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有趣的静电现象(同步练习 共2份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1 有趣的静电现象(同步练习 共2份 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19-03-26 19:18:57

文档简介

物理·选修1-1(粤教版)
第一节 有趣的静电现象
?达标训练
1.(多选)下列仪器与静电现象有关的是( )
A.指南针 B.避雷针
C.静电除尘器 D.红外加热器
答案:BC
2.物体通常呈电中性,这是因为(  )
A.物体没有电荷
B.物体的正负电荷一样多
C.物体很容易失去电荷
D.以上说法都不正
解析:物体的正负电荷一样多,不显电性.
答案:B
3.有三个完全相同的小球,A小球原来带的电荷量为+20 C,B小球原来带的电荷量为-10 C,C小球原来带的电荷量为-5 C,现先将A、B两球相接触再分开,再把A球与C球接触后分开.最后A球带的电荷量为(  )
A.0 C B.5 C
C. 2.5 C D.10 C
解析:由于三个小球完全一样,当它们接触时,它们所带的电荷量将先中和后再平均分配,A、B两球接触再分开后,A、B将分别带+5 C的电荷,再把A球与C球接触后分开,此时A、C两球电荷量中和后为零,因此,最后A球带电荷量为零.
答案:A
4.把一个带电棒移近一个带正电的验电器,金箔先闭合而后又张开,说明棒上带的是(  )
A.正电荷
B.负电荷
C.可以是正电荷,也可以是负电荷
D.带电棒上先带正电荷,后带负电荷
解析: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决定于其指针处带的电荷量,电荷量越大,静电斥力越大,指针张角也越大,与整个静电计带电荷量没有直接关系.如果带负电的导体靠近静电计,会吸引静电计的正电荷向顶端聚集,使指针处电荷量减小,张角减小,当静电计所带正电荷全部集中于静电计顶端后,指针闭合,如果继续使带负电导体靠近,正电荷也会继续向顶端积累,指针处会带负电荷,重新张开,B正确.如把带正电的导体棒移近,必定使指针处正电荷越来越多,静电计指针张角一直增大,A、C、D错.
答案:B
将一束塑料包扎带一端打结,另一端撕成细条后,用手迅速捋细条,观察到细条散开了,如图所示,下列关于细条散开现象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A.撕成细条后,由于空气浮力作用使细条散开
B.撕成细条后,所受重力减小,细条自然松散
C.由于摩擦起电,细条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散开
D.细条之间相互感应起电,相互排斥散开
答案:C
6.(多选)静电喷涂是利用静电现象制造的,其喷涂原理如下图所示,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喷枪喷嘴与被喷涂工件之间有一强电场
B.涂料微粒一定带正电
C.涂料微粒一定带负电
D.涂料微粒可以带正电,也可以带负电
答案:AC
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
大家都知道,带异种电荷的两块云接近时会放出闪电,闪电的高温使空气体积迅速膨胀、水滴汽化而发出强烈的爆炸声,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电闪雷鸣”.闪电为什么总是弯弯曲曲的呢?美国国家气象局的内泽特·赖德尔认为,每当暴风雨来临,雨点即能获得额外的电子.电子是带负电的,这些电子会追寻地面上的正电荷.额外的电子流出云层后,要碰撞别的电子,使别的电子也变成游离电子,因而产生了传导的轨迹.传导的轨迹会在空气中散布着的不规则形状的带电离子群中间跳跃着迂回延伸,而一般不会是直线.所以,闪电的轨迹总是蜿蜒曲折的.


课时分层作业(一)
[基础达标练]
(1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小题7分)
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摩擦起电的是(  )
A.将被绸子摩擦过的玻璃棒靠近纸屑,纸屑被吸起
B.在干燥的冬季脱毛绒衣时,会听到轻微的“噼啪”声
C.擦黑板时粉笔灰纷纷飞扬,四处飘落
D.穿着化纤类织物的裤子走路时,裤腿上常容易吸附灰尘
C [摩擦起电后物体带静电,能吸引轻小物体,也能产生火花放电,故选C.]
2.如图1-1-6所示,原来不带电的金属导体MN,在其两端下面都悬挂着金属验电箔;若使带负电的金属球A靠近导体的M端,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
图1-1-6
A.只有M端验电箔张开,且M端带正电
B.只有N端验电箔张开,且N端带负电
C.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左端带负电,右端带正电
D.两端的验电箔都张开,且两端都带正电或负电
C [由于静电感应,导体MN两端分别感应出等量的异种电荷,靠近带电体的M端带上正电,远离带电体的N端带上负电,两端的金属验电箔都会张开.故选项C正确.]
3.(多选)关于摩擦起电和感应起电的实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摩擦起电现象说明了机械能可以转化为电能,也说明通过做功可以创造电荷
B.摩擦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C.感应起电说明电荷可以从物体的一个部分转移到物体的另一个部分
D.感应起电说明电荷从带电的物体转移到原来不带电的物体上去了
BC [摩擦起电的实质:两物体互相摩擦时,被束缚较弱的电子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上.感应起电的实质:带电体靠近导体时,由于电荷之间的相互吸引或排斥,导体中的自由电荷趋向或远离带电体,使靠近导体的一端带异种电荷,远离的一端带同种电荷,即电荷在物体不同部分之间的转移.根据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故选项B、C正确.]
4.两个带电小球相互接触后分开,然后又靠近,这时两小球(  )
A.一定互相吸引
B.一定互相排斥
C.一定无互相作用
D.可能相互排斥,也可能无相互作用
D [若两球带同种电荷,相互接触后再分开,一定相互排斥.若两球带异种电荷,相互接触后,可能不带电荷无相互作用,也可能带上同种电荷相互排斥,所以选项D正确.]
5.(多选)下列关于物质的电结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是由原子组成的,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绕核旋转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B.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C.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中子不带电
D.电中性的物体若内部的原子失去电子,则该物体带了负电
ABC [电中性的物体若内部的原子失去电子,则该物体带了正电.故D错误.]
6.在编织某种地毯时,常在编织过程中夹杂一些不锈钢丝,这是因为(  )
A.使地毯更好看
B.使地毯更耐用
C.使地毯更善于传热
D.释放静电,使地毯不易沾上灰尘
D [在地毯中夹杂一些良导体不锈钢丝是为了及时将地毯上积累的静电导走,以防有静电吸附灰尘等不利现象产生.]
二、非选择题(8分)
7.博物馆里有些古书已经非常陈旧,在翻的时候无论怎样小心,书页都可能破损,而在博物馆的实际工作中又经常有翻阅它们的必要,这些书页应该怎样去翻呢?
[解析] 利用同种电荷相斥的原理,可以使书页分开.
[答案] 给书卷充电.书中相邻各页得到同种性质的电荷之后就会相互排斥,因而可以毫发无伤地一页页分开来.
[能力提升练]
(25分钟 5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每小题7分)
1.(多选)把两个相同的金属小球接触一下再分开一小段距离,发现两球之间相互排斥,则这两个金属小球原来的带电情况可能是(  )
A.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异种电荷
B.两球原来带有等量同种电荷
C.两球原来带有不等量异种电荷
D.两球中原来只有一个带电
BCD [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当两小球相互接触时,利用电荷守恒定律可知,电荷会重新分布,可以使原来不带电的物体带电,也可以使原来带电的物体的带电荷量发生变化,所以接触以后会使物体的带电情况发生多种变化.]
2. (多选)如图1-1-7所示,a、b、c、d为四个带电小球,两球之间的作用关系分别为a吸引d,b排斥c,c排斥a,d吸引b,则关于它们的带电情况(  )
图1-1-7
A.仅有两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B.仅有三个小球带同种电荷
C.c、d两小球带同种电荷
D.c、d两小球带异种电荷
BD [由a吸引d,d吸引b可知,a与b带同种电荷,且与d带异种电荷;由c排斥a,c排斥b可知,c与a、b带同种电荷,c与d带异种电荷,A、C错误,B、D对.]
3.(多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静电感应不是创造电荷,只是电荷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B.不带电物体摩擦起电时,一个物体失去电子带正电,另一个物体得到电子带等量负电
C.两个带电体接触一定等分电荷量
D.一个带电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体,两个物体可能带上异种电荷
AB [静电感应使物体带电,不是创造了电荷,而是物体内电荷的转移,A正确;不带电的两物体相互摩擦可使两者分别带上等量异种电荷,B正确;两个带电体接触后电荷量均分是有条件的,要求两带电体完全相同,C错误;两物体接触后可能带同种电荷,也可能不带电,不可能带异种电荷,当一个带电体接触另一个不带电体时,两者一定带同种电荷,D错误.]
4.绝缘细线上端固定,下端悬挂一个轻质小球a,a的表面镀有铝膜,在a的近旁有一与地绝缘的金属球b,开始时,a、b都不带电,如图1-1-8所示.现使a、b分别带不等量的正、负电荷,则(  )
图1-1-8
A.b将吸引a,吸引后不放开
B.b先吸引a,接触后a、b迅速分开
C.a、b之间不发生相互作用
D.b立即把a排斥开
B [a、b带不等量的正、负电荷,异种电荷相互吸引,轻质小球a将向b靠拢并与b接触;当小球a与b接触后,将对两球所带的电荷进行重新分配,结果两球带同种电荷(正电或负电),因此两球将会被排斥开.]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22分)
5.(8分)油罐车后要连一条拖地的铁链,印刷厂要保持适当的湿度,以上这些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解析] 车上的静电可以通过铁链导入大地,防止燃料与油罐摩擦而产生的静电积累到一定程度产生电火花,引起爆炸.
印刷厂里,纸页之间由于摩擦产生的静电会使纸页粘在一起,难以分开,给印刷带来困难,潮湿的空气可以使电荷散失,因而印刷厂内空气要保持一定的湿度.
[答案] 见解析
6.(14分)如图1-1-9所示,通过调节控制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使其每秒有104个电子到达收集电子的金属瓶,经过一段时间,金属瓶上带有-8×10-12C的电荷量,求:
图1-1-9
(1)金属瓶上收集到多少个电子?
(2)实验的时间为多长?
[解析] (1)由q=ne得
n===5×107(个).
(2)实验时间t= s=5 000 s.
[答案] (1)5×107个 (2)5 000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