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三年级下《吆喝》名师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语文版三年级下《吆喝》名师教案(2课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9-03-26 16:12:5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吆喝》名师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1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同、炸、通”;理解“吆喝、卖弄、简洁、失传”等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作者对吆喝声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旧时北京的吆喝声的特点。
3.感受具有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产生关注、整理、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文章表达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品读作者对吆喝声生动、具体的描写,了解旧时北京的吆喝声的特点。
教学难点:
感受具有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对旧时北京的吆喝声和美好往事的怀念之情,产生关注、整理、记录类似吆喝的口头文化遗产的兴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提起北京,在座的同学都能联想到什么呢?
预设:天安门、长城、北京烤鸭……(出示各种北京标志性图片)
是啊!雄伟的天安门,壮丽的长城、可口的北京烤鸭,还有曲折的胡同、幽深的四合院、代代相传的老字号……这就是北京。
昔日的沧桑一去不复返,而怀旧的滋味总是给人带来一丝温暖和慰藉。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段带有浓郁旧时北京特色的视频(出示情景欣赏:老北京吆喝),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段视频描写的是什么?
预设:老北京的吆喝。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家萧乾的脚步,学习一下第11课课文——《吆喝》,回到老北京的胡同里,聆听这座古老城池的心跳,品味老北京最有特色的声音——吆喝。
大家来思考一下:“吆喝”是什么意思呢?
预设:吆喝就是大声呼喊,小商贩的吆喝其实就是给商品做的叫卖广告。
2.板书课题。(板书:吆喝)(出示文本信息)
二、初读课文
1.作者简介。
在我们眼中平淡无奇的叫卖声竟然被作家萧乾捕捉到并记录成文,可见这真是一位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的有心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作家萧乾。谁能汇报一下你课下搜集到的关于萧乾的资料。
预设:
教师汇总萧乾的相关信息。
萧乾:著名作家、记者、文学翻译家。
艺术成就:1995年中国作家协会授予他“抗战胜利者作家纪念碑”。
主要作品:短篇小说集《篱下集》,长篇小说《梦之谷》,报告文学集《人生采访》等。
2.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3.学生自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动笔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出示朗读课文要求:
①有不认识的字做好记号。
②小组合作,用有效的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
③和学习伙伴一起再读一遍课文。
4.课文同学们已经读得很熟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你认识他们吗?
出示生字,指读。(出示文本信息)
吆 刮 粥 漏 嗓 拆 销 汤 贩 涕 薯 烫 揣 袖 栗 楂
5.查字典掌握多音字。(出示文本信息)
多音字
炸:(zhà)爆炸 炸药
(zhá)炸酱 炸油条
6.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些什么?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学生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大体意思,或长或短都要予以表扬和鼓励,并相继引导。
旧时北京的各种吆喝声一年四季、从早到晚不绝于耳,小贩们吆喝的内容不同,吆喝的方法也不一样,他们利用声调、音韵、节奏的变化来吸引顾客,形成了具有京城特色的口头文化。
三、朗读品味
1.你觉得哪一种吆喝最有趣?说说理由。
(1)大清早过卖早点的:大米粥哇,油炸果的。然后是卖青菜和卖花儿的,讲究把挑子上的货品一样不漏地都唱出来,用一副好嗓子吸引顾客。
介绍了大清早的吆喝声。
大家注意有儿化音,这也是北京吆喝的一大特色。
朗读时语调低沉,语速适中,读出老北京早晨的亲切、自然、祥和之气。
(2)到了夜晚,叫卖声也十分精彩。“馄饨喂——开锅!”这是特别给开夜车的人备下的夜宵,就像南方的汤圆。
介绍了夜晚的吆喝声。(出示文本信息)
大家注意运用轻声,这是北京吆喝的又一大特色。
朗读提示:朗读时语速较慢,读出浓浓的北京生活气息。
(3)春天一到,卖大小金鱼的就该出来了。我对卖蝌蚪的最有好感,因为我买得起。花上一个面值最小的铜钱,就可以往碗里捞上十来只。
“我对卖蝌蚪的最有好感”表明了什么?
预设:吆喝声给作者带来了一个美好的童年。
朗读提示:朗读时语速较快,语调上扬,读出孩子见到喜爱之物时的愉悦之情。
(4)秋天,卖柿子的吆喝有简繁两种。简的只一声“喝了蜜的大柿子”。其实满够了,可那时小贩都想卖弄一下嗓门儿,所以有的卖柿子的不但词编得热闹,还卖弄一通唱腔。
“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预设:拟人。“喝了蜜的大柿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北京吆喝的艺术性和形象性,从中我们能感受到老北京吆喝声的生动形象。
2.找出文中关于商贩吆喝声的音量、声调、节奏等特点的描写。
只要兜里还有钱,一听“烤白薯哇真热乎”,就非买上一块不可。一路上既可以把那烫手的白薯揣在袖筒里取暖,到学校还可以拿出来大嚼一通。
注意节奏和音调等的变化。
描写自然真实,让人感同身受。
朗读时语调较快,语调上扬,读出作者的顽皮及欣喜之情。
3.自选课文中出现的任一吆喝声,根据课文的介绍和自己的理解模仿吆喝。4.自己为家乡的特色小吃创作一则吆喝广告。
四、学写生字
课文同学们读得真好,我们的小手是不是也一样会学习呢?让我们来书写生字吧。
1.出示生字。学生字逐个学习。(出示文本信息)
刮 胡 炸 货 闹 商 店 拆 展 汤 钱 碗 袖 乙
2.指导学生观察写法。板书笔顺。
(讲解评价标准:正确、规范、端正、整洁。)
3.注意提醒学生将生字分类,或按词性,或按部首。
4.讲解生字的意义与写法。重点抓住“货、拆、袖、乙”进行讲解。
注意写好汉字的细节。注意“货”上宽下窄。“贝”撇舒展,顿点有力;“拆”不要少写最后一笔;“袖”左部是“衤”不是“礻”;“乙”起笔稍短,横折弯钩的弯处与起笔对齐。(出示文本信息)
5.学生田字格临习生字,教师下堂指导。
6.小组评选最美书写,教师投影展示。
五、沙场点兵
打开“基础训练-《吆喝》”,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今天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相声,请大家认真观看相声《卖布头》。
大家的笑声说明了老师带来的这一段视频,大家是非常喜欢的。
“诱人的吆喝词,动听的吆喝调,真让我们惊叹。虽然他们的表演不像舞台上的艺术家一样高雅,可是却展现了老北京浓浓的民俗风情。
品读吆喝,就是品读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正是这独特的民俗风情,让北京有了区别于别的城市的气质与面貌。”
二、课文赏析
1.自由读课文,理清课文内容。
小组讨论,展示成果。(出示文本信息)
预设:
(1)总写小时候北京吆喝声不停。
(2)具体从两方面写“吆喝”。
(3)对“吆喝”的不同品评。
(4)写了作者现在的感受。
2.分层释疑:
(1)总写小时候北京吆喝声不停。
我小时候在北京,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出示文本信息)
这句话表明北京的吆喝声有什么特点?
预设:没个停。
是的,一个“没个停”说明老北京的叫卖声非常多,且时间长。为下文具体描绘叫卖声做铺垫。
(2)具体从两方面写“吆喝”。
① 细读第2-3自然段,找一找,作者介绍这些吆喝时遵循了什么样的顺序呢?预设:时间顺序。
具体是按怎么样的时间顺序呢?
预设:先按“从早到晚”的顺序介绍;再按“一年四季”的顺序介绍。
②以小组为单位汇总一下第2-3自然段介绍了哪些吆喝?
预设:
大清早:大米粥、油炸果、青菜、花儿。
白天:……
夜晚:馄饨、汤圆。
春天:金鱼、蝌蚪。
夏天:雪花酪。
秋天:柿子。
冬天:糖葫芦、烤白薯。
③再读第2-3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吆喝声。
“馄饨喂——开锅!”
你觉得这句吆喝妙在何处呢?
预设:开门见山,让人一听就知道卖的什么。
如果你有柿子要卖,我们看看北京人是怎样吆喝的?
“喝了蜜的大柿子”。
这样的吆喝有什么妙处呢?
预设:这句话从味觉角度,用甲事物形容乙事物,突出了柿子的甜,具有艺术性。从一句吆喝中,我们感到卖柿子人的自得其乐。
(3)对“吆喝”的不同品评。
①自读课文第4自然段,思考作者对吆喝有什么样的品评?
叫卖实际上就是一种口头广告,所以也得变着法儿吸引顾客。
我们说这是对吆喝的一种总体评论和概括。吆喝不但是对自己的宣传,而且也得采用多种方法吸引人。对吆喝的叙述自此转为对吆喝的评价。
②那么本文列举了哪些代表性的吆喝声呢?
学生交流汇总。
预设:介绍制作过程的:“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
借甲物形容乙物的:“栗子味儿的白薯”或“萝卜赛过梨”。
戏剧性的:“葫芦儿——冰塔儿”。
②再读第4自然段,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吆喝声。
这样的吆喝有什么妙处呢?
预设:既简洁又生动,两个字就把葫芦形容得晶莹可人。
“就剩两挂啦”
这样的吆喝有什么妙处呢?
预设:这是卖山楂的吆喝,其实,他身上挂满了那用绳串起的紫红色果子。为了招引顾客,这样叫卖,富有戏剧性。
(4)写了作者现在的感受。
1.北京现在的吆喝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快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了解一下。
现在北京城倒还剩一种吆喝,就是“冰棍儿——三分嘞”。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可见这种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并没有失传。
①从“语气间像是五分的减成三分了,其实就是三分一根儿”你知道了什么?
预设:与前文比较来看,同是写声调高低的变化,这里却从自身的感觉方面落笔,可见作者的表达方法富于变化。
②“倒还剩一种吆喝”说明了什么?
预设:把作者的思绪从遥远的老北京拉回眼前的现实生活中来。“倒还剩”表达了作者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也表达了对传统的、丰富多变的、带戏剧性的叫卖艺术在现代生活中逐渐消失的惋惜之情。
三、感悟提升
1.回顾课文,说说在那此起彼伏的吆喝声中,飘荡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各种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深厚的赞美和怀念之情,也包含着对老北京民俗风情和无忧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同时也为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2.讨论:一种物品,一声吆喝,这一声声吆喝,让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北京城?
预设:
反映的是作者小时候旧北京的民俗风情和人们的一种生存状态。人们生活得有滋有味儿、有腔有调。
3.小组之间讨论作者思路,学会布局谋篇。
吆喝
    没有停歇: 从早到晚
一年四季
丰富多彩: 主要内容---形象
      声调变化---有趣
如今感受: 追忆 惋惜
    
4.辩论会。
在大众传媒如此发达的今天, 吆喝还有没有作用?请具体说说。
四、巩固练习
打开“阅读训练-《吆喝》”,一起来闯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