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1.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北师大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26 22:0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八章《食物的消化与吸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食物在人体的哪里发生变化;第二部分是食物怎样发生变化;第三部分是食物是如何发生变化的。这些内容不仅是第八章的重点,也是整本书的重点内容之一,为学习后面“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健康地生活”等章节打下了基础。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我对教材进行了如下整合:本节分配课时为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二课时学习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三课时学习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在这里主要说明第三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概述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

2.列举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教学重点] 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

[教学难点] 描述小肠结构特点,解释小肠为什么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是“营养物质的吸收”。教材主要介绍了小肠的结构和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功能。小肠是人体内主要的吸收器官,其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是生物体结构与功能适应的典型表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这一教学思想的体现。在教学中,根据教材所设计的探究实验结合“亲自做”,启发学生思考小肠结构特点与营养物质吸收功能相适应。关于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主要强调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然后由学生阅读完成。因此,将引导学生探究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作为本节教学的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对消化系统的一些器官的位置、形态、功能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但对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的理解会有所偏差,有待教学中给予纠正。

[教学方法]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运用的教学策略是:问题导学,讲授、讲练结合、学生讨论交流、实验观察、思考。

[学习方法]

采用“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耳听一听、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五动中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形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达到课程目标。

[课前准备]

学生分组2人1组

鸡的小肠、培养皿、放大镜、显微镜、小肠切片、消化系统挂图、纸、计算器、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展示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胖子与瘦子)有的人吃得再多仍然很瘦,有的人吃得很少也发胖,这是为什么呢?小结:看来,人体的消化吸收与体态的胖瘦有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食物在人体内是怎样被吸收的? ? 学生讨论回答:与消化和吸收功能有关? 问题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营养物质的吸收》
新课教学 板书《营养物质的吸收》
自主学习 教师(展示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阅读P14(1-2段)讨论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营养物质的吸收?哪些营养物质可以被直接吸收。哪些器官有吸收功能?) ?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讨论回答:水、无机盐、维生素、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等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胃、小肠、大肠等器官有吸收功能。 带着问题阅读,培养自学能力,面向全体学生?
教师总结 (?https:?/??/?www.5ykj.com?/?Article?/?" \t "_blank?)板书:1、吸收的概念:营养物质进入血液的过程。 2、吸收的器官:胃、小肠、大肠 学生记笔记、画重点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
(展示消化系统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教师在图上指出消化器官,请学生说出该器官的吸收功能。 ? 学生讨论回答:胃能吸收部分水、酒精大肠能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部分维生素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 培养自学能力,阅读能力、
教师强调消化道的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是不同的。提出问题:为什么绝大部分营养物质在小肠吸收?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之相适应呢? ? 讨论交流 设疑,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探究。
合作探究: ? 活动1(解剖观察鸡小肠的结构)? ?
? ?学生实验 ??教师展示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小肠结构示意图) 1.每小组一段小肠,顺肠管剪开肠壁,对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上的图,找到小肠环形皱襞,注意皱壁的排列。用手摸皱壁的表面有什么感觉? 2.指导学生按照操作步骤,每人剪下一块小肠壁,用放大镜进行观察。 3.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小肠壁切片,对照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上的图,认识小肠绒毛的结构。 ? ?? ?学生两人一组、解剖观察、交流、讨论、思考小肠的结构特点。并记录。 ??学生带着问题,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交流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素养,突破重难点。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教师提问:经过探究,小肠壁有哪些结构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有小肠皱襞、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 引导学生观察小肠的结构特点
活动2: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学生实验 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展示(纸做的小肠模型)教师指导学生制作,每组2张长纸一张短纸,将一张长纸折成扇形作为小肠的内壁,短纸作为外壁,另一张长纸作对照。比较小肠内外表面积的差异。 ? 两人一组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并计算小肠外壁与内壁表面积的比值,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 ? 启发示学习制作模型,攻克教学难点 (?https:?/??/?www.5ykj.com?/?Health?/?" \t "_blank?),培养动手能力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 提问:小肠皱襞、小肠绒毛等结构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有什么作用? 讨论回答:可以增大小肠的吸收面积。 让学生形成功能与结构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4-15,与自己的结论作对比 补充自己的认识。? 培养表达能力
教师总结 (?https:?/??/?www.5ykj.com?/?Article?/?" \t "_blank?):(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小肠,因为小肠细长,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使表面积大大增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这样的结构特点使营养物质很容易被吸收而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至全身,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学生倾听、记笔记 帮助学生归纳、梳理,理解重点内容
课堂检测 教师出示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完成下列练习:1、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A.口腔??????B.胃 C.大肠?????D.小肠 2、下列叙述中,哪一项与小肠的吸收功能无关 A.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 B.小肠长约5—?6米 C.小肠内有多种消化酶???????? D.小肠内表面有小肠绒毛 3、不经过消化就能被吸收的物质是 ?A.水???????B.脂肪? ?C.蛋白质?????D.淀粉 学生讨论完成练习 巩固提高突破重点
作业布置 预习第三节合理膳食与食品安全 (?https:?/??/?rj.5ykj.com?/?" \t "_blank?)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板书设计]
营养物质的吸收
1.?小肠壁的结构特点
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
小肠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很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2.消化道不同部位的吸收功能
[教学反思 (?https:?/??/?web.5ykj.com?/?" \t "_blank?)]
???小肠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教学时借助课件 (?https:?/??/?zw.5ykj.com?/?" \t "_blank?)动态演示、结合实验观察,学生较容易理解。新课学习过程中将尽可能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根据教学内容提出一些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相互讨论、相互学习。在学生讨论、交流时,教师则是多看、多听、多感受而少说话,并及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 (?https:?/??/?www.5ykj.com?/?Article?/?" \t "_blank?)和提高,将零碎的知识系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