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成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总方略的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C.“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一带一路”发展战略
2.1992年及以后的几年,我国基本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其特点是( )
A.全方位、多层次、深领域 B.宽方位、多层次、全领城
C.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 D.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3.1978年展开的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当时中国社会所起的重大作用是( )
A.全面纠正了过去错误的做法 B.有力维护了党的领导地位
C.肯定了以往的革命和建设 D.深刻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4.1984年,我国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次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 B.解决吃“大锅饭”的问题
C.增加市场经济成份 D.增强企业的活力
5.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内容包括( )
①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④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6.2017年1月,李克强总理在云南考察时强调:“创新是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各国的竞争,实际上是创新的竞争。”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创新精神的是( )
①“一五”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南方谈话 ④实施一带一路经济战略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7.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不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影响下出现的是( )
A. B.
C. D.
8.“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称赞的是( )
A.建立经济特区 B.民营企业的勃兴
C.国有企业的改革 D.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9.1984年青岛海尔集团成立,它以创新为核心,努力建立灵活、高效的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同年,上海电声总厂发起组建上海飞乐音响公司,在本公司职工中发行股票。在政策上能够为这些企业的改制提供有力支持的是( )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B.对外开放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为创作《在希望的田野上》,1980年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深入安徽、四川农村体验生活,他选择赴上述农村体验生活的最主要理由是( )
A.当地风景秀丽 B.率先包产到户 C.富有革命传统 D.民俗文化丰富
11.1985年,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 )
A.中外合资企业 B.外资企业 C.国有企业 D.集体企业
12.下列经济特区中,最后一个建立的是( )
A.珠海 B.汕头 C.厦门 D.海南
13.下列内容,属于20世纪中国共产党最后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主题的是( )
A.坚持“一国两制” B.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D.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14.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标志( )
A.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B.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5.美国《时代》周刊是具有世界性影响的杂志。1986年1月,邓小平被选为1985年度风云人物,成为《时代》周刊1986年首期封面人物。其原因之一是“邓小平在中国推行新的经济政策,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生活得到改善,深受人民爱戴”。与此相对应的邓小平的历史功绩是( )
A.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所做出的贡献 B.他开创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新局面
C.他实行的改革开放战略取得巨大成就 D.他为中国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16.1953年,中共中央农村工作部部长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说:“用什么办法
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要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
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材料中“新道路”指的是( )
A.消灭封建剥削 B.进行农业改造 C.创办人民公社 D.实行包产到户
17.20世纪80年代被称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是( )
A.深圳 B.上海 C.昆明 D.雄安
1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最根本的一点是( )
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D.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19.下列经济特区中,属于福建省的是( )
A.深圳 B.汕头 C.珠海 D.厦门
20.20世纪80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是( )
①建立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 ②实行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
③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题
21.改革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发展,就要不断改革创新,与时俱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和整个经济领域,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人民网
(1)根据材料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什么?该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有何意义?
材料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必须抓紧抓好的一件大事。今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基础上,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规划明确投资方向,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17年1月22日)
(2)材料二中习近平提出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材料三: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也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进入这个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目前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所以,这也是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
(3)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指的是什么?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和标志分别是什么?
22.进入21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我们绘制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四大”高度概括了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评价它“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材料二:由江泽民全面阐述的,其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材料三:“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
材料四:“十九大”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承担着谋划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深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
(1)材料一中“邓小平提出的这一理论”后来被称为什么?在哪一次会议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这一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
(2)材料二中表述的是什么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这个重要思想是在哪次会议上作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列入党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以胡锦涛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发展理念。
(4)“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转化?大会将习近平的什么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重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行业 1953年农轻重比例(%) 1957年农轻重比例(%)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农业 52.8 43.5 4.5
轻工业 29.6 29.2 12.8
重工业 17.6 27.3 25.4
(1)从材料一图表中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丁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 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赶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3)材料三中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材料二: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现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所指的具体内容
(2)材料一中提出经历了严重曲折,除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失误以外,使中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经济受到严重破坏、文化遭受空前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损失的长时期的“左”的错误的名称是什么?
(3)中国共产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4)“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在哪一次会议上?
(5)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哪一年?
(6)邓小平提出“一个中心“的含义是什么?
(7)邓小平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目标是在哪次会议?
(8)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哪次会议上?
(9)请写出全国农村最早实行“包干到户”的地点名称。
(10)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决定以中国何处的开发开放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地区经济新飞跃?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5.CDDDC 6-10.DADCB 11-15.CDDAC 16-20.BACDB
二.材料题
21.
(1)城市;增强企业活力;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活力。
(2)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共十四大。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
22.
(1)邓小平理论;中共十五大。
(2)三个代表;中共十六大。
(3)科学发展观。
(4)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23.
(1)行业:重工业;发展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答出“一五计划”也可)。
(2)特点:高速度、“以钢为钢”;消极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国民经济(农轻重)比例失调;造成三年困难局面。
(3)变化:粮食产量提高,人民生活改善;主要原因: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或包产到户、联产承包。)
(4)应当遵循的原则: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生产关系调整要符合生产力水平;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符合基本国情;要把人民利益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稳中求进
24.
(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文化大革命。
(3)十一届三中全会。
(4)中共十三大。
(5)1956年。
(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7)中共十二大。
(8)中共十五大。
(9)安徽凤阳县小岗村。
(10)上海浦东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