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4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共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3.4 牛顿第一定律 教案(共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19-03-26 10:45:53

文档简介

牛顿第一定律(第1课时)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三章 第4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
(1)培养和提高实验设计与操作、现象描述、总结归纳等能力。
(2)学习“归纳推理”这一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得出过程的体验,感受科学成果往往是多人智慧的结晶。
(2)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
难点:牛顿第一定律
三、课前准备
斜面、斜面小车、直尺、木板、毛巾、棉布、玻璃板、长方形木块、棋子。(每组一套)
四、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教师:在前面几节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机械运动和力的有关知识。那么,运动和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01】:学生实验(1):将木块放在粗糙的水平桌面上,木块不动。用手轻推木块,木块移动,松手后木块马上静止不动。
教师:⑴木块为什么会运动 ⑵为什么会停下来? ⑶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⑴因为手的推力使木块移动了。⑵因为不用力了,所以木块不动了。⑶推力是维持木块运动的原因。
教师【02】:学生实验(2):将木块放在玻璃板上,用手推动木块后放手,木块仍能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了下来。
教师:从实验⑵可以看出木块不受推力作用时,仍运动了一段距离,可见同学们的猜想⑶是否正确?
学生:……(让每组同学起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两个与摩擦有关的事例的分析,为这节课的教学引入引路。
教师:根据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得出另一个结论——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03】提出问题:物体受到的力与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物体在不受力的作用时究会是做什么运动呢?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知道没有外力作用,物体也可能运动,那么没有外力作用,物体将作怎样的运动呢?从而引出新课。
讲授新课
教师【04】:展示“静止在木板面上的小车”,问:小车处于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教师:静止的小车,水平方向不受推动和拉力的作用,它将会怎样?
学生:永远处于静止。
教师:给小车一个水平拉力时,观察小车的状态发生怎样变化?
学生:由静止到运动。
教师:使小车水平运动后,撤去水平拉力后,继续向前滑行一段距离停止。
教师:你看到什么现象?
学生:小车继续运动一段距离后才静止。
教师:小车运动一段距离后,变为静止的原因是什么呢?
学生:受到木板的摩擦阻力作用。
教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继续观察下面实验。
教师【05】:用同一小车分别(三次)从同一斜面不同的高度自由滑向相同的平面,记下三次小车静止在相同水平面上的位置。如图(a)、(b)、(c)所示。
教师:滑行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小车在斜面上的高度
教师:从控制变量的角度考虑,要用这个装置研究滑行距离与摩擦力的关系,每次放的高度应该怎样?
学生:相同。
教师:我们选用的器材是那些?
学生:木板、木块、小车、刻度尺、毛巾、棉布、桌面,
教师:步骤应该是怎样?
学生:先让小车从斜面上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桌面上通过的距离;
再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棉布上通过的距离;
最后让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自由滑下,用刻度尺量出小车在毛巾面上通过的距离。
教师:要不要记录数据?应怎样设计表格?
学生:设计实验记录表格,并相互评价,推荐最合理的表格供全班使用。
教师【06】:下面请不同组的代表汇报设计表格。师生共同讨论选出最合理的,如表1。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表面粗糙程度
磨擦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2
棉布
 3
玻璃

表1
【设计意图】:学生设计完表格后,为增强设计的目的性、准确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出制表的原则,即需要分析哪些数据,则画出哪些数据的栏目。学生所设计的表格,并非完全相同,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展示,让学生自己评判,最后达到自我完善。
教师:演示斜面小车实验的实验,提供研究范例。
⑴小车从斜面上滑下后,为什么最终会在水平面上停下?
⑵如果水平面辅的材料不同,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速度减小的快慢一样吗?
教师:此实验过程中,为什么小车每次都从同一高度滑下来?三次实验中水平面上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小车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远近说明了什么。
【设计意图】:明确难点和控制变量思想
教师【07】:本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小车表面越光滑,小车运动受到的阻力越 ,通过的距离越,运动时间越 ,速度减小越 。
教师:再光滑些?……再光滑些?……再再光滑些?……
推测:若阻力变得很小很小(小到0)时,物体运动的距离将很长很长(一直运动下去),速度改变将很慢很慢(速度将会不变,即为“匀速”)。
教师:若运动的物体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将如何运动?
学生:继续运动
教师:若静止的物体0,在光滑的平面(阻力为0)上将会如何运动?
学生:继续静止
教师【08】: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它的运动会怎样?
学生: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09】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板书】
(1) 要提醒学生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
(2) 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板书】
教师【10】:这个结论是实验直接做出来的吗?
学生:后来是推理出来的
教师: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
教师:简单介绍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的实验结论和英国科学家牛顿的研究成果,介绍少年牛顿故事。并指导阅读:伽利略、笛卡儿、牛顿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思考。学生阅读、讨论。
【设计意图】:价值观教育:科学成果往往是众多科学家智慧和辛勤劳动的结晶。让学生尤其是暂差生能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三、练一练 (课件展示)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反馈情况。
【11】【12】【13】 【14】【15】【16】
四、课堂总结
教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
学生:牛顿第一定律内容;实验推理过程,适用条件;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等。
【设计意图】:深化概念,加深对第一定律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课外作业:设想一下,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物体都不受外力,我们的世界会变成怎样?写一篇科幻作文,描述一下这场灾难的具体场景。
【板书设计】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是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六、教学反思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牛顿第一定律(第2课时)
浙教版科学 七年级下 第三章 第4节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01】: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学生:不能,有,向前倒,……
【设计意图】 本课引题,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把学生引入到现实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体现了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强调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的重要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静止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学生:匀速直线运动
(二)新课教学
教师【02】: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
一、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板书】
【设计意图】 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回顾,又在具体事例的启发下,引导学生对已有知识的再思考,来开发学生的思路,体现学无止境的境界。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这里提出了:
二、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板书】
三、惯性现象
教师【03】:物体在什么时候具有惯性?哪些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04】:如图,向右拉动小车,当小车受阻碍而停止运动时,车上的木块为什么会向右倾倒?
学生:小车上的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右运动;小车由于受到阻碍突然停止运动;小车上的木块由于______仍然要向_____运动;但因为木块下部受到小车的______力而静止,于是木块会向右倾倒。
教师:结论:运动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05】:如图,用手指弹击卡片,卡片上的硬币为什么不跟着飞出?
学生:硬币和卡片原来一起静止;卡片由于受到弹击突然运动;卡片上的硬币由于______仍然要_______(保持在原位),由于重力,所以掉在杯中。
教师:结论:静止的物体具有惯性。
活动【06】:如图,让洞对着点燃的蜡烛,用两手一拍,你看到了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用手拍动纸箱后,箱内的空气受到挤压从洞口喷出,停止拍动, ______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继续向前运动把蜡烛吹灭。
教师:结论:气体具有惯性。
【设计意图】 主要通过三个实验来说明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特别是气体也有惯性,使学生理解记忆更加深刻。
教师【ppt07】:总结:(1)无论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具有惯性。
(2)固体、气体、液体都具有惯性
(3)任何物体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有惯性【板书】
教师【ppt08】:列表比较惯性和惯性定律
惯性
惯性定律
区别
性质
是物体的固有属性
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条件
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
只有当物体不受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
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设计意图】 通过列表比较,使学生对惯性和惯性定律的不同点进行区分。
教师【09】:(1)如图,离开喷泉口的水,为什么还会继续向上运动?

(2)如图【09】,倒胡椒粉时,手为什么需要晃动?
学生:水离开喷泉口时有一定的速度,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所以还会继续向上运动一段距离
学生:手的晃动使胡椒粉运动,运动的胡椒粉具有惯性,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而洒落
教师【10】:如图,在杯子中盛满水,突然急速拉动杯子,会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如果运动杯子突然受阻,又会发生什么现象?
学生:……
教师【11】:你知道这两幅图中哪幅是刹车,哪幅是加速?为什么?
学生:……
【设计意图】 通过对惯性现象的解释,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教师【12】:惯性现象的利用和防止:
(1)锤头松了怎么办?
(2)为什么煤会送到火炉中?
(3)为什么要计安全带?
教师【13】:展示【[视频]牙买加百米飞人博尔特9’69震惊世界】
问:到终点后能马上停下来吗?你有这样的经验吗?此时有东西绊住你的脚,会怎样?为什么?
【设计意图】 呼应本课的开头,同时也是为了解释开始的疑问,作到有始有终。
教师【14】:阅读:P67 车速不同时的停车距离
【设计意图】 拓展对惯性的认识,以及安全意识的培养。
四、小结
五、课堂练习【15】【16】
(1)正在行驶的汽车,关闭发动机后汽车还会继续向前运动一段距离,这是由于_______的缘故;最后还是停下来,这是因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结果。
(2)在火车车厢内竖直向上抛出一小球,小球仍然落回原处,下列说法的( )
A.火车一定处于静止状态
B.火车可能处于运动状态
C. 据此不能够判断火车是运动还是静止
(3)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可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教学反思】
“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状态如何?”对这一问题的探究,学生的思维习惯往往去找实际不受外力的物体:如太空中的物体等,很难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我在教学中,直接提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课后仔细思考发现这种处理并不好,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应启发学生思考:自然界中不受不受外力的物体不存在,我们能否使物体几乎不受外力作用?能否使物体尽可能少受外力?如何将少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与不受外力作用的物体运动状态联系起来?然后得出实验加推理的方法。使学生明白“不受外力作用”是一种理想状况,我们只能无限接近而不能得到理想状况。这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