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6章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卷(2)

文档属性

名称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3 第6章 生态系统 单元测试卷(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浙科版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19-03-27 11:46:5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6章 生态系统
 
一.选择题(共20小题)
1.生态学中草地、草地中各种生物以及草地中的蒲公英,依次称为(  )
A.群落、生态系统、种群 B.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C.生态系统、群落、种群 D.种群、生态传统、群落
2.兴隆湖是成都天府新区著名的生态绿地工程。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看,兴隆湖属于(  )
A.种群 B.群落 C.生态系统 D.生物圈
3.如图是5种鱼对水温和含盐量的忍受程度.这些种中能分布在北极海域、热带湖泊或全球分布的分别是(  )
北极海域
热带湖泊
全球分布
A
1
2
3
B
5
4
3
C
3
4
2
D
2
1
5
A.A B.B C.C D.D
4.生态系统是指下列哪些成分相互作用,形成统一的整体(  )
A.生物群落及其无机环境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C.食物链和食物网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某生态系统中某四种生物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通过测定得到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1
B.当M1<5M2时该生态系统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
C.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可能比c个体的小,也可能比c个体的大
D.若M3大量增加,一般会导致M2减少M4增加
6.为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某草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进行不同放牧承载实验,五年间进行相关数据的调查统计,获得如下结果,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实验
物种丰富度相对值
植物净光合作用量(克干重/年米2)
禁止放牧
14.1
495
轻度放牧
16.5
758
重度放牧
13.8
327
A.不同放牧承载导致草原群落结构发生不同的改变
B.轻度放牧导致单位时间内草原物种数量产生剧烈的变化
C.禁止放牧可能导致草原植物间竞争程度加剧
D.重度放牧降低了单位时间内草原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
7.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
B.信息传递是双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也是双向的
C.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主要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向分解者和消费者
D.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8.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b过程代表光合作用,d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CO2的形式传递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9.社会文明与生态兴衰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关于生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低碳生活方式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
B.退化的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需要利用群落演替的规律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10.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都非常关键。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系统中都存在人和动、植物,说明均含3个营养级
B.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金字塔会出现倒置现象
C.实施必要的物质输入是保证城市生态系统稳定的关键
D.这两类人工生态系统中生物种间关系的调节无需信息传递
11.某农场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生态农业的循环经济示意图,按照该示意图进行的生产获得了鱼、猪、蚕和粮食的全面丰收.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全面丰收是因为提高了各营养级间能量传递效率
B.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C.粪便、塘泥做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弱
12.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下图2是人们绘制的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提高了生态经济效益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13.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较差.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考虑(  )
A.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护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以减轻人类对环境的压力
C.治理严重的水污染,从而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D.发展乡镇企业,增加收入,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
14.下面关于生态系统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
B.生态系统中的有毒物质是沿着食物链不断积累的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即使遭到严重破坏,也能较快恢复
D.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的效率是10%~20%
15.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B.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能量沿着食物链单向传递、逐级递减
C.湖泊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但分解者的功能较弱
16.广州南沙区拥有200多公顷的湿地面积,是多种候鸟南下过冬的重要栖息地,被誉为广州的“南肾”.但是近年来多项大型石油化工项目落户南沙,引起环保专家对南沙自然环境的关注.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受到很大的污染,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溶解氧越多,N、P等无机盐也越多
B.负反馈调节是湿地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C.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调节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17.如图是我国北方处于平衡状态的某森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示意图,箭头表示碳传递方向;字母表示碳传递途径.下列各项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碳从植物体流入动物体的主要形式是有机物
B.a途径是通过光合作用实现的,b、d、g途径是通过呼吸作用实现的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
18.如图表示一个草原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包含了12条食物链
B.鹰处于第三营养级
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
D.要了解某种优良牧草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样方法
19.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正常机体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这四个系统协调活动来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B.常规体检中,某人的肌酐含量超过了参考范围,可推测他的肝功能可能出现了问题
C.内环境稳态就是指在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共同作用下,通过各器官系统协调活动来维持机体相对稳定的状态,其中以神经调节为主
D.在宏观水平上,种群数量的消长存在稳态现象,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也存在稳态
20.如图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下列等式中不可能成立的是(  )
A.B2=A×(10%﹣20%) B.A=F+B1+C1+D1+E1
C.A﹣(B1+B3)=Cl+C2+C3 D.C3=B2×(80%﹣90%)
二.填空题(共6小题)
21.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   的比值.
22.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   ﹑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3.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简图.请据图回答:
(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的A属于   ,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生态学上称为   .
(3)由图可知,碳主要以   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反复利用.
(4)在一定时间内,各营养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总和   (填写“大于”、“等于”或“小于”) 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
24.图甲是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模式图,图中A、B、C、D表示生态系统的成分,①②③为特定的生理过程,图乙表示该系统中部分生物间的食物关系.请据图分析回答:
(1)图乙中的生物对应图甲中的   (用字母表示).在①、③过程中碳主要以   形式进行循环.
(2)如要调查该生态系统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   法.
(3)图乙中,若鼠和昆虫粪便中的能量为M,呼吸作用消耗的能量为R,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为N,则图中第二营养级的同化量可表示为   .
(4)图乙中,若蛇的食物有来自鼠,来自蛙,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从理论上讲,蛇每增加1kJ能量,需消耗植物   kJ,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   .
(5)该生态系统中每种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断地与其他生物进行着信息交流,其作用在于   .
(6)该草原曾发生过火灾,但此后又慢慢恢复,该过程属于   ,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这种能力的大小主要取决于   .
25.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田鼠

固定的太阳能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摄入量
同化量
呼吸量
2.45×1011
1.05×109
7.50×108
7.15×108
2.44×107
2.25×107
2.18×107
(1)能量从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   .
(2)在研究能量流动时,可通过   调查田鼠种群密度.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会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   .但由于干旱,导致植物在一段时间内大量减少,一段时间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    能力,其基础是   
(3)田鼠和鼬都是恒温动物,同化的能量中只有3%~5%用于   ,其余在呼吸作用中的能量去向是   
(4)鼬能够依据田鼠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田鼠同样也能够依据鼬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   ,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除了这条食物链中的还有   
(6)能量流动过程中,田鼠的摄入量与其同化量差值的去向是   
(7)表中呼吸量的意义是   .
26.立体养殖、合理养殖是提高淡水养殖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某池塘里放养着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池塘里长有芦苇、水毛茛等植物.该地区的生活污水还会流人该池塘.请回答以下问题.
(1)流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   .
(2)调查该池塘中鳙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   法,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造成调查结果与实际结果相比   (填偏大或偏小).
(3)该池塘中鳙鱼体色有差异,这体现的是   多样性.四大家鱼可以混养在一个池塘中,这体现了群落的   结构.
(4)某研究小组对鳙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2?a),据表分析,鳙鱼同化的能量是   KJ/cm2?a.
摄入的能量
粪便中的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
102.6
55
7.5
40.1
(5)该池塘对社区的小气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若该池塘被废弃后逐渐干涸并长出杂草,若干年后逐渐会形成小树林,这种变化属于   演替.
三.解答题(共4小题)
27.某地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此区域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被破坏,如图为被毁的自然保护区在人为干预下恢复过程中的能量流动图(单位:103kJ?m﹣2?a﹣1).请分析并回答:
(1)由图中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值为   ,肉食动物需补偿输入的能量值为   .由图可知,营养级   (填“较高”或“较低”)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在人为干预下,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   .
(3)由图中可知: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   .
28.圆石藻是一种海洋浮游生物,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二甲基硫醚(DMS).DMS是一种对气候有明显影响的气体.下图是DMS在海洋中生成的主要过程,分析回答:
(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圆石藻属于   .圆石藻,浮游动物和海洋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   ,经研究圆石藻对海洋气候变化有影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2)当海洋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   力稳定性
(3)研究发现,海洋中许多生物能促进DMS氧化分解,最终产生SO42﹣,从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   .
(4)图中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除经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还将流向   .中间产物X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作为一种化学信息使浮游动物对圆石藻的捕食明显减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   .
29.沉水植物是指植物体全部位于水层下营固着生存的大型水生植物,不同的沉水植物分布在不同水层深度,如苦草、金鱼藻、狐尾藻、黑藻等.因沉水植物在水体的净化和抑制藻类生长上的显著效果,科学家开始对沉水植物展开了大量研究.一组科学家做了5种沉水植物的光合特征实验,实验结果如图,另一组做了几种生态因子对菹草光合作用的影响实验,实验结果如表.
表:不同条件下菹草的平均净产氧速率
组号
实验条件
A
B
C
D
E
F
G
H
pH
7.92
7.92
7.92
7.92
10.31
10.31
10.31
10.31
光强度(μE/m2/s)
1400
17﹣350
1400
17﹣350
1400
17﹣350
1400
17﹣350
温度(℃)
20
20
30
30
20
20
30
30
平均净产氧速率
(mg/1/h/g)
2.46
2.50
2.58
2.62
1.08
1.27
1.26
1.42
(1)根据图可计算出黑藻的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之间的光强度差为   .
(2)以沉水植物生存区域为依据,可推测沉水植物的光补偿点   (填>、=或<)陆地阳生植物的光补偿点.
(3)根据图的实验结果,可判断出生活在苦草、黑藻分别生活在水体   、   (填下层、中层或上层).
(4)根据表1的实验结果可知pH、光强度和温度等生态因子都会影响菹草的净光合速率,但不同的生态因子影响程度不同,从单因子角度看,   (填高pH或高温)对降低菹草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最大.从多因子角度看,高光+高pH+高温、高光+高pH和高pH+高温对降低菹草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   .
30.某水生生态系统的调查结果如下表,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的总能量,Pn表示生物体储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分析回答:
Pg(l02kJ/m2/年)
Pn(l02kJ/m2/年)
R(l02kJ/m2/年)
A
15.9
2.8
13.1
B
870.7
369.4
501.3
C
1.9
0.8
1.1
D
141.0
61.9
79.1
E
211.5
20.1
191.4
(1)写出表中的食物链   ,并说明推断的依据:   。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该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   (填3个具体过程),很快消除污染。
 

参考答案 
选择题(共20小题)
1.【解答】解:(1)草地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故属于生态系统;
(2)草地中各种生物组成生物群落;
(3)草地中的所有蒲公英为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种群。
【答案】:C。
 
2.【解答】解:兴隆湖是成都天府新区著名的生态绿地工程,由于包括了其内的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故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兴隆湖属于生态系统层次。
【答案】:C。
 
3.【解答】解:根据图示可知,1生活在温度最高,盐分最低的水域,2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最低的水域,3生活在盐度最高,温度适中的水域,4生活在温度较低,盐分较低的水域,5生活在盐度和温度都适中的水域。所以2是北冰洋的特有种,1只能生活在热带湖泊中,5分布最为广泛。
【答案】:D。
 
4.【解答】解:A、由分析可知,A正确;
B、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功能,B错误;
C、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C错误;
D、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是群落的空间结构,D错误。
【答案】:A。
 
5.【解答】解:A、食物链的起点必定是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因细胞呼吸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其余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这部分能量才是可测量的有机物总量,所以a种群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大于M1,A正确;
B、根据能量流动特点,前一营养级能量(物质)大于等于后一营养级能量的5倍,才能满足后一营养级的能量需要,当M1<5M2时,使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到破坏,B错误;
C、两营养级之间,高营养级所含能量一定少于低营养级所含能量,但两营养级间生物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量大小没有必然规律,C正确;
D、若M3大量增加,b因为大量被捕食,使得M2减少,d由于食物来源增加,使得M4增加,D正确。
【答案】:B。
 
6.【解答】解:A、表中数据不能说明不同放牧承载导致草原群落结构发生不同的改变,A错误;
B、轻度放牧比无放牧的各种多样性指标都高,说明人类对资源的适度利用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B正确;
C、禁止放牧导致草原植物间竞争程度加剧,最终造成物种丰富度的下降,C正确;
D、表中数据表明重度放牧降低了单位时间内草原生态系统固定的总能量,D正确。
【答案】:A。
 
7.【解答】解:A、生态系统的功能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A正确;
B、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B错误;
C、生物群落中,碳以含C有机物的形式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C正确;
D、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营养结构越复杂稳定性越高,自我调节能力越强,农田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
【答案】:B。
 
8.【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丙是分解者,丁是大气当中的二氧化碳库,d代表呼吸作用,b代表光合作用,A正确;
B、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的第一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B正确;
C、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甲→丁、乙→丁、丙→丁)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的,碳元素在生物群落(甲→乙、甲→丙、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错误;
D、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是以二氧化碳形式进行循环而反复利用,D正确。
【答案】:C。
 
9.【解答】解:A、低碳生活方式可以减少碳的排放,这样有助于维持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A正确;
B、要利用群落演替规律对草原生态系统进行恢复,B正确;
C、发展生态农业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建立动物园、植物园和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迁地保护,D正确。
【答案】:C。
 
10.【解答】解:A、两系统中都存在人和动、植物,但是动物又可以分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以及三级消费者等多个不同营养级,因此不一定有三个营养级,A错误;
B、能量金字塔都是正金字塔,B错误;
C、城市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需高度依赖其他生态系统的物质输入,C正确;
D、信息调节是生态系统的功能之一,任何生态系统都需要进行信息交流,D错误。
【答案】:C。
 
11.【解答】解:A、丰收的主要原因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但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并未提高,A错误;
B、蚕粪便喂鱼、鱼粉喂猪均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不能实现能量的循环利用,B正确;
C、粪便、塘泥做肥料又归田,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C正确;
D、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较简单,因此自动调节能力弱,D正确。
【答案】:A。
 
12.【解答】解:A、分析图1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可知,该生态系统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提高了生态系统总能量的利用效率,A正确;
B、每一级生产环节都获得产品,这能够提高生态经济效益,B正确;
C、种群数量大到K值时种群数量最多,种内斗争最激烈,C错误。
D、食用菌和蚓属于分解者,分解者加速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D正确。
【答案】:C。
 
13.【解答】解:A、我国西部因历史和气候原因,生态环境较差,主要是由于缺水导致的。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防止土壤沙漠化及严重的环境污染,我国在西部大开发中特别强调环境保护与发展经济并举,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发展水土保持型生态农业,以保持和改善西部的生态环境,是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A正确;
B、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缺水问题从而改善生存环境,B错误;
C、从生态和环境的角度考虑,防比治更为重要,而且西部缺水不是由水污染引起的,C错误;
D、经济发展后再解决污染问题,走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符合发展经济的主题,D错误。
【答案】:A。
 
14.【解答】解:A、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生产者,动物直接或间接的以植物为食,为消费者,细菌、真菌则靠分解动植物的遗体,为分解者。理论上分析可以没有消费者,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生物成分是生产者和分解者。但在实际的生态系统中基本都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A正确。
B、有毒物质在生物的体内不能分解,无法排出,只能随着食物链的传递逐渐积累,B正确。
C、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自动调节能力,但其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破坏作用超过了其调节能力,生态平衡也会被打破,C错误。
D、物质和能量在食物链的传递中是逐级递减的,其传递的效率是10%~20%,D正确。
【答案】:C。
 
15.【解答】解:A、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基础是负反馈调节,A正确;
B、在生物圈中,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沿着食物链是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相邻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大约是10%~20%,B正确;
C、湖泊具有蓄水防洪、调节气候等功能,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C错误;
D、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发展起支配作用,因为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都很少,分解者的功能较弱,所以对其它生态系统有很高的依赖性,需要人们对其进行科学的管理,以维持其动态平衡,D正确。
【答案】:C。
 
16.【解答】解:A、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工业污水的排放,距排污口越近的水体中好氧性细菌越多,分解有机物形成无机物,则溶解氧减少,N、P等无机盐增加,A错误;
B、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正确;
C、反馈信息与输入的信息起相同作用,使得输出信息进一步增强的调节是正反馈,则由于污染而死亡的鱼腐烂后会加重污染并导致更多鱼类死亡属于正反馈,C正确;
D、南沙湿地生态系统如果遭受严重破坏,物种数可能大量减少,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则抵抗力稳定性降低,D正确。
【答案】:A。
 
17.【解答】解:A、碳元素内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被动物摄食,并使得能量流入动物体内,A正确;
B、由图形分析已知,a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b表示植物的呼吸作用、d表示动物的呼吸作用、g表示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呼吸作用),B正确;
C、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学生进行,C正确;
D、如果图中的字母表示碳元素传递的数量,植物正常生长,在夏季,处于平衡状态的森林生态系统,植物光合作用所固定的总碳量>植物呼吸作用所消耗的总碳量+流到动物体的碳量+流到分解者的碳量。则夏季a、b、c、e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a>b+c+e,D错误。
【答案】:D。
 
18.【解答】解:A、该食物网有12条食物链,A正确;
B、鹰处于第三或第四营养级,B错误;
C、优良牧草与杂草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竞争,C正确;
D、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D正确。
【答案】:B。
 
19.【解答】解:A、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的各器官,系统的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A错误;
B、常规体检中,某人的肌酐含量超过了参考范围,可推测他的肾脏可能出现了问题,B错误;
C、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C错误;
D、在宏观水平上,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都存在稳态现象,D正确。
【答案】:D。
 
20.【解答】解:A、B2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A的10%﹣20%,即 B2=A×(10%﹣20%),A正确;
B、A为生产者固定的能量,是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而输出生态系统的能量有:F、B1、C1、D1、E1.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与输出应该是平衡的,即A=F+B1+C1+D1+E1,B正确;
C、根据能量输入与输出平衡,A﹣(B1+B3)=B2,而B2=Cl+C2+C3,所以A﹣(B1+B3)=Cl+C2+C3,C正确;
D、C2为次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其为B2的10%﹣20%,即 C2=B2×(10%﹣20%),D错误。
【答案】:D。
 
二.填空题(共6小题)
21.【解答】解:生态系统中,能量传递效率指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同化量的比值,其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答案】:
同化量
 
22.【解答】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中能量流动是指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
【答案】:转化
 
23.【解答】解:(1)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图中的A属于生产者,B表示初级消费者,C表示次级消费者,D表示分解者.食物链中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故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为:A→B→C.
(2)同一时间内聚集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在生态学上称为生物群落.
(3)由图可知,碳主要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反复利用.
(4)在一定时间内,各营养级消费者所获得的能量总和小于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
(1)生产者 A→B→C
(2)生物群落
(3)二氧化碳
(4)小于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4.【解答】解:(1)图乙中的生物成分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故对应图甲中的B、D;①是光合作用,③是呼吸作用,在①、③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进行循环.
(2)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常用方法是样方法.
(3)同化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呼吸散失的能量=N+R.
(4)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0%÷10%=80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0%÷10%÷10%=200kg,因此蛇每增加1 kg体重至少消耗植物280kg.同理,假如蛇的食物中,鼠的比例变为,则蛇每增加1kg体重,在植物→鼠→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0%÷10%=40kg,在植物→昆虫→蛙→蛇这条食物链中蛇需消耗植物=(1×)÷10%÷10%÷10%=600kg,则因此蛇每增加1kg体重消耗植物640kg.则消耗相同的植物,蛇同化的能量是原来的=.
(5)在生态系统系统中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种间关系,如捕食、竞争等,通过这种关系,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该草原虽说发生火灾,但土壤中仍存有植物的根系、繁殖体等,故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次生演替;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取决于该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答案】:
(1)B、D CO2
(2)样方法
(3)N+R
(4)280
(5)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6)次生演替 自我调节 生物种类多少或物种丰富度高低(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或食物链食物网的复杂程度)
 
25.【解答】解:(1)能量由田鼠传递到鼬的效率是(2.25×107)÷(7.50×108)×100%=3%
(2)估算田鼠的种群密度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若标记的田鼠有部分被鼬捕食则捕捉的实际数值比理论数值少,导致种群密度估算偏大.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基础是负反馈调节.
(3)生物同化的能量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大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4)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据表分析,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还应该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和分解者.
(6)种群的同化量小于摄人量,其原因是摄入食物中的一部分以粪便形式排出,未被同化.
(7)呼吸量的意义是提供能量,维持田鼠,肉食性猛禽的各项生命活动.
【答案】:
(1)3%
(2)标志重捕 偏大 自我调节能力 负反馈调节
(3)生长、发育和繁殖 以热能形式散失
(4)调节生物之间的种间关系
(5)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分解者
(6)随粪便被分解者利用
(7)维持田鼠,肉食性猛禽的各项生命活动
 
26.【解答】解:(1)由于该地区的生活污水还会流人该池塘,故流人该池塘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2)调查该池塘中鳙鱼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标志重捕法.若M表示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N表示该地区的鳙鱼种群的个体总数,n表示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m表示其中带有标记的个体数,则有M:N=m:n.若调查的时候捕捉所用的渔网网眼过大,则会导致捕捉的个体数变小,即M、m、n都会变小,但是m:n比值基本不变,故计算出的N会偏小.
(3)该池塘中鳙鱼体色有差异,这是由遗传多样性决定的.四大家鱼可以混养在一个池塘中,说明它们利用的资源和空间不同,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4)每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摄入的能量﹣粪便中的能量,同化的能量分配为:呼吸作用散失和以有机物形式贮存并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可流入下一营养级和流入分解者体内.据表分析,鳙鱼同化的能量是102.6﹣55=47.6KJ/cm2?a.
(5)该池塘对社区的小气候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若该池塘被废弃后逐渐干涸并长出杂草,若干年后逐渐会形成小树林,这种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答案】:
(1)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和生活污水中有机物含有的化学能
(2)标志重捕 偏小
(3)基因(或遗传) 垂直
(4)47.6
(5)间接 次生
 
三.解答题(共4小题)
27.【解答】解:(1)由图中数据可知,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包括:①自身呼吸消耗、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和热能;②流向下一营养级;③残体、粪便等被分解者分解;④未被利用,为23+70+14+3=110×103kJ?m﹣2?a﹣1;据图分析,流入到肉食动物的能量=植食动物的能量﹣热能﹣未利用﹣分解者=(14+2﹣4﹣9﹣0.5)×103=2.5×103,肉食动物同化的能量=顶位肉食动物+热能+未利用+分解者=(0.25+2.1+5.1+0.05)×103=7.5×103,来源于植食动物的能量为2.5×103,则补偿输入为5×103kJ?m﹣2?a﹣1,由图可知,营养级越高,补偿输入的能量越多,所以营养级较高的生物在这场灾害中受到的影响较大.
(2)图中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4×103kJ?m﹣2?a﹣1加上补偿的能量2×103kJ?m﹣2?a﹣1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16×103kJ?m﹣2?a﹣1,第三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2.5×103kJ?m﹣2?a﹣1所以能量在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为2.5÷16=15.6%.
(3)图中食物链中第二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是14×103kJ?m﹣2?a﹣1加上补偿的能量2×103kJ?m﹣2?a﹣1第二营养级的总能量是16×103kJ?m﹣2?a﹣1,用于呼吸消耗的能量为4×103kJ?m﹣2?a﹣1,则用于植食动物自身的生长、发育、繁殖等的能量值是同化能量﹣呼吸消耗=16×103kJ?m﹣2?a﹣1﹣4×103kJ?m﹣2?a﹣1=12×103kJ?m﹣2?a﹣1=1.2×104kJ?m﹣2?a﹣1.
【答案】:
(1)1.1×105kJ?m﹣2?a﹣1 5×103kJ?m﹣2?a﹣1 较高
(2)15.6%
(3)1.2×104kJ?m﹣2?a﹣1
 
28.【解答】解:(1)从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上看,圆石藻属于生产者.生物群落指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联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故圆石藻、浮游动物、海洋细菌等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生物多样性具有直接价值、间接价值、潜在价值,圆石藻对海洋气候变化有影响,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属于间接价值.
(2)当海洋受到轻微污染时,可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这体现了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3)研究发现,海洋中许多生物能促进DMS氧化分解,最终产生SO42﹣,从而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4)图中浮游动物所同化的能量除经自身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外,还将流向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中间产物X浓度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它能作为一种化学信息使浮游动物对圆石藻的捕食明显减少,这体现了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作用是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答案】:
(1)生产者 群落 间接
(2)抵抗
(3)物质循环
(4)下一营养级和分解者 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29.【解答】解:(1)分析题图可知,对于黑藻来说,光的补偿点是15,光的饱和点是500,因此光补偿点和光饱和点之间的光强度差500﹣15=485umoVm2/s.
(2)与陆地阳生植物相比,沉水植物的光补偿点低.
(3)根据实题图验结果可知,苦草的光的补偿点最低,位于水体下层,黑藻的光的补偿点大于枯草,小于金鱼藻、狐尾藻位于水体中层.
(3)分析表格数据可知,PH=7.92、光照强度为1400时,温度由20℃升至30℃,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是2.58﹣2.46=0.12,PH=7.92、光照强度17~350时,温度由20℃升至30℃,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是2.62﹣2.5=0.12;PH=10.31、光照强度1400时,温度由20℃升至30℃,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是1.26﹣1.08=0.18;PH=10.31、光照强度17~350时,温度由20℃升至30℃,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是1.42﹣1.27=0.15;当光照强度为1400,温度为20℃时,PH由7.29 升至10.31,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1.08﹣2.46=﹣1.36;当光照强度为1400,温度为30℃时,PH由7.29 升至10.31,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1.26﹣2.58=﹣1.32;光照强度为17~350,温度为20℃时,PH由7.29 升至10.31,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1.27﹣2.5=﹣1.23;光照强度为17~350,温度为30℃时,PH由7.29 升至10.31,平均净产氧速率增加1.42﹣2.62=﹣1.2;由此可以看出,在高pH或高温中,高PH降低菹草的净光合速率更显著.分析表格中中信息可知,高光+高pH+高温条件下平均净产氧速率1.26,高光+高pH条件下平均净产氧速率1.08,高pH+高温条件下平均净产氧速率是1.42,因此对降低菹草的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高光+高pH>高光+高pH+高温>高pH+高温.
【答案】:
(1)485umoVm2/s
(2)<
(3)下层 中层
(4)高PH 高光+高pH>高光+高pH+高温>高pH+高温
 
30.【解答】解:(1)由以上分析可知,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传递、逐级递减,能量最多的是生产者,消费者随营养级的升高,能量越来越少。根据题意已知E为分解者。ABCD四种生物的能量最多的是B,所以B是生产者,其次是D为初级消费者;然后是A,为次级消费者;最后是C,为三级消费者,构成食物链:B→D→A→C。
(2)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当该生态系统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答案】:
(1)B→D→A→C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
(2)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的分解