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必修三:第3章 免疫系统与免疫功能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下列关于特异性免疫及其相关应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产生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可提高患者的免疫力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需要大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
2.如图表示了病毒进入人体后,机体细胞产生干扰素过程及干扰素的作用机理,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此图表示一个细胞受到病毒侵染时.诱导细胞核中干扰素基因的表达过程
B.利用基因工程、发酵工程的方法可以在大肠杆菌及酵母菌细胞内获得干扰素
C.图中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最可能是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
D.一次免疫产生干扰素后能使人终身具有对流感的免疫功能
3.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轻松和愉快会使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间接引起抗体生成能力的升高.这表明不健康的心态会导致( )
A.细胞免疫提高,体液免疫降低 B.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提高
C.细胞免疫提高,体液免疫提高 D.细胞免疫降低,体液免疫降低
4.如图为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RNA病毒)的部分过程示意图.下列推测最准确的是( )
A.细胞乙的来源只有甲细胞,由甲细胞受到抗原刺激与淋巴因子作用分裂分化形成
B.与细胞丙相比,细胞乙的高尔基体和溶酶体都更发达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
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中,细胞甲、乙、丙都能进行增殖分化
5.2011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授予科学家斯坦曼,这是因为他对于一种树突状细胞的结构及其在适应性免疫系统方面的作用的研究卓有成效。他认为这种树突状细胞是人体中一种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下列关于此细胞的叙述,你认为不正确的是( )
A.该细胞的树突与神经元并无关联 B.能够摄取抗原并在细胞内部处理抗原
C.能够直接刺激T细胞活化和增殖 D.能够直接与B细胞和T细胞相接触
6.下列有关免疫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注射抗体治疗疾病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
B.靶细胞因抗原增殖而被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凋亡
C.吞噬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
D.免疫活性物质可由非免疫细胞合成
7.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糖尿病患者尿液加入斐林试剂立即呈砖红色
B.叶肉细胞含有的绿色叶绿体不利于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观察
C.将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用龙胆紫染色,可观察染色体的形态
D.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实验中,上清液放射性强度与侵染时间长短无关
8.糖尿病患者有“三多”,其中之一是“尿多”.下列对其成因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导致产生的尿量增多
B.糖尿病患者的尿液中有葡萄糖,增加了尿液的渗透压,从而使肾小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导致尿量增多
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导致口渴,水喝得多了,尿就多了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具有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作用
9.下列关于免疫和人体健康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过敏反应是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
B.糖尿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病人的胰岛A细胞受损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
D.烧伤病人通常因为丧失特异性免疫而导致死亡
10.某同学遇到雾霾天就剧烈咳嗽,甚至呼吸困难,天气好转后症状很快消失。这种现象在免疫学上称为( )
A.自身免疫病 B.免疫缺陷病 C.过敏反应 D.非特异性免疫
11.Ⅰ型糖尿病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发病前期存在胰岛炎,当出现糖尿病症状时,80%的胰岛B细胞已经被破坏。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特异性免疫的结果 B.患者胰岛B细胞内可以检测到胰岛素抗体
C.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可能减少 D.患者可能出现血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障碍
12.下列与免疫系统组成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扁桃体、淋巴结、胸腺、脾、脊髓均属免疫器官
B.胃液、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均属人体第二道防线
C.T细胞和B细胞都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
D.艾滋病患者的直接死因是HIV病毒杀死了大量人体细胞所致
13.当人体注射了用肝炎病毒蛋白制备的疫苗后,体内不会发生的反应是( )
A.该蛋白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
B.产生针对该病毒蛋白的抗体
C.效应T细胞能及时淸除该蛋白并能有效防止肝炎的发生
D.形成能识别肝炎病毒的记忆细胞
14.下列有关人体免疫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
A.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
B.人体免疫活性物质如淋巴因子、溶菌酶、抗体由免疫细胞产生
C.效应T细胞紧密接触靶细胞导致病原体裂解死亡
D.淋巴细胞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
15.如图为某病毒入侵后人体的免疫过程(→代表作用,﹣代表分化,A、B、C各代表一类细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细胞除巨噬细胞外均能特异性的识别抗原
B.图中A细胞产生的抗体有两个相同的抗原结合位点
C.图中B细胞可能由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
D.图中C细胞用抗原﹣MHC复合体识别宿主细胞
16.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浆细胞全部由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
B.浆细胞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
C.受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核糖体等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周期变长
D.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只有前者的细胞膜上具有相应抗原的受体
17.淋巴因子在人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因子可使靶细胞裂解死亡
B.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C.淋巴因子主要通过加强抗体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D.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会立即分泌大量的淋巴因子
18.若埃博拉病毒侵入人体,机体在免疫应答过程中不会发生的是( )
A.吞噬细胞摄取和处理病毒 B.T细胞合成并分泌淋巴因子
C.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 D.浆细胞进行分裂并分泌抗体
19.如图为体液免疫过程中两种淋巴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为效应细胞毒性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B.乙为浆细胞,可由成熟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
C.物质M为抗原,由甲细胞摄取处理后呈递给乙细胞
D.物质M为白细胞介素﹣2,能促进乙细胞的增殖、分化
20.如图所示某一健康人注射疫苗前后、不同时间采血所测得的抗体水平(箭头表示疫苗注射时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段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
B.d时间是再次接种引发的免疫应答
C.产生甲、乙抗体的B细胞不同,其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
D.甲、乙两曲线表明,不同种类的抗体在体内存留时间的长短可有较大的差异
评卷人
得 分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如图为体液免疫部分过程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①属于 免疫.
(2)A、B的名称分别是 、 .
(3)当抗原初次侵入人体后,人体主要是通过 (填编号)过程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4)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 来预防疾病.
22.能够引起机体产生 的物质叫做抗原.
23.新华社北京2014年9月1日电,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双城区发生了一起家禽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某养鸡场为预防禽流感病毒,给鸡注射疫苗制剂(疫苗制剂的成分:减毒禽流感病毒+生理盐水).图28是疫苗制剂引发鸡机体免疫效应的部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物质A是 ,物质B是 ;细胞③通过 过程产生细胞④和⑤.
(2)已注射该疫苗的鸡接触禽流感病毒,体内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细胞有 (填序号).
(3)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鸡是否对禽流感病毒具有免疫能力,选取30日龄幼鸡若干,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mL ;两周后,给两组幼鸡注射等量的禽流感病毒.预测:与第2组对比,第1组幼鸡体内特有的变化是 .
24.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而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叫 .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 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25.据中央电视台报道,新发现2例人感染禽流感病例,对于禽流感病人采用集中收治、隔离治疗的方法符合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 环节;健康包括躯体健康、 、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评卷人
得 分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科学家研究发现一种树突状细胞(DC细胞),在免疫反应中有强大的摄取、处理和传递抗原的功能.图示DC细胞参与免疫的过程,请回答问题:
(1)DC细胞能通过 方式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 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与T细胞有 作用的受体相结合,激活信号分子(S1、S2)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此过程称为细胞间的 .
(3)T细胞发生免疫效应时,它产生的 可刺激 细胞增殖分化;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 免疫.
(4)DC细胞的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医学,DC细胞免疫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法获取患者的DC细胞,经 技术体外增殖后,回输入该患者体内,提高清除抗原的效果.
27.通常情况下,正常人的尿液中没有葡萄糖.当一次食用大量糖时,尿液中是否有葡萄糖存在?下面是利用对照的方法来设计实验方案进行鉴定.
第一步:取3支洁净的相同试管,分别标号1、2、3;其中3号试管为实验研究试管.
第二步:分别向3支试管中加入相应实验液体.
1号:加2mL葡萄糖液;
2号:加2mL正常尿液
3号:加入 .
第三步:向3支试管内分别加入刚配制好的 试剂2mL.振荡试管,使溶液混合均匀,并将这3支试管放入盛有50﹣65度温水的大烧杯中,加热2min左右.
第四步: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1)1号试管出现的现象是 .
(2)2号试管的颜色是 .
(3)3号试管若 ,说明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否则不含葡萄糖.
28.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的传染病.接种乙脑疫苗是防治乙脑的重要措施之一.科研人员对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在机体内的免疫应答机制进行了研究.
(1)乙脑疫苗进入小鼠体内,作为 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 细胞.
(2)取健康小鼠分为六组,每组20只,以原液、103、104和105倍稀释的乙脑减毒活疫苗和乙脑灭活疫苗原液对小鼠进行皮下注射获得免疫小鼠,几天后,每组选取10只小鼠抽取血清进行稀释,测量达到标准抗原抗体反应效果的血清稀释倍数,所得平均值见表,以此反映小鼠的抗体水平.实验中自变量为 .分析可知,两种疫苗都能诱导体液免疫机制的发生,且随着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 .
组别
注射物
血清稀释倍数
A组
乙脑减毒活疫苗
原液
40
B组
103倍的稀释液
10
C组
104倍的稀释液
10
D组
105倍的稀释液
<10
E组
乙脑灭活疫苗原液
40
F组
不做处理
<10
(3)研究人员取每组其余10只免疫小鼠进行实际免疫效果的测定.测定时,将乙脑病毒注射入小鼠体内,观察14天,记录小鼠的存活数量,结果如图.根据 两组的比较可以推测与灭活疫苗相比,减毒活疫苗可能还存在较强的细胞免疫机制.
(4)为证明(3)的推测,科研人员选取(2)中 三组免疫小鼠,从三组小鼠的脾脏中提取效应T细胞,分别与等量靶细胞混合培养,4小时后测定靶细胞的死亡率,若 ,则说明上述推测正确.
评卷人
得 分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9.1955年,伟大领袖毛主席提出“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说明女性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然而人乳头瘤病毒(HPV)6和11型、人乳头瘤病毒β属(5和8型除外)和γ属都能致癌,易引发子宫宫颈癌,严重危害妇女的身心健康。为彻底征服HPV带来的危害,中外科学家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如图是HPV入侵机体后,机体做出的应答示意图,据图回答。
(1)HPV在免疫学上被称作 。图中4是 ,其功能是 。
(2)图示过程称为 , (“能”或“不能”)清除HPV。
(3)目前,针对HPV已经研制出预防效果较好的四价疫苗和九价疫苗,我国普遍使用四价疫苗,为得到较好的预防效果,医生建议三次注射疫苗,其原因是 。
30.器官移植排斥反应依据其发病机制,分为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和体液免疫排斥反应两种类型。请回答下列问题:
(1)器官移植过程通常让受体动物吸入一定剂量的全身麻醉药物异氟烷,异氟烷通过 运输与神经元烟碱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该受体功能,痛觉消失。痛觉信号在神经元间依赖 结构进行传递。
(2)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作为 会诱导受体动物产生效应T细胞,大量裂解供体细胞,产生 (填“细胞免疫排斥反应”或“体液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死亡。为提高移植器官的存活期,给受体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可以使 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3)免疫排斥反应体现受体动物免疫系统的 功能。
31.禽流感病毒为RNA病毒,可以侵入禽类细胞中进行增殖,还可以跨种间感染人与哺乳动物,如感染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临床表现为神经嗜性和高致病性。研究人员以野生型H9N2禽流感病毒为模式毒株,以小鼠为哺乳动物模型,在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出H9N2禽流感病毒,称之为H9N2鼠适应性病毒。请回答问题:
(1)为研究H9N2鼠适应性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研究人员将一定量的H9N2鼠适应性病毒注入实验组小鼠体内,同时分别将等量的 、H9N2禽流感模式病毒注入另外两组小鼠作为空白对照和标准对照。接种后14天内每天观察症状,记录体重,小鼠体重下降超过30%则判定死亡,绘制小鼠存活率曲线:
结果表明:H9N2鼠适应性病毒感染小鼠后,与标准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 ,存活率 。说明: 。
(2)为研究H9N2鼠适应性病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性和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增殖能力,在感染后的第3天和第5天,剖杀小鼠收集脑组织,研磨处理后检测上清液中病毒浓度的变化,绘制表格如下:
时间(天)
H9N2鼠适应性病毒浓度(pfu)
实验组
标准对照组
3
0.1
0
5
3.1
0
实验结果表明H9N2鼠适应性病毒能够侵染神经细胞并进行增殖,主要依据是 。
(3)为进一步研究H9N2鼠适应性病毒对小鼠神经嗜性影响的关键基因片段。研究人员通过 获得病毒的DNA分子,设计 ,通过PCR的方法获得H9N2鼠适应性病毒的基因组,与H9N2禽流感模式病毒基因组进行比较,发现其中涉及到PB2蛋白基因的突变和HA蛋白基因的突变。
(4)为研究PB2蛋白突变基因的作用,研究人员构建了PB2蛋白基因突变的病毒,与野生型病毒分别侵染两组小鼠,采用抗原一抗体杂交的方法统计PB2蛋白的含量如表所示:
2小时
4小时
6小时
8小时
10小时
野生型
﹣
﹣
+
++
++
突变型
﹣
++
+++
++++
+++++
(一表示未检测出PB2蛋白,+表示PB2蛋白的沉淀量)
实验结果表明:PB2蛋白基因的突变可以 PB2蛋白的合成。进一步研究发现,PB2蛋白含量与病毒在细胞中的增殖力呈正相关。
(5)为研究HA蛋白突变基因对病毒特异性侵染神经细胞的作用,你认为实验组的最佳操作步骤应该为 。
a.HA基因突变的病毒 b.野生型病毒
c.侵染小鼠 d.侵染小鼠神经细胞培养液
e.统计小鼠的存活率 f.统计神经细胞的存活率
g.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
(6)根据上述研究结果推测,造成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可能由禽流感病毒进化而来,其原因是禽流感病毒通过 的作用,能够迅速适应新宿主并有效的感染和传播。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A、效应T细胞都是在胸腺中由T细胞分裂分化产生,造血干细胞存在骨髓中,A错误;
B、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二次免疫应答都与记忆细胞有关,B正确;
C、健康人的T细胞直接移植给肿瘤患者,需要考虑免疫排斥反应,C错误;
D、大量制备一种单克隆抗体时只需要将杂交瘤细胞培养增殖即可,只需要一定量的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即可,D错误。
【答案】:B。
2.【解答】解:A、细胞受到病毒感染时,可激活干扰素基因开启,转录翻译形成干扰素,A正确;
B、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获得能产生干扰素的菌种,再通过其他工程技术,可以利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大量地生产干扰素,B正确;
C、图中产生干扰素的细胞最可能是人体内的效应T细胞,C正确;
D、一次免疫产生干扰素后不能使人终身具有对流感的免疫功能,因干扰素存在一段时间后即失去活性,D错误。
【答案】:D。
3.【解答】解析:T细胞参与体液免疫,能识别和呈递抗原;另外T细胞在细胞免疫中能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并分泌淋巴因子,加强相关免疫细胞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根据题干信息“轻松和愉快会使T细胞提高对病毒、肿瘤的监控,间接引起抗体生成能力的升高”,说明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提高,则不健康的心态会使得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降低。
【答案】:D。
4.【解答】解:A、图中细胞甲表示B细胞,细胞乙表示浆细胞,浆细胞可以由B细胞或记忆细胞增殖分化而来,A错误;
B、细胞乙为浆细胞,可分泌抗体,细胞丙为吞噬细胞,可以消化处理抗原,因此与细胞乙相比,细胞丙的溶酶体更发达,而细胞乙的高尔基体更发达,B错误;
C、抗原﹣抗体被细胞丙胞吞后,消化得到的部分产物可被细胞利用,C正确;
D、人体免疫系统清除流感病毒中,只有细胞甲能进行增殖分化,细胞乙和丙都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不具有细胞增殖的能力,D错误。
【答案】:C。
5.【解答】解:A、树突状细胞和神经系统里的树突不是一个概念,树突状细胞主要分布于胸腺髓质和周围淋巴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其结构特征是,细胞具有规则的多分支的长突起,他们互相交错、穿插,伸展于淋巴细胞之间,能将抗原呈递给邻近的T细胞,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该细胞是人体中一种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说明该细胞能够摄取抗原并在细胞内部处理抗原,B正确;
C、该细胞能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从而刺激T细胞活化和增殖,C正确;
D、树突状细胞是呈递抗原的细胞,就是说树突状细胞负责把抗原呈递给T细胞,直接与B细胞接触的是抗原,D错误。
【答案】:D。
6.【解答】解:A、注射抗体治疗疾病时,因为抗体是蛋白质,本身也可能成为抗原,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A正确;
B、靶细胞因抗原增殖而被裂解的过程属于细胞坏死,B错误;
C、吞噬细胞可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过程,吞噬处理抗原,C正确;
D、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D正确。
【答案】:B。
7.【解答】解:A、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A错误;
B、叶肉细胞是成熟的植物细胞,含有大液泡,且在细胞质中含有绿色的叶绿体,有利于质壁分离与复原的观察,B错误;
C、用于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的植物细胞属于高度分化的细胞,观察不到染色体形态,C错误;
D、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无放射性的大肠杆菌实验中,35S标记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侵染时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部,因此搅拌离心后放射性出现在上清液中,与侵染时间长短无关,D正确。
【答案】:D。
8.【解答】解:A、糖尿病患者是由于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的,其肾脏一般没有发生病变,A错误;
B、糖尿病患者多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血糖过高,超过了肾糖阈,经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形成渗透性利尿。血糖浓度越高,尿糖排泄越多,尿量越多,尿量增多导致饮水增多,B正确;
C、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高,出现尿糖并不能被完全重吸收,导致尿液浓度升高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尿量增多的,C错误;
D、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发生病变,胰岛素分泌减少,胰岛素具有促进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并氧化分解和转化成非糖类物质的作用,而促进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的是抗利尿激素,D错误。
【答案】:B。
9.【解答】解:A、过敏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过敏原时发生的反应,A错误;
B、糖尿病形成的原因是病人的胰岛B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B错误;
C、艾滋病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都属于免疫系统疾病,C正确;
D、烧伤病人通常是因为病人皮肤的屏障作用丧失,是人的非特异性免疫遭到破坏引起的死亡,D错误。
【答案】:C。
10.【解答】解:分析题意可知,该同学遇到雾霾天就剧烈咳嗽,甚至呼吸困难,天气好转后症状很快消失,即该同学的反应具有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的特点,这种现象属于过敏反应。
【答案】:C。
11.【解答】解:A、根据题意可知,Ⅰ型糖尿病是由T淋巴细胞介导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病,说明胰岛B细胞的损伤是特异性免疫的结果,A正确;
B、根据题意可知,自身的免疫系统攻击的是胰岛B细胞,因此患者体内可以检测到胰岛B细胞的抗体,并且抗体是由浆细胞合成并分泌的,胰岛B细胞中不可能含有抗体,B错误;
C、由于80%的胰岛B细胞已经被破坏,因此患者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可能减少,C正确;
D、患者胰岛素分泌减少,可能出现血糖的摄取、储存和利用障碍,D正确。
【答案】:B。
12.【解答】解:A、脊髓不属免疫器官,A错误;
B、胃液属于人体第一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属人体第二道防线,B错误;
C、T细胞和B细胞都属于淋巴细胞,来自骨髓造血干细胞,C正确;
D、艾滋病患者出现的病症通常与其他病原体感染有关,艾滋病的直接死因就是因为其他病原体的感染,D错误。
【答案】:C。
13.【解答】解:A、疫苗可以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A正确;
B、注射疫苗后,机体会进行特异性免疫,产生针对该病毒蛋白的抗体,B正确;
C、效应T细胞只能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不会清除抗原,C错误;
D、注射疫苗后,机体通过特异性免疫形成能识别肝炎病毒的记忆细胞,D正确。
【答案】:C。
14.【解答】解:A、人体第三道免疫防线主要由免疫细胞和免疫器官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组成,A正确;
B、免疫活性物质是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溶菌酶不只是免疫细胞产生,B错误;
C、效应T细胞紧密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C错误;
D、吞噬细胞既可以参与特异性免疫也可以参与非特异性免疫,D错误。
【答案】:A。
15.【解答】解:A、浆细胞无特异性识别作用,A错误;
B、图中A细胞是T细胞,不能产生抗体,B错误;
C、图中B细胞可能由淋巴干细胞在骨髓分化成熟,C正确;
D、图中C细胞是浆细胞,无识别作用,D错误。
【答案】:C。
16.【解答】解:A.机体接受同种抗原再次刺激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B细胞也可以形成浆细胞,故A错误;
B.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识别抗原,故B正确;
C.受抗原刺激后的B细胞,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和记忆细胞,核糖体等的活动增强,导致细胞周期变短,故C错误;
D.T细胞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两者细胞膜上具有相应抗原的受体,故D错误。
【答案】:B。
17.【解答】解:A、效应T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淋巴因子不能使靶细胞裂解死亡,A错误;
B、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B正确;
C、淋巴因子不能加强抗体的作用,C错误;
D、再次感染相同的抗原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形成相应的效应细胞,但不会分泌大量淋巴因子,D错误。
【答案】:B。
18.【解答】解:A、埃博拉病毒侵入机体后,先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A错误;
B、T细胞接受被吞噬细胞吞噬处理的埃博拉病毒的抗原物质刺激后,合成和分泌淋巴因子,促进B淋巴细胞的增殖分化,B错误;
C、B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形成记忆细胞和浆细胞,C错误;
D、浆细胞能合成和分泌抗体,但是不能进行细胞分裂,D正确。
【答案】:D。
19.【解答】解:A、体液免疫中涉及的淋巴细胞有T细胞、B细跑、浆细胞和记忆细胞,能通过产生物质作用于另一种淋巴细胞的是T细胞,其产生淋巴因子作用于B细胞,因此甲为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A错误;
B、乙为B细胞,由骨髄中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形成,B错误;
C、物质M是淋巴因子,物质N是B细胞膜上的受体,能摄取、处理抗原的是吞噬细胞,C错误;
D、物质M是淋巴因子,其作用于乙细胞,能促进B细胞的增殖分化,D正确。
【答案】:D。
20.【解答】解:A、分析题图可知,b段发生了免疫应答,出现淋巴细胞的增殖现象,各淋巴细胞的DNA含量不完全相同,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d时间注射的是与a时间不同的疫苗,是初次免疫应答,B错误;
C、抗原不同,产生甲、乙抗体的效应B细胞不同,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的结果,其根本原因是mRNA不同,C正确;
D、据图可知,甲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乙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短,甲乙两种抗体在体内存留的时间长短有较大的差异,D正确。
【答案】:B。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答】解:(1)①过程是吞噬细胞消灭抗原,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2)②④⑥属于细胞免疫,其中A是效应T细胞;③⑤⑦属于体液免疫,其中B物质是抗体.
(3)抗原初次侵入机体后的体液免疫过程是③⑦.
(4)为了预防疾病,我们常常注射疫苗,疫苗相当于免疫反应中的抗原,引起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预防疾病.
【答案】:(1)非特异性 (2)效应T细胞 抗体 (3)③⑦(4)记忆细胞
22.【解答】解: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的物质叫做抗原.
【答案】:特异性免疫
23.【解答】解:(1)物质A是淋巴因子,物质B是抗体;细胞③B细胞通过增殖、分化过程产生细胞④记忆细胞和⑤效应B细胞.
(2)已注射该疫苗的鸡接触禽流感病毒,体内能特异性识别该病毒的细胞有②T细胞、③B细胞、④记忆细胞.
(3)为检测已注射该疫苗的鸡是否对禽流感病毒具有免疫能力,选取30日龄幼鸡若干,均分为两组,第1组每只注射3mL疫苗制剂,第2组每只注射3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两周后,给两组幼鸡注射等量的禽流感病毒.预测:与第2组对比,第1组幼鸡体内特有的变化是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答案】:
(1)淋巴因子 抗体 增殖、分化
(2)②③④
(3)生理盐水 记忆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
24.【解答】解:引起传染病的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称为病原体,而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和动物叫传染源.人之所以能在有大量病原体存在的环境中健康生活,是因为人体具有保卫自身的三道防线,其中皮肤和黏膜是保卫人体的第一道防线.
【答案】:传染源 皮肤
25.【解答】解:禽流感病人是能散播病原体的人属于传染源,因此对于禽流感病人采用集中收治、隔离治疗的方法符合预防传染病流行中的控制传染源环节.
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三方面,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
【答案】:控制传染源 心理健康
三.实验题(共3小题)
26.【解答】解:(1)据图分析,DC细胞能通过胞吞将外来抗原摄取入细胞内,将其分解;同时,免疫调节也可对付体内的异常细胞,这体现了免疫系统的防卫、监控和清除功能.
(2)DC细胞处理抗原后,细胞外出现特定的结构能被T细胞的受体识别,从而激发T细胞出现免疫效应,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功能.
(3)T细胞受刺激后会产生淋巴因子,刺激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抗体;效应T细胞也能直接作用于被抗原入侵的靶细胞,发生细胞免疫.
(4)DC细胞在免疫调节中能吞噬、处理并呈递抗原,可以通过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体外获取大量的DC细胞.
【答案】:(1)胞吞 防卫、监控和清除
(2)识别 信息交流
(3)淋巴因子 B 细胞
(4)动物细胞培养
27.【解答】解:根据实验的对照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设计鉴定尿糖的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3支洁净的相同的试管,分别标号为l、2、3,其中3号试管为实验研究试管.
第二步:分别向3支试管加入相应的液体,1号试管:2mL葡萄糖液;2号试管:加2mL正常尿液;3号试管:加2mL待检尿液(﹣次食用大量糖的尿液).
第三步:向3支试管内分别加入刚配制好的斐林试剂2mL,将这3支试管放入盛有50﹣65℃热水的大烧杯中,加热1﹣2min,观察试管中溶液颜色的变化.
第四步:观察并分析实验结果.
(1)1号试管加的是葡萄糖溶液,所以实验现象是出现砖红色沉淀.
(2)2号试管加的是正常尿液,没有葡萄糖,所以实验现象是不出现砖红色沉淀,颜色是斐林试剂本身的颜色﹣﹣蓝色.
(3)3号试如果不出现砖红色沉淀,说明该尿液不含葡萄糖;如果出现砖红色沉淀,则说明该尿液中含葡萄糖.
【答案】:第二步:2mL﹣次食用大量糖的尿液(2mL待测尿液)
第三步,斐林试剂
第四步:(1)有砖红色沉淀(2)蓝色(3)有砖红色沉淀(实验现象与1号试管相同)
28.【解答】解:(1)注射的疫苗是作为抗原进入体内,在刺激B细胞之后,B细胞会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从题中表格中A~F组的处理情况可以看出,该实验的自变量为疫苗的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疫苗在人体内可以刺激免疫系统产生抗体并分布于血清中,所以为了看疫苗的效果,可以提取血清并稀释,利用其中的抗体与抗原发生免疫反应的情况来检测.在能发生免疫反应的前提下,血清稀释的倍数越大,说明之前注射的疫苗 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效果越好.所以从B组~D组效果是越来越差,这就说明随减毒活疫苗稀释倍数的增加抗体水平在下降.从表中A~D组可以看出,乙脑减毒活疫苗可以诱导体液免疫,从表中E组可以看出,乙脑灭活疫苗也可以诱导体液免疫.
(3)要检测注射疫苗的效果,就应该将乙脑病毒注入小鼠体内,从小鼠的存活情况来判断.从(2)的表中可以看出A组和E组血清中抗体水平一致(血清稀释倍数都为40),但从(3)的曲线图中却看出A组小鼠的存活率比E组小鼠的存活率要高,那么有理由猜测,减毒活疫苗相比灭活疫苗能更好的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另外从B和E组看,B组的抗体水平没有E组的高,但B组小鼠的存活率却高于E组,所以 B、E两组比较也能得到同样结论.
(4)要证明(3)的猜测就应该取A组和E组小鼠的效应T细胞进行免疫实验,但为了存在空白对照,还应该加上并未做处理的F组小鼠.实验中用三组小鼠的效应T细胞去攻击靶细胞,如果靶细胞的凋亡率是A组>E组>F组,就能够说明减毒活疫苗相比灭活疫苗能更好的激发人体的细胞免疫.
【答案】:
(1)抗原 浆细胞和记忆细胞
(2)疫苗种类、不同稀释倍数的减毒活疫苗 下降
(3)A组和E组或B组和E组
(4)A、E、F 靶细胞的死亡率为A组>E组>F组
四.解答题(共3小题)
29.【解答】解:(1)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免疫学上称为抗原,图中4可以使靶细胞裂解死亡,所以4是效应T细胞,作用是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
(2)图示过程主要是病原体侵入宿主细胞,效应T细胞使其裂解死亡的过程,表示的是细胞免疫,细胞免疫不能清除病原体,还要借助体液免疫和吞噬细胞的作用才可以。
(3)建议三次注射疫苗,其原因是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答案】:
(1)抗原 效应T细胞 与靶细胞接触使其裂解,分泌淋巴因子
(2)细胞免疫 不能
(3)初次免疫可以产生记忆细胞和浆细胞,再次免疫会刺激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大量抗体
30.【解答】解:(1)全身麻醉药物异氟烷是通过体液(血液)运输至相应的靶细胞即神经元细胞,与其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从而抑制该受体功能,痛觉消失。痛觉信号在神经元间依赖突触进行传递。
(2)由于免疫系统具有防卫功能,器官移植后,供体器官供体器官作为抗原会诱导受体动物产生效应T细胞,大量裂解供体细胞,产生细胞免疫排斥反应,导致移植器官死亡。针对免疫排斥反应,可采用免疫抑制剂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因此给受体动物注射一定剂量的环孢霉素A,可以使T细胞的增殖受阻,从而使免疫系统暂时处于无应答或弱应答状态。
(3)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是指机体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能力,免疫的防御功能将会有效地抵御病菌、病毒、外来抗原等对机体的入侵,从而使身体保持健康状态。免疫排斥反应体现受体动物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答案】:
(1)体液 突触
(2)抗原 细胞免疫排斥反应 T细胞
(3)防卫
31.【解答】解:(1)为研究H9N2鼠适应性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自变量是H9N2鼠适应性病毒,将一定量的H9N2鼠适应性病毒注入实验组小鼠体内,同时分别将等量的生理盐水、H9N2禽流感模式病毒注入另外两组小鼠作为空白对照和标准对照。分析题干曲线图可以得出:H9N2鼠适应性病毒感染小鼠后,与标准对照组相比,小鼠体重下降,存活率降低,说明与H9N2禽流感模式病毒相比,H9N2鼠适应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更强。
(2)H9N2鼠适应性病毒能够侵染神经细胞并进行增殖,主要依据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鼠脑神经细胞中H9N2鼠适应性病毒的浓度升高。
(3)禽流感病毒为RNA病毒,研究人员通过逆转录获得病毒的DNA分子,设计多个引物对,通过PCR的方法获得H9N2鼠适应性病毒的基因组。
(4)实验结果表明:PB2蛋白基因的突变可以促进PB2蛋白的合成。
(5)为研究HA蛋白突变基因对病毒特异性侵染神经细胞的作用,实验组的最佳操作步骤应该为HA基因突变的病毒,侵染小鼠神经细胞培养液,统计神经细胞的存活率,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的形态变化。
(6)造成人类流感大流行的病毒可能由禽流感病毒进化而来,其原因是禽流感病毒通过自然选择的作用,能够迅速适应新宿主并有效的感染和传播。
【答案】:
(1)生理盐水 下降 降低 与H9N2禽流感模式病毒相比,H9N2鼠适应病毒对小鼠的致病性更强
(2)随着时间的推移,小鼠脑神经细胞中H9N2鼠适应性病毒的浓度升高
(3)逆转录 多个引物对
(4)促进
(5)adfgf
(6)自然选择(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