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次月度联考
九 年 级 语 文 试 题
(考试时间:分钟,满分:150分) 成绩
一、积累运用(共30分)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写出相应的汉字。(4分)
汪曾祺所作小说多写里下河的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wǎn中表现和xié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嚣和干rǎo,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cuì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2.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B.是大半夜里起来看球赛?还是美美地睡上一觉呢?作为球迷,很多人心里会有些纠结。
C.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
D.来到孔子的故乡——曲阜,游客都要游览“三孔”(孔庙、孔府、孔林),体验传统文化。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表意明确的一项是( )(2分)
A.随着部分地区高大树木的减少,使某珍稀鸟类只能选择在高压电塔上筑巢。
B.经调查,“8·12”天津港爆炸事故原因是瑞海公司违规经营、违规储存危险货物以及安全管理极其混乱造成的。
C.考场上沉着,镇静,是能否正常发挥水平的关键。
D.屠呦呦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研究,有效降低了疟疾患者的死亡率,为医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4.根据提示补写名句或填写课文原句。(8分,每空1分)
⑴末大必折, 。 ⑵ ,善行者究其难。
⑶君子和而不同, 。 ⑷ ,不求闻达于诸侯。
⑸《江城子 密州出猎》一词中,苏轼运用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希望得到朝廷重用愿望的两句是:“ , ?”
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中,与“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 , !”
5.名著阅读。(6分)
⑴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相关问题。(3分)
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这段文字出自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集 ,语段中的“她”指的是 ,“三哼经”实际是名为 的一本书。
⑵下列说法中不完全正确的两项是( )( )(3分)
A.《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参加艰苦的筑路时得了伤寒,这次病愈后,保尔在烈士公墓前悼念革命战友、思考生命的意义。
B.在《范爱农》一文中,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法国留过学,但他们在对秋瑾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
C.《鲁智深大闹野猪林》中,这一天,他们走到野猪林的险恶去处,董超、薛霸便把林冲捆在树上,举起水火棍欲将林冲打死。正在这时,林中突然飞出一条禅杖,将水火棍一隔,跳出一个胖大和尚来。这和尚正是鲁智深。
D.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为:美猴王―孙悟空―齐天大圣―弼马温―孙行者―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E.《无常》中无常是个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
6.综合实践活动。(8分)
材料一 央视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为观众津津乐道的话题,没有大牌明星,只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没有声嘶力竭的歌唱,只有安安静静地书写。节目开播以来,全国刮起了一股汉字听写风潮,还催生了一批“听写族”。
材料二 2018年,央视推出了大型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节目一开播就得到了观众好评。此节目将古典诗词与流行音乐完美结合,带领观众在众多歌手的演绎中领略了诗词之美、音乐之美和文化之美。
材料三 中国首档中文诗词记忆闯关节自《中华好诗词》河北卫视华丽亮相,接力《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为观众继续烹调这场越炒越文的中华文化盛宴。
⑴从以上材料中你探究出怎样的信息?(2分)
⑵某班将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的主题班会、假如你是该班学生,请完成以下任务:
①请你为活动拟写一副对联。(2分)
②班委会准备将下列诗句分类编辑,不宜放在“思乡”主题类的一句是( )(2分,只填序号)
①仍怜故乡水,万里连行舟。 ②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③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④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⑶班级想要你去邀请李校长参加此次活动,你会怎么说?要求语言得体,内容简洁。(2分)
阅读理解(共60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第7题。(6分)
宴 词①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②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③,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畎(quǎn):田间小沟。
③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⑴这是一首写“离愁”的送别诗,诗中一个“绿”字点明春水特色,“ ”则暗示了诗人一片依依惜别的深情。(1分)
⑵如何理解“桃溪浅处不胜舟”?请结合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3分)
⑶下列诗句中,与“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最接近的一项是 ( ) (2分)
A.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山居秋暝》)
B.兴尽晚回舟,误人藕花深处。 (李清照《如梦令》)
C.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D.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8—11题。(14分)
一行尊法
初,一行①幼时家贫,邻有王姥,家甚殷富,奇一行,不惜金帛。前后济之约数十万,一行常思报之。至开元中,一行承玄宗敬遇,言无不可。未几,会王姥儿犯杀人。狱未具,姥诣一行求救,一行曰:“姥要金帛,当十倍酬也。君上执法,难以情求,知何?”王姥戟手大骂曰:“何用识此僧!”一行从而谢之,终不顾。 (选自《太平广记》)
[注]①一行:唐代高僧,天文学家。
8.⑴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奇一行( ) ②会王姥儿犯杀人 ( )
③狱未具( ) ④一行从而谢之( )
⑵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前后济之约数十万
A.乃记之而去 B.何陋之有 C.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吾欲之南海
9.根据要求用“∕”划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划一处)(2分)
⑴一 行 常 思 报 之(主谓之间)
⑵一 行 从 而 谢 之(动宾之间)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君上执法,难以情求,知何?
⑵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11.阅读下列链接,并联系上文内容,说说你得到的启示。(2分)
【链接】北宋包拯在《家训》中说:“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祖坟)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三)阅读《“手机依赖症”》一文,完成12—14题。(10分)
“手机依赖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个段子反映了正在蔓延的社会现象一“手机依赖症”。
【现实回放】
如今,智能手机已悄然“绑架”了现代人的生活。有研究数据表明,过去一年里全球“手机上瘾者”增加123 %,达1. 76亿人,其中“手机依赖症”在青年白领女性、工作压力大的中年男性和学生三类人群中尤为普遍。一项在线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为3.93小时,这意味着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用近半。
【调查统计】
近几年,“低头族”这个每天依靠手机过活的群体越来越壮大,在这个群体中,不仅颈椎、视力等健康状况出了问题,部分人还因低头产生社交障碍。近日,360手机研究与调研中心发布的《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显示,每天使用手机时长超过6小时的晚期手机依赖症患者占比已达12. 4% 。
《报告》还统计出用机人数高峰有时有点有规律: 两个小高峰一个爆表时段。
时间
用户使用比例
1-6点
18. 4%
7-9点
75 %
10-11点
29. 7%
11-13点
65 %
14-17点
46. 5 %
18-20点
71%
21-22点
83. 2%
22-24点
59. 7%
【网友声音】
黛玉葬花:没手机时,我还能记住重要的人的电话号码、生日等,现在完全记不住了,全靠手机来记。手机的功能也越来越多,淘宝、游戏……没事儿的时候就想掏出来看看,不知不觉中时间就过去了,而原本计划在现实中要做的事却一件也没干。
星巴克:我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摸手机,睡觉前的最后一件事是放下手机。上班也没啥心思,一有空就会拿起手机看看时间,而且还时不时看下有没有短信、未接来电什么的……
野百合:最近手机玩得太多了,感觉视力、记忆力大不如前,有些时候甚至感觉头晕、头痛。
丝路花雨:回家后,我一般都在网上,时尚、QQ、论坛、游戏……整天都与电脑面对面,
工作是如此,娱乐更是如此。电脑逐渐改变了我的生活方式,我不再迷恋外面的世界,也无心与朋友聚会了。不能想象,没有电脑的日子将会怎样度过…… (摘自互联网)
【专家观点】
手机游戏再好玩,微信朋友再活跃,也不要忽视科学用眼的重要性。王教授指出,首先,长时间、近距离看手机屏幕,会使眼睛调节过度增加,过度的调节用眼不仅使近视增加,还会产生视觉疲劳等症状。
——天津市职业大学眼视光工程学院王立书教授
频繁使用手机,除了对视力有影响,不正确的姿势对人体颈椎、肩背部以及腰椎都有不良影响。近期在门诊中颈椎反弓的患者数量越来越多,也呈现越来越年轻的趋势,而这些颈椎反弓患者,几乎都是由于长期低头玩手机,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导致的。
——江苏省中医院骨科主任医师李志伟
现代的人压力大,人际交往频繁,手机成为大多数人工作和生活的重心,一旦没有手机,就会出现情绪波动,知焦虑、烦躁、抑郁等症状,长期下去,不利于健康。
——孔屏
(摘自互联网)
12.根据以上信息简要概括“手机依赖症”的特点。(2分)
13.⑴请结合文中《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的调查统计表,说说你对“两个小高峰一个爆表时段”的理解。(3分)
⑵“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句话用在文章的开头,有哪些好处?(3分)
14.阅读上述材料,下面理解和分析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 (2分)
A.全国白领日均使用手机时长已接近4小时,这意味着除去8小时睡觉时间和8小时工作时间,剩余时间被手机占用接近一半。
B.《中国智能手机依赖度调查报告》显示,21一22点用户使用手机的比例最高,正好符合了网友们晚饭后使用手机休闲娱乐、睡前手机刷一刷的特点。
C.颈椎反弓的患者呈现出数量多、年轻化的趋势,都是由于长期低头玩手机,或者躺在床上玩手机导致的。
D.手机依赖症患者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手机上,不再迷恋外部世界,也无心交际,无心上班,严重影响办事效率。
阅读《低调》一文,完成15~17题。(10分)
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 周国平
①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了。
②一天是很短的。早晨的计划,晚上发现只完成很小一部分。一生也是很短的。年轻时的心愿,年老时发现只实现很小一部分。今天的计划没完成,还有明天。今生的心愿没实现,却不再有来世了。所以,不妨榨取每一天,但不要苛求绝无增援力量的一生。要记住:人一生能做的事情不多,无论做成几件,都是值得满意的。回首往事,多少事想做而未做。瞻望前程,还有多少事准备做。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也是一种积极的心态。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活在世上已经无事可做,他的人生恐怕就要打上句号了。当然,如果一个人在未完成的心态中和死亡照面,他又会感到突兀和委屈,乃至于死不瞑目。但是,只要我们认识到人生中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完的,无论死亡何时到来,人生永远未完成,那么,我们就会在生命的任何阶段上与死亡达成和解,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也保持着超脱的心境。
③分到一套房间,立即兴致勃勃地投入装修。缺一卷墙纸,托人买了来,可是兴奋已逝,于是墙上永远袒露着未裱糊的一角。世上事大抵如此,永远未完成,而在未完成中,生活便正常地进行着。所谓不了了之,不了就是了之,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一个作家在创作旺盛时期就死了。人们叹息:他本来还可以做许多事的……
④可是,想做的事情未做完就死,这几乎是必然的。不要企求把事情做完,总是有爱做的事情要做,总是在做着爱做的事情,就应该满意了。
⑤人生的一切矛盾都不可能最终解决,而只是被时间的流水卷走罢了。
⑥若把人生比作一场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际。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一个点上停了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 (有删改)
15.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
16.选文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17.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你得到的启示。(4分)
材料一:未完成让很多东西看起来很伟大很完美。包括文学作品,也包括友情。很多东西如果停止了追,就失去了意义,魅力也随之而去。
材料二:人生最大的悲剧在于过度地追求完美,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一点点的遗憾,这样许多事物就失去了快感。
(五)阅读《野菊花》一文,完成18~21题。(20分)
野菊花 秦文君
①念小学时,有个同桌叫叶菊花。她胖墩墩的,手脚粗大,脸儿总是红扑扑的,可一到冬天,她的耳朵上、手背上就长许多冻疮,一直要烂到翌年春上才痊愈。那阵子,班里时兴相互起绰号,很公平,每人都拥有一个,什么“糊涂虫”“长豇豆”之类的。她呢,就很自然地被叫作“野菊花”。本来嘛,绰号只是私下里叫叫的,公开场合还都使用学名,可是,有一次上语文课,班主任齐老师口误叫了她一声“野菊花”,这下,仿佛得到认可似的,大家就干脆忘记她姓叶了,一律叫她的外号。
②“野菊花”确实有些“野”,她经常乱糟糟的,浓密的头发总是梳理不好,穿的长裤遮不住脚踝;她的书很旧,揉搓得像用了十年了。她做作业时总爱用很粗的笔写,笔画又重,所以有时就把纸勾破了,或者用橡皮擦得黑乎乎的一片。齐老师纤弱文气,酷爱整洁,所以更喜欢干净的学生。记得我和叶菊花还是很投缘的,因为她为人热情,又很爱笑,所以虽然有诸多的缺点,她仍是很讨人喜欢的。有一次下暴雨,校门口的一段路被淹了,她就往水里一站,蹬来蹬去地背班里同学过“河”。许多人不好意思,推让着,她就生拉活扯,一边哧哧地笑,一边像骆驼似的慢慢行。从那天起,大家都说她力大无穷。这事传到齐老师那儿,她很感动,结结实实地表扬了叶菊花一通,又把她叫到办公室谈了半天。出来后,叶菊花的笑神经又发达了,光笑,停也停不住,说齐老师真胆小,怕她背同学时背伤了身体,还要带她去医院查查;可说着笑着,她又用手背使劲擦眼睛。
③从此,叶菊花就成为齐老师最忠实的学生,哪个说齐老师的不是,她就面红耳赤地跟人争执,为此也受了不少嘲笑。偶尔,齐老师仍会皱着眉批评叶菊花,这时不少人就哄笑起来,做各种各样的怪样子。叶菊花一反过去的满不在乎,总是很痛心地低着头,半晌都不动,可事后仍是一条心地拥护齐老师。
④我那时也分外喜欢齐老师,包括她的风度,以及服饰、手绢什么的,因此,就和叶菊花有了许多共同语言。喜欢同一个人成了一种很神秘的纽带,使我们日益亲密起来。
⑤但我和叶菊花的友谊很快就断了,说不出是谁冷落了谁;不投机是从五年级下学期就开始的,仿佛产生于李小曼的出现。
⑥李小曼是五年级下学期新转来的,听说她以前住在澳门的祖母家。她是个与众不同的女孩,会弹钢琴,成绩拔尖,有个漂亮斯文的母亲,这一切都令班上的女生十分羡慕。特别是叶菊花,简直着了迷,常常上着课她就会“咬”我耳朵……
⑦这年的秋游,叶菊花带了许多食物,什么金鱼形的面包啦,什锦软糖啦,麻酥糕啦,而且她还有许多钱,顺手就在公园门口买了棉花糖、陈皮梅。她像个阔小姐似的应有尽有,同李小曼交换着食品吃,她的神情也像个骄傲的公主。
⑧可同学们却并没有围着她们。有的同学带的是面饼,穿的是带补丁的裤子,但仍吃得兴高采烈。那天我带的是一只罗宋面包,叶菊花和李小曼异口同声地说:“你就带这个呀!”
⑨我说:“我喜欢吃这个。”
⑩叶菊花愣愣地看了我一眼。我觉得自己很骄傲,很有志气。
?学校的包车开进校门时,从斜刺里冲出个女人,她是叶菊花的母亲,就在学校附近的菜场当营业员。她一见女儿就扑过去掏她的口袋,叶菊花的脸立刻变得煞白,绝望地低声啜泣起来。大家远远地看着,只见她母亲从女儿的衣袋里摸出许多钱,一元两元的都有。随即,那母亲像头发狂的狮子,两个巴掌交替着朝女儿抽去,一面骂道:“你这黑良心的,你拿走了我这个月的工钱,一家人怎么过日子!”
?叶菊花佝偻着腰,抱着头,小声哀求道:“妈,妈,别在这里打我。”
?“你做出这种事,还讲什么面子!”
?“妈,妈,你可怜可怜我!”
?最后还是齐老师站出来劝住了叶菊花的母亲,随后她转向叶菊花,深深地看了那女孩一眼后就叹息一声。从此,她每次看叶菊花时就总带着那种惋惜的痛心的神色,再也改不过来了。
?第二天上学我有些迟到了,快到校门口那儿,看见叶菊花背着书包在那里徘徊。她的眼皮有些肿,失魂落魄的样子,旧蝴蝶结也没戴。她见到我就把头转开了,远远地避开我。我走进校门后又回头望去,只见她泪流满面地遥望着学校。
?隔了几天,叶菊花还是被她母亲送入班内。可她有些灰,再也听不见她爽朗的无忧无虑的笑声了。她就像一颗流星,亮了一下后就暗掉了。 (有删改)
18.请简要说说让叶菊花灿烂和灰暗的分别是哪两件事。(4分)
19.⑴请从描写手法的角度赏析第?段画线句。(4分)
⑵品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
叶菊花愣愣地看了我一眼。
20.⑴下列对小说内容和写作手法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2分)
A.小说主要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塑造了叶菊花这一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B.小说的第⑤段是一个过渡段,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描述叶菊花前后不同的表现,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学会适应环境,但不能被环境所左右。
D.小说第?段,通过描写叶菊花的神态,表现了她非常后悔、渴望重新回到学校读书的心情。
⑵你对小说中叶菊花的母亲对女儿又打又骂的行为,是怎样看待的?请谈谈自己的认识。(2分)
21.分析两段文字在描写方法上的异同点以及人物形象的不同点。(6分)
出来后,叶菊花的笑神经又发达了,光笑,停也停不住,说齐老师真胆小,怕她背同学时背伤了身体,还要带她去医院查查;可说着笑着,她又用手背使劲擦眼睛。
相关链接:我看了看他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的叔叔于勒》
第三部分(共60分)
22.作文。(60分)
三年时间,弹指一挥间。初中生活即将成为你青春岁月永远的记忆。回首走过的时光,有一种等待叫希望,有一种坚持叫执着,有一种感动叫分享,有一种感觉叫幸福……
请以“有一种 叫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1次月度联考
九 年 级 语 文 参 考 答 案
1.婉 谐 扰 粹 (每小题各1分,共4分)
2.B(2分)
3.D(2分)
4.(1)尾大不掉 (2)善学者尽其理 (3)小人同而不和 (4)苟全性命于乱世
(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6)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各1分)
(1) 《朝花夕拾》 长妈妈(或阿长) 《山海经》(3分)
(2)B D (3分,答对1项得1分,答对2项得3分)
6.(1)传统文化类节目走上荧屏,深受观众喜爱。(只要围绕“传统文化受到观众喜爱”阐述,语言简洁流畅即可。(2分)
(2)①参考示例一:走近民族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参考示例二:汲取民族精神营养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参考示例三:品文化大餐 展民族精神……(只要围绕宣传、学习、传承传统文化,句式结构一致,意蕴相连即可。(2分)
② ③(2分)
③示例:尊敬的李校长,您好,我们班定于本周星期五下午举行“走进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特邀您参加此次活动,期待您的光临!谢谢!(2分)
7.(1)悠悠(1分)
(2)桃花溪太浅,怕载不动这满船的离愁。此诗句运用了反衬手法,以“溪浅”反衬“离愁”之深重。(或:化虚为实的手法,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赋予重量感,写出了愁之深重。/夸张手法,将“离愁”夸大。担心溪水浅,载不动,进而写出离愁之深。)(3分)
(3)C (同样将愁化虚为实)(2分)
8.(1)①认为……奇异(以……为奇) ②恰逢 ③案件 ④道歉 (每小题各1分,共4分)
(2)A(2分)
9. (1)一 行∕ 常 思 报 之(1分)
(2)一 行 从 而 谢∕ 之 (1分)
10.(1)朝廷执法,(我)不好以私情相求。怎么办呢?(2分)
(2)略(2分)
11.为人要讲原则,为官要公正廉明,不可以权谋私,徇私枉法。(意对即可)(2分)
12.(1)过度使用手机。(2)在日常生活中有点被手机控制了的“状态”。
(3)没有了手机就很难受。(4)有害身心健康。(2分,答出两点即可)
13.(1)手机使用的早高峰时段出现在早上7点—9点,有75%的用户在使用手机;晚上的小高峰出现在18点—20点,有71%的用户都在使用手机;晚上21点—22点使用手机的人数达到最高峰,占比83.2%,接近爆表。(3分)
(2)化用诗句,巧妙引出说明对象——手机依赖症,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意对即可)(3分)
14.C(2分)
15.用简单的人生道理开头,提出论题,语句生动形象,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3分)
16.举例论证。 作者举装修没有完成就失去了兴趣和一个作家在创作旺盛时期就死了的事例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未完成是生活的常态。具体有力,容易让人信服。(3分)
17.示例:许多事情我们是无法做到尽善尽美的,未完成是人生的常态。我们要努力奋斗,追求自己的理想,在过程中享受追求的快乐。(4分)
18.灿烂:因为背同学过“河”被同学夸奖、被老师表扬。灰暗:为虚荣和享受偷家里的钱,被妈抽打丢了脸面。(4分)
19.(1)画线句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扑”“掏”表现了叶菊花的母亲的动作的粗暴以及她对叶菊花的行为气愤之极,“煞白”“绝望”突出表现了叶菊花内心的恐惧和绝望。(4分)
(2)“愣愣地”这一神态描写表现了叶菊花对于“我”的回答“喜欢吃岁宋面包”的反应,揭示她内心中的丝丝懊悔。(2分,意对即可)
20.(1)A (小说对叶菊花的描写中,没有使用心理描写)(2分)
(2)示倒一:我不赞成种做法。孩子犯了错误,作为父母,不能只是一味地责打,而是应该和他们沟通.跟他们讲道理,这样才能让他们心服口服。
示例二:我赞成这种做法。俗话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只有对孩子严格管教,才能让他们更好地做人。(2分)
21.描写方法的相同点:都运用了动作描写。描写方法的不同点:本文:语言描写、神态描写;链接:心理描写。(3分)
人物形象:叶菊花为人热情,乐于助人,爱笑,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肯定。(意对即可)(2分)若瑟夫天性善良,注重亲情。(意对即可)(1分)
22.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