人的短处,使人难堪。
谦虚——虚心,不自满,肯接受别人的批评。
懦弱——软弱无能,不坚强。
羞耻——不光彩,不体面。
理会——理睬。
轻蔑——轻视,不放在眼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小声读全文。
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说的是陶罐和铁罐之间的一件什么事?
让学生认真地读,边读边思考,只要搞清楚写的是件什么事,对分段就有所启示,也可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指名汇报。
本文写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看不起陶罐,经常奚落陶罐,埋在地下多年之后,陶罐仍然光洁如新,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3.分段。
(1)课文哪部分是写铁罐经常奚落陶罐?
(2)哪部分写两个罐埋在地下之后的情况呢?
(3)请给课文分成两段。学生默读分段,汇报分段情况。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细读第一段。
(1)提示: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它为什么看不起陶罐?陶罐的态度是怎样的?要求带着以上三个问题,细读第一段,联系上下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把你理解到的,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2)同学之间互相读课文。
(3)指名读。指名学生朗读,要读出铁罐那种傲慢,不讲理的语气,读出陶罐那种自尊、善良、和蔼的语气。
(4)归纳段落大意。
根据总结的方法:写人的文章,用“谁,干什么,怎么样”的句式归纳段意;写事的文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来归纳段意。本文是寓言,把铁罐和陶罐拟人化。本段段意是: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经常奚落陶罐。
2.细读第二段。
思考:多少年之后(当铁罐和陶罐埋在地下)两个罐子发生什么变化?
(1)用以上学习第一段的方法学习本段。
(2)出示句子:“谢谢你们!”……“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从这句话看出什么?虽然铁罐看不起陶罐,并且还经常奚落陶罐,但是陶罐不和铁罐计较,它很善良,对铁罐很友好。我们要向陶罐学习,宽厚待人。
(3)归纳第二段的段意。让学生自己归纳,小组汇报,最后指名回答。
段意:许多年过去了,埋在地下的陶罐完好如初,而铁罐却氧化不存在了。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想一想: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利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读出两种罐子的不同语气。
六、讨论寓意
1.小组讨论寓意,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2.指名汇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每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
七、课堂练习
假如铁罐还没有完全消失,经过这件事情后,他们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写一篇童话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