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5章 群落 单元测试卷(1)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5章 群落 单元测试卷(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27 11:44: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浙科版必修三:第5章 群落
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题号



总分
得分
 
评卷人
得 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某农场在果树之间加入一个人工栽培的草菇种群,通过精心管理取得了果树、食用菌双丰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果树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
B.果树和草菇利用群落的空间结构原理,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
C.果树和草菇之间存在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
D.果树和草菇会竞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
2.下列对种群和群落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等距取样法违背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当种群数量呈现出“J”型增长时,其环境容纳量不断增大
C.研究群落时,环境和气候特征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依据
D.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
3.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见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
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越小
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垂直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
D.在该系统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物质都可以循环利用
4.下列所举实例中不能体现群落结构的是(  )
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
C.田间的玉米合理密植,有高有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
5.一块农田中种植有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玉米螟幼虫能蛀入玉米茎秆和果穗内取食。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
A.甜玉米和糯玉米高低错落有致,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B.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不同品种,体现了遗传多样性
C.可用目测估计法调查玉米螟幼虫的种群密度
D.秸秆还田提高了能量的传递效率,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再生
6.如图为内蒙古草原上正开花的某植物形成的1~5m左右呈圆形或半圆形的土丘,小群落内具有较好的水分和养分条件。上述描述的特征体现了群落的(  )
A.水平结构 B.垂直结构 C.季相 D.昼夜节律
7.说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分层现象的是(  )
A.森林中有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高矮不一
C.森林中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 D.鹿群中有的鹿高,有的鹿矮
8.如图a、b、c分别代表的是在﹣200~3800m的海拔高度内,山坡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
A.在﹣200~3 800m范围内,不同区域内植物的种类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温度是影响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C.b、c处的植物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
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
9.下面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
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
C.蛇岛上大大小小的所有蝮蛇 D.蛇岛上生活的各种蛇、鸟和其他生物
10.下图是某处沙丘发生自然演替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从形成沙丘开始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
B.阶段I的沙丘上草本植物占优势,群落尚未形成垂直结构
C.阶段I与Ⅱ的沙丘上生长的植物种类完全不同
D.阶段Ⅲ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
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出现过植被的地方,群落只能发生次生演替
②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
③种群的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④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②③④
12.下列有关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群落的丰富度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呈正相关
B.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
C.在食物十分充足的条件下,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D.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只能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
13.2017年我国部分地区降雨量较大,对农业生产及自然环境造成很大影响。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农作物被水淹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受到抑制
B.长期被水淹的农田在洪水退去后会发生次生演替
C.洪涝灾害会破坏生物之间固有的种间关系
D.油菜若在盛花期遭受连续暴雨,可喷施生长素以防止减产
14.某弃耕农田植物种类40年间的变化情况如下表.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
B.表中的数据是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的
C.乔木阶段物种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
D.该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
15.下列有关群落演替和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可完成碳的全球化循环
B.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条件相对陆地生态系统比较稳定,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能量传递效率保持相对稳定
D.我国大力发展工农业生产,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
16.某山坡25年前因发生火灾而焚毁了所有树木等植被,今年研究人员调查了该区域的几种主要树种不同年龄级的株数,结果如表所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树种
树龄/

1﹣2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17﹣18
19﹣20
21﹣22
赤杨
0
2
5
8
12
20
25
19
14
9
4
栎树
21
15
125
10
7
4
2
0
0
0
0
松树
0
0
0
5
7
11
13
10
5
3
2
杜鹃
2
2
3
1
3
3
4
1
3
2
1
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成分
B.山坡最早出现的树木是栎树,在25年间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C.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大
D.最先受到环境制约而停滞增长的是松树,种群密度最大的是赤杨
17.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定条件下,群落可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B.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C.最初阶段,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塞罕坝林场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
D.森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18.内蒙古草原曾被开垦成农田,弃耕后,农田里长出大量杂草;几年后,植物种类更替;十几年后,恢复到内蒙古草原群落。下列关于该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原生演替
B.该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一直在增加
C.该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
D.演替过程中生长着不同种类的植物体现了群落具有时间结构
19.下列有关生态问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陆地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
B.某区域内的两种染色体数相同的植物共同构成一个种群
C.在理想条件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
D.计算种群密度时,应去掉数据中的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20.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群落结构的形成与生物遗传特性无关 B.冻原只有水平结构,而没有垂直结构
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 D.群落演替就是一些物种进化为另一些物种
评卷人
得 分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我国南方某地环保部门向遭受严重污染的南湖中引入苦草、黑藻等沉水植物和螺蛳等底栖动物来修复该生态系统.右图为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的部分生物的营养关系,请据图回答问题:
(1)在修复该生态系统时要控制污水流入的速率,除了有利于有机污染物被充分分解外,还有利于植物对   的充分吸收,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该生态系统修复后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
(2)调查野鸭的种群密度常用   法.当螺蛳数量增加时,草鱼和罗非鱼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螺蛳种群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是生物群落内部   的结果.
(3)苦草等沉水植物大量繁殖后,部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下降,大型底栖动物的数量有所增加,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吸引浮游动物栖息在其叶表面,从而抚育出高密度的浮游动物群落.浮游动物能够大量捕食浮游藻类,也间接地控制了藻类的数量.这体现出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能调节生物的   ,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是因为   .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主要目的是设法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
22.生态护坡是对斜坡或边坡进行保护的一项综合护坡技术.如图为某种泥质海岸生态护坡的模式图.据图分析:
(1)在图中的坡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中低潮带引种一些耐盐的植物,在高潮带和超高潮带则种植一些相对耐干旱的植物,这些不同植物的分布差异主要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从演替的角度分析,这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   .
(3)灌草丛带中的几种生物种群所构成的食物网如图,图中字母代表生物种群所固定的能量值,则b~e中能确定大小关系的是   ,图中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率是   (用图中字母表示).若要调查沙氏变色蜥的种群数量,应采用   法.为模拟该调查方法,生物小组同学使用玻璃球进行实验.小组同学先从布袋里的白玻璃球中随意抓出一把(经清点共15个),并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放回布袋,摇匀后再抓出一把,经清点共个16(其中红色球4个),则布袋中原有玻璃球   个,其中将白球换成红球相当于   .
(4)研究人员向此坡地引入沙棘种植在海挡林带和灌草丛带,结果沙棘在灌草丛带的长势明显好于海挡林带,经分析两地带中土壤肥力和土壤含水量如表:
地点
土壤肥力
土壤含水量
有机质含量%
氮含量%
表层~60cm%
海挡林带
0.595
0.015
7.0
灌草从带
0.202
0.003
15.0
某研究者提出一个假设,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土壤含水量与海挡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结果A组长势显著高于B组,证实了该研究者的假设.该研究者的假设是:   .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请列举生态护坡的优点:   .
23.图中表示含有大量藻类、底层水草及挺水植物(芦蒿、香莲)的池塘生态系统模式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①与香莲竞争最激烈的生物是   ;人占有   营养级.
②水生植物自下而上分别配置在群落的不同高度上,形成了群落的   结构.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其群落演替类型是   .
④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已处于平衡状态,演替不再进行,则此状态下的群落称为   .
⑤图中未呈现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有   .
(2)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   和   .
(3)若水葫芦入侵该池塘,在短期内快速繁殖,这种增长方式属于   .
24.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组成,而衡量这一特征的为物种的   .
25.近年“开荒种地”备受城市市民宠爱,城郊的某荒地上,人们正在进行除草、治虫、施肥等生产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城郊荒地发展为菜地的过程属于   ,人类活动对该过程的影响是   .
(2)害虫捕食农作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   、   和   等.
(3)某生物小组用捕鼠笼对某块菜地上的田鼠进行了标志重捕,如标记的个体易被菜地上的蛇捕食,则调查的结果将会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进一步研究田鼠的性状发现,灰毛田鼠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而灰毛田鼠和黄毛田鼠的比例为3:1,则灰毛基因频率为   .
 
评卷人
得 分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云杉林是我国西南林区的主要地带性森林植被之一,研究人员调查发现某地云杉林采伐迹地上的群落演替过程为:采伐迹地→杂草群落→小叶树种阶段→云杉定居阶段→云杉林.请回答下列问题:
(1)研究人员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结果分别为增长型、增长型和衰退型,依据该结果,不能判断出在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   .
(2)为了加快采伐迹地上云杉林的植被恢复,研究人员用   调查了云杉的种群密度,系统分析云杉在自然条件下,不同发育阶段的死亡数量和致死原因,明确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关键因素,并根据最直接因素﹣   的数据预估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3)该地区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   ,由此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   .在群落演替复生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其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   等生态功能增强,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4)云杉是我国的珍贵树种,其木材为白色,纹理通直,材质坚实,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纸浆材料和家具材料,这体现了其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7.如表是某河流干涸后,群落经历草本、灌木、乔木的演替过程中,部分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回答下列问题:
分类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第5年
第6年
艾蒿(株/平方米)
5
10
6
3
1
1
白杨(株/100平方米)
0
1
2
4
8
8
鼠(只/100平方米)
0
1
2
4
8
16
(1)该群落演替类型为   ,判断依据是   。
(2)调查鼠的种群密度时采用的方法是   。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则所得数据比实际结果   。
(3)如图表示该生态系统第6年植物被植食动物利用的有关情况。图中数据表示各部分有机物中的含碳量,单位kg/(hm2?a)。若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折合为葡萄糖进行计算,已知1kg葡萄糖储存的能量为1.6×104kJ,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hm2,则第6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   ,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是   。
28.图中甲为某条小河流从高山湖泊进入大河的示意图,乙为图甲中A处水域浮游植物在一年内的变化曲线图,其中工厂会向河流排污。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高山、河流、村庄中的生物分别属于不同的群落,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   ,群落中   称为丰富度。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导致鱼类因为缺少   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   能力。
(3)根据图乙推测,A处1﹣2月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12月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   。
(4)大河中藻类等生产者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其原因是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一部分   。
29.某相对稳定的湖泊生态系统中主要有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含分解者),每个种群只占一个营养级,各种群生物的能量调查结果如表所示,消费者只能以其前一个营养级的所有物种为食.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能(102kJ/m2)
7
50
20
0.98
500
(1)据表中数据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   .
(2)从岸边到湖泊中央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这属于群落的   结构.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和微生物,测定物种   是群落调查的基本内容.
(3)能量在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4)若该湖泊受到的污染较小,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稳态,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
(5)如图是种群乙10年内种群数量变化的情况,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图中表示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点是   .
30.某池塘受生活污水的污染,如图所示。在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浮游动物、鱼类等,还有危害水生植物的病菌、害虫。水生植物受害虫侵害时能释放出某些物质,引来害虫的天敌。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请指出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   ,输入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有   。
(2)池塘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水生植物通过   信息,引来害虫的天敌。
(3)对于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池塘能够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但生活污水不能过量流人池塘,说明   。
(4)某杂食性鱼以沉水植物和草食性鱼为食,若该鱼取食沉水植物的比例由调整到,从理论上分析,该群落中承载的该杂食性鱼数量是原来的   倍(能量传递效率按10%计算)。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A、果树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A正确;
B、果树和草菇表现出的分层现象属于该群落的垂直结构,提高了对空间和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
C、果树和草菇之间没有能量流动,C错误;
D、果树和草菇会竞争水和无机盐,但竞争不明显,D正确。
【答案】:C。
 
2.【解答】解:A、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A错误;
B、环境容纳量的大小与环境条件有关,与种群密度无关,B错误;
C、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C错误;
D、群落的空间结构是物种间、生物与环境间共同进化的结果,D正确。
【答案】:D。
 
3.【解答】解: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禾草植物和非禾草植物的生物量均在减少,说明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减弱,A正确;
B、蜥蝎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其个体平均数越少,种内互助越弱,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B错误;
C、距石头的远近可改变群落中蜥蝎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的生物量,因而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C错误;
D、物质循环是指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物质是循环利用的,D错误。
【答案】:A。
 
4.【解答】解:A、温带落叶林的外貌随季节变化体现了群落的时间结构,A错误;
B、草原上的植物形成斑块状和镶嵌状的分布状态为群落的水平结构,B错误;
C、田间的玉米为一个种群,不能体现群落特征,C正确;
D、森林里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苔藓等分层分布为群落的垂直结构,D错误。
【答案】:C。
 
5.【解答】解:A、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空间,使群落形成一定的空间结构,甜玉米和糯玉米高低错落有致,但只有一个种群,不能构成群落,A错误;
B、甜玉米和糯玉米等他们属于同一物种的不同品种,其区别是基因有所不同,因此共同种植可增加了遗传(基因)多样性,B正确;
C、玉米螟幼虫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应用样方法调查玉米螟幼虫的种群密度,C错误;
D、秸秆还田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能实现物质的循环再生,D错误。
【答案】:B。
 
6.【解答】解:A、正开花的某植物形成的1~5m左右呈圆形或半圆形的土丘,这是该群落的水平结构,A正确;
B、正开花的某植物形成的1~5m左右呈圆形或半圆形的土丘,没有体现群落的垂直结构,B错误;
C、季相是因为植物在不同季节表现的外貌,该图没有体现季相,C错误;
D、该图没有体现昼夜节律,D错误。
【答案】:A。
 
7.【解答】解:A、深林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物层现象属于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A正确;
B、一片竹林中的竹子属于同一种群,高矮不一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B错误;
C、森林的树木的间隙有较多的灌木和草丛属于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鹿群有的鹿高,有的鹿矮属于同一种群的不同性状,不是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D错误。
【答案】:A。
 
8.【解答】解:A、温度是造成高山植物垂直分布的主要生态因素,而森林和水域生物群落的分层现象是受光照的影响,A错误;
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水平结构,B错误;
C、b、c处的植物主要受光照的影响在垂直方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正确;
D、b处影响森林植物的分层现象的环境因素主要是光照,D错误。
【答案】:C。
 
9.【解答】解:A、一个水库中所有的草鱼为一个种群,A错误;
B、一块稻田中的全部水稻组成都是同种的生物,属于种群,B错误;
C、所有蝮蛇是同种的生物,属于种群,C错误;
D、蛇岛上生活的各种蛇、鸟和其他动、植物符合生物群落的概念,D正确。
【答案】:D。
 
10.【解答】解:A、沙丘上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A错误;
B、草本植物阶段也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错误;
C、阶段Ⅰ为草本植物阶段,阶段Ⅱ为灌木阶段,草本阶段发展为灌木阶段时,只是优势种发生了变化,草本植物仍然存在,C错误;
D、阶段Ⅲ为森林阶段,该阶段沙丘上的群落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稳定性最强,D正确。
【答案】:D。
 
11.【解答】解:①出现过植被的地方,若后来植被彻底消灭后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如火山岩,①错误;
②种群的空间特征是指种群的分布,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属于种群空间特征,②正确;
③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种群密度,③错误;
④生态系统都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功能,④正确。
【答案】:B。
 
12.【解答】解:A、群落的丰富度是指物种种类的多少,与群落中的种群密度无关,A错误;
B、初生演替过程中,种间竞争可能会导致原有优势种的更替,B正确;
C、食物十分充足,若存在天敌等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若不存在环境阻力,社鼠的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C错误;
D、生态系统中的碳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D错误。
【答案】:B。
 
13.【解答】解:A、农作物被水淹后开始的一段时间内,有氧呼吸受到了抑制,无氧呼吸没有受到抑制,A错误;
B、长期被水淹的农田在洪水退去后会发生次生演替,B正确;
C、洪涝灾害不会破坏生物之间固有的种间关系,C错误;
D、油菜若在盛花期遭受连续暴雨,喷施生长素只能促进果皮的发育,不能促进种子的形成,因此无法补救,D错误。
【答案】:B。
 
14.【解答】解:A、该弃耕农田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经历了草本、灌木、乔木三个阶段,A正确;
B、采用样方法获取数据时应随机采样,B错误;
C、乔木阶段物种种类最多,丰富度最高,群落结构最复杂,C正确;
D、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及寄生等,D正确。
【答案】:B。
 
15.【解答】解:A、完成碳的全球化物质循环,除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外,还需分解者的分解作用等,A错误;
B、与陆地生态系统相比,海洋生态系统的无机环境相对比较稳定,环境变化不太剧烈,所以生物进化速度较慢,B正确;
C、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不同时期群落中的优势种群在发生更替,但能量传递效率保持在10%~20%之间,C正确;
D、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巾的生态关系起着促进、抑制、改造和建设的作用,常常有意识、有目的地将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控制中,D正确。
【答案】:A。
 
16.【解答】解:A、山坡上所有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了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但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成分,A错误;
B、由表格分析易知栎树的最大树龄为13﹣14年,故栎树就是山坡最晚出现的树木,B错误;
C、被火灾焚毁的山坡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错误;
D、松树没有5﹣6年以下树龄的个体存在,故其最先停滞增长,由表格分析易知种群密度最大的树是赤扬,D正确。
【答案】:D。
 
17.【解答】解:A、“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漠变林海的人间奇迹”,说明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A正确;
B、荒漠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B错误;
C、最初阶段,随着森林覆盖率上升,群落的垂直结构变复杂,则固定的太阳能逐渐增加,C正确;
D、林对水土的保持作用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属于间接价值,D正确。
【答案】:B。
 
18.【解答】解:A、该群落的演替是从一块弃耕的农田开始的,所以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
B、弃耕后,农田里长出大量杂草,此时生物种类在增加,几年后,植物种类更替,十几年后,恢复到内蒙古草原群落,这个过程中,生物种类更替,不一定种类增加,B错误;
C、该过程中,生物种类更替,物种不是原来的物种,群落类型发生了改变,C正确;
D、群落的时间结构指:不同生物种类的生命活动在时间上的差异,就导致了结构部分在时间上的相互配置,形成了群落的时间结构。如在某一时期,某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而在另一时期,则是另一些植物种类在群落生命活动中起主要作用。群落的时间结构是指群落的组成和外貌随时间而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并不是指演替过程中出现不同种类的植物,D错误。
【答案】:C。
 
19.【解答】解:A、人类活动(如将原来的陆地变成了湖泊)会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与速度,A正确;
B、种群指的是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的集合,两种染色体数相同的植物不一定是同种生物,B错误;
C、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其没有环境容纳量,C错误;
D、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舍弃所得数据,D错误。
【答案】:A。
 
20.【解答】解:A、生物遗传特性决定群落结构的形成,A错误;
B、冻原既有水平结构,也有垂直结构,B错误;
C、森林垂直分层是空间异质性的一种表现,C正确;
D、群落演替就是一个群落进化为另一些群落,D错误。
【答案】:C。
 
二.填空题(共5小题)
21.【解答】解:(1)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可以为植物提供无机盐离子;在原有生物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2)估算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是标志重捕法;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根据题意这种沉水区植物、动物的数量变化的研究,属于群落水平上研究的结果.沉水植物、浮游动物、浮游藻类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信息传递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该修复工程可将有机污染物充分地分解利用,这主要符合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一个集污水净化、休闲、养鱼为一体的新型人工生态系统,其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答案】:(1)无机盐 次生演替
(2)标志重捕 负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或自我调节)
(3)群落 种间关系
(4)物质循环再生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22.【解答】解:(1)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水平方向上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光照变化等造成群落中各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由于低潮带、高潮带和超高潮带的土壤湿度不同,因此应种植不同特性的植物,这主要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
(2)人们通过对沙滩培土、引种等措施,使寸草不生的荒滩短期内出现物种比较丰富的坡地生物群落,这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图中沙氏变色蜥捕食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同时又和小型地面肉食性动物共同竞争地面草食动物.因此沙氏变色蜥在食物网中所处的营养级为第三、四营养级.由于能量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由于 c只捕食b,因此b~e中能确定b>c;图中第一营养级为樟毛等植物,固定的能量为a,第二营养级为小型飞行草食动物(b)、大型飞行草食动物(d)、地面草食动物(e),因此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b+d+e)/a.沙氏变色蜥为活动能力强的动物,故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该同学模拟的为标志重捕法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数量,其中换成相应数量的红玻璃球相当于被标记的动物,原有的白球相当于动物种群数量,故布袋中原有玻璃球==60.
(4)据题意可知,研究者的目的是探究“什么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因此:将生长状况相似的沙棘分为A、B两组种植,A组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B组设计方案为土壤含水量与海档林带相同,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或土壤含水量比灌草丛带低,土壤肥力与灌草丛带相同.因此土壤含水量为实验的自变量.
(5)目前生态护坡在河流、堤岸、高速公路等许多方面逐渐取代传统的砖石、混凝土护坡,该生态护坡能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
【答案】:(1)水平 
(2)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3)b与c(b>c)[b+d+e)/a]×100% 标志重捕法 60 做标记
(4)土壤含水量是沙棘生长的限制因素
(5)减少污染;净化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合理即得分)
 
23.【解答】解:(1)①香莲和芦蒿都属于挺水植物,生活于同一生态位,因此它们的竞争关系最激烈,人位于不同的食物链中,分别占第二营养级、第三营养级、第四营养级三个营养级.
②藻类生活在水面,底层水草生活在底层,挺水植物生活在水面上层,在垂直方向上分布不同,故体现了群落结构的垂直结构.
③在人工影响下,池塘的物种逐渐丰富,该演替是在原生物群落的基础上进行的演替,故为次生演替.
④若该生态系统中的群落演替与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已处于平衡状态,演替不再进行,则此状态下的群落称为顶极群落.
⑤图中所有生物不能构成生态系统,因缺少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该生态系统的两大重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若水葫芦入侵该池塘,在短期内由于条件适宜,无天敌,快速繁殖,这种增长方式属于J形增长.
【答案】:(1)①芦蒿 第二个营养级、第三个营养级、第四个营养级
②垂直 ③次生演替 ④顶极群落
⑤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物质循环 能量流动
(3)指数增长
 
24.【解答】解:群落的特征包括群落的丰富度、群落的优势种、种间关系、空间结构范围和边界以及群落演替等,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之一,而衡量这一特征的为物种的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答案】:丰富度
 
25.【解答】解:(1)城郊荒地发展为菜地的过程属于群落次生演替,人类活动改变了该演替过程的方向和速度.
(2)消费者包括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寄生动物、真菌和病毒等.
(3)由于菜地上的田鼠进行了标志重捕,如标记的个体易被菜地上的蛇捕食,这样使得第二次捕获的个体随机性差一些,第二次捕获的个体带标记的较少,故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比实际的偏高.
(4)灰毛田鼠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则首先灰毛为显性性状,设A为控制灰毛的基因,a为控制黄毛的基因,则根据题意:灰毛田鼠中纯合子与杂合子的比例为1:2,而灰毛田鼠和黄毛田鼠的比例为3:1可知:该种群中AA占,Aa占,aa占,则A基因频率=AA+Aa=+×=.
【答案】:(1)群落次生演替 改变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2)肉食性动物 寄生动物、真菌 病毒
(3)偏大
 
三.解答题(共5小题)
26.【解答】解:(1)对小叶树种阶段A、B、C三种不同植物种群的年龄组成进行统计,不能判断出在小叶树种阶段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原因是年龄组成只能反应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应物种数目的变化.
(2)调查了云杉的种群密度可以用杨方法,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可以根据出生率和死亡率数据预估下一代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
(3)在云杉采伐迹地上发生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由此说明人类的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在群落演替复生中,云杉定居阶段与杂草群落阶段相比,生物种类从少到多,即物种丰富度增加,生态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及信息传递)增强,使其抵抗力稳定性增强.
(4)云杉木材为白色,纹理通直,材质坚实,是优良的建筑材料、纸浆材料和家具材料,这体现了其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答案】:(1)年龄组成只能反应种群的发展趋势,不能反应物种数目的变化
(2)样方法的 出生率和死亡率
(3)次生演替 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信息传递
(4)直接
 
27.【解答】解:(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在这样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由此可判断该群落演替为次生演替,依据是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鼠的活动能力较强、活动范围较大,所以常用标志重捕法调查鼠的种群密度;假设该地段种群中个体数为N,其中标记总数为M,重捕总数为n,重捕中被标记的个体数为m,则M×n÷m,由于鼠对捕鼠器有记忆,被重捕获的机会减少,即m减少,则测得的N比实际结果大。
(3)第6年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中的含碳量为6200kg/(hm2?a),若将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折合为葡萄糖,则转化为葡萄糖的量为6200×(180÷72)=15500kg。已知1kg葡萄糖储存的能量为1.6×104kJ,该生态系统总面积为100hm2,则第6年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15500×1.6×104×100=2.48×1010kJ;生产者处于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植食动物同化量/植物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量×100%=930/6200×100%=15%。
【答案】:(1)次生演替 在原有土壤条件保留的地方发生的演替
(2)标志重捕法 大
(3)2.48×1010kJ 15%
 
28.【解答】解:(1)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2)食品工厂向河流排污,污水中有机物被分解者大量分解,在此过程中水体中的氧气被大量消耗,导致鱼类因为缺少氧气而大量死亡使水体变浑浊,但是在村庄附近的河流又保持清澈见底,这依赖于该河流的自我调节能力。
(3)图乙显示:1﹣2月份浮游植物的数量不断增加,而无机盐的含量不断减少,据此可推知:A处1﹣2月份无机盐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12月份气温较低,且光照较弱,说明限制浮游植物繁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或光照。
(4)输入到生产者体内的能量,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在其所制造的有机物中的能量。该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余下的用于生产者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表现为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可见,大河中藻类等生产者体内有机物中的能量小于输入该营养级的能量,其原因是输入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有一部分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答案】:(1)物种组成 物种数目的多少
(2)氧气 自我调节
(3)浮游植物大量繁殖消耗了无机盐 温度或光照
(4)小于 生产者的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29.【解答】解:(1)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且能量传递效率是10%~20%.结合表中数据可知,戊是第一营养级,乙和丙都处于第二营养级,甲处于第三营养级,丁处于第四营养级.由此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为.
(2)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向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分层现象.群落的水平结构指:在水平方向上,由于地形的起伏、光照的阴暗、湿度的大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种群密度也有差别.题干中从岸边到湖泊中央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生物,形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在湖泊中包括很多种动物和微生物,调查群落的基本内容是物种丰富度.
(3)甲处于第三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为7×102kJ/m2,丁处于第四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为0.98×102kJ/m2.因此第三营养级到第四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14%.
(4)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的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负反馈调节:使生态系统达到或保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由于该湖泊受到的污染较小,可通过自我调节能力实现稳态,这种调节方式为负反馈调节.
(5)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上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1﹣4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4﹣8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减少;8﹣10年,λ>1,种群数量不断增加;图中表示种群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点应找λ<1的点,有c、d.
【答案】:(1)
(2)水平 丰富度 (3)14%(4)负反馈调节 (5)c、d
 
30.【解答】解:(1)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其组成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该生态系统中,浮萍、绿藻等之间是竞争关系,浮游动物与鱼类之间是捕食关系,危害水生植物的病菌与水生植物是寄生关系,所以该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有竞争、捕食和寄生。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来源包括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的化学能。
(2)池塘中芦苇、绿藻和黑藻等植物的分层现象,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水生植物受害虫侵害时能释放出某些物质,可见水生植物通过化学信息来吸引害虫天敌。
(3)生活污水的轻微污染,池塘能够经过一段时间后恢复原状,但生活污水不能过量流入池塘,说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4)假设沉水植物能量为x,当杂食鱼取食沉水植物比例为时,设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y1,所以y1÷10%+y1÷10%÷10%=x,所以x=55y1,当杂食鱼取食沉水植物比例为时,设杂食性鱼获得的能量为y2,所以y2÷10%+y2÷10%÷10%=x,所以x=40y2,所以55y1═40y2,即=1.375。
【答案】:(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 竞争、捕食、寄生 生活污水中的化学能及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
(2)垂直 化学
(3)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一定的限度
(4)1.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