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2.6 透镜和视觉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2.6 透镜和视觉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26 10:45:40

文档简介

第6节 透镜和视觉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说出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能描述透镜的焦点和焦距。知道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并会作出相关的图。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示的方式,让学生知道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不同的作用的比较,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通过让学生观察比较,知道焦距的长短与凸透镜的突起程度有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以增加学生的体验,获得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
重点: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焦点和焦距。
难点: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会做图。
教学准备:凸透镜6个,凹透镜6个。凸透镜成像实验器具一套。老花眼镜。
教学过程:
引入:1、旧知识复习。
2、展示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
新课展开:
透镜:透镜是用透明物质制成的表面为球面一部分的光学元件,透镜是折射镜,其折射面是两个球面,或一个球面一个平面的透明体。
给学生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说说不同点。
凸透镜:镜片中间厚、边缘薄。例:双凸透镜,平凸透镜,凹凸透镜
凹透镜:镜片中间薄、边缘厚。例:双凹透镜,平凹透镜,凹凸透镜。
光心:大致在透镜的中心处。
活动:课本75页
任务:找到最小最亮的光斑(凸透镜的焦点),粗略地测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即该凸透镜的焦距。(因天气不好,没有太阳光,只好将蜡烛拉得远一些,然后移动光屏找最小最亮的点,但不是那个缩小的像。)
说明: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
读图:76页。(给学生直观的认识。)
活动:75页。研究对光的会聚作用,证明有两个焦点。
活动:75页,两个不同焦距的凸透镜,测它们的焦距。
画图说明:
得出: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汇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汇聚作用强,(光线通过凸透镜后偏折大。);而凸透镜表面的突起程度决定了他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画图: 1、平行光。
2、光过焦点。
3、光过光心。
思考:你能用冰和阳光来取火吗?
换用凹透镜实验,找不到最小最亮的光斑,说明凹透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
让学生透过凹透镜观察,会有一个蜡烛的像。这是为什么呢?
画图:1、平行光
2、光过虚焦点。
3、光过光心。
活动:凸透镜成像。
回忆:放大镜就是凸透镜,物和像在同侧。
活动:做凸透镜成像实验,先让学生再次观察刚才的最小最亮的光斑,然后将光屏往外移动,会有一个很清晰的像。
实像:像能呈现在光屏上的,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小孔成像。
虚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的,如:平面镜成像,放大镜成像。
物距:
像距:
凸透镜成像有什么有趣的现象呢?
我们下堂课再一起探究!
课堂小结:凸透镜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作用;焦距的长短与光的偏折程度的关系。
光透过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思路很清楚,但是忘讲了一点内容,焦距由什么决定的,焦距又决定了什么。学生作业中表现出来的是光路图不太会画,尽管上课我已经边讲边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也就意味着对知识的消化能力不强。这是我很困惑的问题,课堂上也在练了,可是还是有部分学生不会做。
第6节 透镜和视觉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动手操作,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数据,并通过分析数据得出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探究的方法,知道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重点: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通过实验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准备:实验室分组实验,凸透镜成像规律器材
引入:回顾旧知识,复习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路图。
展开:我们可以用凸透镜观察物体,会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也可以看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大家想不想知道凸透镜还能形成什么像呢?是倒立的?正立的?放大的?缩小的等等。
一、探究:
1、提出问题:物体经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2、建立猜想:跟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有关。
3、设计实验:(让学生说说?)
讲解课本77页。
(1)粗侧焦距:让学生回顾上堂课的粗侧焦距的方法:因为阳光不好,只能将蜡烛放在离透镜足够远的地方,然后在光屏上找到一个明亮的小圆点。然后在刻度尺上读出光屏与透镜的距离。大约在10厘米左右。f = 10厘米。
(2)为什么要将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处在同一高度?
——使烛光的像能完整地呈现在光屏的中央。
(3)实验过程:
A、当U﹥2f 时,
B、当U= 2f ,
C、当f﹤U<2f 时,
让学生移动光屏,分别找到最清晰的像。记录相关数据并观察像的大小变化。
得出实验结论:
A、U﹥2f 时, f﹤V﹤2f,在光屏上呈倒立、缩小的实像。
B、当U= 2f , V=2f, 在光屏上呈倒立、等大的实像。
C、当f﹤U<2f 时, V﹥2f ,在光屏上呈倒立、放大的实像。
让学生将蜡烛继续移到U﹤f ,移动光屏,观察是否能找到像。
(学生会发现找不到像。然后指导学生拿下光屏,然后在光屏的位置向透镜方向观察,会观察到一个放大的像。让学生将光屏放在他看到像的位置,问是否能在光屏上看到像。)
透过观察,得到结论:
D、当U<f 时,呈放大,正立的虚像。
上述结论,教师在黑板上以板书的形式呈现。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还发现了什么呢?(让学生说说)
——当物距越来越小时,像距越来越大,像也越来越大,呈倒立的实像。
当物距小于焦距时,不能在光屏上成像。成放大的、正立的虚像。
二、作光路图:
教学反思:
这个探究没有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只是按照教师的指令在操作实验。
在找等大的像时,学生找到的像误差比较大,只能得出:大致相等,从而读出相关数据。其实这是测焦距的较好的方法。有部分学生在找放大的像时,像没有完全呈现在光屏上,这时可以让学生想办法调整透镜或光屏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